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芝山镇
通州市辖镇。解放初名通海乡,1958年由天星乡、通海乡的一部分合建友谊公社,1959年并入川港公社,后析建通海公社,1983年改通海乡,1984年设张芝山镇。位于市境西南部,距市府25公里。面积30平方公里,人口3.7万。通启公路过境,通启运河流经北部。辖23个村委会和1个居委会。农业以种植水稻、小麦、油菜、玉米、黄麻、薄荷为主,产药材。企业产品主要有玻璃制品、钢丝绳。
中文名称:张芝山镇
行政代码:320612119
身份证前6位:320612
长途区号:0513
邮政编码:226000
隶属政区:通州区
行政级别:镇
车牌号码:苏F
辖区面积:30km2
人口数量:约3.7万人
人口密度:1233人/km2
1、地方简介
张芝山镇
张芝山镇位于苏通大桥北桥头堡,是上海通向苏北的“第一门户”。宁启高速、苏325线、苏336线、通启河穿境而过,水陆交通便捷。2008年2月14日,经市*批准,将已并入川港的原南兴8个村与张芝山镇合并,设立新张芝山镇。张芝山镇及时将该区域纳入大桥工业区开发建设总体规划,基本完成规划的编制工作,在人员配备上,对内保留张芝山镇建制,对外有机整合镇原有工作班子和大桥工业区的工作班子,成立了“一办五局”。启用了行政和服务的运作机制。实施了行政村区划大调整,把包括年初并入的原南兴区域在内的19个村整合为9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优化了配置,整合了资源,集约了发展。区划调整后,张芝山镇总面积为49.80平方公里,实有耕地2731公顷,人口为5.45万人。
2、历史沿革
历史相传,三百多年前,这里是江边涨滩,逐渐有人在此开垦定居,有个名叫张芝山的人在此开片小店,由于地处交通要道,逐渐形成集镇,由此命名张芝山镇。解放初为川港区的通海乡。1957年由通海、川南两乡和民安乡的一部分合并一个大乡,仍称通海乡。1958年,由天星乡和通海乡的一部分合建友谊人民公社。1959年,友谊公社并入川港公社后,划出部分大队,另建通海公社,后更名为通海乡。1984年随着全市撤乡建镇,命名为张芝山镇,是原通海区工委的所在地,一直是通南片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镇。1992年,全镇面积30.26平方公里,辖23个行政村,(267村民小组数)。2001年2—3月,在行政村、居委会合并调整后,辖10个行政村(256个村民小组),1个居委会。
3、行政区划
张芝山镇区划
320612119001122张芝山社区居委会
320612119200122塘坊村委会
320612119204220决心村委会
320612119206122天星村委会
320612119208122银洋河村委会
320612119209121通启桥村委会
320612119211220通海村委会
320612119215220八字桥村委会
320612119216220南兴村委会
320612119217220培德村委会
320612119218220张芝山镇港区村委会
4、地方人口
张芝山镇人口数据
(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
总人口36616
男17742
女18874
家庭户户数12573
家庭户总人口(总)35045
家庭户男16872
家庭户女18173
0-14岁(总)6042
0-14岁男2931
0-14岁女3111
15-64岁(总)25993
15-64岁男12878
15-64岁女13115
65岁及以上(总)4581
65岁及以上男1933
65岁及以上女2648
户口本地住在本地33532
5、地方优势
通州市张芝山镇位于通州市最南部,西邻南通经济技术开发区,地处即将完工的“苏通长江大桥”的北桥头堡,通启高速、苏325、336省道、通启运河以及即将建设的宁启铁路横穿该镇,金江大道、张江公路以及“苏通长江大桥”北接线段均纵贯镇域。有着良好区位优势的张芝山镇在苏通大桥通车后将融入上海一小时生活圈,届时,与苏南乃至整个江浙沪地区的经济、文化、生活各方面的交流和合作将大大增强,交通上的便利以及政策上的优惠不失为投资者的明智之选。
