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云岩
白云崖在距浮山十公里的七家山中,枞阳县白梅乡境内,与浮渡山隔水相望。该山奇峻,有“小黄山”、“亚浮山”之称。据《传灯录》载:宋高僧守端住山白云寺,以白云山西岩为内院,为白云寺所有,故以“白云”名之。
白云崖有八岩、三洞、十一奇峰、八怪石、二泉、二池,古有五庵、二寺,今白云岩寺尚存。
天隐岩,俗名燕子岩,在山巅石丛之中,又名一线天,抬头可见日月天光。
蛾眉岩,在青障峰之半,壁削万仞,深广半里,中横一坼。明末吴差强疏凿,工部主事吴道新隐居于此,两石仁交复前后,云气出没其间,阮自华题刻“函云洞”,赵凡夫题曰“函云关”。函云之左有长廊石壁数十丈,谓之“撒手廊”,险峻之处有石台,黄道周曾登其上,为吴道新题“一叶翔真羽”五字,吴道新有文记其事。函云后有月龛、鹤仙等古迹,还有吕纯阳(洞宾)拔剑窦、钓台石、四顾洞、青藤洞等。函云之顶有抱龙洞。
雪浪岩,又名廊岩,与浮山雪浪岩相似。墓岩在雪浪岩之左。
楼子岩,在雪浪岩左的西岩顶上。
东岩,在山前之半山,大如浮山金谷,宋高僧白云演禅师曾建庵于此,元*和尚了悟曾住持其间。明万历年间为雷火所毁。
白云岩,在东岩之西,故又名西岩,其穴间大小超过浮山会圣岩。它为白云岩洞之首,岩前有木楼,楼后为大士阁,宋高僧义青禅师住持浮山大华严寺时,以此岩为方丈室,今岩巅有宋刻,曰“青华严方丈”。宋白云端、白云演二禅师(师徒),元了悟禅师,都曾住持该寺,禅扬佛法,其佛教源流归属浮山。传说宋元丰中,有青鸟数千,衔泥塑筑观音像一尊于其洞中,像成以后,留一雌鸟,在龛后筑巢,每春则一雄鸟从浮山飞来,育二小鸟而去。“白云青鸟”为老桐城八景之一。刘大櫆在《浮山记》中记道:“山中有青鸟,其声百啭,独时时往来于白云、金谷之间,他山未之见也。”今浮山、白云千百年来青鸟依然如故,堪称一奇。白云岩内还有一神泉,出自洞壁隙缝间,其水如丝,涓涓细流,四时不竭,清洌异常,每日可供百人饮用,其名为“一滴泉”。此外,岩内还有一奇,细观洞壁石纹,西部如龙鳞片片,东部则似虎毛斑斑,真是龙盘虎踞之地。
七家山奇峰林立,怪石罗列。著名的双尖峰,如镂管写天;铁障峰,高耸色紫;铁船峰,酷肖舟艇;绛霄峰,似排牙列戟;老人峰,如着古衣冠的道者策杖而行;火焰峰,似火炬燃空;还有金轮峰、佛髻峰、天鹅峰、宝鼎峰、抱龙峰等,各具神韵。怪石有钓石(又称姜太公钓鱼台)、兔石、驼石、偶来石、孤坐石、白虎石、神鼠过天桥、金龟攀壁等。
白云崖范围十多公里,其中主景区2.2平方公里已规划浮山风景名胜区内,为一级保护区,并安排一日游。
白云青鸟
白云崖位于我县白梅乡境内,距县城40余公里,历史上曾为白云演禅师道场而得名。宋建为寺庙,寺内可容千人,故又名白云寺。南朝以来就成为佛教胜地。山中奇岩怪石,举目皆是,山上奇峰,无不引人入胜。更有羽毛华丽叫声动听的“白云青鸟”,为古桐城八景之一。
来白云岩的游客,大多是因“白云青鸟”景观慕名而来。青鸟,是一种浑身青碧的鸟。白云青鸟是旧桐城八景之一,桐城文派三祖之一的刘大櫆在《浮山记》中这样写道:“山中有青鸟,其声百啭,独时时往来于白云、金谷之间,他山未之见也”。
唐代著名诗人李商隐诗云:“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青鸟是传说中的神鸟,民间将她作为吉祥、幸福的象征,据说,看见青鸟的人就能遇上好运。旧时,大量青鸟它筑巢于白云岩穴内,它们生活在这青山绿水之间,每天沐浴而歌,伴云而飞。可是,青鸟来去无踪,一般人难见其真容,有道是“白云好寻,青鸟难觅”,它常常在我们的寻寻觅觅中,像消逝在林间的风一样,不见了影踪。
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青鸟,它是否在我们的期盼中带来一场美好的相遇?
