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财经大学
吉林财经大学是吉林省重点大学,是吉林省人民*与国家税务总局共同建设的学校。学校起步于1946年7月东北银行总行举办的银行*训练班,经历了东北银行*学校、东北银行专门学校、长春银行学校、吉林财贸学院、吉林省财贸学校等几个历史时期,1978年5月恢复吉林财贸学院,1992年5月更名为长春税务学院,2010年3月更名为吉林财经大学。学校曾是新中国创建的第一所金融高等学校、国家较早成立的普通本科财经院校之一、国家第一所税务本科大学。现在(2015年)是一所以经济学和管理学学科为主,兼有法学、文学、工学和理学等学科的多科性高等财经院校。
中文名:吉林财经大学
创办时间:1946年
所属地区:吉林长春
学校类型:财经
属性:省属重点高等院校
主管部门:吉林省人民*
类别:公立大学
知名校友:张爽
1、历史沿革
东北银行总行训练班
吉林财经大学
1948年3月,东北银行总行从佳木斯迁到哈尔滨,总行短训班设在哈尔滨市田地街。由章梦生负责短训班工作,先后举办第二、三期短训班,每期3个月,共招收和培训银行*90名。
1948年9月,总行训练班建立了以银行业务负责人为骨干的兼职教师队伍,有计划地完成了*培训工作,扩大了社会影响,开创了东北金融教育新局面。
1948年12月,总行训练班随同东北银行总行由哈尔滨迁到沈阳市,训练班设在沈阳市小南门里伪交通银行旧址。到1950年2月,东北银行总行训练班共举办七期短训班,累计培训银行*1207名。东北银行总行训练班的创建及其不断完善,为实施学校教育创造了条件。
东北银行*学校
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国民经济恢复初期,为迅速发展金融事业,东北各省、市先后设立银行分支机构,急需培养和充实大批银行*。1950年3月,东北银行总行决定将总行训练班改为东北银行*学校,由章梦生同志任校长。
干校设有银行专科班、在职*班和文化速成班。以“忠诚、朴素、精细、劳动”为校训,以东北军政大学创作的歌曲《深入学习,联系实际》为校歌。
东北银行专门学校
1950年6月,东北银行总行决定在东北银行干校的基础上扩建东北银行专门学校,并拨款东北币5亿元作为建校经费。1950年7月25日,干校从沈阳迁到长春市人民广场银行大楼。经过近两个月的筹建,9月15东北银行专门学校成立,新中国第一所金融高等学校在长春诞生。
东北银行专门学校担负为全国培养金融管理*和专业人才的任务。学校设有专科、高职科和初职科。学校师资力量较强,在统计学教授赵希献博士、信用学教授李德宣等影响下,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带出一批教学新生力量。
1952年10月23日,国务院、教育部决定将东北计划统计学院、东北财政专门学校、东北银行专门学校合并,成立东北财经学院。经过调整,原东北银行专门学校的部分教师、职工和专科学生迁往沈阳,并入东北财经学院;在保留部分教师、职工和高职科学生的基础上,开始筹建银行学校。
中国人民银行长春银行学校
1953年初,在原东北银行专门学校的部分教师、职工和在校的高职科学生的基础,成立了中国人民银行长春银行学校。校址仍在长春市人民广场银行大楼。1954年,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对所属银行学校进行调整,撤销了苏州银行学校、山东银行学校、旅大银行学校,将学生并入长春银行学校。1958年3月,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和吉林省分行决定,将吉林省银行*学校并入长春银校,进一步加强和充实了长春银校的师资力量。
1957年2月,长春银校由人民广场银行大楼迁到斯大林大街82号。随着办学条件的改善,到1958年6月,中国人民银行长春银行学校拥有教职工近200人,在校学生近800人,建立和完善了各项规章制度,一所正规划的中等专业学校已初具规模。
长春银行学校的成立与发展,为建立吉林财贸学院创造了条件。
吉林财贸学院
1958年7月,在*吉林省委财贸部领导下,成立学院筹备委员会。9月29日,吉林省人民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决定:吉林财贸学院正式成立、中国人民银行长春银行学校停办。
学院设有财政、金融、贸易经济、工业品、农副产品、粮食管理、粮食加工、粮食储藏8个专业。其中本科学制3年,专科学制1年;1959年本科学制改为4年,专科学制改为2年。
建院初期,学院有教授、副教授、讲师和教员112人。其中,具有社会影响的学科带头人有:经济学教授袁孟超,毕业于东南大学,留学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曾任苏联伯力远东边疆共产主义大学教授、中国部主任,上海法学院、上海财经学院教授,来院后担任科学研究委员会主任、基础理论教研室主任;统计学教授王思立,毕业于清华大学研究院,曾任上海财经学院教授,著有我国第一部《统计学概论》、《数理统计学》,来院后担任统计教研室主任;会计教授余性元,曾任上海立信会计专科学校、上海财经学院教授,来院后担任会计学教研室主任;财政学教授胡继纯,早年留学英国、美国从事政治理论研究,曾任复旦大学教授、政治系主任,上海财经学院教授,来院后讲授《财政学》课程。
1964年4月,按上级要求,专业调整为会计、统计、财政金融、贸易经济4个专业。从此,确立了学院的发展方向。
1966年5月11日学院党委召开会议,学习*吉林省委宣传部《关于*的紧急通知》。会后,又召开全院大会,传达省委文件精神,动员师生参加*。此时,财院同兄弟院校一样,“山雨欲来风满楼”,一场全国性的政治运动即将来临。
严重挫折时期
(一)撤销吉林财贸学院
1969年11月,吉林省革委会在“加强战备”、“藏干于民”、“建立农村红色根据地”的口号下,加紧部署和动员全省广大*插队落户。与此同时,决定撤销吉林财贸学院,动员*、教师走“五·七”道路,到指定地点插队落户。从12月24日开始,大批*、教师*离开奋斗多年的教育工作岗位,分别到指定地点长白、汪清、敦化、榆树四个县所属10个公社以及分散到永吉、长岭等15个县18个公社,插队落户。
