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花山岩画

科普小知识2022-10-03 20:51:16
...

在中国西南边陲,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境内广泛分布着典型的热带岩溶地貌,曲折盘旋于群峰之中。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2世纪之间,生息繁衍于此的骆越人在陡峭崖壁绘制岩画,记录了距今2000年前的社会制度、生活场景、祭祀仪式,展现了当地先民的精神世界和社会发展面貌。这就是举世闻名的花山岩画。2016年7月15日,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举行的第40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1、历史沿革

通过对左江流域岩画进行全面调查、收集有关岩画年代的资料,并运用考古学、图像学的断代法对岩画的绘制年代进行研究,得出的研究结论为,左江花山岩画创作的年代属于周至汉代(公元前5世纪-公元2世纪)。


花山岩画

在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2世纪之间约700年间,生息繁衍于此的骆越人选择江水转弯处的陡峭崖壁的高处绘制岩画,以巨大的赫红色岩画记录了2000多年前的祭祀场景,与山崖、大江和岩画对面的台地共同构成了令人感觉神秘而震撼的文化景观。

岩画绘制年代从周代一直延续到汉代,可分为四个时期,为骆越部族或部落联盟中居住在左江流域的氏族及部落所绘制,在选址中有着高度统一的标准,画面图像以人像为主,表现的是群体性祭祀场景。

第一期相当于周至战国早中期,第二期为战国晚期至西汉早期,第三期为西汉中晚期,第四期为东汉时期。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宁明花山岩画涵盖了四个时期的内容,早期的图像位于画面下部,越晚的图像越靠上,这也是整个左江流域岩画的共同特征。从整个流域的统计结果来看,第二期的地点最多,第三期开始衰落,第四期无论是地点还是各地点的图像数量都显著减少。

2、最早发现

对花山岩画的记载,在我国古代文献中,最早见于宋代李石《续博物志》卷八,云:“二广深溪石壁上有鬼影,如澹墨画。船人行,以为其祖考,祭之不敢慢。”文中所说的“二广深溪”或指由广西流往广东的左江。

明代张穆所作《异闻录》中所述更为明确而传奇:“广西太平府有高崖数里,现兵马持刀杖,或有无首者。舟人戒无指,有言之者,则患病”。已经明确所指。

清康熙的《思明府志》及清末的《宁明州志》则直指花山了:“花山在府西八十里…”“花山距城五十里,峭壁中有生成赤色人形…”。

在民间,许多有关花山岩画的故事广为流传。至今,典籍所载和民间传说,或许因岩画迄今年代久远,多描述得神乎其神,以至于以讹传讹,给花山岩画笼罩上一层神秘的面纱。

3、相关传说

关于花山壁画的传说也充满了浪漫的色彩。其中流传最广的一个故事是这样的。

古时候有个奇人叫蒙大,他十来岁就食量惊人,且力大无比。那年兵荒马乱,官刮民财,老百姓苦不堪言。蒙大忍受不了压迫,决心起来*,但苦于没有兵马刀枪,怎么办?他每天上山砍柴,总是呆呆地坐在石头上一筹莫展。一天,来了一位银须白发的老人,送给蒙大一叠纸和一支笔,老人吩附道:“你在这纸上面画兵马刀枪,等到满一百天,纸上的兵马就会变成真人真马了,但千万不要让任何人知道”。老人说完便飘然而去。从此,蒙大每天干活回来,就关在屋里写写画画,废寝忘食。他母亲觉得奇怪,追问他,他总是说:“一百天后你就知道。”谁知在第99天时,母亲实在耐不住了,心想:只差一天不要紧吧,待我看看他画的是什么。于是,趁蒙大不在家,便推门进去打开画箱。刹那间,只见那些尚未成真人真马的纸片哗啦啦飞出屋外,粘在村前的崖壁上,变成了壁画。

传说太过神奇,除了为花山岩画增添了更多神秘色彩之外,并不能解释岩画的真正源起。关于这些画的来历,也是众多学者力图解开的一个谜。从上世纪50年代以来,几代研究人员提出了多种“假说”。

