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科普文章

赫尔穆特·施密特

科普小知识 2022-10-05 09:07:09
...

赫尔穆特·施密特(HelmutSchmidt,1918——2015),德国社会*党政治家。1918年12月23日生于汉堡。1934年加入希特勒青年团。1937年中学毕业后应征入伍。1944年被英军俘虏,战后获释。1945年入汉堡大学攻读政治和经济学。1946年加入社会*党,1974年至1982年,出任联邦德国(西德)总理。著有《均势战略—德国的和平政策和超级大国》等书。2015年11月10日,施密特在德国北部城市汉堡去世,享年96岁。

中文名:赫尔穆特·施密特

外文名:HelmutSchmidt

国籍:德国

出生地:汉堡

出生日期:1918年12月23日

逝世日期:2015年11月10日

职业:政治家

毕业院校:汉堡大学

信仰:基督教路德宗

1、人物简介

1918年12月23日出生于德国汉堡的一个教师家庭,二战后进入汉堡大学攻读政治学和国民经济学,1946年加入德国社会*党。1969年起,先后担任联邦德国国防部长、经济部长和财政部长。1974年至1982年,担任联邦德国总理。当政时期最重要的成绩包括应对石油危机、打击*、推动欧洲货币体系的建立以及促成北约“双重决议”出台。民调显示,他是战后最受欢迎的德国总理之一。1975年,时任联邦德国总理的施密特首访中国,成为两国建交后首位访问中国的德国总理。此后,他曾十余次访问中国。离开政坛后,施密特仍密切关注和研究世界形势发展,并通过著书、演讲等形式活跃于大众视野。

2、人物生平

赫尔穆特·施密特生于汉堡,父母亲是一对教师。1937年毕业于汉堡Lichtwark中学。中学毕业后拒绝参军,但与1939年*入伍,在布莱梅空军基地驻扎。从1941年到1942年上东线前线。后来直到1944年供职于帝国航天部轻高射炮培训部。作为帝国航天部的职员(中尉军衔),施密特须记录在人民法庭审判7月20日密谋案成员的公审。施密特因对审判深恶痛绝,他向将军请辞记录任务,被批准。

从1944年十二月到1945年二战结束,施密特上尉在西线作战。

1945年四月在LüneburgerHeide被俘,于1945年8月31日从战俘营被释放。战俘营出来后,施密特入汉堡大学学习国民经济学,1947年至1948年任德国*大学学联盟主席,并于1949年获得硕士学位(Diplom-Volkswirt)。

1949年从汉堡大学毕业后在汉堡任职,后任负责交通的市政委员。

1953年至1961年为联邦议院*。供职于卡尔·席勒(KarlSchiller)领导的汉堡经济交通局,并于1952年到1953年任交通局长。

1958年起任社会*党执行委员会委员。

1959年参加起草社会*党哥德斯堡纲领。

1961年至1965年任汉堡市*负责内政的市政委员。

1962年春,汉堡发生特大水灾,他因组织救灾成绩显著而名闻全国。

1965年再次当选为联邦议院*,并任社会*党议会党团副主席,1967年起任主席。

1968年至1984年任社会*党副主席。

1969年10月年1972年7月任联邦经济和财政部长。

1972年至1974年任联邦财政部长。

1974年5月年至1982年10月任联邦总理,1982年9月至10月兼任联邦外交部长。

周报DieZeit的联合发行人。大西洋桥梁联合会(Atlantik-Brückee.V.成员,德英联合会(Deutsch-BritischenGesellschaft)名誉主席。由他本人参与发起的德国国家基金会(DeutschenNationalstiftung)名誉主席。前国家*俱乐部(InterActionCouncil)名誉主席。他的私人档案被保存在社会*档案馆中。他是AllgemeinenErklärungderMenschenpflichten的第一签名人。