学院撤销后,军宣队动员在校的65级学生参加哲里木盟*思想宣传队,1969年11月奔赴农牧区开展“斗、批、改”运动。1970年3月返校,投入“一打三反”运动。8月,65级学生毕业分配工作。至此,财贸学院校园除部分教工和少数留守人员外,只剩空荡荡的院落。
(二)组建吉林省财贸学校
1970年8月,吉林省革委会决定原吉林财贸学院、省财贸干校、省商业学校、省粮食学校、省供销合作学校五校合并,成立吉林省财贸学校,校址设在长春市斯大林大街82号原吉林财贸学院院址。省革委会的决定,给已经撤销的吉林财贸学院及其大批插队落户*、教师带来了生机和希望。
吉林省财贸学校担负着为全省财贸战线(包括商业、粮食、财政和银行系统)培养新生力量和轮训在职*的任务。
1976年10月6日,“*”被粉碎。1977年5月,财校党委向吉林省财贸办、省高教局提出恢复吉林财贸学院的建议和要求。同时,学校党委积极引导广大*、教师努力办好财贸学校,争取早日恢复吉林财贸学院。
恢复与发展
1978年5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恢复吉林财贸学院。从此,吉林财贸学院获得新生。
吉林财贸学院在省委、省*和学院党委的领导下,历经恢复、发展和改革开放办学时期,逐步建设成综合性财经高等院校,成为省属重点高等院校之一。
恢复后的吉林财贸学院,隶属省委财贸部领导,实行党委的一元化领导。
学院恢复初期设有财政、金融、会计、统计、商业经济、粮油储藏、粮食加工7个专业,学制4年,1979年增加对外贸易经济专业。
1978年到1982年,是学院的恢复时期,在全体教职工的共同努力下,学院顺利地完成了财院恢复时期的各项工作任务,为学院的发展奠定了较好的物质基础和思想基础。
1982年7月,78级480名本科生毕业,除金融专业东北三省分配外,其他专业大部分省内分配,少部分上调*各有关部委。这批学生大多数素质较好,分配到工作岗位以后,很受业务部门的重视。如今,这批毕业生中的大多数已成为所在单位的主要领导和业务骨干。学院从这批毕业生中留校30名,充实到教学和机关各部门,增加了青年教师的比例,成为学院发展的骨干力量。
1983年,学院首先在金融、会计两个专业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1984年统计专业招收硕士生。
从1982年至1984年,是我院的发展时期。学院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在招生规模、办学层次和办学形式上都有了较快的发展,出现了学院建院以来招生数量最多的时期。这时,不仅学生规模扩大了,而且教职工队伍的人数也增加了,办学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新的教学大楼竣工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逐渐地充实到教学和科研领域,配置了语音室、电子计算机室、电化教研室、商品实验室等。学院呈现出一派蓬勃发展的局面。
从1985年至1988年,是学院深化教学改革,开创工作的新局面的时期。这一时期,学院大胆深化改革,加强管理,教学质量、科研水平有了新的提高。1986年9月,经学院研究、上级批准,学员增设工商行政管理、税收、保险三个专业。1987年商业经济专业招收硕士生。
1989年春夏之交,首都北京发生*,这场风波波及全国许多城市,各地高校普遍受到影响。财贸学院少数学生闻风而动,打乱了学院正常的教学秩序。在历时50多天的政治风波中,学院党委始终旗帜鲜明地反对动乱,并根据省委的指示精神,坚持疏导的方针,进行耐心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控制了事态的发展。风波过后,学院党委在师生中深入开展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思想教育活动,坚持改革开放的*办学方向,努力发展财贸高等教育事业。
1991年,学院开始筹备归属国家税务总局及更名长春税务学院。
长春税务学院
1992年5月,经国家教委批准,吉林财贸学院划归国家税务总局领导,更名为长春税务学院,成为全国第一所税务本科普通高等学校,担负为全国税务系统和吉林省培养高级税务和各类财经管理专门人才的任务。
2000年在高等院校布局结构调整中,学院又划归吉林省,成为省属院校。
2004年初,长春税务学院被确定为吉林省重点高校。
吉林财经大学
2010年,教育部批准长春税务学院更名为吉林财经大学。
2015年的吉林财经大学正在朝着建设规模适度、结构合理、质量优良、特色鲜明,在国内有广泛影响、省内一流的财经大学的目标而阔步前进。
2、学科建设
学校现有学科专业涵盖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文学、理学、工学六大学科门类;有省级重点一级学科6个;有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8个。是国家工商管理、法律、税务、应用统计、国际商务、会计、资产评估等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单位。现有32个本科专业,其中*特色专业6个,省级特色专业10个;有*精品课程1门,省级精品课程29门;有*优秀教学团队1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10个;有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学校为全国首批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2012年注册会计师专业方向在中注协教学评估中进入A级行列,与*财经大学、天津财经大学位列前三名。