4、花山之谜

(一)关于作画年代

对于花山岩画作画时间,曾有过多种说法,上自春秋,下迄清末民国,期间每个朝代都有人推测过。以战国至东汉之说备受认可。

1.依据岩画图像符号

如:羊角钮钟图像、扁茎短剑图像、渡船图像与文物考古发现推断做画年代。

2.依据14C年代测定

1983年通过对岩画表面石钟乳与岩画叠压关系分析,并进行14C测定,推测出作画大致年代上限可到春秋,下限可至东汉。

(二)关于岩画作者

对于花山岩画作者目前尚未发现史料记载,但我们可从前面作画年代的断定来探寻作画者,应为壮族先民骆越人所作。

(三)关于作画方法

花山海拔345米,相对高程230米;西面是高耸陡峭的断崖,崖下明江自西南而来,至山下折向西北,断崖明显向江面倾斜,形成一巨大岩厦。花山岩画就分布在临江绝壁的下半部,最低岩画距江面约30米,最高岩画距江面约90多米,这么险绝陡峭的崖壁,古人是如何作画的呢?

【到达作画地点的方法】

左江流域沿明江和左江69个岩画地点,均绘制在沿岸的悬崖峭壁上,最低距江面十数米,高者可达数十米,甚至上百米。许多岩画下方即湍急的河水,古人是怎样到达作画地点呢?经反复观察分析,认为不同作画地点其接近悬崖的方法也不同,应有如下几种方法:

1.浮船法

2.自下而上攀援法

3.自上而下悬吊法

4.直接搭架法

【作画工具】

从岩画画面特征看,作画所采用的笔应有大有小,且具有蘸墨量大,细密柔软,有“笔锋”等特点:

1.竹笔;

2.草笔;

3.羽毛笔。

【作画颜料】

花山岩画经历了数千年风吹日晒,依然鲜亮如初。是什么颜料使得千年不褪呢?经检测,岩画颜料成分主要是铁、铝、硅,还有一些镁、镍。其组成成分是以三氧化二铁(Fe2O3)为主的铁系天然矿物颜料,且颜料里含有一种附着力很强的胶类物(黏合剂),疑是动物的脂肪、血、筋骨之类制成的动物胶。

【作画内容与目的】

花山岩画及左江流域岩画共80多处,几乎都绘于沿江两岸陡峭的绝壁之上,独特的作画方式如此规模宏大风格突出的画作,其作画的思想动机、主题内容是什么?

1.“战争”说。有认为那是战争前誓师场面或是战争胜利后的祝捷盛况。

2.“语言符号”说。有认为,左江花山岩画是从绘画向象形文字发展过度的一种文字符号。

3.“祭神”说。有认为是祭祀(祭水神)场面。祈求神灵保佑他们平安如意。

4.“巫术”说。有人认为,“花山岩画是具有魔法作用的图画或符号,是神圣的巫术礼仪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其内容不仅限于与战争有关,而应该广泛得多,有祭日、祭铜鼓、祀河、祀鬼神、祀田地神、保佑人丁兴旺等之说等等。

5、景观简介

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


花山岩画

在中国的西南边陲,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境内广泛分布着典型的热带岩溶地貌,左江及其支流明江蜿蜒流淌,曲折盘旋于群峰之中。约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2世纪之间的700年间,生息繁衍于此的骆越人选择大江转弯处陡峭崖壁的高处绘制岩画,巨大的赭红色岩画记录了距今约2000年前的祭祀场景,与山崖、河流和台地共同构成了神秘而震撼的文化景观。

申报遗产位于崇左市宁明县、龙州县、江州区及扶绥县境内,由岩画密集分布的、最具代表性的3个文化景观区域组成,包含38个岩画点,岩画所在的山体和对面的台地,以及约105公里左江、明江河段,面积总计6621.6公顷。

作为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2世纪左江沿岸骆越人留下的重要文化遗存,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以一系列以岩画为核心而精心建构的、服务于祭祀仪式的文化景观单元和其独特的“蹲式人形”为基础符号的图像表达系统,见证了距今约2000年前当地先民的精神世界和社会发展面貌,反映了该区域由舞蹈祭祀仪式、岩画绘制活动彼此交融而形成的极其繁荣、富有活力的祭祀传统、以及人类与自然沟通的独特方式。不可思议的作画位置和大规模的图像证明,岩画的创作过程虽然异常艰难,但却达到了极高的美学成就,反映出创作者杰出的作画技术和强烈的精神追求。此外,岩画中的铜鼓形象及其相关画面内容,也与中国南方历史悠久、至今盛行不衰的铜鼓文化具有直接的联系。

