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鲁庵印泥制作技艺

科普小知识2022-12-23 23:26:13
...

鲁庵印泥制作技艺是上海市静安区的传统手工技艺。由张鲁庵首创,工序繁复,成品保存长久。印色鲜艳雅丽、质薄匀净,细腻而粘稠度高,热天不烂,寒天不硬,永不褪色。

1、基本信息

文化遗产名称:鲁庵印泥制作技艺

所属地区:上海·静安区

遗产编号:Ⅷ-15

遗产类别:传统手工技艺

申报日期:2006

申报人/申报单位:静安区

遗产级别:*

传承谱系:

第一代手工技艺传人:张鲁庵

第二代手工技艺传人:高式熊符骥良

第三代手工技艺传人:符海贤

2、特点

符制鲁庵印泥特点:

随时间愈久,色泽愈沉静古雅,印文质感均匀洁净,着色力,遮盖力,黏结力高强,从上世纪五十年代钤拓之《赵之谦印谱》、《吴昌硕印谱》、《黄牧甫印谱》、《鲁迅笔名印谱》等诸谱可得佐证。

在室温中使用,上石落印干净,钤盖得心应手。

不用任何添加物,确保泥质纯净,富弹性,色似红缎,稠如面筋,状如丝绒,历久不变。

具有特定的配方

具有特定的制作技艺

印色鲜艳雅丽、质薄匀净,细腻而粘稠度高,热天不烂,寒天不硬,永不褪色

具有传承谱系

符制鲁庵印泥使用注意事项:

瓷质泥缸,随用随盖,防止灰尘、水分侵入。

使用前须将印章揩净,防止其他印泥混入。

蘸泥手势轻盈如蜻蜓点水,并审视印面沾泥是否周到,然后垫卡纸三,四层钤盖。

如一年以上不用,当用骨签翻拌调匀。

符制鲁庵印泥是印泥中的珍品,因其具有“印色鲜艳雅丽、质厚匀净,细腻而粘稠度高,热天不烂,寒天不硬,永不褪色”的特点,故用此印泥,即便细元朱文连钤数十方,印文不走样,特别是珍贵的篆刻名作在符制鲁庵印泥的衬托下能完整地展现出来。

3、趣事

张鲁庵

张鲁庵(1901—1962)名咀英,字炎夫,号幼蕉,斋名望云草堂,浙江慈溪人。西泠印社早期社员。是著名篆刻家、收藏家,在印学领域才华出众,有多重编著行世;又以善制印泥名驰遐迩。其时北京有徐正庵者,亦善印泥著闻,两岐并峙,曾有“南张北徐”之雅誉。

鲁庵先生治印在民国20年(1931年),始学赵叔儒及西泠诸家,后乃以邓完白氏为依归,尝以重金购得邓氏燕翼堂五面印,所以宠之备至。鲁庵刻印行世者,有《仿邓完白山人印谱》两卷(民国21年影印)、《鲁庵印选》、《鲁庵印谱》。另辑有《寄黟山人印存》、《横云山氏印聚》、《金罍印摭》、《钟矞中印存》、《完白山人印谱》等。鲁庵先生与余杭褚德彝(字礼堂)哲嗣保衡曾辑礼堂遗印百方,冠名曰《松窗遗印》两册,以精工精拓而付剞劂,仅拓引四十部,得之者珍如瑰宝。他癖嗜历代名家印谱,广收博集,积有四百余家,可谓集印谱之大成,颇少可与之抗衡者。其藏书中尤足珍者,有传世不多之明版善本,韫椟而藏鲜肯出示。另从事历代印章实物之收藏,日积月累得四千余方,其中有少见之何雪渔先辈印章二十方,鲁庵先生特拓为专集;所藏“放情诗酒”一印,系杭州著名金石收藏大家魏稼孙旧物。其收藏数量之多,品味之高,罕有匹敌者,时称“海内第一家”。

4、张鲁庵求字

张同泰的第五代传人张鲁庵实在不应该是个生意人,他对做生意一点兴趣也没有。这种情况在他娶了当时的杭州才女陆献芹后,更加明显了。那陆小姐诗词歌赋无一不通,在做姑娘时就被人称为小李清照。洞房花烛夜,小两口打趣,张鲁庵对妻子说,你要做得了李清照,我就做得了赵明诚!真没想到小两口的这句戏言,竟影响了张鲁庵的一生。