6、文明建设
近年来,按照“融入长三角,建设现代化新城”要求,高起点、大手笔地进行城乡一体化建设,委托知名院校对工业区和镇区进行整体规划;以“积极稳妥、规划有序”为准则,采用多元投入方式,推进工业区基础设施建设;全力做好筑巢引凤工作,一大批科技含量高、附加值大、产业链长、辐射带动效应强和能耗、污染低项目相继落户。同时,不断完善镇区基础设施建设,城镇道路及供水、排污、照明等设施不断配套,环境保护、绿化造林不断加强,城镇品位与日俱升。跨入苏通大桥经济时代的张芝山镇,将紧紧抓住大桥通车发展机遇,努力建成上海的产业配套协作基地、产业转移承载基地和产业技术扩散基地,建设成为长三角经济圈北翼一流的宜居宜商集镇。先后获“全国综合实力千强镇”、“平安江苏建设先进集体”、江苏省“优秀人民调解委员会”、“南通市卫生镇”、“南通市社会治安安全镇”。
7、项目建设
中国乒乓球通州训练基地风景区
张芝山镇以工业园区建设为载体,以招商引资工作为重点,积极扶持、培育和发展品牌经济,经济发展步入快车道。张芝山镇着重抓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投资2亿元启动大桥工业区核心区域的基础设施建设。其中,投入3000多万元的四纵两横道路框架已完成主体施工,给排水等管网配套已全部到位;省道336张芝山段和园区内的路灯已经架设完毕;园区道路的绿化已完成设计正在实施;投资5000万元的11万伏变电站已正式运行。全镇实现工业总产值136.8亿元,销售收入134.1亿元,利税13.4亿元。
大力加强工业园区建设,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投入400多万元加强“三园一区”基础设施。稳步推进南园区建设,加快北园区“绿化、亮化、美化”工程。在南、北园区开发接近尾声之机,着手中园区的开发。同时启动塘坊村家纺工业园,首开发600亩。采取“以外引外、委托招商、小分队招商”等多种招商途径,坚持大中小项目一起抓、外资内资一起引,推进该镇招商引资工作向纵深发展,张芝山镇被通州区*评为“项目建设先进镇”、“示范工业园区”。张芝山镇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成交明显,被评为“南通市安全镇”,捧回通州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安定杯”。通州区首家乡镇“社会矛盾调处中心”在张芝山镇成立。张芝山镇拨出专项经费购置微机及相关软件资料,建立规范的人民调解庭,制定回避、督察、奖惩等13项制度,从镇综治办、司法所、保安队等单位选派骨干从事日常工作,“法院管不着、村居管不了、乡镇管不好”的社会矛盾,均由“社会矛盾调处中心”处理,整合综治、司法、文卫23个部门和单位的民调人员协同参与调 解工作,按照公正、公开、廉洁、市郊的原则,实行免费咨询、免费调解、免费服务。“社会矛盾调 处中心”初显成效,成为为民排忧解难的“老娘舅”。推进自来水引江供水工程,投入资金300多万元,从石江公路川港段引江总管上接管(全长4.2公里)引水,成为通南片第一个饮用长江水的乡镇,加大投入,加强镇区环境整治和秩序整顿,镇容镇貌发生显著变化。
8、城镇发展
队伍建设
张芝山镇不断加强队伍建设,努力打造一支责任感强、业务水平高的人民调解员队伍。随着镇域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矛盾纠纷骤然增多,并出现内容多样化、成因复杂化、范围广泛化,对抗程度不断加剧和化解难度不断加大等新特点。加之企业改制、征地拆迁、环境保护、劳资关系等引发的新型社会矛盾纠纷。这对人民调解员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首先张芝山镇狠抓自身队伍建设,注重镇调人民调解委会人员综合素质的提高,开展经常性的爱岗敬业教育,提倡乐于奉献的精神,要求每名同志工作作风务求踏实,解决问题务求公正,接待群众务求热情。其次加大培训力度,提高调解队伍的整体素质。为了大力提高调解队伍的整体素质,努力实现依法调解,张芝山镇每年都要对人民调解员组织4次以上以业务素质为重点的培训,并进行书面考试,合格的持证上岗,不合格的进行再培训。