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是岩溶地貌中、以岩画为核心、利用特定的自然环境而形成的“自然与人的共同作品”。从其独创的景观构成模式、岩画图像表达系统、罕见的作画位置、巨大的画幅规模、作为历史见证的独特性、及其体现的人与自然的沟通来看,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无疑是岩石艺术文化景观中的杰出范例,是世界岩画艺术的代表作之一。更为难得的是,该遗产和环境至今保存完好,真实性和完整性的程度很高,具备列入世界遗产所必需的突出普遍价值。

6、岩画保护

1988年,宁明县*出资征用花山旁9.4亩土地修建花山岩画保护站,正式拉开花山岩画保护序幕。


花山岩画

2006年1月,国家文物局批复同意宁明花山岩画第一期水害治理工程及危岩体抢救性加固保护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2009年12月,花山岩画保护工程正式开工。

2010年3月,花山岩画第一期岩画本体抢救性整体加固工程开始实施。

为保护好花山岩画,自治区、崇左市先后出台相关保护法规和条例。2004年11月,自治区人民*办公厅转发自治区文化厅、发改委、建设厅、环境保护局、旅游局、林业局等6部门《关于宁明花山岩画区域环境保护意见的通知》;2012年12月,《广西壮族自治区左江岩画保护办法》施行,对保护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具有重要意义。

为贯彻国家文物局和自治区、崇左市关于花山岩画保护的指示精神,宁明县委、*历届主要领导高度重视花山岩画保护工作,每年都在全县范围内开展声势浩大的花山岩画保护大宣传、大教育活动,对全县*职工、师生、驻军官兵、群众大力宣传花山岩画保护的有关法规条例,营造了全县上下人人参与、个个支持花山岩画保护和申遗的强大社会氛围。

在花山岩画保护上,宁明县委、*历来恪守“保护第一,利用第二”原则,防止人为损害与污染。对花山岩画核心景区大环境进行科学规划保护,每年都组织全县*职工对明江两岸、花山脚下开展植树造林活动,绿化美化环境。对于在岩画核心区内的工业、旅游项目,县委、县*严格按照岩画保护要求,坚持服从岩画保护原则,对于有可能影响岩画保护的各种项目坚决予以撤下。岩画核心区内居民、群众也都人人树立起环境保护意识,认真保护好一草一木,积极携手共同参与花山岩画申遗大行动。经过广泛宣传教育,全县*群众都自觉树立起了保护文化遗产意识和对文化遗产的自豪感,使得花山岩画的保护和“申遗”工作得到全县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

目前,花山岩画已开展了16个保护工程项目和课题研究项目,并探索出一条岩画抢救性保护和长期治理相结合的新路子。

花山岩画,这一骆越根祖文化瑰宝,正得到花山儿女很好地保护与传承。

7、花山申遗

申遗意义

(一)突显壮族先民骆越人的伟大创造


花山岩画

骆越人使用独具特色、至今让人倍感神秘的方式和技术,在陡峭的绝壁上创造出如此规模宏大、色彩艳丽、风格突出的岩画,反映了壮族先民骆越人独特的文化和丰富的精神世界,是其精神文明的物质见证,是左江流域甚至整个桂西地区骆越文化独一无二的见证。

(二)维护国家领土及文化安全

古代骆越族聚居地并不仅限于今天中国的岭南地区,包括到现在的左右江流域、海南岛以及红河三角洲(越南北部部分地区)的地域范围,是古代中国领土主权范围。因此,我们通过申遗,全面加强花山岩画的价值研究,突出其本土壮族文化的民族属性;确立壮族文化乃中国根生文化的地位,同时也打消个别国家的不良企图,以促进民族团结和边疆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三)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建立壮族文化品牌

骆越是壮族的先民,壮族是我国现今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她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而花山文化则是壮族历史文化和民俗文化资源的瑰宝,花山文化它涵盖的除了包括花山岩画在内的民族艺术文化构成,还应包括与花山岩画紧密关联的铜鼓文化、绣球文化、干栏文化、大石铲文化、歌圩文化、神话史诗等。它应该成为世界著名的文化品牌,将花山岩画申遗可以增强我们民族文化自信,显示了中国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四)有利于加强中国与东盟各国的文化关系