3、院系设置
吉林财经大学
税务学院
历史沿革
税务学院的前身是1958年设立的财政金融系。1978年,吉林财贸学院复校后,财政金融系下设财政学、金融学专业,1984年增设税务专业。1986年财政金融系分成财政系和金融系,1992年财政系改为税务系,2008年更名为财政税务系。2010年3月,学校更名为吉林财经大学后,财政税务系更名为税务学院。
学科建设
税务学院下设财政学和税务两个本科专业,1992年获得财政学(含税收方向)二级硕士点,2005年获得应用经济学一级硕士点,2010年获得税务专业硕士授予权。1998年以来财政学科一直是省级重点学科,2007年税务专业被评为吉林省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2008年被评为国家第一类特色专业建设点。课程建设成果丰厚,《国家税收》、《中国税制》、《国际税收》为省级精品课程;《财政学》、《税务管理》、《*预算》为省级优秀课程;《财政学》、《税务管理》为校级精品课程;《纳税检查》为校级优秀课程。2008年税务专业教学团队获得省级优秀教学团队。张松教授主编的《税法学》教材被列入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获第六届吉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师资队伍
该院现有专任教师31人,其中教授11人,副教授7人,占教师人数的58%;博士、在读博士17人,占教师人数55%;具有硕士学位以上教师的比例为81%,形成以学科带头人、学术骨干引领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均较合理且具有发展潜力的学术团队。该院现有学术带头人张松教授(院长,博士,硕士生导师)、郝中华教授(副校长、副书记)、杨春梅教授(副校长,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后, 硕士生导师)、赵惠敏教授(研究生学院院长,博士,财政部科研所博士后,2006年国务院*津贴获得者,吉林省省管高级专家,吉林省有突出贡献专业人才,硕士生导师)、王金霞教授(副院长,在读博士,硕士生导师),外聘硕士生导师有程永昌教授(中国税务出版社社长)、李万甫教授(国家税务总局政策法规司副司长)、胡彦炜教授(辽宁省国税局副局长)等。
人才培养
税务学院人才培养目标明确,注重学生素质教育和社会实践能力培养,努力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心理素质,培养品学兼优的人才。培养基础理论知识宽广、专业知识深厚的“T”型人才,这是一种应用型与研究型结合的人才。宽广的理论知识可以增强学生继续学习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深厚的专业知识,可以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就业情况
学生就业形势良好,就业去向主要是税务、财政部门和注册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及大中型企业。近三年的就业率分别为89%、91%、92%,其中公务员录取比例和研究生录取比例较高,公务员录取比例分别为15.5%、16%、16.6%,研究生录取比例分别为11%、13%、11%。
社团活动
在校园文化建设上,打造出了自己的特色和品牌。包括“两个节”(体育文化节、读书文化艺术交流节)、“两场演出”(校内文艺汇演、社区文艺演出)、“两个培训班”(新生*上岗培训班、学生骨干培训班)、“两类实践”(寒暑假大学生社会实践和日常的社区援助行动),“三个社团”理论学习型社团(马列学习小组),学术科研型社团( “着目”社会实践团队),公益服务型社团( “代理妈妈”),依靠这些品牌活动的带动,使学生校园文化活动保持繁荣与活跃。
税务专业
本专业培养通晓税务及相关经济理论,具有较强实际操作能力,胜任税务、海关、税务代理、企业财务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
税务专业(含注册税务师方向)主要是为国家财税部门输送公务员以及为中介机构培养注册会计师、税务师。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注重技能培养,尤其注重对学生税收筹划及税收代理等方面的理论知识和业务技能的培养,以满足企业、公司及中介机构对税收筹划及财务、税收管理等工作的高级人才需要。
主要专业课程:中国税制、税务代理、税务管理、税收政策分析、税收筹划、税收案例分析、理财规划、成本会计、电算化会计等。
财政学专业
本专业培养熟悉现代西方经济学理论,具有扎实的财政理论功底与较强的实务操作能力,掌握计算机技能,具有一定的专业外语水平,基础雄厚,知识面较宽,能够在财税管理部门、*综合管理部门、政策研究部门及其他企事业单位从事财税等相关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
财政学专业培养方向之一是为国家输送公务员、为公共组织部门提供财务管理人员和为中介机构培养管理人员,因此相应地增加了业务课程以及财务课程。主要专业课程:公共组织财务管理、国有资产管理、资产评估、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理财规划等。
财政学专业培养方向之二是向各大专院校输送硕士研究生,主要培养学者型人才。在新的教学计划的修订中,课程设置以理论素养的培育作为重点。
主要专业课程:财政学、地方财政学、*预算、中国税制、社会保障学、预算会计、税务管理、国际税收、*采购、国有资产管理。
会计学院
历史沿革
吉林财经大学
学科建设