七家山
七家山,又名白云崖,位于安徽省枞阳县城东北46公里的白梅乡境内,西距浮山风景名胜区10公里。全山周长15公里,有8岩、3洞、11峰、8怪石、2泉、2池等著名景观,堪与浮山相媲美,素有“小黄山”、“亚浮山”之称。七家山西北部山腹中,有一石屏方整、深邃奇峻的山岩,原名“西岩”。据《传灯录》载,宋高僧守端住山白云寺,以七家山西岩为内院,为白云寺所有,故以“白云”名之。白云岩,为七家山岩洞之首,高33.3米,宽50米,深16.3米。细观岩内石纹,西部如片片龙鳞,东部则似虎毛斑斑,奇趣盎然。洞壁隙缝间,涌出一泉,泉眼细小,流水如丝,涓涓不断,久旱不涸,久雨不溢,清冽异常,每日流量可供百人饮用,泉源处石壁上阴刻“一滴泉”3个篆体大字。岩前曾有木楼,楼后为大士阁,宋高僧义青禅师住持浮山大华严寺时,以此岩为方丈室,岩巅题刻“青华严方丈”5字,至今仍清晰可见。明邑绅吴道新曾兴建殿宇,名为“白云草堂”。现存寺庙建于清同治年间,前后2进,砖木结构,共有房屋10余间。1963年枞阳县人民委员会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寺庙南北100米、东西100米,为其保护范围。白云岩有稀世难见的一绝——青鸟。青鸟在中国古代被称为传信的使者,在外国被看着幸福理想的象征。生活在白云岩的青鸟为黛黑色,形似八哥,但尾长。它筑巢于岩穴内,每日清晨用泉水沐浴,傍晚在山泉傍梳洗,午夜吟唱,声音动听、清脆悦耳。青鸟频来,为白云岩增添了不少动人的情趣。“白云青鸟”曾被誉为古桐城八景之一。清刘大在《浮山记》中写道:“山中有青鸟,其声百啭,独时时往来于白云、金谷之间,他山未之见也。”
七家山,海拔390米,山高峰险,崖壑幽绝,奇景壮观,曾吸引墨客骚人来此揽胜抒怀,崖壁间现存石刻21处,其中宋刻4处,主要是历代游人赞咏山之风景的题诗、题词和题名文字,字体或楷书,或篆书,行、草、隶书兼有之,均笔力遒劲,神彩潇洒,实为难得的书法艺术遗产。山上岩峰罗列,风貌各异:双尖峰,如镂管写天;铁船峰,似舟艇启航;老人峰,如着衣冠的道者策杖而行;火焰峰,似火炬燃空;还有金轮峰、佛髻峰、天鹅峰、宝鼎峰等,神韵别具。山中奇岩怪石,举目即是,俯首可见:抱龙洞,又名青华岩,洞高四丈,宽十余丈,深达八丈,可游可居,以穹顶中缝为界,左右岩石一边赭,一边黄,一边纹理竖直,一边纹理斜平,用物敲击,一边激越,一边深沉;蛾眉岩旁函云洞,洞体不大,神奇的是,山上云雾,常起升于洞口,洞内有雾,山上有云,洞内雾消,山上云散,阮自华题刻“函云洞”,赵凡夫题曰“函云关。”函云洞左侧有长廊石壁数十丈,谓之“撒手廊”。险峻之处有石台,明书画家黄道周曾登其上,为吴道新题“一叶翔真羽”5字。函云洞后还有月龛、鹤仙、吕洞宾拔剑窦、钧鱼台、青藤洞等胜迹。安石台旁的母岩内,五小岩会聚,形态各异,形成了一岩集数岩,一洞套数洞的奇观特境。铁障峰与铁船峰间有深池,人称芥拗池,现已建成七家山水库,高峡出平湖,盈盈绿水,将山峰、灵岩映衬得分外秀美。岩壁间石刻数桢,峰峦上奇木千株,山谷间畲田一片,组成了翠碧香浓的人间幽境。明学者方学惭遍览山中胜景后,欣然写下了优美的诗篇:
石径斜穿绿,岩花半入云;望中孤鸟没,天末楚江分。
醉倚层楼月,暗来万壑曛;冁然成一啸,谁许达人闻。
白云岩寺
白云岩寺位于安徽省枞阳县七家山中,历史悠久。宋治平元年(1064年),高僧义青禅师为浮山大华严寺住持,以白云岩为方丈室,并在岩顶题“青华严方丈”,今五字依然清淅可见。后白云端、白云二禅师,元了悟禅师都曾住持该寺,弘扬佛法。*时,寺庙毁损严重,改革后有九华山僧人住持,重修寺庙,周边游客、香客日渐增多,每月初一、十五更是佛事兴隆,但仍以正月初一、初七、十五为盛,游人香客漫山遍野,游岩已成为民间的庆贺春节的传统节目。
吴道新
吴道新,明代末官吏,诗人。吴一介孙,安徽桐城人(今枞阳钱桥乡人)。字汤日,号无斋。天启七年举人,官至工部主事。明朝灭亡后,隐居白云岩,人称无斋先生。主要著作有:《潜德居诗集》五十卷;《龙眠风雅》一卷(录诗七十五首);《桐旧集》一卷(录诗十七首);《潜德居文集》十卷;《浮山志》十卷。
白云岩记事:函云之左有长廊石壁数十丈,谓之“撒手廊”,险峻之处有石台,黄道周曾登其上,为吴道新题“一叶翔真羽”五字,吴道新有文记其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