从人种学和民族学角度以及语言交流等方面来看,花山文化跟东南亚一些国家也有渊源。花山文化是壮族先民的创造,也是今天东南亚各民族共同祖先的创造。广西作为中国与东盟各国联系的前沿,而花山岩画所处的是中国—东盟陆路大通道的枢纽位置,因此,我们可以充分利用中国—东盟博览会这一广阔的平台挖掘花山岩画的文化元素,以增强东盟各国对花山根祖文化的认同。中国—东盟的传统文化具有相通性和相近性,同属多个有关联的文化圈,就文化类型及其影响力而言,花山岩画的文化空间可以逐次扩延,挖掘其中的文化价值和共性,更能反映其文化影响力。因此,在中国—东盟文化交流合作中,可以借力推动花山岩画和花山文化的申遗。这一方面增大了花山岩画申遗成功的几率,另一方面也将为发展中国与东盟国家的经济文化关系提供一个新的平台。


花山岩画

(五)填补中国世界遗产价值的空白

目前,全世界有27处岩画遗产已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中国作为古代岩画遗产最密集的国家之一却没有一处,这是一个遗憾。如果左江岩画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它将填补中国世界遗产价值的一项空白。

申遗历程

1999年,宁明县向原南宁地区行署呈文请示将花山进行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拉开了花山申遗工作的序幕;2003年,自治区将花山岩画作为全区重点申遗项目进行推荐;2004年11月,花山岩画被列入当时由国家建设部审定的《中国申报世界遗产备选清单》;2006年,国家文物局对原有的备选项目进行筛选,重新设置《中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以下简称《预备名单》),花山岩画进入了2007年1月公布的《预备名单》;2010年,根据国家文物局下发的更新《预备名单》通知精神,由崇左市牵头宁明、龙州两县共同申报。2012年11月,花山岩画文化景观再次被列入国家文物局更新后的《预备名单》,申报范围也扩大至江州区和扶绥县的左江流域。

从最初由宁明县单独申遗到现在自治区、崇左市、宁明县、龙州县、江州区和扶绥县三级六方合力共同推进,花山申遗工作已经走过了15年的艰辛历程,从国家部委到地方各级党政领导对花山申遗工作都给予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原外交部长唐家璇、原国务委员陈至立、原自治区党委书记郭声琨、原自治区*主席*等领导先后莅临宁明指导花山岩画的保护和申遗工作。特别是2012年以来,在自治区*李康副主席的重点关怀下,在自治区文化厅大力支持和具体指导下,花山申遗工作得到了有力推动,并取得明显成效。

申遗成功

2016年7月15日,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举行的第40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至此,我国世界遗产总数已达到49处,继续保持世界第二的领先地位。

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刘曙光在大会发言中表示,“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是中国第一处岩画类世界文化遗产,也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的第一处世界文化遗产,这是中国为构建代表性、平衡性和可信性的《世界遗产名录》所做出的新的努力和贡献。