会计学院从1983年开始招收会计学硕士研究生,1990年取得硕士学位授予权(学术型),是全国财经院校中较早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的院校之一。2010年获得应用型会计硕士(MPAcc)学位授予权。会计学科为省级重点学科,是学校唯一的省级重点资助学科。2009年,会计学专业被遴选为吉林省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现有四门省级精品课程和三门省级优秀课程。
师资队伍
会计学院师资队伍力量雄厚,学术梯队结构合理。现有教授10人,副教授14人,具有高级职称的比例为53%;博士9人,在读博士16人,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的比例为88.9%;中青年教师比例为76.1%,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现有省级教学名师奖获得者1人、校首席教授1人、主讲教授2人、硕士研究生导师17人和一批中青年骨干教师。
人才培养
会计学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大对学生的培养力度,强化学生的专业技能,拓宽学生的学习眼界。主要措施包括:
①加大外语、计算机等基础课程的培养力度,培养学生的发展能力。
②加大实践教学力度,将校内实习和校外实践相结合,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
③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划分专业方向。在会计学专业下,设有注册会计师专业方向。学生可根据志愿并结合成绩,选择参加。
④实行导师制度,从各方面对学生加以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⑤加强实验室管理,尽可能为学生实践创造机会。
特色活动
结合专业特色,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诚信杯”会计知识大赛提高同学们的专业能力,“会计之星”演讲比赛提高同学们的语言表达能力,“绿洲杯”辩论赛提高同学们逻辑思维和应变能力,“英语口语”比赛提高同学们的外语听说能力,假期社会实践活动使同学的理论知识能力与实践有机结合。
就业情况
会计学院一贯高度重视就业工作,成立了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并动员一切力量,积极开拓就业市场,满足同学的就业需要。近三年,毕业生就业率高,达90%以上;同时,就业质量较好,有15%~20%的学生考取了研究生和国家、地方公务员,有80%左右的毕业生到较好的企事业单位工作。
会计学专业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管理学、经济学、法学及相关学科知识,掌握会计学的基本理论,熟悉会计业务,能在企业及非营利组织从事会计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主要专业课程:初级财务会计、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财务管理、管理会计、高级财务会计、电算化会计、审计学、会计理论专题。
会计学专业(注册会计师方向)
注册会计师专业方向是经教育部、财政部等部委批准,从1994年开始在全国22所高校中试办的本科专业方向。财政部每年拨专款资助我校注册会计师专业方向建设。从2005年起,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对本专业方向学生启动了*实习项目,通过笔试、面试,我校至今已有27名大学三年级在校学生获得赴*会计公司实习的机会。
本专业方向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掌握管理学、经济学、法学的基础知识,掌握会计基本理论,熟悉会计及审计业务,具有履行注册会计师职责和承担审计工作的能力,能在会计师事务所及其他审计组织从事审计及咨询业务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注册会计师专业方向每年设3个班,一般在新生入学后选拔组建。其中1个班为双语班,该班注重对英语“听、说、读、写”的训练,培养国际化注册会计师人才,核心课程采用双语授课。
财务管理专业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需要,具备管理学、金融学、会计学基础知识,掌握现代财务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工商、金融等企业及事业单位从事财务管理、资产评估、证券投资等实际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主要专业课程:财务管理基础、中级财务管理、财务案例与财务分析、高级财务管理、国际财务管理、成本与管理会计、中级财务会计。
财务管理专业(资产评估方向)
资产评估方向以财务估价为出发点,主要培养具备财务管理、资产评估、法律、会计、金融等方面知识和能力、掌握财务管理与资产评估方法与技巧,熟练地运用计算机和外语,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能从事财务管理与资产评估业务以及教学、科研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专业人才。学生毕业后,能在资产评估机构、会计师事务所、财务公司、投资公司、企业集团、国有资产管理公司、投资银行及产权交易机构等从事资产评估工作。
主要专业课程:财务管理基础、财务会计学、经济法、金融学、管理学、公司理财、财务分析、资产评估原理、企业价值评估、项目评估、机电设备评估、房地产评估等。本专业方向的部分核心课程采用注册资产评估师考试教材。
