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黄岛区第一中学
黄岛区第一中学始建于1952年,始称山东省胶南中学,1956年改为山东省胶南第一中学,1969年改为山东省胶南五七红校,1970年改为山东省胶南县五七中学,1978年改为山东省胶南县第一中学,1980年改为胶南县第一中学。2012年改称黄岛区第一中学。
1、学校简介
黄岛区第一中学,山东省规范学校,青岛市教育改革“十面红旗”单位。学校创建于1952年10月,60年来,学校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原外交部长李肇星是他们中的杰出代表。
2、学校规模
学校现有58个班级(高三18个班、高二18个班、高一22个班),2800名余名在校学生,274名教职工(其中专任教师240人)。学校环境清新幽雅,建筑气势宏伟,内设配套按“国家千所示范高中”标准装备,建筑面积85134平米,其中,实验楼6071平米,学生公寓楼27814平米,餐厅12236平米,教学楼22832平米,办公楼13410平米,其他1483平米。校舍总投资12747.2万元,其中,教学设施配套766.1037万元。
学校配套设施齐全,有超市、书店、理发店、眼镜店、洗衣房,充分满足学生学习、生活的需要。
3、学校文化
办学理念:一切为人的终身幸福奠基
校风:竞争合作求实创新
教风:身正业精求真创新
学风:求实求是博学力行
校训:明德至善博学大成
校歌:《美丽的黄岛一中》(李肇星词,胡虹曲)
4、师资队伍
学校推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建设了一支师德素质高尚、专业素质优良、年龄结构合理的科研型、专家型教师队伍。学校现有教职工近300名,其中高级教师比例占专任教师的50%,有省级以上骨干教师6人,有青岛市级以上教学能手8人,有20多人获得青岛市级以上荣誉称号。
5、所授荣誉
近几年,学校先后荣获山东省文明单位、山东省规范化学校、青岛市教育改革十面红旗学校等多项荣誉称号。
6、教学改革
学校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大力实施“主体性”教育,一切能由学生办到的事情一律放手让学生自主承办。开展军校、厂校、警校、高校共建,扎实推进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走向社会,服务社会,奉献社会,在实践中接受教育,提高能力。学校建有“沂源革命老区德育基地”等十几处社会实践基地。深化教学改革,实施“因材施教,分类指导,整体推进,全面提高”的教学思路,强化集体备课,落实“学案导学、精讲精练、日清周结”的教学策略,有效地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高考达线人数一直名列青岛市前茅,学校是青岛市教育教学工作示范校。
黄岛区第一中学
牢固把握教学这一中心工作,抓住教师队伍建设这一关键环节,大力推进以“学案导学”为主要内容的课堂教学改革,实现课堂教学“优质、轻负、高效”。重视学生个性潜能的开发,因人施教,因材施教,使不层次的学生大幅度的长进。重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着眼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落实“三自主”“三参与”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实现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发展、自我完善。2010年起学校推行育人导师制度,加强师生交流,有效解决了学生学习、生活上的问题,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学校重视与国内外知名学校联系和沟通,与澳大利亚东沙利士伯瑞中学、韩国首尔高等学校建立友好关系,每年派师生互访,加强了文化交流。近几年,学校先后荣获山东省文明单位、山东省规范化学校、青岛市教育改革十面红旗学校等多项荣誉称号,先后被北京大学、山东大学、山东科技大学等高校列为“优秀生源基地”。学校规模扩张基本完成,已进入内涵发展的关键时期。全校上下正以科学的教育发展观为指导,以人为本,精心构建和谐校园,内涵发展,着力打造一中品牌,向着*千所示范高中迈进。
7、国际交流
实施“开放式”战略,加强与国内外知名中学的交流与合作,参加了“中美青年交流计划”,先后与澳大利亚东沙利士伯瑞中学、韩国首尔中山高等学校建立友好学校,拓宽了学校的办学空间。
8、校友李肇星
个人简介
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外事委员会主任委员。
1940年10月生,山东省青岛市黄岛区人,
196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