8、相关知识

系统

中国岩画分为南北两个系统。南系除广西左江流域,还有四川、云南、贵州、福建等地。南系岩画大都以红色涂绘,颜料是以赤铁矿粉调合牛血等而成的。制作年代在战国至东汉期间。北系以阴山、黑山、阿尔泰山等为主,绵延数千里,气势宏阔。北系岩画大都是刻制的,刻制又包括磨制、敲凿与线刻。制作时间的跨度很大,最早的可能在新石器时代,最晚的在元代。在黑龙江、内蒙古阴山山脉、贺兰山北部乌兰察布高原等地是北系岩画集中的地区。北方岩画多表现狩猎、游牧、战争、舞蹈等,图形有穹庐、毡帐、车轮、车辆等器物,还有天神、地祗、祖先、日月星辰、原始数码以及手印、足印、动物蹄印等。贺兰山的岩画,形象古怪,面目各异。*岩画多为生殖崇拜的内容。这些图像大都凿刻在深灰或灰蓝色的岩石上,凿刻或磨刻的图像斑驳、稚拙、粗犷、简洁、浑然而多变。连云港的岩画刻在深褐色的岩石上,岩画的纹路和岩石的色彩既一致,又有微妙的变化。色彩的深浅交替,使图像产生一种跃动的感觉。在南系岩画的十几个地点,共有图形一千多个。这些岩画表现了人们祭祀以及生产生活的场面。南系岩画普遍用红色涂染,这同原始艺术中习惯使用红色的现象是一致的。原始人在他们频繁的狩猎和战争活动中,鲜血不断地刺激他们的视觉神经,导致红色在视觉中的稳定性。红色那炽热的调子和生命之火相呼应,使岩画获得了无限的生命展现,当红色置于某种祭祀仪式氛围中,红色和血色,使岩画产生强烈的刺激效果,从而具有了一定的恐惧感、神秘感。随着气象变化,岩画周围的环境发生变化,从而使岩画具有不同的整体效果。岩画和巫术仪式的结合须要选定某个特定的季节和时间,更增加仪式的空间氛围。内蒙古阴山磴口县莫勒赫图沟崖壁上刻有许多人面形,这里巨石兀立,深谷苍凉,容易使人产生敬畏感。江苏连云港将军崖的岩画,刻在锦屏山南面入口处凸出的巨石上,形似穹窿,灰蒙蒙的色彩给人造成神灵如在天上飘然而立的感觉,令人肃穆。绘于河流转变处峭壁上的花山岩画,由近两千个红色人形构成的巨大场面,造成随时有可能压迫过来的沉重感。岩画对面是开地,高耸的画壁同绿色植物形成强烈的对比,与江水的流动合成一种神秘而凝重的氛围,在阳光或月光下呈现出奇异的色彩。可以想象,祭祀中人们的歌声、水声、鼓噪声混合交织,响成一片,红色岩画也仿佛和人们一起跃动起来,产生了难以言喻的庄严神秘的效果。

发现与分布

最早著录岩画的文献是5世纪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的《水经注》。其后在一些历史文献和地方志中,也有零星的记载。1915年,黄仲琴对福建省华安县汰溪岩画的调查。1928年,瑞典人贝克曼对*库鲁克山岩画作过考察。1949年以后,岩画有了大量的发现。50年代对广西花山崖壁画进行了大规模调查。60年代以来,又对云南沧源崖画和内蒙古阴山岩画均有大量发现和研究。80年代在*、宁夏等地也发现一些岩画。

岩画的分布区域极广,目前,中国已有12个省(自治区)的40个以上的县(旗)发现了岩画。从其地域分布,可划分为北方地区岩画和南方地区岩画。

北方地区岩画

分布在黑龙江、内蒙古、宁夏、青海、甘肃和*等省(自治区)。其中,内蒙古阴山山脉、贺兰山北部、乌兰察布高原等地的岩画,多表现狩猎、游牧、战争、舞蹈等活动,描绘有穹庐、毡帐、车轮、车辆等器物,还有天神地祇、祖先、日月星辰、原始数码、以及手印、足印、动物蹄印等图像,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古代北方各狩猎游牧民族的经济生活、宗教信仰、意识形态、审美观念等方面的情况。作品数量多达数万幅,是北方草原上规模宏大的岩画群。作品延续时间很长,据目前的研究推断,以新石器时代晚期至青铜时代的岩画最多,是内蒙古岩画的鼎盛时期。宁夏贺兰山岩画,分布在北自石咀山市,南至青铜峡地区许多山口及纵深地带的岩石上,以类人面形的图像最为突出。如在贺兰口的岩画,形象古怪,面目各异,是原始宗教崇拜的神灵图像,同时也反映出当时人们的装饰和黥面或使用面具的习俗。*岩画几乎遍及*,主要分布在天山、阿尔泰山、阿尔金山、昆仑山和库鲁克山等的高山牧场、中低山区以及牧民们转道的牧场上,部分河谷地带也有发现;大都凿刻在黑砂岩、花岗岩和板岩的岩面上,也有少数彩绘岩画见于洞穴中。画面有动物、行猎、放牧、舞蹈、车辆器物、原始文字和族徽符号等。例如,霍城县的干沟岩画绘有许多大角羊,裕民县的红石头泉岩画绘有牧区帐篷周围的生活情景,尉犁县的库鲁克山岩画规模较大,皮山县桑株镇昆仑山口南通往印度克什米尔山口的岩画,大约是牧群转场的路标。*各地发现的岩画,除个别作品外,一般尚难确定作品的年代和民族成分。