审计学专业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掌握经济学、管理学、法学和计算机应用知识,掌握会计学及审计学的理论、基本知识,熟悉会计与审计业务,具有较强的审计能力,能在国家审计机关、企事业单位内部审计机构和社会审计组织从事审计监督及审计科研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主要专业课程:审计学、经济法、税法、经济责任与经济效益审计、审计技术与方法、内部控制、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电算化会计等。
金融学院
历史沿革
吉林财经大学
学科建设
金融学院设有金融学和保险、金融工程三个本科专业,拥有硕士学位授予权。有《银行会计学》和《保险学》两门省级精品课程;有《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学》、《证券投资学》等5门省级优秀课程;有《金融工程》、《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和《公司金融》3门校级优秀课程。
师资队伍
金融学院拥有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师资队伍和学术团队。现有专任教师32人,教授、副教授占专任教师的72%;博士、硕士占专任教师的80%;硕士研究生导师18人;35岁以下、36-45岁、46岁-55岁、56岁以上的教师分别占专任教师的19%、34%、41%和6%。有吉林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1人,校主讲教授1人,中青年骨干教师3人,校优秀主讲教师2人。金融学科学术带头人、院长付亚辰教授是吉林省人民*参事、*吉林省委经济决策咨询专家、吉林省金融学会、投资学会常务理事、政协长春市常委、吉林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保险专业学术带头人刘吉舫教授担任中国保险学会理事、吉林省人民*咨询专家。金融学院有31%的专任教师具有金融、保险行业从业实践经验,成为培养一流应用型金融人才的重要师资力量。许多教师在社会和金融界享有较高声誉。
人才培养
金融学院以多年形成的优秀办学传统为基础,在教学、科研、学科建设等各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逐步实现了由传统金融高等教育向国际现代金融高等教育的转轨。从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到转变教学模式、培养综合素质高的应用型人才具体举措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重大进展。金融学院学生以学风优良,富有创新精神表现卓著。2010年8月,以金融学院学生刘家晗、吕阳为主要成员的学校“奇信科技”大学生创业团队的作品“太阳能恒温发酵沼气池”项目获得了第七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金奖。
金融学院有4个专业实验室:可以同步传输国内外证券、外汇交易行情和其他金融资讯,并能够进行模拟交易的现代化证券投资实验室;银行柜台业务实验室;国际结算综合实验室;保险业务实验室。实现了金融保险业务教学的实验化、模拟化、案例化。金融学院在吉林银行、九台农商行、国泰君安证券公司、东北证券公司、人寿保险公司、平安保险公司、东方资产公司等金融保险和证券机构建立了人才培养基地。为培养一流应用型金融人才提供了优越的实践教学条件。
学生就业金融学院毕业生在金融、保险界一直广受好评。多年来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都在90%以上。毕业生就业去向主要有银行、证券公司、保险机构和其他金融机构、上市公司、考取公务员和到事业单位工作就职。每年应届毕业生的考研和出国留学率都在20%以上。
特色活动金融学院倡导以紧贴专业实践、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开展学生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学生社团主要有泰安理财学社、微尘青年志愿者协会和计算机协会等。社团活动丰富多彩,除了举行传统的辩论赛、演讲比赛、英语大赛、社会调研和考察之外,每年都举行“泰安杯股票投资理财模拟大赛”和“学术活动月”,活动吸引了校内外各专业学生参加,省内知名新闻媒体曾多次报道,已经成为吉林省高校学生社团活动的一个靓丽品牌。
金融学专业
本专业主要培养具有扎实的金融学、经济学基础理论知识,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专业人才。掌握银行柜台、结算、信贷和管理等现代商业银行业务知识和实践技能;掌握证券投资、金融理财等现代投资银行业务知识;能够适应国际结算、融资、外汇交易等国际金融业务需要;掌握保险基本理论和基本业务知识。毕业生能够在银行系统、证券公司、保险公司、投资银行、金融监管部门及其它金融机构、上市公司从事金融业务和管理。
主要专业课程: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学、银行柜台业务、金融工程学、公司金融学、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学、证券投资学、国际结算、保险学等。
保险专业
本专业主要培养具有扎实的金融学和保险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有熟练的专业业务技能,具备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能够胜任在中外保险公司,中外保险中介机构,教学科研机构,各级保险监管部门,各级社会保障部门,大中型企业,风险管理部门从事保险经营及风险管理的专门人才。
