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小内镜,大乾坤

科普小知识2022-10-16 12:38:56
...

小内镜,大乾坤

周正在为患者进行内窥镜手术(由受访者提供)

三天三夜之后,王明(化名)在家人的陪同下从辽宁农村来到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接受治疗。

他是一个成骨不全并发贲门失弛缓症的病人。他有严重的吞咽困难和食物反流。他身高不到50厘米,体重不到50公斤,被称为脆弱的“玻璃人”,原因是双腿骨折,原因不明。

多年来,他的家人带他去了许多医院寻求治疗。然而,由于他特殊的身体状况,没有一家医院敢轻易“动刀子”。

“由于食物摄入困难,贲门失弛缓症患者会遭受体重减轻、营养不良等表现,甚至在严重的情况下失去工作能力。此外,该患者有成骨不全,这在临床上更难处理。”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镜中心主任周告诉《中国科学日报》。

智能“探测器”

所谓的贲门失弛缓症是一种疾病,其中由于食管贲门的神经肌肉功能障碍,下食管括约肌松弛,食物不能顺利通过并被保留,从而逐渐降低食管张力、蠕动和食管扩张,发病率为10万分之一。

临床上,对这种疾病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是切断食管下括约肌。过去,切断食管下括约肌的唯一方法是“手术”。虽然疗效确切,但创伤性和复杂性。

为此,周带领团队试图在薄食管壁上建立一个“隧道”来治疗因吞咽困难和食物反流引起的贲门失弛缓症。

周说,这种技术叫做POEM(经口内镜肌切开术)。它是将胃镜伸入食管粘膜下层,通过特殊器械建立粘膜下层“通道”,到达食管下括约肌,并有选择地切开它,达到“无切口,轻创伤”的治疗效果。

最后,仅用了25分钟,周就在王明的食道“隧道”末端找到了痉挛性环状软骨,并成功地将其切开,逐渐松开了贲门。三天后,王明顺利出院。

在周看来,内镜就像医生灵巧的“探针”,具有直接观察病灶、发现病灶、处理病灶的独特优势。虽然内窥镜不如手术刀锋利,但它可以避免传统手术给病人带来的痛苦,并在手术后迅速恢复

全球内窥镜检查的“领先”新标准

几十年来,周带领团队开发了一系列世界首创的新型内窥镜技术。去年,该团队还因“食管疾病内镜微创治疗技术系统的建立和推广”项目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这不仅是对我们工作的肯定,也是对我们的鞭策。我希望更多的患者能从中山品牌的最新成果中受益。”周放眼世界。

在采访中,他告诉记者一个生动的外科手术演示。那是在意大利米兰举行的第九届国际消化内镜会议上。屏幕的一边是来自世界各地的数百名消化内镜专家。另一边是中山医院内窥镜中心的手术室。手术示范的内容是保胆取石。

患者是一名患有胆结石的54岁女性。术前评估显示胆囊仍有收缩功能。"如果胆囊器官被切除,将不可避免地对身体造成伤害."通过胃镜下微创技术,周在短短一小时内成功地从患者口中取出两颗花生大小的胆囊结石,从而减轻了患者的痛苦。

“欧洲和美国国家很少进行此类手术,我们的中心在过去两年中成功完成了46例手术。”周带领团队创建了食管疾病内镜微创治疗技术体系,并取代手术成为患者的金标准适应症。

2006年,该团队成功实施了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并在全国推广。2007年,他们率先将静电放电技术应用于胃肠粘膜下肿瘤的治疗,并将其命名为内镜粘膜下切除术(ESE)。这种技术和通过粘膜下隧道的粘膜下肿瘤(STER)的内窥镜切除术被认为是将内窥镜技术推向内在肌层肿瘤治疗时代的标志。这两项新技术也推动了国际指南将内镜治疗的禁忌症改写为内镜手术的适应症。同年,他们还在国际上创新并实施了腹腔镜辅助全内镜切除术(EFR)...

“它是世界领先的,为内窥镜微创手术的创新和推广做出了巨大贡献。”这是亚太消化内镜协会主席赵威廉对该团队的评价。

“可以说,我们对胃肠夹层肿瘤-粘膜下肿瘤的治疗,包括全切除,已经领先欧美10年。”周表示,从过去在国外学习先进治疗技术到现在在中山医院排队学习内镜技术,从以前的“学习创新”到现在的“赶超领先”,中山医院内镜中心走出了一条独特的发展道路。

新技术扎根

为了让新技术在更多的地方扎根,让当地的病人受益,周多年来几乎在全国各地经营着地级以上的医院。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周还四次进藏,在日喀则市人民医院创办了名为“民族大匠”的内窥镜工作室。由于青藏高原的特殊区域,当地的消化系统疾病谱与大陆不同周表示,依托复旦-日喀则消化内镜中心建设,“大民族工匠”工作室将根据当地消化道疾病的特点,开展消化道早期癌症筛查、食管静脉曲张内镜治疗、食管静脉曲张出血止血治疗。

此外,还计划在当地推广无痛胃镜检查和治疗,以便先进的医疗技术能够在雪域高原开花结果。

目前,内窥镜下微创诊断和治疗的概念已逐渐被公众所理解。在周看来,这项技术的创新和推广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建立工作室的初衷是‘吸收’这些相对成熟的技术,深入基层,广泛应用。在人员培训、技术下沉和标准化操作方面,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周说,小内窥镜的背后其实是一个无限的人生舞台。“我希望将科学医疗的概念和技术传播到世界各地,让更多的患者受益。”

专家卡

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镜中心主任,普外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内镜诊疗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国际成员、AGA、、、,上海消化内镜协会副主任,ESD研究组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