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生活科普

元宵节吃汤圆的意义_元宵民俗大全

科普小知识2022-04-02 18:09:40
...

  “元宵”作为食品,在中国也由来已久。宋代,民间即流行一种元宵节吃的新奇食品。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元宵节吃汤圆的意义_元宵民俗大全.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元宵节吃汤圆的意义_元宵民俗大全
 

  吃汤圆的意义<一>

  吃元宵的习俗源于何时何地,民间说法不一。一说春秋未楚昭王复国归途中经过长江,见有物浮在江面,色白而微黄,内中有红如胭脂的瓤,味道甜美。众人不知此为何物,昭王便派人去问孔子。孔子说:“此浮萍果也,得之者主复兴之兆。”因为这一天正是正月十五日,以后每逢此日,昭王就命手下人用面仿制此果,并用山楂做成红色的馅煮而食之。还有一种说法,元宵原来叫汤圆,到了汉武帝时,宫中有个宫女叫元宵,做汤圆十分拿手,从此以后,世人就以这个宫女的名字来命名。这两个传说不见史料记载,不足为信。

  关于元宵节吃元宵的最早记载见于宋代。当时称元宵为“浮圆子”、“圆子”、“乳糖元子”和“糖元”。从《平园续稿》、《岁时广记》、《大明一统赋》等史料的记载看,元宵作为欢度元宵节的应时食品是从宋朝开始的。因元宵节必食“圆子”,所以人们使用元宵命名之。元宵节吃汤圆,其风俗大行于宋代。宋人周必大的《平园续稿》中有“元宵煮浮元子,前辈似未曾赋此”之说。后来,元宵又称为“汤元”。清代李调元的诗句“风雨夜祭人散尽,孤灯又唤卖汤元”即是指此。辛亥革命后,袁世凯窃取了大总统的职位,他忌讳谐音“袁消”的“元宵”,于1913年元宵节前下令将元宵改为“汤圆”。这种小吃的名称,几经变易,才被固定下来。

  我国民间有元宵节吃元宵的习俗。民间相传,元宵起源于春秋时期的楚昭王。某个正月十五日,楚昭王经过长江,见江面有漂浮物,为一种外白内红的甜美食物。楚昭王请教孔子,孔子说"此浮萍果也,得之主复兴之兆"。元宵和春节的年糕,端午节的粽子一样,都是节日食品。吃元宵象征家庭象月圆一样团圆,寄托了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元宵在南方称"汤圆"、"圆子"、"浮圆子"、"水圆",由糯米制成,或实心,或带馅。馅有豆沙、白糖、山楂等等,煮、煎、蒸、炸皆可。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是中国也是汉字文化圈的地区,以及海外华人的传统节日之一。

  元宵民俗<二>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把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正月十五称为“元宵节”。

  北方“滚”元宵,南方“包”汤圆。元宵最早叫“浮元子”,后称“元宵”,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

  在元宵节这一天吃汤圆,意味着团团圆圆,具有很好的寓意。

  古时“元宵”可不是人人都吃得起的,有一首诗说:贵客钩帘看御街,市中珍品一时来。帘前花架无路行,不得金钱不得回。

  元宵节的许多传统习俗中都与“灯”有关。耍龙灯,也称舞龙灯或龙舞。

  中华民族崇尚龙,把龙作为吉祥的象征。人们在欢庆节日就会举办舞狮舞龙等来助兴,舞龙都是采用一些彩色布条制作成龙的样式。

  传说,早在黄帝时期,就出现过六条蛟龙互相穿插的舞蹈场面。最早见于文字记载的龙舞,是汉代张衡的《西京赋》。

  走百病,也叫游百病、散百病、烤百病、走桥等,是一种消灾祈健康的活动。

  人们还会在元宵节这天晚上相约一起到街上走一走,结伴而行,见桥必过,登城,摸钉求子,直到夜半,始归。据说这样就能够保证一整年都不会得病。

  猜灯谜又称打灯谜,在元宵节这一日,一些比较热闹的地方还会举行“猜灯谜”游戏,将灯谜放到一个个灯笼下方,对于知道灯谜的人可以将灯谜写在纸上,猜得最多者就可以获得奖品。

  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迎合节日气氛,所以回应的人众多,而后猜灯谜逐渐成为元宵节不可缺少的节目。

  舞狮子,又称“太平乐”。这一习俗起源于三国时期,南北朝时开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每逢佳节或集会庆典,民间都以舞狮来助兴。舞狮有南北、文武之分,南方以广东的舞狮表演最为有名。

  看过电影《黄飞鸿》的人,对舞狮这项活动,应该印象都非常深刻。狮子由彩布条制作而成的,每头狮子有两个人合作表演,一人舞头,一人舞尾。

  紫姑也叫戚姑,北方多称厕姑、坑三姑。古代民间习俗正月十五要迎厕神紫姑而祭,占卜蚕桑,并占众事。

  紫姑是中国民间传说中一个善良、贫穷的姑娘。正月十五,紫姑因穷困而死。百姓们同情她、怀念她、有些地方便出现了“正月十五迎紫姑”的风俗。

  每到这一天夜晚,人们用稻草、布头等扎成真人大小的紫姑肖像于夜间在厕所、猪圈和厨房旁边迎接、祭祀。

  此俗流行于南北各地,早在南北朝时期就见于记载。

  踩高跷,俗称缚柴脚,亦称“高跷”、“踏高跷”、“扎高脚”、“走高腿”,是我国北方民间盛行的一种群众性技艺表演。

  高跷本属中国古代百戏之一种,早在春秋时已经出现。踩高跷的人往往装扮戏曲折子,身着戏装,浓妆艳抹,且歌且舞。

  而踩高跷的角色,因为各自身份不同,所以造型各异,高低不一,非常具有观赏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