1964年—1967年北京外国语学院研究生班进修;
1967年—1968年中国人民外交学会科员;
1968年—1970年在山西离石、江西上高等地的干校和广州军区牛田洋农场劳动锻炼;
1970年—1977年中国驻肯尼亚*大使馆职员、随员;
1977年—1983年外交部新闻司科员、副处长;
1983年—1985年中国驻莱索托王国大使馆一秘;
1985年—1990年外交部新闻司副司长、司长,外交部发言人;
1990年—1993年外交部部长助理;
1993年—1995年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特命全权大使;
1995年—1998年外交部副部长;
1998年—2001年中国驻美利坚合众国特命全权大使;
2001年—2003年外交部副部长;
2003年—2007年4月外交部部长(2007年4月27日,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七次会议决定,免去李肇星的外交部部长职务)。
2008年3月—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外事委员会主任委员。
是十六届**委员,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
素有“诗人外交家”之称,出版有诗歌散文集《青春中国》。
高校任职
家庭状况
李肇星拥有一个温馨的家,他与夫人秦小梅牵手散步的镜头曾经被外交部传为美谈。他们大学同班,李肇星最让她动心的,就是心地特别善良,是个热诚、有责任感的男人。
妻子:秦晓梅,曾任中国驻联合国代表参赞和外交部驻香港特派员公署国际组织部副主任。
岳父是著名外交家秦力真,*的秘书,原*外交部领事司司长。
李肇星夫妇有一个儿子。为了让他懂得自己是庄稼人的后代,爱自己的故土,他们给儿子取名“禾禾”。禾禾从北京四中毕业后考取清华大学,后来又留学美国。2001年,禾禾以年级第一名的成绩大学毕业,通过网络找到工作。2004年,禾禾又考取哈佛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李肇星是一个开通的好父亲,他十分尊重儿子的意愿。他告诉禾禾:在这个世界上,靠任何人都不行,只有靠自己。
早在2000年5月,李肇星给正在美国留学的禾禾写了一首诗,这也是他自己的心迹的表白:
别忘了你是谁
你是朋友的朋友
你是亲人的亲人
你是祖国的儿子
这是一切的根
性情诗人
李肇星对文学的爱好同样广为人知。早在少年时代,文学梦就在他的心中深深扎根。
1940年10月,李肇星出生在山东省青岛市黄岛区大珠山脚下的王家村。李家三代同堂,一年的收成也仅够填饱肚子。李肇星的爷爷很开明,坚持送孙子读书。
李肇星读书成癖,爷爷带他下地干活,转眼人就不见了。找到时,他正躲在一边贪婪地读书。爷爷从此网开一面,只要李肇星读书,就从不逼他干活。有时,李肇星一边吃饭,一边看书。饭菜掉到桌子上了,他才发现没送进嘴里。
小学毕业后,李肇星来到黄岛城区,在黄岛一中度过了5年时光。在城区,他最喜欢去的地方就是图书馆。每当星期日,最早去、最晚离开的那位憨厚少年准是他。虽然生活条件非常艰苦,李肇星依然利用一切时间学习,英语和语文成绩尤其突出。
上初中时,李肇星就开始偷着学写诗。当时年龄小,好胜心强,觉得自己就是诗人。一次上作文课,他大着胆子写了首诗当做作文交上去,没想到老师不但没批评,还给了高分。初中毕业前夕,他的散文《爷爷越活越年轻》发表在了上海《少年文艺》上。
1959年夏,李肇星高中毕业,开始向大学冲刺。李肇星报考的第一志愿是北京大学中文系,第二志愿是北京大学西语系英语专业。没有想到,北大以第二志愿录取了他。从此,李肇星师从著名的英语教育家许国璋等教授,但心中多多少少还是为没能读成中文系而失落。
1964年秋天,李肇星分配到外交部。他没有马上投身外交事务,而是去了外交部委托当时的北京外语学院举办的翻译进修班(相当于研究生)。经过几年的专业训练,李肇星的英语水平让人刮目相看。据他当时的朋友回忆,李肇星结业时已能相当轻松地观看用古典英语演出的莎士比亚戏剧。而即便在英美等国,这通常也是英语专家才能具备的水准。
早年贫寒的生活形成了李肇星性格中朴实、执著的部分。而作为诗人,他又是情感丰富的性情中人。在漫长的外交生涯中,李肇星眷恋写作。驻肯尼亚、莱索托等非洲国家时,儿子还小,为了表达对儿子的思念,他为国内少年读者写了一系列文章,后来结集出版,取名《彩色的土地》。懂得爱的人,他的精神世界必定无限广阔。从非洲转战到美国,李肇星对祖国对亲人的爱更是与日俱增。爱,是一切的根。
他的一首《青春中国》道出了他心底的眷恋:
万千佳丽中
唯有你不施脂粉
一片纯情
光彩照人
你是青春
百十山岳间
唯有你天地开阔
平等中寻觅挚友
以诚实营救自我
你是中国!
9、学校地址
地址:青岛市黄岛区广州路中段
交通:1路车黄岛一中站下车
8路车黄岛一中站下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