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武汉杨楼子老榨房博物馆

科普小知识2021-07-26 15:21:46
...

走进仿明清风格建造的老榨屋,岁月的芳香飘然而至,与榨油有关的大批工具和容器,如碾槽、石磨、风斗、油缸以及有着百年历史的老木榨都已陈列于此,粗大发黑的木架见证着这一行当的沧桑。

中文名称:武汉杨楼子老榨房博物馆

地理位置:黄陂区盘龙城叶店正街

占地面积:2000平米

业务类别:民俗性博物馆

1、博物馆介绍

经过两年多的紧张建设,黄陂杨楼子老榨坊博物馆于近日初步竣工,并免费向公众开放。该博物馆由黄陂区农民杨德元私人投资建设,馆内收藏有明清油榨、石碾、油缸、石雕等文物百余件。


1

博物馆占地面积近2000平米,分为展示区、休息区、生产区等几部分。展示区内陈列有明清古榨各一套,其中明代古榨因年代久远,不能榨油了,仅用于静态展示;而清代古榨还能使用,专门用来向市民现场演示手工榨油的生产流程,让市民近距离感受传统榨油工艺的特色与魅力。展示区内,还展出了与榨油有关的大批工具和容器,如碾槽、石磨、风斗、油缸等物品。

杨德元介绍,据他家藏的祖谱记载,其祖辈在明洪武二年(1369年),从江西奉诏迁到黄陂县南乡温家岗杨家大湾。在明嘉靖年间(约1558年),杨家开始从事榨油行业,开设了杨楼子榨坊,榨油技艺更是世代相传,传承至他已是第十三代。该榨坊生产的食用油,一度是皇宫贡品。如今,以杨氏榨坊为代表的黄陂榨油技艺已被列入武汉市第一批及湖北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杨德元表示,他自小跟随父亲在榨坊从事榨油生意。他不愿祖辈流传下来的榨油工艺在自己身上消亡,就建了这个老榨坊博物馆以传承农耕文化。博物馆于2009年6月份开工,陆续有人前来参观。截至目前,已接待游客数千人次。

让杨德元感到兴奋的是,去年年底,杨楼子老榨坊博物馆的设立,还先后获得省文物局与市文化局的批准。这也是武汉市为数不多的、获得*机构认可的农民私人博物馆。

昨天,著名历史学家冯天瑜、古建筑学家张良皋、文物专家蓝蔚、民间文化研究者刘谦定等人接受杨德元的聘请,担任该博物馆的顾问与指导。

2、博物馆荣誉

2014年10月3日下午,辛亥革命网负责同志赵永刚、杜武亲、刘建林、熊永铸、余品绶等一行应武汉“盘龙城杨楼子老榨房博物馆”馆长杨德元先生的邀请,和全国人大代表、全国道德模范、“信义兄弟”孙东林、“轮椅天使”董明,全国敬业奉献模范、武汉市第一聋校舞蹈教师杨小玲,“湖北好人”候立新等一道参观访问了武汉“盘龙城杨楼子老榨房博物馆”。

参访中,大家不仅对该博物馆淳朴的、原汁原味的农家榨坊设备及工艺过程深表赞叹,对杨氏世代敬业、诚信经营的精神更是感到由衷的敬佩!

敬业、诚信、友善,这是我们中国人传统的优良品德。现在,这些都被集中地表述在了*核心价值观里,相信一定会发挥它们更大的作用,引导全国人民的精神向更高的境界升华。

3、杨德元与油榨坊

杨氏木榨老屋与盘龙城的高楼大厦反差强烈。


2

水牛一圈圈地拉着碾子碾碎芝麻和菜籽油,犹如进入农耕时代。

在高楼林立的盘龙新城有一个与之风格迥异的仿明清风格的老榨屋,“杨楼子湾古油榨坊”。来来去去的武汉市民除了到盘龙城看房选房外,都愿到这里访古寻踪,感受一下400年前的穿越感觉,品尝原汁原味的老味麻油。