张芝山镇共有专业人民调解员143名,其中大专文化程度以上的38名,占26.5%;高中文化程度的71名,占49.6%;党员112名,占78.3%;三老人员22名,占15.4%。专职调解员43名,占30%。通过一系列的工作,张芝山镇调解员队伍的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得到了普遍的提高,为人民调解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网络建设
加强网络建设,及时发现、化解矛盾纠纷,维护社会稳定。建立调解网络,及早
发现纠纷苗头,及时掌握纠纷动态,做到早预防、早化解。张芝山镇在原有11个村(居)调委会的基础上,又在三个工业园区建立了综治指导站,设立园区综合调委会,负责工业园区的民调纠纷的调处工作。在人流量相对较多的农贸市场,也建立人民调解委员会,对超过200人的规模企业均要求建立人民调解委员会,在村民小组、车间班组分别设立调解小组,每个村民小组还物色2-3名信息员,这样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三级调解组织网络,对三级调解组织,张芝山镇做到每个调委会每半月开展一次纠纷排查,对重大节假日进行突击排查,通过严密的组织网络,经常性的排查工作,真正使全镇的矛盾纠纷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及早化解在萌芽状态。
9、社会事业
创新工作载体,拓展业务范围,实现人民调解与司法调解、行政调解的有效对接。如何发挥好人民调解工作在新形势下的积极作用。张芝山镇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不断探索。2003年5月,该镇在上级部门的指导下,根据张芝山镇的实际情况,探索出了人民调解发展的新思路。率先在全省成立“以人民调解为主体,由综治牵头、司法为主,实行资源整合、各成员单位整体联动”的调解工作新模式,并成立了张芝山镇社会矛盾纠纷调处中心,与镇人民调解委员会合署办公,统一实行一个窗口对外、统一受理、归口管理、依法办理、限期处理。设置了登记受理制度、排查制度、回避制度、督查回访制度、廉洁自律等23项工作制度,通过切实可行的制度来规范新时期矛盾纠纷调解工作。形成了调解资源整合,调解体系完善,调解机制联动,调解功能提升的新人民调解工作格局。该镇同时将镇人民调解委员会建成化解矛盾的实践基地、法制教育的宣传基地、沟通干群关系的示范基地、年轻*的培训基地、社会稳定的保障基地。并规定新任村*必须在其中工作半年以上。同时还于2005年实现了五大对接(公调对接、检调对接、诉调对接、信调对接、劳调对接)解决了*管不好、法院管不着、*管不了的尴尬问题。
张芝山镇从2003年5月以来,张芝山镇共调解各类矛盾纠纷446起,调解率达100%,成功率达99.1%,实现了“四无”的工作目标(即无民转刑案件、无群体性*案件、无越级*案件、无群体性械斗案件),为全镇经济持续快速地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法制环境和人文环境。2004年江苏省人民调解工作现场会该镇作为主要参观点,受到了与会人员的肯定。*电视台曾先后4次对张芝山镇社会矛盾纠纷调解工作予以了报道,中国各地到张芝山镇参观学习的人员络绎不绝,先后接待来自北京、上海、*、黑龙江、辽宁等省市的同仁。2005年6月份,美国梨铧协会的伊万斯博士和爱丽丝教授慕名来张芝山镇调研,对张芝山镇的调解工作表示了浓厚的兴趣,并欣然提笔:2005年9月20日,中组部、中宣部、*政法委等部门又联合到张芝山镇调研,对张芝山镇的调解工作予以了高度评价。张芝山镇优化调解资源,实行调解力量整体联动的调解新模式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并得以广泛推广。
10、经济概况
张芝山镇
