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泸西县

科普小知识2022-12-14 16:05:08
...

泸西位于云南省东南部,红河州北部,地处红河、文山、昆明、曲靖四州市交汇处,与贵州省的黔西南州遥遥相望,处于滇中经济圈(昆明、曲靖、玉溪、楚雄+红河)的节点上,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是昆明的“后花园”、红河州的“北大门”,红河州通往贵州及西南各地的一个重要通道。

中文名称:泸西县

外文名称:Luxi

行政区类别:县级

所属地区:云南红河州

下辖地区:5镇3乡

*驻地:中枢镇

电话区号:0873

邮政区码:652400

行政代码:532527

地理位置:云南省东南部

面:积:1674平方公里

人:口:40.07万(2010年)

居住民族:汉、彝、回、傣、壮、苗6种民族

气候条件:南亚、中亚、北亚热带、南亚热带和中温带五种气候

著名景点:阿庐古洞,五者温泉风景区等

车牌代码:云G

特产:老东山火腿、干洋芋片等

历史名人:李荣封、张庭栋等

1、历史沿革


泸西县

泸西县名含义有两种说法:一说因城西有泸源洞而得名;一说因城西有泸川而得名。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设置漏江县,隶属牂牁郡;东汉为漏江县,属益州牂牁郡。三国蜀汉属益州建宁郡漏江县。西晋属宁州建宁郡漏江县。东晋至南朝梁属宁州。北朝周属南宁州。隋属南宁州总管府。唐初属剑南道戎州;武德元年(618)改置陇堤县,属郎州。南诏国为弥鹿部,属拓东节度。大理国为弥鹿部,属石城郡(实为师宗、弥勒二部自立的自杞国)。元宪宗七年(1257)属落蒙万户;至元十二年(1275)置广西路,后置宣抚司,又废。辖师宗、弥勒2个千户总把。至元二十七年(1290),师宗、弥勒千户总把改置师宗州、弥勒州。大德四年(1300)维摩州改属广西路。

明洪武十五年(1382)改置广西府,辖弥勒、师宗、维摩(今丘北)三州及18寨,隶属云南布政司。清初袭明制,称广西府,属云南省,辖师宗、弥勒、维摩3州。康熙八年(1669)裁维摩州,其地析入广西、广南、开化三府。以其属广西府地改置三乡县,属广西府。康熙九年(1670)裁三乡县,并入师宗州。雍正二年(1724)于五螬地置五峭厅,属广西府。雍正八年(1730)7月,广西府属迤东道(治曲靖府)。雍正九年(1731)设师宗州州同于旧三乡县之丘北。乾隆三十五年(1770)2月,降广西府为直隶州,改所领师宗、弥勒二州为县,师宗州州同改县丞,析五螬厅改属曲靖府,广西直隶州仍属迤东道。乾隆四十一年(1776)11月,裁曲靖府属之五峭厅,于其地置广西直隶州判还属于广西直隶州。道光二十年(1840)6月,于丘北县丞地置丘北县,属广西直隶州。至清末,广西直隶州辖师宗、弥勒、丘北3县。

民国二年(1913)4月,改广西直隶州为广西县,隶蒙自道;民国十八年(1929),废道直属云南省;同年11月,改广西县为泸西县。民国卅七年(1948),属云南省第三行政督察区(驻弥勒县)。1950年属宜良专区;1954年6月12日,政务院批准:撤销宜良专区,所辖的泸西县划归曲靖专区。1958年10月23日,师宗、罗平、泸西合并,成立师宗县,县府驻师宗县城,属曲靖专区。1959年2月15日,泸西县从师宗县析出,仍属曲靖专区。1960年9月13日国务院全体会议第103次会议通过:撤销泸西县,将原泸西县的行政区域并归弥勒县;改属红河州。1962年3月27日,国务院全体会议第115次会议决定:恢复泸西县,以合并于弥勒县的原泸西县行政区域为泸西县的行政区域;隶属红河州。

1996年,泸西县面积1674平方千米,人约口34.8万人,其中汉族占总人口的87.5%。辖1个镇、9个乡:中枢镇、三河乡、金马乡、旧城乡、逸圃乡、向阳乡、永宁乡、三塘乡、午街铺乡、白水乡。县*驻中枢镇。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泸西县常住总人口365585人,其中:中枢镇82193人,向阳乡26269人,三塘乡18775人,永宁乡21667人,逸圃乡25039人,午街铺乡43205人,金马乡47967人,旧城乡28122人,三河乡25236人,白水乡47112人。