这是我国最老的老字号油榨坊,距今有400多年的历史,被誉为城市之根盘龙城手工作坊的“活化石”,所产的小麻油曾为明皇宫贡品。房子的主人是50岁的黄陂农民杨德元,杨楼子湾古榨房的第13代传人。今年,酷爱传统文化的他办起我市第一个农民自办的老榨坊博物馆,免费对外开放,吸引了上万参观者。其传统榨油技艺在相继获批省市级非遗项目后,又在准备申报*非遗。这在近几十年我省各地传统老榨坊相继消失的今天,“杨氏榨油”能得以保存并传承至今,得益于杨德元的坚守。

据悉,杨楼子湾古榨油坊起源于1558年(明嘉靖年间),杨氏祖业最早是从江西到黄陂府河黄花涝一带从事行船漕运营生的,后转为榨油为业。如今400年过去,漕运风光不再,千年古镇黄花涝码头也仅剩下渔船寥寥和田园风光,但杨楼子湾的麻油仍香飘百里。


3

走进他的老榨坊,恍如置身于数百年前的农耕文明的氛围,与盘龙城的现代形成数百年的时空反差。这里收藏有明清时期与榨油有关的老工具和容器,明清的碾槽、石磨、风斗及不同年代的油缸,水牛在一圈圈地拉着碾子将芝麻、菜籽碾碎。而这正成了许多城里人来此游玩,寻找时空置换刺激的理由,他的老味甚至引来我国冯天瑜、张良皋、何祚欢、冯骥才等文化名人造访和关注。。

杨德元不打麻将不抽烟不喝酒,就好这口“老味”的穿越感觉。每周,他必定要几次亲自用他的镇馆之宝“清代木榨”榨油,盛夏高温时节,杨德元腰系围兜用吊在屋梁上的木桩撞击榨机,发出有节奏的巨响,几小时下来,他的额头大汗淋漓,榨机下香油滴滴。杨德元说,木榨榨油是个技术活,从筛籽、车籽、炒籽、磨粉、蒸粉、踩饼、上榨、插楔、撞榨到接油有十多道工序,全部靠手工完成。

他计划在临街建成透明的榨油间,向来往的市民演示传统榨油技艺,并将孙子培养成第15代传人。

4、镇馆之宝

清代木榨还能榨油

博物馆是两座仿明清风格建造的老榨屋。在处处是高楼大厦的盘龙城,很容易就能找到。

走进屋内,岁月的芳香飘然而至,与榨油有关的大批传统工具和容器,如碾槽、石磨、风斗、油缸以及有着百年历史的老木榨陈列于此。


4

被称为镇馆之宝的木榨,现在依旧可以用来榨油。用它通过传统工艺榨油,所有工序需要5个人,从挑选芝麻到出榨成油需要6小时,一榨耗费220斤芝麻,成油90斤左右,每天只能出两榨。显然在经济上没有多大利益可言。杨德元执意恢复祖业,保护并陈列百年老榨及其他文物,体现了一个农民质朴的精神信念和文化追求。

杨德元指着门口的大石磨说,他自小跟随父亲在榨坊从事榨油生意,像这样的老古董家里还有许多,但都已荒废了。自从黄陂榨油技艺入选武汉市首批非遗名录后,他就琢磨着怎么利用这些“闲置品”办一个榨坊博物馆,免费供人参观。

因为不愿祖辈流传下来的榨油工艺在自己身上消亡,杨德元倾其所有,创建了这个榨坊博物馆,“这些都是不可多得的‘活化石’。”

5、体验农耕文明

很多市民慕名来到这家博物馆,体验、目睹古老的木榨机榨油的过程,从筛籽、车籽、炒籽、磨粉、蒸粉、踩饼、上榨、插楔、撞榨到接油有十多道工序,全部靠手工完成,该技艺400多年前就被写进《天工开物》。祖祖辈辈沿袭下来的传统工艺程序,让人恍如置身数百年前的农耕文明里,时空置换,澄净空明,心向往之。

盘龙城,起源于3500多年前,被称为“武汉之根”。而今,唯有古老榨机才能榨出那样的香浓芝麻油味,而这种香味就是“文化之根”,人精神回归的一种介质。

6、参观信息

门票:免费参观

地址:黄陂区盘龙城叶店正街

开放时间:9:00—1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