原来,张鲁庵从小酷爱金石篆刻,成人后更乐此不疲。他不仅自己的篆刻达到相当高的造诣,还收藏了大量的印谱和印章。因此,他很早就成为西泠印社的社员了。平时店里生意由可靠的人打理,自己更多的时候是住在上海的。

随着清朝的崩溃,我国的民族资产阶级形成并发展起来了,像张鲁庵他们也有了一些新的商业意识。那时,张同泰正经历着又一次改建,张鲁庵在药店新的大门顶上做了一个大象和万年青的浮雕,并因此而认定张同泰的“万象”商标。在改建这个大门时,张鲁庵有个想法,他想,祖上创下张同泰这块金字招牌是多么不容易,因此,他一定要真正地做几个大金字挂在大门两边,使它成为名副其实的金字招牌。

张鲁庵想了想,觉得这几个字只有请前不久认识并成为好朋友的四川内江人张大千来写了。不过想想他只不过比自己大两三岁,尽管有才,名气也有一点了,但他毕竟才二三十岁,把他的字挂在大门上,心里总是不甘。但是,他还是把自己的想法跟张大千说了。

那张大千倒也有自知之明,他说,我的字怎么挂得上去?事情也的确会有阴错阳差,要是知道日后就是这个张大千会成为一位名满全球的一代大师,那时即使他的字功力还差一点,张鲁庵也会一口咬定请他写了,可哪里就能知道他的“日后”了呢?当时,张大千说,你这几个字啊,我看非请此人来写莫属。这个人,就是我的老师曾熙……

作为西泠印社的社员,张鲁庵当然知道曾熙这个如雷贯耳的人物。他是湖南衡阳人,晚年号农髯,大清光绪二十九年进士,曾经主讲石鼓书院。清朝崩溃后,这个进士的仕途是没指望了,石鼓书院也不再存在。到了晚年这么一个学富五车的大学究竟沦落到上海在街头靠卖字糊口的地步。他是年轻的张大千出川后拜的第一位名师。在那个时代,要说书法,曾熙的确是数一数二的人物。而且,他的字还特别适合做店堂的招牌。

“成啊,曾老既然在卖字了,无非是钱的问题,这好办,他要多高的价,我照付就是!”张同泰年轻的老板果然是财大气粗,他大手一挥这么说。

张大千笑了:“你不知道,曾老先生虽然在卖字,可他的怪脾气也是出了名的。他一生有几样不写:比方他从来不给人写墓碑,说那会给他带来晦气;他也从来不给人写商店的招牌,说这会使他染上铜臭;他还不给达官贵人写阿谀奉承歌功颂德的碑记文字,说以免到老了还让人说自己在拍马屁……你这几个招牌字,他是断然不肯写的。这个钉子我可不敢去碰……”

张鲁庵也笑了:“你不肯去我去。我相信‘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这句话。你就等着看我求到曾老先生的墨宝吧!”

别说,曾熙老先生卖字的湖南会馆离张鲁庵在上海的住所并不远,那一天,张鲁庵很快找到那个地方了。大冷的天,老先生坐在会馆一间四壁通风的小房间里,咳得像只老虾一样蜷着身子。那凄凉的光景让张鲁庵眼泪也看出来了。他没有惊动老先生,悄悄地回来了。

第二天,张鲁庵让家里的老妈子用川贝雪梨红酒加冰糖,炖了滚烫的一罐,他用一块棉帕儿包了,双手捧着,送到湖南会馆来了。当时曾老先生正咳作一团,张鲁庵把那一罐火烫的川贝雪梨红酒摆到他面前时,老先生着实吃了一惊。张鲁庵对曾老先生说,他是他的门生张大千的朋友,受张大千之托,来看望先生的。他家里是开药房的,这些东西在我家里都是现成的。快喝吧,喝下去咳得就会好一些。以后,他说他会天天来看先生,直到先生不咳为止。第二天,张鲁庵捧着川贝雪梨来时,还带来了一件皮袍子……这以后,还真的每天一罐川贝雪梨,直到老先生一声也不咳了。这老头儿是个人精,他不咳了,说话顺畅了,那话也就出来了:“你小子对我这么好,必定是有求于我。你要是客厅里写个中堂,写副对联,我这就开始磨墨。不过,你们做生意、开药房的,肯定是要我给你写招牌字,这我可要把话说到头里,你快打消这个念头。老髯翁可不能把一世清白为这几罐川贝雪梨和一件皮袍子染污了……这店铺的招牌,你就是杀老髯的头,老髯也是断然不写的!”