综合实力持续增强。2011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3.2亿元,四年间年均增长(下同)22.5%。财政总收入完成1.97亿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为8712万元,分别是2007年的2.9倍和3.1倍。四年累计新批工商注册外资3000万美元,注册外资实际到账1389.5万美元,引进市外民资32.7亿元。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6亿元,工业投入38亿元,年均分别增长20.4%和17.6%。卡特彼勒、中港油脂、东方泵业等一批重大项目相继落户,累计新上亿元以上项目9个。规模工业产值达29亿元,是2007年的2倍。上市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紫罗兰科技、帅宙特钢进入上市轨道。累计完成服务业投入6.6亿元,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9%。
转型发展步伐加快。强化集聚集约发展,为了更好的学习苏南、接轨苏南、融入苏南,2008年通过和苏州唯亭镇共建园区的方式,摸索出了一条两地资源共享之路。2010年,更是在园区共建上跨出了一大步,3月10日,南通市和无锡市共同签署《关于加强两市战略合作的框架协议》,8月23日,签订了《无锡市、南通市合作共建锡通科技产业园协议书》,锡通科技产业园顺利落户并正式挂牌,规划编制、基础设施及项目建设齐头并进。2011年,随着项目的开工和基础设施的启动,园区初展形象、初显效益。以调高调优调强为根本取向,促进一、二、三产联动发展,三次产业比由2007年末的8.8∶59.2∶32调整到7.3∶56.7∶36。创新动力持续增强。2011年,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0.89亿元,占规模工业产值比重由2007年的2.12%提高到3.07%。
城乡面貌显著提升。高标准修编城镇发展总体规划、村庄布点规划,先后完成镇区和苏通大桥科技产业园控制性详细规划,锡通科技产业园成立后,又委托新加坡邦城公司进行了更高规格的规划,至此,覆盖城乡的规划体系基本形成。持续实施“亮化、绿化、净化、畅通”四大工程,大力度推动镇区改造,城镇形象、宜居品质有效提升。累计拆迁民宅达150万平方米,腾出建设用地近13平方公里,建成安置小区90万平方米,即将动工建设92万平方米,新增绿地面积11.5万平方米,新增停车面积1.2万平方米。区域供水一体化取得实效,改造管网15.8公里。南部污水处理厂正式启用,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84.1%、100%,省级生态镇顺利通过考核。大力度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新建农路105公里,改造危桥16座,疏浚整治农村河道24公里,改厕1.2万座,新增绿化面积3200亩。
民生质量有效改善。“全民齐努力,全面达小康”,于2008年一举达到省定小康标准。201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6812元。企业职工养老、医疗、失业保险参保率均超过90%,新农保、新农合、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均超过98%,基本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抚恤、补助、优待金自然增长机制,城乡低保以及农村五保供养标准持续提高。深入开展百千万救助帮扶、慈善救助、扶贫助残等社会救助活动。加强养老机构建设,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实现全覆盖。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学校布局调整稳步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扎实推进。顺利完成南兴卫生院*改革,全面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水平持续提升。