主要专业课程:保险学、货币银行学、财产保险、人身保险、海上保险、农业保险、社会保险、保险精算、保险营销学等。
金融工程专业
本专业主要培养从事金融工程、金融分析等金融高级专门人才,为学生奠定扎实的现代金融学理论,塑造学生超强的综合分析能力、实践与创新能力。毕业生可以在商业银行、投资银行、证券公司、基金公司、财务公司、保险公司等多种金融机构的核心部门从事金融分析、产品开发、流程设计等工作。
主要专业课程:货币银行学、金融工程学、金融计量学、证券投资学、公司金融学、投资银行学、固定收益证券、金融期货期权等。
国际金融实验班
为了适应国家改革开放对国际金融人才的需要,学校每学年初通过考试,择优选拨一批入学新生组成国际金融学实验班,以培养国际金融专门人才。该实验班在金融学专业课程的基础上,强化国际金融学专业知识学习,加大外语技能训练。一部分专业课程实行双语教学。
国际金融实验班在新生入学后通过外语(英语)和数学考试选拔。
经济学院
历史沿革
吉林财经大学
学科建设和教学建设标志性成果主要有:
(1)经济吉林财经大学学专业是国家教育部、财政部批准的*特色专业建设点。
(2)政治经济学课程是国家教育部、财政部批准的*精品课程。
(3)政治经济学教学团队是国家教育部、财政部批准的*优秀教学团队。
(4)政治经济学学科是吉林省重点学科。
(5)经济学专业经济学社“路径”调查小组,2007年被**宣传部、教育部、共青团*、全国文明办、全国大学生联合会五部门联合授予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团队。
(6)西方经济学课程为省级精品课程,《资本论》选读、产业组织学为省级优秀课程。
(7)自90年代以来先后五次获吉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
(8)2005年理论经济学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获得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为扩大招收硕士研究生提供了平台,更为经济学专业学生报考本校研究生创造了条件。
(9)2006年12月,以经济学院教师为主体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中心”被批准为吉林省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现已承担多项吉林省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开放项目。
师资队伍
全院现有专任教师32人,其中,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11人。专任教师职称结构合理,其中,教授11人,副教授10人,讲师13人;学历层次较高,拥有硕士以上学位的专任教师占91%,其中,博士13人,在读博士12人。学院长期得到国内外一些知名高校经济学院或研究机构的支持和帮助,聘请数位国内外知名学者做客座教授或兼职教授,每年邀请他们来院讲学或作学术报告。
人才培养
经济学院实行本科教育导师制,对学生进行四年全程的专业指导、学习指导、选课指导、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指导等。为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拓宽学生知识面,增加学生就业机会,学院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在着力打好理论基础的同时,注重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一是在专业教学上采取分流教学模式:理论经济学模式——为学生考取公务员和经济类硕士设置课程;贴近实践模式——为学生到企业或公司就业设置资本经营方向。二是注重培养学生科研能力,引导学生申报校级课题、推荐学生参加吉林省青年经济学会经济学论文评奖活动和“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活动,现已有50余位同学承担课题或获奖。三是带领学生参加城乡社会实践与实习,建有稳定的社会实践与实习基地。
就业情况
多年来,经济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势头,一次性就业率为90﹪左右。毕业生就业面广、就业率高、就业质量好、社会评价优。毕业生一般去向为,国家和各地方的党政机关、财政税务部门、央行和各商业银行、外资企业、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咨询公司、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及新闻出版行业。此外,我院毕业生报考硕士研究生的比例达40﹪左右,考取率达40—50﹪,考取的院校除国外大学和本校外,相当一部分学生考入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浙江大学、复旦大学、*财经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吉林大学、厦门大学、四川大学等著名高校。
社团活动