3、身世与家庭

施密特1918年12月出生在德国汉堡。他的爷爷是位有着犹太血统的富商。1937年,施密特被征入军队服役。1941年,他参加了德国对苏联的战役。1942年,在战火中,施密特和妻子洛基结婚。

1945年4月,施密特被英军俘虏。5月8日,纳粹德国投降。8月,施密特获释,与妻子洛基团聚。无论从政时还是退出政坛后,施密特的妻子洛基都一直陪伴在他身边,两人感情很好。

4、政治生涯

二战后,施密特开始从政。1946年,他加入德国社会*党,1968年担任社民党副主席,次年进入*内阁,任国防部长。1974年,施密特当选总理。

在当政期间,施密特因其出色的口才被政敌称为“大嘴施密特”。他的经济学才华也得到广泛的认可。

他和法国前总统瓦勒里?季斯卡德斯坦,美国前外长亨利?基辛格是好友。他与瓦勒里?季斯卡德斯坦于1975年共同发起经济峰会。施密特支持核能建设,并直到现在始终坚持这一观点。

1982年,施密特卸下了总理职位。但他并未从公众视线中消失。退休后第二年,他就成为一本杂志的联合发行人。

5、政治观点

施密特在当政期间因其出色的口才被政敌称为“大嘴施密特”。他的经济学才华也得到广泛的认可。他和法国前总统瓦勒里·季斯卡德斯坦,美国前外长亨利·基辛格是好友。他与瓦勒里·季斯卡德斯坦于1975年共同发起经济峰会(即八国集团首脑会议前身)。第一届峰会在Ramboillet城堡举行,聚集了意大利,日本,英国和美国的*首脑。施密特支持核能建设,并直到现在始终坚持这一观点。

6、人物荣誉

从1983年起是家乡汉堡市的荣誉市民,1989柏林荣誉市民,1995不来梅哈芬荣誉市民,1998Schleswig-Holstein州的荣誉市民。1978年因有效应对前西德红军恐怖组织RAF的恐怖事件,被授予Theodor-Heuss奖。在担任总理期间及卸任后,先后被授予23个荣誉博士。1980年因其在和平与*方面的杰出贡献被授予Goldman奖章。由于他的家乡汉堡的历史背景,施密特多次拒领联邦十字勋章。

1983年在鲁汶被授予天主教鲁汶大学荣誉博士。同时施密特又成为KatholiekVlaamsHoogstudentenVerbond的荣誉成员。

他的著作MenschenundMächte于1990年被授予Friedrich-Schiedel-Literaturpreis奖。

“施密特新闻奖”是ING-DiBa银行自1996年设立的旨在奖励维护消费者利益的工作方面有突出表现的个人。施密特是此奖的赞助人。

2003年12月汉堡国防大学被重新命名施密特大学,施密特同时被授予荣誉博士,以此表彰他在70年代初对军官的科学再教育方面做出的贡献。

2005年10月1日施密特荣获InitiativeVIVA50plus的„PrixdesGénérations“奖。作为一名杰出的政治家,他在努力促进不同年龄段的人们和平共处,以及相互理解作出了杰出贡献。

2006年1月24日由于对德法关系的杰出贡献与法国前总统瓦勒里·季斯卡德斯坦被共同授予阿登那。*奖(Adenauer-deGaulle-Preis)

2006年7月19日马堡大学社会科学和哲学系决定授予施密特荣誉博士头衔。“哲学学科的责任为启示人类,而施密特就是政治家里的哲学家”。这个决定在学校内引起很大争议。FrankDeppe担心这个决定会“明显地把哲学系同它的历史拉开距离”,“他们想向外界显示,马堡没有马克思主义”。

7、艺术爱好

施密特有较高艺术造诣。其施密特担任总理期间,曾促使在总理办公大楼前立起英国雕塑家亨利摩尔创作的名为“LargeTwoForms”的雕像,这座雕像在当时被看作东德和西德骨肉相连的象征。