?年,三河乡、白水乡、金马乡、午街铺乡、逸圃乡撤乡设镇。2001年6月15日,旧城乡撤乡设镇。至此,泸西县辖7个镇、3个乡:中枢镇、白水镇、三河镇、旧城镇、金马镇、午街铺镇、逸圃镇、向阳乡、三塘乡、永宁乡。

2003年末,泸西县总人口37.4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3.65万人,占总人口的90.3%。彝、回、壮、苗、傣等少数民族人口4.5万人,占泸西县总人口的12%。辖7个镇、3个乡:中枢镇、三河镇、金马镇、旧城镇、逸圃镇、午街铺镇、白水镇、向阳乡、永宁乡、三塘乡。

2005年10月13日,省*批准同意泸西县撤销中枢镇和逸圃镇,设立新的中枢镇,镇*驻原中枢镇*驻地;撤销旧城镇和三河镇,设立新的旧城镇,镇*驻原旧城镇*驻地。

2006年,泸西县总面积1674平方千米,总人口38.41万人。辖5个镇、3个乡:中枢镇、金马镇、旧城镇、午街铺镇、白水镇、向阳乡、三塘乡、永宁乡。共有5个居委会、86个行政村。

2014年,金马镇被列为全国重点镇。

2、地理

地理位置


泸西县地图

泸西县是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辖县。位于云南省东部,红河州北部,东经103°30′-104°03′、北纬24°15′-24°46′之间。东南隔南盘江与丘北县相望,东北与师宗县接壤,西北与陆良县、石林县相连,南与弥勒县毗邻。县境东西横距54千米,南北纵距54.75千米,总面积1674平方千米。

气候

泸西县地处地纬度高原,热量的垂直分布差异明显。按照全国气候带的划分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但由于地形复杂,实际上存在着亚热带、温带共存的立体气候类型。从≥10℃积温的热量标准分析,县境内垂直分布着南亚热带、中亚热带、北亚热带、南温带和中温带5个气候类型。从海拔2200-2460米的高寒山区到海拔1900-2200米的山区,从海拔1300-1900米的坝区到海拔821-1300米的河谷地区,气候差异较大,形成了冷凉、温和、温热、燥热四种气候类型。海拔在1100米以下的河谷地区≥10℃的积温在6000℃以上属于南亚热带气候;海拔1100-1500米的地区,≥10℃的积温在5300-6000℃之间,属中亚热带气候;海拔1500-1800米的地区,≥10℃的积温在4250-5300℃之间,属北亚热带气候;海拔1800-2200米的地区,≥10℃的积温在3200-4250℃之间,属南温带气候;海拔在2200米以上的地区,≥10℃的积温小于3200℃,属中温带气候。

县内的气候特点,总的是干湿分明,夏季多雨,冬季干旱,气候除季节性的变化外,还由于各地海拔和地势的不同而存在着局部性的地区差异,冬季(干季)重要受西风环流控制,运量少,日照充足,气温偏高,降雨少,温度低,风速大,天气晴朗是干季的气候特点,但亦经常受到极地冷气团及东南回归气流的影响,时有阴冷和小雨天气。夏季(雨季)主要受西南湿气流控制,它来自印度洋孟加拉湾,水汽充沛,形成大量降雨(有时也受东南北部湾暖湿气流的影响)。在此期间,天气经常阴云密布,太阳辐射量到达地面少,但又由于水分充足,蒸发量大,耗热量多,使温度不致升得很高,所以,县内气候温和,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年温差较大。夏季温度不高,秋季易受低温、冷害。

地形地貌

泸西县地处珠江流域上游,地势东部高、西南低。国土面积1647平方公里,坝区占总面积的17.6%,山区和丘陵区占总面积的82.4%,最高海拔2459.3米,最低海拔821米。

3、行政区划

截止2014年,泸西县辖中枢镇、舞街铺镇、金马镇、旧城镇、白水镇、向阳乡、三塘乡、永宁乡5镇3乡,81个村民委员会,县*驻中枢镇。

4、人口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泸西县常住总人口400734人,其中:中枢镇130672人,金马镇52227人,旧城镇58341人,午街铺镇45669人,白水镇47401人,向阳乡26711人,三塘乡17950人,永宁乡21763人,居住着汉、彝、回、傣、壮、苗等多种民族,少数民族占泸西县总人口的13%。

