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坝镇
高坝镇位于城区东南郊,国道312线和兰新铁路穿境而过。镇域面积5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46534亩。辖18个行政村,即:新关、一时在、碌碡、红崖、路南、高坝、马儿、新庙、台庄、同益、同心、丁家园、红中、沿沟、新民、二坝、石岭、建设村,下设186个村民小组,总人口人,其中城镇人口4600人。
中文名:高坝镇
行政代码:620602106
身份证前6位:620602
长途区号:0935
邮政编码:733000
隶属政区:凉州区
行政级别:镇
车牌号码:甘H
辖区面积:55km2
人口数量:约4600人
人口密度:84人/km2
1、地方简介
高坝镇位于城区东南郊,国道312线和兰新铁路穿境而过。镇域面积5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46534亩。辖18个行政村,即:新关、一时在、碌碡、红崖、路南、高坝、马儿、新庙、台庄、同益、同心、丁家园、红中、沿沟、新民、二坝、石岭、建设村,下设186个村民小组,总人口人,其中城镇人口4648人。镇*驻牛家花园。城区2路海石公交车通往镇*驻地。2001年,完成农业总产值10669万元。财政收入302万元,乡镇企业总产值9453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986元。有中学22所,在校学生7893人;有聋哑学校1所,卫生院1处,卫生院1处。镇内有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牛家花无(清代两江总督牛鉴故居)、唐翟公墓。
2、行政区划
高坝镇
高坝镇区划
620602106200220石岭村
620602106201220二坝村
620602106202220建设村
620602106203220新民村
620602106204220红中村
620602106205220红沿村
620602106206122红崖村
620602106207122路南村
620602106208121同益村
620602106209122同心村
620602106210122丁园村
620602106211122高坝村
620602106212220碌碡村
620602106213112台庄村
620602106214220马儿村
620602106215220新庙村
620602106216112五里村
620602106217220阳春村
620602106218220小七坝村
620602106219220楼庄村
620602106220220六坝村
620602106221220严家村
620602106222220十三里村
620602106223220刘畦村
620602106224220蜻蜓村
620602106225220蔡家村
620602106401123武威工业园区社区
3、企业发展
高坝镇企业的发展突飞猛进,已形成支柱产业优势。改革开放以来,乡镇企业规模不断扩大,效益逐年提高。全国大型一档乡镇企业一甘肃荣华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拥有固定资产15亿元,职工8000多人。已成为全区乃至全市农产品加工的骨干企业。乡镇企业的发展已占据了全镇经济"四分天下有其三"的重要位置,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之一。
日光温室发展迅速,具有较大的规模优势。日光温室的发展从引进、试种成功到形成规模,其品种由单一的黄瓜向辣椒、西葫芦、西瓜、茄子、西红柿、食用菌等多品种、多茬口方向发展,成为高坝一大特色优势产业。全镇日光温室面积累计达到3030亩,据测算,日光温室实现的经济收入已占农民纯收入的30%。
规模养殖稳步发展,特种养殖取得重大突破。养殖业发展迅速,其品质和品种有了较大的改善;建立马儿规模养猪示范点,引进三元杂交优良品种4个;建成年产1000头瘦肉型良种猪繁育场和年出栏500头的丁家园养殖场。特禽养殖发展较快,引进美蛙、肉狗、七彩山鸡、贵妃鸡等十几个特禽品种,并逐步推广。规模养殖户已达4628户。
4、经济发展
高坝镇
