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湾里窑址
茅湾里窑址位于浙江省萧山镇南部,东南界诸暨,东北接绍兴。该窑以生产印纹陶和原始青瓷为主。印纹陶是采用含铁量较高的粘土烧制出来的,胎质比较细腻、坚硬,烧制温度要求较高,器表刻有几何形图案,是介乎陶与瓷之间而又接近瓷器的一种过渡产物。
1、简介
茅湾里窑址
裘家山植被丰富,农耕历史久远,陶瓷土资源充足。1956年在进化镇调查发现大量陶瓷碎片、烧坏变形的陶瓷器、釉渣、窑具和红烧土,最终确定为春秋战国时期窑址。
茅湾里窑址分布范围较大,文化层堆积丰富,保存完好。印纹陶采用当地红褐黏土,烧成温度高,击之铿锵有声。原始青瓷用本地产胚泥制胚,胎色较白,器形规整,釉质均匀。
从所采集标本和已暴露的文化层堆积迹象分析,茅湾里窑址是一处印纹硬陶和原始青瓷合烧的窑址。从发掘窑床情况看,陶瓷器物已使用龙窑烧制。
茅湾里窑址与跨湖桥遗址相距不远,但两处国六所得到的重视程度可谓天壤之别。跨湖桥遗址建有博物馆,且被冠以“萧山八千年”之头衔。而茅湾里窑址却被遗忘于荒山野岭,连指路牌都没有一块。
到达茅湾里,多次询问路边田头的村民,才找到正确的路径。在土路旁的山坡上见到了省保碑。在省保碑上方,有隔离带,里面应该是茅湾里窑址的保护区域。攀爬一段,往隔离带张望,没有看到什么。收起好奇心,放弃翻越的念头。
在这里,没有看到茅湾里窑址的国保碑。
茅湾里窑址如果立有国保碑,按理说也在这里,不会离省保碑太远。这里找不到,没准就没有。这是在杭州地区的国保中唯一没有国保碑的例子。
2、历史背景
浙江是印纹陶比较多的地区之一。这里阡陌纵横,群山耸峙,烧制陶器有很多有利条件。印纹硬陶以含铁量较高的粘土为原料,采用泥条盘筑法成形,器形有罐、坛两种。颜色有褐色、深灰、深黄等。器表纹饰有米格纹、席纹、雷纹等。这种粗犷的纹饰与坛、罐宽大器形相协调,给人以美感。烧成温度在1100℃左右,质地坚硬,叩之作金石之声。原始瓷系与印纹硬陶同窑烧制,器物内外施釉,色青黄,从内部底心开始有—圈圈细密螺旋纹,外底有—道道切割线痕,质地坚硬密实,器底壁厚,器身单薄,是介乎陶与瓷之间而又接近瓷器的一种过渡产物。《中国美术辞典》载:“此地所产原始瓷,碗里有螺旋纹,浙江地区战国墓葬出土不少这类器物中,即有茅湾里的产品。
3、图案
在大汤坞村与席家村之间的茅湾里,是春秋战国时期烧制印纹硬陶的原始青瓷的窑址,选址较为完整,印纹硬陶的胎色不一,有赫色、深灰色、橙色等,文饰有米字形纹、网格纹、方格纹、雷纹等,部分表面有釉,青黄色薄釉陶片,胎质坚硬,紧密,白色器底较厚,器身较薄器里有规则的螺旋纹,外表素底无纹,但有明显的轮制痕迹。此外,还发现有较多的釉渣和窑具,并有部分窑床暴露。
4、主要特征
胎质
里印纹陶原始瓷窑遗址位于杭州市萧山区南18公里的进化镇大汤坞村裘家山茅湾里,包括裘家山、狮子山、蜈蚣腿等地,面积约20000平方米。1956年调查发现。采集有大量的印纹硬陶器及施青黄色釉的原始青瓷片、红烧土块、釉渣等。文化层堆积丰富,分布范围较广,保存完好。印纹陶的胚泥用当地红褐粘土,烧成温度高,击之铿锵有声,原始青瓷用本地产白膏泥制胚,胎色较白,器形规整,釉质均匀。其附近还有大坟山、梅园、安山、后山等多处印纹陶原始瓷窑遗址发现。
历史