张鲁庵暗暗叫苦,天,他竟把话在前头封死了。不过,张鲁庵虽然没有提要求,他还是隔三岔五地来。他见曾熙用的印泥暗淡无光,这天,他竟带来一盒印泥。老头子打开一试,他那双老迈的眼睛一下子放光了。

原来,张鲁庵这个西泠印社的社员,多年来,就像他的祖上研究川贝枇杷膏羊胆丸和赛空青眼药一样,反复研究印泥的配方。用心血凝聚成一种特殊的印泥。这种印泥那种朱红的颜色极为艳丽、还不渗不化,而且永不褪色,被圈内人称为“鲁庵印泥”,当作宝贝一样来收藏。这种印泥被炒得比黄金还贵。当时北京有个从皇宫里出来的制造印泥高手叫做徐正庵,他做的印泥堪称天下第一。张鲁庵的印泥出来后,书画界购用印泥,就有“南张北徐”的说法了,说这两人的印泥难分伯仲。当时曾熙这个行家一见那印泥的颜色,立刻识别出来了,他用发抖的声音说:“这可是鲁庵印泥啊……”

“在下正是张鲁庵,西泠印社的同道。有道是宝剑送英雄,名花送美人,这样的印泥,只有老先生才配使用,这盒印泥,就送老先生了……”

这时,曾熙激动得两只手都乱抖了。那没牙的嘴里“这、这、这可是比金子还贵的东西……”半天他也不知道说什么。最后,他望着张同泰的老板,一咬牙说:“说吧,你要老朽写什么?除了招牌字,写多少张都行……”

接着,两人面对面坐下来。曾熙老人倾过上半身,他掏出了心里话:“小兄弟,我是卖字的,我也知道,在这上海滩,我只要肯写店铺的招牌,银子会滚滚而来。可是,这样,你到了南京路,一眼看去,就全是我曾熙的字了。字这东西,最怕的就是滥,而字一多,不管你写得多么好,多了势必就滥,滥了就会被人骂,我老头子落个死了都被人骂干什么?老朽又不是没有见过银子的?家里银子多得好打墙,只不过安一张三尺床。老头子用不了许多银子了。所以,这写招牌字的口子断不能开,我今天写了张同泰的招牌,那李同泰、王同泰也会来找我,我就没法子跟人家说话了……”

到这时,张鲁庵也说话了:“我不要老先生写招牌,我只求老先生写一个中堂。那是一首诗,一百多年前,我的祖上张梅只身从慈溪马经村来到杭州,创下这样一份家业,他写过一首示儿诗,我想把他写下来,装裱好,张挂在家里,以告诫后人……”

“成,我写。”曾熙回答得很干脆。

于是,一张小纸片递到曾熙老先生手里,上面果真有一首诗:

慈溪马经一张梅,

认同歧黄头不回。

只求庶民得康泰,

道德挂心终不悔。

地无南北皆求索,

精心制药心不亏。

我材化得烛灰去,

民众口碑当坟碑。

曾熙把那张小纸一扔,笑了:“狗屁不通,连平仄都不顺!”

张鲁庵又把纸推了回去:“我这个祖宗书是读得少了点,可他儿子张耐仙就不一样了,二十挂零就考取了举人……”

“举人值个屁,我还是见过西太后的进士哩,不照样落得街头卖字?”不过,他还是接过了那张纸,“我们把它改得通顺一点怎么样?”

“不能改,一个字都不能改!一改就不是我祖宗的示儿诗了。你写明是张梅的诗,也就不会有人笑曾老你啊!不过,平心而论,这首诗虽然做得不好,可是我老祖宗的一腔真情,不是跃然纸上了吗?”