经济学院历来重视学生的社团组织建设和特色活动的开展。学院教师长期开展经济学第二课堂——经济角、经济学茶座等,并通过“经济调查报告评比”活动和“五四杯”优秀经济论文竞赛将经济学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密切结合起来。每年寒暑假都组织学生在假期深入企业和农村进行实地考察等社会实践等方面活动,指导学生撰写调研报告,开学后经指导老师评阅选出优秀者,参加“经济调查报告评比大赛”。此项活动搭就了经济学专业学生社会实习成果的展示平台,为学生较早地接触社会、较早地学会科研和较早地参加社会实践创造了条件。2004年以来,经济学专业经济学社“路径”调查小组,连年获得吉林省委宣传部、吉林省文明办、吉林省教育厅、共青团吉林省委员会、吉林省大学生联合会等五部门联合授予的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团队”荣誉称号,有多人获得表彰。由于实践教学成绩突出,2007年被*宣传部、教育部等五部门联合授予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团队;多位学生获“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个人称号;多位团队教师获得优秀指导教师称号。
经济学专业
本专业着重培养德才兼备、理论修养深厚、熟练掌握现代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分析工具、有着较强的分析和应用能力并能向其他相关专业(金融、财税、国际贸易、工商管理等)渗透的高层次经济学专门人才。
主要专业课程:政治经济学、《资本论》选读、西方经济学、国际经济学、发展经济学、计量经济学、产业组织学、制度经济学、信息经济学、管理学、经济学说史、经济史、经济学流派、金融学、财政学、会计学、国际贸易等。
经济学专业(资本经营方向)
本专业方向着重培养德才兼备、理论修养深厚、熟练掌握现代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分析工具、有着较强的分析和应用能力并能向其他相关专业(金融、财税、国际贸易、工商管理等)渗透的高层次经济学应用人才。
主要专业课程: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发展经济学、计量经济学、产业组织学、制度经济学、信息经济学、管理学、经济法学、资本经营、金融学、财政学、会计学、国际贸易、证券投资学、财务管理、市场营销等。
4、师资力量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706人,其中副高级职称以上416人,具有博士学位的160人。专任教师中有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撑计划”入选者,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获得者,教育部重大课题攻关项目首席专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规划评审专家,教育部经济学学科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全国优秀教师,全国税务系统优秀教师,全国优秀统计教师,省新世纪高校首席教授、主讲教授、中青年骨干教师,省高级专家,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省拔尖创新人才,省杰出创新创业人才,省学科领军教授,省优秀留学回国人员,省教学名师,省优秀教师等。
5、办学特色
学校办学特色鲜明,在办学理念、专业设置、教育教学等方面注重人才培养的实用性。在人才培养方面,学校把培养符合*现代化经济建设和未来社会发展需要,具有扎实专业理论基础和现代知识结构,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作为根本目标。
注重各学科间的交叉、渗透、融合,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确立了“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协调发展实用型和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坚持“专通结合”。同时,学校坚持“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三大办学功能协调发展,努力强化服务社会的功能,确立了“立足吉林,面向全国;面向税务系统”的服务定位。2006年,学校被遴选为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2007年在教育部全国普通高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被评为“优秀”。
学校的毕业生以基础扎实、作风朴实、工作踏实、为人踏实等特点而广受社会各界的欢迎和好评,就业质量高、就业地域好一直是学校毕业生的就业特点。
近几年,毕业生的一次性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0%以上,考研及出国深造率在14%左右,考取国家公务员比例在20%左右。学校具有良好的办学条件。
6、科学研究
学校现有吉林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学校主办的《当代经济研究》、《税务与经济》两个学术期刊均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学校为首批“吉林省2011计划”重大需求协同创新中心立项建设单位、首批“吉林省高校创新团队”立项单位;近年来,科研成果丰硕,社会效益显著。有3项科研成果荣获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有15篇时政报告先后得到吴邦国、*、回良玉、王岐山及吉林省委、省*、省政协主要领导的高度重视,分别作出批示,为服务地方经济作出重要贡献。
7、校风校训
校训
吉林财经大学