茅湾里窑址是一处春秋战国时期烧制印纹陶和原始青瓷的窑址,位于今进化镇大汤坞村。在这里发现的窑址多建在倚山傍水的山坡上。出土的印纹陶胎色以紫褐色为主、灰褐色次之,这与当地出产的紫金土作泥坯有关。器表纹饰有米格纹、方格纹、网格纹、布纹、席纹、雷纹等。这种粗犷的纹饰与坛、罐等宽大的器形相协调,给人以美的感觉。此外还发现了一种器表施青黄色薄釉的青瓷器,胎色较白,这与当地出产白墡泥有关。青瓷器胎质坚实致密,器身单薄,器壁均匀,器底厚重。器具内部从底心开始有一圈圈细密的螺旋纹,外底有一道道切割的线痕。它是一种介于陶和瓷之间的产品,被考古学者称为“原始瓷”。茅湾里印纹陶窑址的发现,为证明浙江是瓷的故乡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花纹
茅湾里窑址以烧制印纹硬陶和原始青瓷为主。靠近席家村方向的主要为印纹硬陶。硬陶以含铁量较高的粘土为原料,因烧成温度不同,胎色呈赭褐色、深黄色、深灰色。纹饰系拍印而成,主要有米字纹、网格纹、方格纹、云雷纹等。用泥条盘筑法,高温焙烧,质地坚硬,叩之有铿锵声。大汤坞方向的窑址以青黄色薄釉原始青瓷居多。胎以瓷土为原料,色灰白,质地较坚硬密实。制作采用轮制,器型规整,器底壁厚,器身较薄且均匀。外表素面,里部有螺旋纹。除器底外,表里均施青黄色薄釉。用高温焙烧,有的大约与硬陶同窑所烧。印纹硬陶器形主要有罐、墰、鼎等。原始瓷器主要有碗、杯、盅、鼎、盉等。
5、意义
茅湾里窑址
茅湾里印纹陶窑址,是中国300个著名人文景点之一,位于进化镇大汤坞村南茅湾里,是春秋战国时期烧制印纹硬陶和原始青瓷的窑址,窑址有部分窑床暴露,并发现有釉渣,窑具及大量的堆积层。印纹陶烧结坚硬,扣之有金石声;胎色多样,以紫褐、红褐为主,拍印纹饰繁多,如米字、网格、方格、云雷纹等,器形多为罐、坛等储藏器,原始瓷胎较紧密,色灰白、施釉薄、色青黄,内底多为螺旋纹,轮制器形多不盘、盅、碗等。1981年公布为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说明远在春秋战国时期印纹陶窑烧瓷业已很发展,精美的瓷器大量应用于日常生活及随葬入藏,茅湾里出土的文物反映了先民们的冶炼技术和精湛的工艺水平,春秋窑址是进化十二景之一。据传:周朝天子八百年,座座山头冒青烟,这一带是当年的陶瓷器生产地。
代表
茅湾里窑址是浙江印纹陶文化的代表。这是生活在浙江的越人与自然界斗争的一种伟大创举,也是立足浙江资源,因地制宜的一种创造。1956年发现的萧山茅湾里印纹陶窑址,是保存较完整的春秋战国时代的一处典型的印纹陶窑址。茅湾里窑址存有大量陶瓷碎片及烧坏变形的完整陶器,表纹饰有米字纹、方格纹等,并且表里均涂有一层青色的薄釉,有的则胎质坚硬密实,易吸水分,器底壁厚,器身单薄,外表素面,里面有螺旋纹。可见,当时制陶工业的水平已有非常大的提高。
发展
萧山在春秋时期属越国的西境,当时这里制陶业的发展,首先与越王勾践为报仇雪耻、争霸中原而实行的“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与百姓同其劳”的耕战政策有关;其次,当地自然环境也是烧制陶瓷的理想场所,山上林木茂盛,陶土资源丰富;再是紧临越国的政治中心会稽,水陆交通发达。综上所述,这里成为越国的陶瓷生产基地,有较充分的依据。以印纹陶和原始青瓷为特征的茅湾里遗址,是越族先民的重要文化遗存,也是中华民族上承夏商周、下接秦汉的泱泱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