曾熙开始写了,不过嘴里还在嘀嘀咕咕。什么一个平仄都不懂的人,却那么会赚钱,挣的银子好打墙,而你学富五车,却要饿死街头,这世道……

最后,卖字人按规矩落了款,用新得的鲁庵印泥打上了那个“回雁峰下老髯”的大印。张鲁庵欢欢喜喜地收下了。

三个月后,翻修一新的杭州张同泰大门两边,就出现两块抛光得光芒四射的铜牌,上面“张同泰道地药材”十四个大金字展现在世人面前。边上原先还有曾熙的落款。人们端详着那字,发现它果然是大家手笔,它越看越耐看,越看越奥妙。连张大千也来看了,发现它果然是老师的手笔,顿时惊异不已。他问张鲁庵用什么法子得到先生的招牌字,张鲁庵笑着,出示了所谓的老祖宗的那首示儿诗。果然,那平仄不通的八句诗的前七句,每一句都嵌着一个字……

据说,第二年的年底,张大千把曾熙接回杭州过年,在张同泰的大门口,老先生见到了这两块铜牌牌,老人顿时大发脾气。最后,张同泰的老板跟他达成妥协,张鲁庵当场把落款拿了下来,老人才肯罢休。所以,后世人们在张同泰大门口再看见这两块铜牌牌,会发现,它是没有落款的。至于张鲁庵伪造的平仄不通的老祖宗示儿诗,他尽管没有挂出来,但他显然已经把那些诗句刻印在自己心里,他是把民众口碑当作自己的坟碑了。解放后,他第一个把自己的企业实行公私合营。到了晚年,他还把自己收藏的无价之宝全部的印章印谱捐给西泠印社。他是西泠印社自从成立以来,捐赠私人收藏品最多、最好的一位……

符骥良

符骥良(1926.3-2011.11)号雪之、白果、铣之,以“语石楼”、“白果厂”、“梵怡堂”颜其居,国内书法篆刻名家。1927年生于江阴北外闸桥河西钱家弄,就读于南菁中学,1948年毕业于中国新闻专科学校。骥良先生是位风雅之士,与翰墨金石结缘,尤以手制印泥见长,耕耘不辍,身居闹市,埋首于斗室之中,有笔如刀,擅长书法,尤擅隶书;有刀如笔,更精于篆刻。以文会友,数十年转艺多师,苦学自研。他先后著有《篆刻器用常识》、刻有《雪之印存》四卷,出版《骥良印存》,编校及钤拓《赵之谦印谱》、《鲁迅先生笔名印谱》、《潘伯鹰自用印谱》、《长征印谱》、《吴昌硕印谱》后,又为钱君陶钤拓了《黄牧甫印谱》、《君陶印存》、《长征印谱》、《西泠胜迹印谱》、《玄隐庐印录》、《钱刻朱屺瞻印存》、《无倦苦斋印存》等数百部印谱。并为《故宫藏宝录》、《上海博物馆藏宝录》、《南京博物馆藏宝录》等书写篆书部分,为《中华书法篆刻大辞典》、《文艺生活小百科》、《书法篆刻实用辞典》、《文艺鉴赏大成》、《国宝大观》等辞书担任编委及撰写有关项目。现为上海市美协海墨画会副会长、上海书法家协会会员、上海东方书画院画师、上海市纺织书画协会顾问、铜城书画研究院高级艺术顾问、上海炎黄书画会一级画师、静安书法协会顾问、香梅画苑特级画师。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上海鲁庵印泥”代表性传承人。

符骥良先生与翰墨金石结缘,尤以手制印泥见长,上世纪五十年代,担任“中国金石篆刻研究社”秘书长张鲁庵先生之助理,亦师亦友。张鲁庵名锡成,字咀英。浙江慈溪人,是印章、印谱收藏大家又是印泥制作大师,他收藏了自秦汉以来历代名家印章1500余方,印谱490余部,有“海内第一家”之称。其研制的“鲁庵印泥”更名闻中外,其时,全国各地著名的书画家纷纷求索“鲁庵印泥”,鲁庵先生体弱多病,为应来求印泥者之需,嘱骥良先生握杵代劳,聆听探讨,故不知觉中尽得印泥制作之法,终得“鲁庵印泥”衣钵。鲁庵先生谢世后,骥良先生传承其精华而有所心得,也有所改进。很多书画家如张大千、吴湖帆、刘海粟、沙孟海、丰子恺、王福庵、陈巨来、启功、钱君陶、富华、唐云、程十发、朱屺瞻、来楚生、王个簃、白蕉、亚明、钱瘦铁、陆抑非、黄云、叶选平、沈鹏、苏渊雷等都转向符氏索求印泥。“*”期间,张大千更是委托澳大利亚驻上海领事馆来求索印泥的,称其为“骥良印泥”;来楚生用了印泥后,赠其“骥良印泥”印章一方及书画折扇一柄;唐云赞符老所制印泥为“鲁庵后第一,近之漳州、西泠皆不及也。”高式熊还特意挥毫书写了《符制鲁庵印泥缘起》,将符骥良的印泥定名为“符制鲁庵印泥”。上海市博物馆复制宋、元时代的绢本著名书画,采购了多种印泥,可就是很难落印,经求助于他,他为之特制了四两。