南方地区岩画

在福建、广西、云南、四川、贵州和江苏等省(自治区)均有发现,其中规模最大的是云南沧源和广西左江两地的岩画。云南沧源岩画在阿佤山区,靠近中缅边境,已发现10个地点,共有图形1000多个。岩画内容丰富,能表现出当时人们各种生产生活的活动场面。如描写狩猎的,有的猎人身旁有狗相随,说明当时狗已被驯养;另有牛群成行或颈上套了绳索被拖拉的情况,大约是一种放牧的画面。舞蹈有手拉手的圆圈舞,亦有手持牛角的围猎舞和手持盾牌的战争舞。战争的画面在人群之中有持弩而射的,又有倒地而死的。有一幅村落图,描写战争凯旋返回村落的情景,大约是一次重大战争的记录。岩画年代,经放射性碳素断代测定为距今约3000年,同时在岩画分布区内发现新石器时代遗址多处,这些事实大体上可以证明岩画当为新石器时代的遗物。

广西左江流域已发现80余处岩画点,其中宁明县花山崖壁画,画面宽约221米,高约40米,尚可辩认的图像1819个,为目前国内已知的规模最大的岩画。画面绝大多数是人物,而且基本上是一种姿势,双手向上伸张,双脚向下*开,似作舞蹈。同样的图形反复出现,密密麻麻地布满了数千平方米的崖面。这处岩画人物众多,密集而重复,充满着原始的英雄主义。画面中有少数人形体高大,腰佩环首刀,当是部落的首领;人物周围还画了一些动物(狗)、铜鼓、铜锣等。岩画大都发现在江水拐弯的悬崖峭壁上,从这个位置看,最大的功能应当是镇水,因为水患是左江沿岸最大的自然灾害,作画镇水,表现出先民对自己力量的觉醒。根据各地点画面中的典型器物(如铜鼓),与广西地下实际出土的这类器物的年代,和对覆盖画面的石钟乳进行放射性碳素断代等情况看,岩画的年代上限为战国,下限为东汉,距今约2000年。

艺术风格

中国岩画的艺术风格,和国外的岩画既有许多共同之处又有不同特点。在制作手法上大体上可分为刻、绘两种。北方岩画大都是刻制的,其手法有3种:①磨刻,线条无明显的凹陷,画面平整光洁;②敲凿,用坚硬器物在岩石上敲击出许多点窝;③线刻,似用金属凿头勾勒出形象轮廓,然后掏深线条。作品风格具有粗犷、简洁、明快的特点。南方岩画的制作大都以红色涂绘,颜料经取样化验,证明内含较多的铁质,以赤铁矿粉调合牛血等调合料较为可能。色彩稳定,经久不变。有用手指蘸着颜料绘制的,某些较大的图形也可能是使用羽毛或其他工具涂刷的。表现手法古拙独特,画人物大都不表现五官,只通过四肢位置以表现动作、体态和感情;画动物亦仅重点刻画出角、尾、耳等特征部位,即可辨认出是何种动物。

造型

中国岩画在构思上天真纯朴,反映出人类童年时代某种幼稚的想像和美好的愿望。在造型上采用平面的造型方法,许多岩画往往是一些相互不关联的个别图像,即使是组成一幅画面的,也经常是一个个图形的重叠,而没有近大远小的透视关系,画面采用垂直投影画法,视线与对象最富特征的面保持垂直,追求物体的正面显示。岩画在塑造平面图形时,很善于抓住物象的基本形,物体的结构简化到不能再简的程度。没有细节刻画,大都不画五官,这些粗制的图形中,却能描绘出生活的真实,显示出活跃的生命力,其中以动物形象尤为生动。这种原始形态的艺术的特征是,对于生活敏锐的观察力,和艺术上粗犷手法浑然一体地结合在一起,这或许是许多岩画至今仍有其生命力的原因。

上一篇:双溪明月

下一篇:南阿尔卑斯山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