5、资源

生物资源

泸西县境内生物资源2210种,其中林果、花卉、药材和动植物资源都分别有数百种。

矿产资源

探明的矿物资源有煤、铁、钴、铅、锌、锰、镁及石灰石、红色大理石等,其中煤储量达1.6亿吨,且煤质好、发热量高;

水利资源

泸西县境内有一江六河,泾流集中、河沟深沏,落差大,泾流量达7.41亿立方米,水能理论蕴藏量达36万千瓦,可开发量33万千瓦,现已开发2.92万千瓦;

旅游资源


泸西县景点

泸西县旅游资源得天独厚,具有典型喀斯特地貌特征的阿庐古洞,与石林风景区相呼应,如果石林是喀斯特地貌的地上奇观,那么国家4A级旅游区阿庐古洞则是喀斯特地貌的地下奇观,二者珠联璧合相得益彰。阿庐古洞洞中钟浮悬积,石笋林立,色若碧玉,瑰丽透明,洞河交融,洞中有洞,洞中有天,洞中有河,洞外有泉,堪为世界一绝,系全国35个王牌景点和16条旅游专线之一。酷似小三峡的五者温泉湖光秀丽,温泉富含多种健身矿物质。阿拉湖风光、歹鲁瀑布、冒烟洞奇观、钟秀清风、紫微胜景等,集洞、湖、泉、瀑为一体以及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悠久的历史文化,形成了具有高原特色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6、经济

2012年泸西县实现生产总值531850万元,比上年增长13.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21390万元,增长7.0%;第二产业增加值216415万元,增长20.2%;第三产业增加值194045万元,增长9.4%。一、二、三产业比例由2011年21.5:40.2:38.3调为2012年的22.8:40.7:36.5。人均生产总值13122元,比上年增长16.9%。

7、交通

截止2012年,泸西县公路通车里程1377公里;货运量342万吨,货运周转量48154万吨公里;客运量441万人次,客运周转量34990万人公里。

8、教育


泸西县

截止2012年末,泸西县各级各类学校(含教学点、民办校)320所,其中:幼儿园38所,小学264所,初级中学14所,高级中学2所,职业高级中学1所,教师进修学校1所。在校(园)学生数为78185人,其中:职业高级中学0人、高级中学6229人,初级中学20534人,小学39552人,幼儿人数为11870人。教职工4826人(不含代课教师),其中:专任教师4338人(高级中学380人,初级中学1207人,小学2442人,幼儿人数为238人,职业高级中学61人,教师进修学校10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99.62%,初中学龄人口入学率97.58%。

9、文化

截止2012年,泸西县广播节目综合覆盖率96.44%;电视节目综合覆盖率96.93%;公共图书馆1个,藏书量达10.6万册。

10、卫生

截止2012年,泸西县共有医疗卫生机构(含个体私营医院)133个,其中:*办医疗卫生机构15个,编制床位数920张(医院床位数720张,卫生院床位数200张),实际开放1538张。县级医院3个,乡镇卫生院10个。有专业卫生技术人员699人,其中:执业医师及执业助理医师551人。泸西县传染病发病率203/10万。

11、特产

老东山火腿


泸西县特产

泸西老东山火腿已经有数百年的历史。据考证,三塘民间早有几百年腌制火腿的历史,用猪草饲养的“纯乌金”猪后腿之精华为原料,通过栗火熏制自然风干成熟约两年后方可食用。火腿肉质鲜红,肥瘦相间,味道纯正,香而不腻,对降低血压,增强骨质有良好的效应,是体弱多病者的最佳补品,深受人民群众和四方宾客的喜爱,享有“老东山火腿”的美誉。

干洋芋片

泸西县的洋芋种植基地主要分布在三塘乡、向阳乡,由于两个乡镇气候、土壤等优势,两个乡镇洋芋历来以个头大、质量高、口感好而倍受广大客商青睐,泸西的消费者也非常喜欢吃洋芋,炒、蒸、煮、煎、烤等种类繁多的洋芋在各类餐桌上随处可见。而当地的村民每到洋芋收获的季节,采用煮、晒传统手工艺办法加工成干洋芋片。