5、清纯和谐子恺画

在1967年之前,我对丰子恺先生的画作及文章知之甚少,直到*中期,有一知友托我将一轴丰老画的“西湖湖滨画”售给朵云轩,我打开一看,使我惊奇万分,这是一幅五尺中堂,画的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杭州湖滨的全景,山水人物、亭台楼阁、花卉翎毛一统俱全,设色深沉,不作渲染,气象万千。

1973年仲春,按照既约时间,我与钱君陶先生在复兴公园一处花圃廊檐下相见,这是我俩在*中的“例行公事”,每星期四相会一次,下雨顺延,相互交给对方印章、拓片和交代艺事。这次我将他上次嘱咐的,刘海粟先生所需要的一缸印泥(一缸者约四两)交给了他。君陶说丰老作画,亦要印泥,要我亦支持一缸,我当然也义不容辞应允了,但亦欲求丰老墨宝,能在斗室中挂上看看以解愁闷。

隔一星期,在复兴公园老地方,君陶递给我一个旧信封说,这是丰老之作,希望我喜欢,我接过信封,真是欣喜莫名,梦想成真。

回到家中,将信封里的画抽出放在床上摊开:画面*置一半桌,桌上放一酒盅,两碟酒菜,两旁各坐一人,农民打扮,一人擎酒杯欲饮,另一人手夹卷烟,烟雾袅袅,上面挂一鸟笼,鸟正鸣着,整个画面是农民家中丰收后一派好客、悠闲、快乐的生活气息,这种扑面而来的气息,能将久受压抑、烦愁的人带入另一个境界,那就是纯朴的、和谐的、无虑无忧的,人们所向往的美的境界,此画笔墨虽不多但已够人叫绝,接着丰老在右上角题了“好友好酒好鸟好音”八个大字,那才是教人真正感到绝透、乐透、美透,古人说:“画龙点睛”是也。

这是一幅清纯、和谐、好客的画;可是在*年代,这幅画被曲解为拉帮结派的,属于所谓四旧作品,怎能在我斗室中悬挂呢!那还了得!我马上把画掩卷,深藏起来。在一次会面时我把不能悬挂的情况对君陶说了。大约过了两星期,出人意料之外的,君陶又递给我一个旧信封说,丰老重新画了一张并配一副对联,大概可以挂了。

6、大事记

2006年前,上海市静安区文物史料部门与符骥良接触,了解到印泥大师张鲁庵的艺术成就,准备向上海市文化局展开项目推荐与申报工作。

2006年,录制申报专题片,张鲁庵之子张永敏,张鲁庵之友高式熊,张鲁庵传人符骥良,悉数受邀接受采访。

2007年6月,国家文化部特派手工技艺评审专家到沪,对上海鲁庵印泥手工制作技艺项目进行现场论证;同月,本项目入选上海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年10月,制定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2007-2011年“上海鲁庵印泥制作技艺”五年保护规划纲要。

2008年6月,上海鲁庵印泥入选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0月,推荐高式熊、符骥良为第一批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2009年,原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符骥良挚友沈鹏题签《国宝鲁庵印泥》、《符制鲁庵印泥》。高式熊还特意挥毫书写了《符制鲁庵印泥缘起》,将符骥良的印泥定名为“符制鲁庵印泥”。

2009年2月,符骥良先生由其子符海贤先生陪同,携带其亲手制作的国宝“鲁庵印泥”赴北京参加“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大展”。受到**李岚清、刘延东等领导的高度赞赏和关怀,并叮嘱老人要将此技艺发扬并传承下去。

2009年6月,命名高式熊、符骥良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印泥制作技艺(上海鲁庵印泥)代表性传承人。