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现代化文化活动中心启用,各具特色的小型文化广场先后投入使用。完成有线电视主干网改造,数字电视城乡一体化通过验收。圆满完成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五五”普法高标准通过区验收。全面构建“大综治、大调解、大防控、大基础、大管理”五大体系,群众社会治安满意度持续居全区前列,镇司法所被评为全国优秀司法所。认真办理“999民生热线”、“12345”市民服务热线,扎实开展领导*大接访活动,妥善处理群众来信来访,切实解决好民生诉求。应急管理体系不断健全,安全生产形势总体保持稳定。同时,统战、群团、人民武装、国防教育、双拥、老龄、档案、统计、妇女、儿童、职工权益维护等各项工作等工作取得新成绩。
致力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我们高度重视*自身建设。坚持以“作风建设年”、“优质服务提升年”、“执行力提升年”、“能力素质提升年”等活动为抓手,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出台机关管理十八项制度,不断提高*工作水平和行政效率。加大责任追究和查处力度,在治庸治懒治散上取得新成效。广泛组织开展“树正气、敢碰硬、看实绩”主题活动,激发全体*无私奉献、奋勇拼搏的工作热情。全体镇村*将“五加二、白加黑”转变为工作常态,充分发挥拼搏奋战、克难攻坚的精神,保证了各项重点工作的扎实推进、各项重点工程的圆满完成,书写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特别能攻坚”的拆迁精神和“宁可掉肉也不掉队”的顽强作风。认真办理人大代表意见建议72件,办结率100%。不断加强廉政建设,大力压缩行政性开支,集中财力促进科学发展和改善民生。加强工程建设项目的监督,对工程建设做到全程监督,切实规范招投标工作。发挥村务监督委员会的作用,加强对村级财务管理、零招待制度执行等工作的监督力度。
11、附近景点
香光寺景区
香光寺景区
地处通东重镇二甲东北隅的香光寺,原名“香光莲社”,为“净土宗”道场。旧址在二甲团结街。1933年,为地方信士创建的居士林,1935年至1938年间,由信士姜其明(后出家,法名新道)募化、筹资相继建山门、大殿等33间,坐北向南,占地二亩,为四合院建筑。寺院建成后,礼请又修法师为首任住持。1940年,又真继承衣钵。原任通州师范学校校长、江苏省教育厅厅长的近代著名佛教居士江谦(字易园),应僧众之请来院讲经,“香光莲社”即为江居士欣题。后又真法师鉴于寺院已由僧人管护,遂易名为“香光莲寺”。从此名闻遐迩,成为通东地区规模较大、有影响的寺院。
风云开阖,世事多变。1958年,香光寺被改建为地方医院。余留的佛像“*”时又俱遭毁坏。至20世纪80年代,香光寺亦在1986年获准修复开放,1987年6月又被批准易地重建殿宇(时称念佛堂)。1991年南通市人民*批准定名为“通州市香光寺”。
今天的香光寺占地19.57亩,建筑面积3019.8平方米,是南通范围内规模较大、建筑宏伟的寺院之一。其建筑格局按佛教传统的中轴线结构,前庭后院,宗教活动殿堂处于中轴线上。两厢寮房,有的作迎宾接客之用,有的作经堂、佛堂和膳房。寺内广植花木,绿树成荫、四季花香氤氲,一派佛国神韵。
中国乒乓球通州训练基地风景区
中国乒乓球通州训练基地位于通州市的江中小岛——五接镇开沙岛内,与华能生态园毗邻而居。基地由国家体育总局乒羽中心、通州市人民*共同投资兴建,是一个集国家乒乓球队封闭训练、乒乓球科研、后备人才培养、承办国内外赛事等诸多功能于一体的国内一流专业乒乓球训练基地。
基地占地1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3万平方米,投资1.2亿元。基地建筑风格新颖、布局合理。三个主体建筑以一条象征乒乓球运行轨迹的弧线加以贯穿,既相互连接又各自独立,将建筑室内外空间与景观空间融合在一起,组成了与环境相亲和的生态的、健康的、充满秩序感与动感的外部空间。