高坝镇在种植结构上,已形成日光温室、塑料大棚、地膜覆盖等多种设施,不同方式的栽培形式。在品种结构上,由过去单纯的几种茄果类、叶菜类发展为茄果类、瓜类、豆类、葱蒜类、食用菌等5大类20多个品种;在茬口结构上,有春提前、秋延后的塑料大棚、小拱棚、地膜覆盖生产,夏秋季的间套复种生产,冬季的日光温室生产;在日光温室生产中形成了以精细蔬菜为主,名、优、新、特、稀蔬菜为辅,果树、花卉、食用菌为补充的生产结构,茬口也由过去的冬季一大茬调整为秋冬茬、冬春茬和越冬茬等多种茬口布局。
高坝镇已注册了"武尔威"地方瓜菜品牌;申报认证了高坝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面积达1000亩;申报认证了黄瓜、茄子两个A级绿色食品,面积达460亩。在生产中严格按照技术规程进行操作,积极推广应用防虫网、黄板诱杀、生物肥种、生物农药、智能化农业专家系统等绿色无公害生产技术,严禁高毒、高残留农药在瓜菜上使用。村内已建成武威市祁连蔬菜有限责任公司1家,蔬菜运销协会1个,蔬菜恒温库3000m2,蔬菜脱水厂1个,从业人员总计达400多人。建立了东线以吉林为主,南线以成都为主,西线以乌鲁木齐为主,北线以保定为主的20多个相对稳定的蔬菜外销市场,年外销各类蔬菜2.5万吨,使我村的蔬菜综合商品率达到80%以上。
5、特色产业
春日,凉州区高坝镇小七坝村的千亩皇冠梨示范点春意盎然,种植户们正忙着修枝覆膜,精心管护皇冠梨树。
村民蒲正基今年60多岁,3年前他栽植了一亩地的皇冠梨树。去年,他的梨树挂果见效,一亩地收了近300斤,卖了2000元。老人高兴地说:“栽下这皇冠梨树,效益还真是好,刚挂果就赚钱了。今年梨树渐入成熟期,这果挂得还要多,收入肯定还要好。”
小七坝村着力打造以皇冠梨为主的特色经济林富民产业,目前累计栽植经济林2269亩,是高坝镇发展特色林果业的一个缩影。
小七坝村属山水灌区,过去多少年,当地老百姓以种植小麦、玉米等作物为主,收入有限。2012年以来,镇党委经过深入调研,确定了“南调结构兴林果、中建新村促融合、北扩瓜菜增效益、基层党建强保障”的发展思路,引导该村积极发展以皇冠梨为主的特色经济林,并建成小七坝村千亩皇冠梨示范点。3年间,随着该示范点梨树长势喜人、逐步挂果,带动了全村乃至全镇群众的积极性,至2014年全镇发展特色经济林7515亩,累计达到22000亩。小七坝村被定为全区高标准抚育管护技术协同创新样板园,在全区推广学习。
副镇长沈福明说:“镇上栽植的皇冠梨,通过两年多的培育,从去年开始逐步实现挂果见效。待梨树完全进入成熟期后,果实大量增收,效益就更好了。我们就是要通过党委*引导、干群共同努力,来实现全镇特色林果早产、丰产、优质、高效,力争亩均收入过万元,使特色经济林真正成为群众的‘绿色银行’和‘摇钱树’。
6、附近景点
雷台汉墓
附近景点
是1969年10月在雷台下发现的一处东汉晚期的大型砖石墓葬,因出土了文物珍宝,中国旅游标志铜奔马而著名。雷台是古代祭祀雷神的地方,因在一高约十米的土台上建有明朝中期建造的雷祖观而得名。据出土马俑胸前铭文记载,雷台汉墓系“守张掖长张君”之墓,约在公元186-219年之间。墓道长19.34米,墓室分前、中、后三室及配以左右耳室三处,出土有金、银、铜、铁、玉、骨、石、陶器等文物231件,铜车马仪仗俑99匹。其中以铜奔马艺术价值最高。铜奔马又称马超龙雀,呈发绿古铜色,马高34.5厘米,长45厘米,重17.5公斤,马呈飞奔状,三足腾空,昂首扬尾,右后足下踏一展翅奋飞回首惊视的“风神鸟”龙雀,改变了传统天马的造型手法,又符合力学平衡原理,蕴含丰富的天马文化内涵,铸造技巧精湛,堪称青铜艺术*。铜奔马原件现珍存于甘肃省博物馆。
中国旅游标志铜奔马
“铜奔马”出土于武威雷台汉墓。1969年9月22日,当地农民在雷台下面挖战备地道时发现了东汉晚期张姓将军夫妇的大型砖室墓。墓葬出土文物众多,堪称一座蕴藏丰富的“地下博物馆”。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便是由99件铜车马武士俑组成的一支庞大的仪仗队伍,气势磅礴,威武雄壮。在这支仪仗队伍中,“铜奔马”最为突出,勃勃英姿与武士仪仗俑交相呼应,令人叹为观止。“铜奔马”重7.15公斤,高34.5厘米,长45厘米,宽10.1厘米,马头戴璎珞,尾梢打结,尾巴翘起,昂首嘶鸣,三足腾空,一足踏在振翼奋飞的鸟背上,而鸟则顾首惊视。骏马体型十分矫健,神势若飞,造型非凡,动态惊人,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