2010年,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编撰《鲁庵印泥制作技艺》、邀请符骥良先生亲身拍摄《鲁庵印泥制作技艺专题片》。

2011年11月,*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印泥制作技艺(上海鲁庵印泥)代表性传承人符骥良先生谢世。其子符海贤整理父亲符骥良先生早年在杭州西泠印社传授印泥制作的讲座录音,捐于上海市非遗保护中心。并致力于系统性的传承与推广这项人类文明的特殊瑰宝。

2012年5月,邀请上海中国画院与上海油画雕塑院创始人,86岁高龄的老画师富华先生作《鲁庵印泥与中国画》讲座,向市民推广普及鲁庵印泥知识。

2012年7月,符海贤携其父早年制作的鲁庵印泥参加了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办,上海朵云轩拍卖行承办的上海首届“非遗”精品拍卖会。估价数千元的三盒印泥最终以2万元、3万元和4.5万元成交,平均价值每克印泥达到300元人民币的天价,成为全场最大黑马。对此,“鲁庵印泥制作技艺”项目保护单位——上海市静安区文化馆副馆长蒋善勇毫不惊讶。他说,*鲁庵印泥就有“一两印泥一两金”的说法,符骥良制做的鲁庵印泥从不公开售卖,多用以高端书画家互相馈赠。

2012年9月,受邀参加上海市非遗保护中心承办的“2012上海民族民俗民间文化博览会”,积极推动鲁庵印泥的普及工作。

2012年12月,西泠印社举办的2012年秋季拍卖会上,现当代篆刻名家、印泥制作大师符骥良手拓,符制鲁庵印泥钤印的一部《黄牧甫印谱》小册,以1万元底价起拍,最终成交价高达12万元。

2013年1月,国宝鲁庵印泥制作技艺传习所揭牌仪式举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印泥制作技艺(上海鲁庵印泥)第三代代表性传承人、符骥良之子符海贤先生参加,并捐赠了沈鹏题签《国宝鲁庵印泥》书法原迹。

2013年6月符海贤经上海市非遗有关部门认定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印泥制作技艺(上海鲁庵印泥)区级代表性传承人,并颁发证书。

2013年9月在静安区文化局和教育局推动下,国宝鲁庵印泥传习所和百年名校上海五四中学联姻,在校内设立了“鲁庵印泥传习工坊“,使非遗走进了校园。由符海贤亲自授课讲解。

2013年6月符海贤上海市非遗有关部门被认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印泥制作技艺(上海鲁庵印泥)区级代表性传承人,并颁发证书。

2016年3月17日为响应文化部提倡的“非遗进教材”号召,在上海五四中学召开了“鲁庵印泥制作技艺“校本教材研讨会,上海市文广局非遗处、上海市校外联、上海市非遗保护中心、上海市收藏家协会、上海市静安区文史馆、上海教育出版社、上海市五四中学等多位领导与会讨论并积极给出意见和建议。该书即将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

2016年3月22日鲁庵印泥获邀参加上海滩大美术馆举行的“天工开物——非物质文化遗产全国精品邀请展”,展览汇聚了来自全国57个非遗保护单位及传承人提供的200余件工艺类精品。本次展览由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及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指导,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上海工艺美术行业协会和穆益林帛画艺术馆共同策划、举办。符海贤先生亲手制作的朱砂、朱磦、和合三款印泥以及印泥衍生品印谱和藏印票参与展出。展览持续将近一个月,广受好评。

2016年4月22日鲁庵印泥受邀参加为期5天的首届澳门非物质文化遗产暨古代艺术国际博览会,在澳门威尼斯人金光会展中心汇聚了来自世界多国多地及中国内地的众多非遗精品,本次“盛”展,“盛”况空前,符海贤先生亲手制作的朱砂、朱磦印泥一经展出吸引目光无数,并进行符制鲁庵印泥实物半成品制作演示。

2016年4月24日,由符海贤先生亲手制作的鲁庵印泥参加了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办,上海拍卖行承办的上海第二届“非遗”精品拍卖会。估价5000元的两盒印泥最终以31000元和32000元成交,平均价值每克印泥达到300元人民币的天价,成为全场落槌溢价最多的拍品,再续多年前拍卖神话。再度印证“一两印泥一两金”的说法。

上一篇:奢华奇妙之旅

下一篇:极尽奢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