荞粑粑

泸西高寒山区盛产荞麦。把荞麦磨成面,加上泡打粉、鸡蛋等,用适量的清水搅拌均匀后煎成饼,即为荞粑粑。粑粑有苦荞和甜荞两种口味,甜荞味淡不苦,苦荞粑粑味道微苦,但清凉可口,更有降气宽肠,消积滞,消热肿风痛等功效。食用时,蘸上泸西土蜂蜜,又香、又甜,集营养和美味于一体,令人回味无穷。但孙思邈云:切忌做成面,同猪、羊肉热吃,不然会使人患热风,胡须、眉毛脱落。

高原梨


泸西县特产

泸西高原梨是泸西产业结构调整中的重点产业,目前已建成高原梨基地5万亩,已挂果2.5万亩;同品种比北方提早成熟40天,比日本提早成熟2.5个月。年产量达6000吨,预计2006年全县优质梨总产量可达12000吨,到2010年,生产基地达到10万亩,年产量(商品量)达10万吨以上。泸西高原梨是在云南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下孕育的甘露,是云南水果中的精品。无污染、无公害,富含人体所需的多种营养物质,肉质脆嫩润口,味甜微香,汁多化渣,风味极为优美,食后让人回味无穷。是亲朋好友间馈赠的佳品。

泸西养酒

泸西养酒以产于境内高寒山区的优质苦养为原料,用得天独厚的阿庐古洞地下矿泉水系“观音寺”井水,把养籽蒸煮、糖化后,用新型发酵等方法精心酿制而成。苦养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在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苦养被称之为“五谷之王”。其味微苦,平、寒,茎叶含芦丁,养籽含维生素B、脂肪、蛋白质,所含蛋白质、核黄素在谷类中居首位。民间把苦养作为清肺凉腑、消炎解毒、开脾健胃、预防高血压的药用食物。“观音寺”井水,清别回甜,含有多种人体所需的矿物质。因此,用苦养和“观音寺”井水,科学酿成的沪西养酒,色清透明、甜而微苦、回味余香,具有苦养所合成分、功效和苦养的独特风味,在市场上颇受欢迎,产品销往省内外。

泸西雪莲果

泸西特产雪莲果原产南美洲安第斯山,是土著印地安人传统的根茎食品,当地人称它为“YACON”音译“亚贡”(神果之意)。之所以称它为“神果”,一是雪莲果生性娇嫩,对外界刺激极为敏感,在整个生长过程中不能施化肥、农药和生长激素。二是其特殊的药用保健功能,含大量水溶性植物纤维和丰富的果寡糖及18种人体必须的氨基酸和钙铁等矿物质。雪莲果中果寡糖含量是已知的所有植物中最高的,其含量为干物质的60%-70%。

12、旅游景点

阿庐古洞


泸西县旅游景点

阿庐古洞是一组规模宏大,结构奇特的典型喀斯特地貌溶洞群,是云南三十七蛮部之一--“阿庐部落”的穴居点,是亚洲最壮观、最秀丽的天然奇观,有“云南第一洞”之称、地下园林宫殿之誉。阿庐古洞已开发开放了三个旱洞和一个水洞组成的全长3000余米的游程。有数百个景点,上下三层贯通,泸源洞、玉柱洞、碧玉洞造型风格各异,峡谷、厅堂、宫殿相融其间,一步一景、步步是景,洞中钟乳悬积,石笋林立;色若碧玉、瑰丽透明、沿河交融、发育丰富,“洞中有洞、洞中有河、洞中有天、洞外有泉”,“天然有石洞,造化夺神工”堪为世界一绝,使其具有“古、朴、奇、绝”等令人叫绝之风格。

阿庐古洞风景区于1987年12月29日正式对外开放,占地面积6平方公里,溶洞全长3公里,由泸源洞、玉柱洞、碧玉洞和玉笋河组成,分三层排列。规模宏大,景观奇特,具有“洞中有洞、洞中有天、洞下有河、洞外有泉”的特点,是滇东南喀斯特地貌岩溶风光的典型代表。辅以古老的民族文化和独特的民族风情,适于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的洞穴科考、科普教育、登山探险、水上娱乐、观光旅游、疗养度假等,被誉为“云南第一洞”。2001年10月被国家旅游局评定为国家AAAA级旅游区;2002年11月被云南省建设厅、文明办、旅游局评为云南省九家文明风景区之一;2004年1月24日,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五者温泉风景区