1983:被定为中国旅游标志
“铜奔马”出土后,即被送往省博收藏。后来,这件东汉青铜器在省博与郭沫若先生“相遇”。郭老对此大加赞赏,返京后即约当时国家文物局负责人王冶秋到家,商定将“铜奔马”调京,充实故宫正举办的《0期间出土文物展览》,几天后,郭老又向周总理推荐了“铜奔马”。“铜奔马”参展后立即在全世界引起轰动,各报刊连续报道。两年后,“铜奔马”入选《0出土文物》邮票。后来,“铜奔马”又回到省博收藏。
据介绍,1983年10月,在数以千计的珍贵文物中,“铜奔马”一举夺魁,被国家旅游局确定为中国旅游标志。1984年,武威人民一致选定“铜奔马”为武威市城标。1996年,“铜奔马”又被国家文物局专家组鉴定为国宝级文物。2002年,“铜奔马”被列入国家首批禁止出国展览的珍贵文物。目前,中国有关部门已经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提出申请,欲将“铜奔马”作为世界旅游标志。
白塔寺
白塔寺,藏语称作谢尔智白代,即东部幻化寺,为藏传佛教凉州四寺(白塔寺、莲花山寺、海藏寺、金塔寺)之一,位于凉州城区东南20多公里的武南镇白塔村,这里地势平坦开阔,气候温和,为黄羊河水系杂木河下游冲积绿洲,兰新铁路、国道312线分别从其东西两面经过。
白塔寺是*宗教领袖萨迦·班智达(萨班)与蒙元代表、西路军统帅阔端举行“凉州会谈”的地方,也是后来萨班圆寂之地。这一历史性的会谈决定了*正式成为中国元朝**直接管辖下的一个行政区域,标志着*从此纳入了中国版图,在中国多民族国家形成的进程中具有深远而特殊的意义。白塔寺是*归属中国750多年的历史见证,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7、地方特产
凉州软儿梨
地方特产
隆冬腊月天,正是凉州的“软儿梨”应市的时候。沿街的干鲜果摊上,“软儿梨”和红艳艳的苹果、黄澄澄的冬果梨为伴,显得最没姿色,看上去灰褐鼓皱,太阳一晒软糟糟一包,跟腐坏了似的。不识货的人,谁会花钱买这“坏梨”吃呢?凉州人对它可是情有独锤,越是大雪纷飞,哈气成霜的三九寒天,越是喜欢吃软儿梨。
这软儿梨,是梨中独一种,果子是圆形,小而汁多的,叫“神不知”;青中泛黄的是“蜡苔”;青黑皮儿的叫“墨梨儿”。霜降以前,小心摘下不使磕碰,码到地窖里,一层麦草一层果子,待沉睡了两三个月,果子完成了后熟期,脱掉涩味,闻起来一股酒香。这时候就可以放在不见烟火的阴凉屋里冻了。一冻果皮儿就变成黑褐色,沁出了果蜜,果农叫“出汗”了。这时的软儿梨可一点不软,冻得石头似的,运输储存都非常方便,不怕压,不怕碰,但有一条,怕热。
数九腊月,人们空时间多,尤其过年那几天,磕瓜子、吃核桃、啃柿饼,大人娃娃吃得嘴角上火,口干舌燥,昏沉欲睡,何以解忧消火?最数软儿梨。
吃软儿梨的办法非常有趣,先舀来一盆清水,把梨“噼哩扑通”搁进凉水,只听见“喳喳”一阵乱响。凉州方言叫“拔”,不一会儿,梨儿里面的寒冰全都给“拔”出来,明晶晶的包在梨外面,成了一个大破璃团。这时轻轻敲去冰壳,梨儿已变成一包蜜汁了,抽去梨柄,出来个小眼,嘴对着嘴儿,一捏,一吸,梨汁全都浸进口中,冰凉彻骨,沁透了五脏六腑。
逢年过节,难免“酒逢知己千杯少”,喝得忘乎所以,找不见自家街门,这软儿梨醒酒是一绝。软儿梨还是一味止咳良剂,遇有咳呛不止,痰多气涩,弄几个软儿梨来,加几块好冰糖,放进砂罐,隔水蒸透,晾凉后连汤一同吃下,立见疗效。若咳嗽的重,还可在梨中加几克麻黄草,良药不苦口,又“利于病”。
1941年冬,于右任偕张大千、高一涵等一行十多人由兰州赴敦煌,途经河西,见软儿梨生得特别,一尝之下甚是滋润甘美,异乎寻常,兴之所致,草就《河西道中》一首,“山川不老英雄逝,环绕祁连几战场。莫道葡萄最甘美,冰天雪地软儿香。”
腊肉夹儿
腊肉夹儿俗称肉夹子的腊肉夹儿最早始于明代,是凉州的“三明治”。制作时首先选用新鲜猪肉和传统腊汁,配以花椒、大香等传统炖肉佐料,经过独特的烹调工艺制成腊肉,煮出来的肉香而不冲、肥而不腻、熟而不烂,肉色金黄。用快刀将高庄馒头切成薄片,把肉片、猪肚丝等夹人,形成六夹或八夹。不论春夏秋冬食之,都很适口。
米汤油馓子
米汤油馓子是凉州的特色小吃之一,制作时先将黄米和少量扁豆人砂锅用旺火熬煮成稀粥,再将少许面粉打成糊状兑人。食前炝清油、葱花、花椒即成。特点是味咸色黄,人口绵细香甜。进食时将炸好的油馓子撅成小段,泡人扁豆米汤中。是经济实惠、大众化的风味食品。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