施密特平日也会自己作画。他在汉堡的两处房子里摆满了各种画家的作品。

施密特同音乐也有很深的渊源:在他担任国防部长期间,组建了一个大型爵士乐队。他自己会弹管风琴和钢琴,是巴赫的忠实拥趸。

8、施密特与中国

力促前任总理尽快与中国建交

1974年至1982年,施密特出任联邦德国总理。施密特生前接受采访时曾介绍,早在上世纪60年代,他就意识到,中国的重要性在缓慢而持续地增长。在他1969年出任德国国防部长时说,“中国在我的政治考量中就已经占有重要地位”。

当时,中国和西德还未建交。但施密特为此进行了一次太平洋之旅,绕着中国跑了一圈,“从外面观察了一下”。他说,自己在那次旅行中,尝试着用“日本人、韩国人、泰国人和澳大利亚人的眼光观察这个巨大的国家”。

1971年开始,中国正式进入国际视野。1972年,尼克松访华,美国和中国开始尝试恢复外交联系。施密特曾表示,看到尼克松访华,便私下提议时任德国总理的维利·勃兰特尽快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

1972年10月,中国和西德正式建立外交关系,而这比美国人还早了许多年。直到1979年,美国才在北京设立大使馆。

第一位见到*的德国总理


与*

前联邦德国总理维利·勃兰特曾因“华沙之跪”而享誉后世。施密特曾透露,勃兰特担任总理时,曾受到过访华邀请,但“他已经办不到了,也不像我那样感兴趣”。1974年5月,勃兰特辞职,施密特接任联邦德国总理。第二年10月,施密特就踏上中国的土地,成为第一位见到*的联邦德国总理。

据施密特生前回忆,1975年10月31日上午,他见到*时并不是在人民大会堂,而是在“故宫北边,为政治局划定的一幢不起眼的房子里……这幢房子里外都不起眼,墙上没有挂画,只有几件办公家具,和摆成半圆形的几把软椅”。

见到*,施密特说,在德意志联邦*,大家非常敬佩中国人民25年来在*领导下取得的成就。为了这次谈话,施密特还读了一些*诗词。他记得当时*的回答是,“我们的成就很小,我也根本不会写诗。不过我懂得怎样打仗、打胜仗。”

据说施密特和*谈了3个小时,两人聊到了苏联和国际形势,德国在冷战中的特殊处境,还聊到了日本与美国。

施密特当时对*说,美国人正在思考他们面临的形势,他们得出结论,认为自己过度地承担了义务。他记得*当时的回答是,美国人将不得不依靠自己的实力,依靠别人只能是第二位的手段。美国人是想用十个指头按住十个跳蚤。这句话完了,谈话就结束了。

会后,施密特对等在外面的记者说,“*集中思考本质问题的那种自如”,给他留下深刻印象。

称*“身上有一种顽强的东西”


*会见施密特

施密特第一次访华时,*已病得很重,而*的身体状况也已不如从前。*当时以副总理身份到机场迎接,检阅了仪仗队。那个时候是在机场检阅,施密特和*一起乘车进城,施密特一边谈话,一边频频向窗外望去,他回忆,“当时看不到汽车,只有自行车,几千辆没有灯的自行车”。

*给施密特的感觉是,个头很小,身穿蓝色毛式制服,瘦弱,十分礼貌,有外交风度且克制,身上有一种顽强的东西。他知道*被“打倒”过两次,对其很有兴趣。

施密特记得,和*的这次会谈,*让他先谈,问得很多,却谨慎避免自己表态。和*会谈时,*也在场。后来施密特又和*会谈,“邓重复了毛此前讲过的全部内容”。施密特说,尽管如此,*仍然讲得坚定有力。

谈话时,*一支接一支抽烟。而施密特恰恰也是个烟瘾很大的人,一天差不多要抽三盒,因此倍感亲切。

让施密特印象最深刻的是,会谈结束时,*说出了一句最重要的话:“我们支持德国重新统一”。这大大出乎了施密特意料,他向*表示衷心感谢。

*锋的口袋里没插圆珠笔

1979年10月,*锋访问德国。这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次来到欧洲,虽然*锋此行并没有在欧洲引起足够注意。