位于世界著名风景区石林以东80km,泸西阿庐古洞风景区15km处,距昆明170km、南昆铁路师宗站26km。属珠江流域水系。五者温泉风景区是历史上古“阿庐”部落及先民繁衍生息的聚居之地。蕴涵丰富的文化遗产、独特的人文景观、优美的生态环境。使人们在惊喜之余能体味一种温馨、一份陶醉、一缕神秘和万般的浪漫。

五者温泉风景区以幽雅、清静、自然被人称为"世外桃源"。每年冬春季节,漫山遍野的山茶花、杜鹃花争奇斗艳,十分壮观。酷似小三峡的五者水库湖光山色,美不胜收,是一方气象万千的绝妙佳景。游人泛舟其间,心旷神怡,留连忘返。五者温泉风景区的温泉富含多种矿物质的泉水,对人体有诸多保健疗效。已建成二星级温泉宾馆、公园、垂钓中心、农家乐、游乐城、停车场等完备的设施和游乐项目,成立了具有民族特色的“五者温泉艺术团”,是集吃、住、行、休闲、餐饮、娱乐、度假、保健治疗为一体的旅游区。五者温泉出水量600立方米,出口水温高达78,是一处高温型含有多种矿物质的泉水,有较好的医疗保健作用。利用得天独厚的热源,五者温泉风景区已修建了适合不同消费层次、不同规格的游泳池4个和贵宾池17间。五者温泉风景区有环境优雅,服务设施齐备的安全舒适的二星级宾馆,有一次可就餐200多人的大小餐厅以及大中小会议室,拥有高档音响效果的歌舞娱乐厅和ktv包房,还有供游人垂钓的罗非鱼场

阿拉湖


泸西县旅游景点

位于泸西县西北部,距县城26公里。库区原始森林面积11000亩,由两条长度悬殊的山间峡谷和两个岔冲相互串联,从平面图上看,好似一条长了“双角蛟龙”,邀游在泸西县西北角的崇山峻岭之中。阿拉湖的传奇,更具民族特色。据说彝族阿庐部派大将阿拉镇守西部雄关,保卫部落的安全,阿拉大将军用生命和热血抗击外敌,战死于板桥河上,部落把他埋葬在河畔的山坡上,并命名为阿拉坡,如今改名为阿拉湖,不仅具有历史文化的底蕴,还留下了动人的故事。荡舟阿拉湖,清澈见底的水面在点点阳光的照耀下,一派富丽堂皇。顺着湖水往上眺望,万顷青山近景倒影在水面上,阿拉湖上那开发的有茅庐、草亭、野生动物养殖场、野味餐厅、风味厅,集游、乐、吃、住为一体的阿拉湖休闲山庄,使人便有一种回归自然的感觉。上岸后沿着石级沙路依山而上,路边不时有几座茅屋,草亭让人歇息。草堂内有草墩供游人落坐,坐在草墩上听着歌,望着湖湾的方舟,尘世的烦恼便丢到那深深的湖水里。爬上半坡、草坪上,有变成的磨秋和秋千,踩在秋千上荡来荡去,坐在磨秋上比试着力的旋律,那种情趣是在许多豪华的度假山庄难以体验到的。

泸西县武庙

又称关岳庙,是泸西县“三庵六阁七寺八庙”中的“八庙”之一。在“八庙”中建筑、规模和地位仅次于文庙,至今已有400余年历史,是当地文物中的重要瑰宝之一。

据泸西《鼎修关圣庙碑记》(以下简称:碑记)所载,武庙建于明万历四年(1576年),太守邵公鸣歧所建。当时,兴建武庙意味深远,《碑记》中有云:“建关帝祠于上,谓府改土未久,四面环夷,卜此地以妥神灵,意深远矣。”可见目的就是震慑四野,守护一方平安。当然,选址也颇下功夫,在泸西县城东二里处,鹤山山麓,南面诸峰环绕,《碑记》中称是:“宛若端拱来朝之象,叠落石山。”用意跟兴建的目的类似。虽然带有迷信色彩,但却反映出当时人民对安定和平生活的向往。