“明德”,出自《大学》开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体现出学校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首要工作,培养高素质人才。
“实”,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在思想上崇尚实事求是,求真务实,诚实朴实,做事踏实;二是在培养人才方面突出实务教学,注重社会实践。
为了彰显“德”、“实”特色,用“明”和“崇”两个动词将其突出,并将图书馆门前的中心广场命名为“德实广场”,体现学校鲜明的办学特色;把校园里的景观河命名为“明河”,体现培养财经学生清正廉明的品质;把校园里的山命名为“崇山”,体现德的厚重。同时以“德”、“实”为字头,结合“德”的具体含义:仁、义、礼、智、信、忠、孝、善、诚、真、勇、和等,形成校园道路的命名。通过这种设计思想,让“德”、“实”精神和理念在校园内广泛渗透、传播。
校标
标志整体呈圆形,由堆砌的书本、桃李枝、“1946”字样和吉林财经大学的中英文字组成。
中心图案为堆砌的书籍,象征知识的积累的吉林财经大学人不断向上的求知精神,书的组合形似古代刀币,象征吉林财经大学的专业属性;又形似汉字“人”,寓意吉林财经大学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和教书育人的办学宗旨。环绕书本、向上生长的桃李枝,象征学校教育事业的枝繁叶茂、生机盎然。“1946”的字样既阐释了吉林财经大学的成立时间,又暗示出我校深厚的文化底蕴。
标识在色彩上选用赭石单色,沉稳大气,形象统一,象征吉林财经大学稳重踏实的办学风格和严谨务实的教育理念。
8、现任领导
党委书记:周知民
校长:宋冬林
副校长:张新宇、杨春梅、张越杰
党委副书记:赵慧敏
副校级调研员:丁宝俊
9、成就荣誉
吉林财经大学
学校秉承“明德崇实”的校训精神,在学校的爱心教育下,涌现出了“爱的传递”等一批典型学生集体和“当代孝子”张尚昀、“感动吉林”十大人物张爽、自费赴南非支教的王星等一大批典型先进个人。其中张爽义务支教事迹被*电视台《新闻联播》等五个栏目高密度播出。
学生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大学生创业大赛、美国计算机协会举办的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等国内外各类竞赛中多次获奖。
学校的各项工作成效显著,校党委被吉林省委授予“先进基层党组织”,被吉林省高校工委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标兵”;学校被评为省“依法治校示范校”;
2006年被遴选为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
2007年在教育部全国普通高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
2010年学校在吉林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检查评估工作中获得优秀;
2012年学校荣获吉林省“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荣誉称号,学校团委被评为“全国五四红旗团委”。
学校的毕业生以思想充实、为人诚实、做事踏实、作风朴实、基础扎实等特点而广受社会各界的欢迎和好评,就业质量高、就业地域好一直是学校毕业生的就业特点。近几年,毕业生年底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2%以上,出国、考研升学的毕业生占毕业生总数的12%左右,到行政事业单位就业(考取公务员等)的毕业生占毕业生总数的11%左右,远远高于全省1.5%的平均水平;到金融系统就业的毕业生占毕业生总数的15%。据凤凰网测评,该校近几年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等在全国非“211”大学中排在第24位,在东北地区非“211”大学中排在第2位。2013年5月,被教育部评为2012-2013年度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
10、对外合作
学校实行开放办学模式,不断扩大对外交流与合作,现与美国、澳大利亚、俄罗斯、日本、韩国、加拿大、白俄罗斯、瑞典、*等9个国家和地区的32所大学建立了校际合作关系。每年开展校级领导互访、学者互派、学术研讨等活动,开展学生学位项目以及长短期交流交换项目。
1988年,学校开始招收外国留学生,1999年开始与澳大利亚查尔斯特大学合作办学。
2010年,学校和澳大利亚纽卡斯尔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云南财经大学、天津财经大学共同创办了“香格里拉大学联盟”。
2013年,在教育部的指导下,学校作为中国13所高校之一与俄罗斯13所高校共同成立了中国-俄罗斯经济类大学联盟。
11、教学设施
吉林财经大学
学校建有藏书200多万册的现代化图书馆、宽敞明亮的教学大楼、装备一流的实验大楼以及标准体育场馆、国内一流的学生宿舍、学生食堂等现代化设施。
12、周边环境
学校新校区位于长春市风景宜人的净月潭旅游开发区,现有占地121万平方米。按照“现代化、生态化、园林化、国际化”的设计理念,新校区将建设成为一所现代化的、充满人文景观的北国大学校园。学校毗邻东北师范大学东校区、吉林中医中药大学、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吉林*专科学校、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是长春市高校较集中的地区,是广大学子求学深造的理想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