当*锋还在巴黎时,施密特就和法国时任总统德斯坦通了电话,并对*锋产生好奇心。

有趣的是,施密特曾表示,与*、*不同,*锋的口袋里没有插着圆珠笔。“这是我第一次能够和一位中国*比较坦率地交换意见”,两人在正式宴会后,又坐在一起私聊至午夜。

再见*劝其不要放弃改革

1984年,施密特应邀访华,参加了新中国成立35周年庆典。多年之后,当被问起中国的阅兵式和苏联阅兵式有何不同时,施密特说了一句“俄国人想向全世界显示他们有多么强大,中国人是希望增强本国人民的民族自豪感”。

那次访华,80岁的*给施密特的感觉是反而比1975年时精神很多。

施密特后来回忆,一步一步走是*的特点,而*是一个把七步并作一步走的人;*的路线是,可能做到的事立即干起来,那些办不到的挑战,让别人去对付吧。

6年之后,1990年5月,施密特以私人身份访华。“用西方*的宪法标准去衡量中国和*,并且要求中国实现它还无法达到的那些标准,这是自以为是和狂妄自大的表现”,施密特接受采访时说。

这一次访华,施密特对*说:“我们是真正的好朋友,我们可以谈真心话”,还作为旁观者建议*“不要放弃改革路线”。

施密特的这次访问,让他在德国国内受到很多批评。很多年之后,施密特回忆起*说,他通过坚定不移、务实的贯彻力,使人类的五分之一人口与世界融为一体,并帮助中国人过上了持久富裕的日子,“我喜欢这个人”。

*是“极有天分的实干家”


*会见施密特

1993年,施密特又结识了后来成为中国国务院总理的*。他评价*,“在我一生结识的所有世界大国一流政治家当中,他是最为洞悉本国经济的一位”。

施密特生前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有一种几乎所有德国政治家都缺乏的经济本能,一个极有天分的实干家,一个干事的人。“给我印象尤为深刻的是*在西方活动时那种自然随意的态度”。

施密特对*评价颇高,在掌控经济政策的人里面,他把*和格林斯潘、李光耀列为最高一个档次。他评价*淘干了人民币黑市,为经济顺利发展创造了基础,在亚洲金融危机面前抵挡住了诱惑,使中国以有利的条件加入了世贸组织。

出于对*的赏识,84岁高龄的施密特在2003年访华时,为了见*,专门飞到广州,成为*离任总理后见到的第一个外国政要。“我们无所不谈”,施密特说,从美国的霸权聊到德国联邦总统,最后谈到了吸烟。

*说,他认为施密特是一个吸烟长寿的例证。“和*一样”,施密特接过话茬。于是*告诉他,*晚年把烟戒了。

与*等先后见过面


与*

此后,国务院前总理*在2012年在德国和中国两度会见施密特。现任国务院总理*、国家主席*也分别在2013年5月和2014年3月访问德国时,借机拜访会见这位“中国人民的老朋友”。

2014年年底,施密特还曾在报刊上为他读过的《*谈治国理政》撰写书评。

9、去世

2015年11月10日,德国前总理赫尔穆特·施密特在德国北部城市汉堡去世,享年96岁。

德国及欧洲政界人士均对这位资深政治家的离世表示哀悼。德国总理默克尔当天傍晚在总理府发表讲话说,与很多德国人一样,她对施密特的去世“感到非常难过”。她表示,施密特以坚定的意志通过了许多艰难的考验,是“国际合作的先驱”。施密特去世的消息不仅在德国引起震动,法国和欧盟*均表达了对施密特的纪念以及对他为欧洲一体化发展所贡献的赞许。

上一篇: 杨遵勗

下一篇: 孔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