基地功能经济科学,考虑周全。训练主馆面积达7700余平方米,可按国际比赛标准摆放48张乒乓球台;主馆二楼配有活动看台,可容纳1000余名观众;副馆面积逾5000平方米;主副馆连接层科研室、健身房、淋浴房、理疗室、按摩室、贵宾接待室等功能室一应俱全;宾馆面积6000余平方米,有标准客房47间,套间6个;宾馆内配备了多功能厅、电教室、会议室、图书室、桑拿房、KTV室、棋牌室、桌球室、美容美发室等多个功能室;宾馆餐厅除有9个包厢外,还有一个同时可容纳200多人就餐的大厅。
渔湾风景区
渔湾风景园位于石港镇的东南隅,占地120多亩。是石港镇人民*和石港中学合建的旅游、休闲景点。这里一年四季绿树成荫,亭台轩榭错落有致,古文化的丰厚底蕴和现代文化的浓厚气息,在这里达到了和谐统一。
步入风景园的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绿茵如毯的草坪与形态各异的花木和千姿百态的假山,越过此景,令人眼前一亮,只见一汪碧水粼粼的湖泊。此湖旧称“吴公洗笔池”,想必是先贤练字作书洗笔之地。湖面30余亩,湖心有一小岛,大约亩余。湖四周皆为陆地,与外界水源无相通之处,也无排泄之道,但无论冬夏、旱季雨季,该湖水位四季如常,无涨无落。湖心小岛看似低洼,历史上却从未受淹,其中缘由众说纷纭:一说小岛为浮地,随着湖水涨落而浮沉;一说湖中有泉眼相通,地下深水可自动调节;石港的老年人则认为岛上因有一座“御葬坟”,入葬的贵人灵气所致,所以不旱不淹。虽然说法各异,但湖水水位始终不变,确是事实。
12、地方特产
正场熏糕
清乾隆年间的金榜辑录的《海曲拾遗.卷六.物产》篇中写道:明嘉靖年间“……芝麻糕出秦灶,熏糕出正场……”说明这些茶食糕点的制作,距今已近5个世纪了。可惜后来由于种种原因,这些食品湮没不闻久矣!然而正场熏糕于改革开放以后,在通州食品工业园地中又恢复了青春、重放异彩。近年来,产品投放南京、上海、北京、浙江等市场,大有香压群芳之势。
旧时,熏糕在正场只有几家小作坊生产,数量甚微。产品大部分被达官贵人和豪绅商贾购去佐茶馈人,小部分被一些巡视官员带回分送各地,遂使正场熏糕名闻遐迩。然而,在近几十年里,有着“胜似宫庭糕点”美誉的正场熏糕却失传了。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神州大地,也激发了正场人决心恢复这一历史名产的雄心壮志。1984年,正场供销社下属的食品厂根据有关部门提供的历史资料,又先后找了几位年愈古稀、精于茶食制作技艺的老师傅开座谈会,请他们共同献艺攻关。这些老师傅看到领导这样重视和热情,便群策群力,共同回忆挖掘年轻时名师向他们传授的秘方,经过反复研制,终于获得这一历史名产的传统风味。为了满足广大消费者的需要,1985年2月办起正场熏糕厂,进行批量生产。
西亭脆饼
原名复隆茂白脆,始产于清光绪年间,已有100多年历史,产地为通州市西亭镇。曾获95国际食品博览会金奖。这种脆饼选料讲究、加工精细、形态别致、层次分明、香甜松脆、富有营养,是家庭食用、旅游携带、馈赠亲友的优质食品。
窨糕
西亭脆饼是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西亭镇的特产。西亭脆饼用料考究,做工精细,具有酥甜香脆、美味可口的独特风格。
西亭脆饼是千年古镇西亭生产的一宗传统特色食品,它初创于晚清,迄今已有一百多年历史了。
西亭脆饼每只不足两公分厚,竟有十八层,干吃,有酥、脆、香、甜的感觉;泡食,层次不乱、汤水不浑、香味扑鼻,且纯正可口、营养丰富、健脾开胃,颇受人们喜爱。
窨糕
千年古镇石港,有种传统的应时茶食,名叫窨糕。说它传统,据石港九如斋茶食店的后代回忆:他祖上为避战乱,从镇江搬来石港从业已150多年了;说它应时,是指每年从惊蛰至立夏供应近两个月,过了立夏市场上就没得供应了。
窨糕,本名印糕,因每块糕上均用桃红印花而得名。民国初年,石港德兴祥茶食店老板姚少庭虽读而未成,没有考取功名,平时却咬文嚼字、文乎文乎,竟将“印糕”改名为“窨糕”,其他茶食店也跟着标新立异,改“印”为“窨”;南通城内的几家大茶食店中,有的茶食师傅就是石港人,也跟着叫“窨糕”。于是约定俗成,直到现在还叫“窨糕”。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