泸西武庙现存大门、大殿、戏台、两耳、两庑,保存状况基本完好。大门为门楼式,单檐硬山屋顶,穿斗梁架结构,五开间,二进间;面阔20米,进深6米,高约8米。中为院子、极宽敞,与院相连是为大殿,殿为单檐歇山屋顶,殿前是为戏台。廓深3米,上部卷棚天花。殿和戏台建于高约2米的石基上,使殿和戏台极显壮观。左右两庑原绘有三国志壁画,据《新纂云南通志》云:“按三国演义分回摹绘,……惟妙惟肖……凝视久之,则栩栩然人,马离壁间,托空活跃,目眩神移,恍若置身其间。故有谓见关公所秉之烛燃,所骑之马嘶,可执之刀动者”,故赞为神来之笔。

13、历史名人

李荣封,清康熙年间人,生卒年月不详,家住泸西县城西门外,精绘画。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曾于武庙两庑壁间按《三国演义》分回绘摹壁画,拟画中情节,人物惟妙惟肖。荣封有子四人,长子善画佛像,次子善攒表,三子名承基,善画墨龙,俗号李三墨龙,四子善塑土地,故当时县内有“大三教,二攒表,三墨龙,四土地”之称。

张庭栋,清乾隆年间人,生卒年月不详,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中举,后在贵州普安州任知县。善写王羲之书体,书学右军,清矫拔俗。桃笑山望海楼与城西玉皇阁祖坛所悬木刻楹联为他所书,惜今已不存。

李成林,字玉山,生卒年月不详,清道光年间贡生。原住泸西大兴,后移居县城内骑鹤街,善书法,县志中云:“笔力清健,邑中流传甚多。”但岁月无情,笔迹现已难寻。

张世熙,字燮堂,清道光年间举人。家住县城南大兴堡,道光二十六年(1064年)中举,书学王、赵二人字体,功候颇深,曾名噪一时。静室庵楹联“静中明月悬高树,室外春风落杏花”为其所书,另著有《易经新解》一书,今已失传。

毛秀,清道光年间人,居泸西县城内。书学欧柳,笔机流畅,局度开展。据说他参加考试时,试卷写作具佳,特别字迹与字帖酷似,学使深嘉,取为前茅,城内原斗母阁、观音寺所挂木刻楹联为他所书。

王维新,清道光年间人,泸西县城西独家村人,能写多种书体,善楷书。据地方志记载,他笔势雄杰,笔情亦酣肆有致,结构尤有巧思,无论字体如何疏散支离,终能使体势端凝,局度安祥,虚疏而不至散,大小宽窄相同,亦皆相称。民间说:“他大字盖天下,小字压迤东”。泸西县城东门外武庙中的“美大圣神”、“威显桑民”、“圣继尼山”,“神威远镇”诸匾额皆其手笔。

方中子,清乾隆年间人,为泸西县九溪山万慧寺住持,与云南名士钱南园同学,且关系亲密至厚。方中子善诗词,精易数,明佛机,謩年道行甚高,当时地方官绅多与之交往。圆寂时葬于九溪山,墓有青石碑及围坟石,墓铭为钱南园题,今仍在。

张星福(1886—1977),字星慧,号白云山人,泸西县城人。民国七年(1918年)毕业于云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民国时期曾先后为中小学教员、县*秘书、代理县长等。他常临摹王羲之书帖,尤其行草独见功力,为邑中书法名人。今收有他年届古稀时书写的一幅《多心经》,仍可其见当年风姿。

王仕槐(1886—1960),字植三,泸西县城人。清宣统三年(1911年)毕业于云南省优级师范史地班。曾任中学校长、教员、民众教育馆馆长等职,善书法,临摹王、赵体。书体有楮遂良墨风,今可见石刻原秀山“钟秀公园落成纪念碑”及“钟灵人杰”摩岩石刻为其所书。

张家骥(1885—1943),字德斋,泸西县城人。自幼饱读古书,善诗文。今有散文《钟秀山打狼记》和“泸西八景”诗传世。

缪云章,生卒年月不详,泸西县城南正街人。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甲午科举人,善诗文,有诗作记录于民国《泸西县志》稿中。

赵九安,生卒年月不详,泸西县三塘乡连城村人。泸西有名的建筑木雕师,据说县内的重大建筑如文庙,玄天阁等的木雕工艺皆出自其手。

陈三爷,生卒年月不详,泸西县中枢镇江头村人。泸西境内出名的石匠艺人,其石刻精巧中见细腻,功夫深邃,技艺精湛。今文庙中的华表(石龙抱柱)之一,便为他所雕刻。

王克书,泸西县城人。善打制精巧木铁工艺品,二十世纪50年代曾创制双行玉麦播种机,为中国农机研究所特约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