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剪纸
滨州剪纸是一门古老的传统民间艺术。其历史悠久,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是千百年来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民,世代相袭,不断创造,不断丰富,经久积淀的结果。它历经黄河文化的孕育,又经齐鲁文化的洗礼和吸收周边文化的营养,最终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同时也展现着别具风采的文化神韵。2008年,滨州民间剪纸入选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
1、历史源流
山东滨州民间剪纸艺术是农耕文明的产物。千百年来,她伴随着古代中国劳动人民渡过了一个个春秋冬夏。民间剪纸是民俗文化的载体。她以丰富多彩的形式,雅俗共赏的内容,形象深刻的象征寓意,跟随着一个个民俗的节日,呈现出她那亲切而动人的神采。
深深扎根于黄河泥土的滨州民间剪纸,凝聚着劳动人民的情感,倾吐着人们对自然、对劳动、对生活、对爱情、对生命的颂扬和赞美。表达了他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反映了他们高尚质朴的情操和乐观向上的精神。
2、艺术风格
滨州剪纸
它植根于民众之中,渗透到人民的生活的各个角落.从滨州剪纸的功能看,可分为日常剪纸,节日剪纸,人生礼仪剪纸等类别。
剪纸在礼俗仪式中有着重要作用,成为渲染气氛的重要工具。婚礼剪纸最流行双喜字龙凤窗花,还有剪月亮,给新娘的发饰上做头花、赞头,装饰嫁妆的有镜子花、铜盆花、面食花等.拜天地的烛台花,炕席上贴着双凤凰,莲花库角。平日里,寿诞添丁、婚嫁喜庆,有了剪纸,喜气洋洋.受理剪纸人们也非常重视.老人过丧礼剪纸最常见的是纸钱和孝棒纸装饰。最常见的是用金纸剪成大门。蝙蝠、龙蛇、金童玉女等图、案贴在死者的棺材上以祭奠死者.*建立后,滨州剪纸新人辈出,冯秀源的《高唱丰收》,《晚归》等.被选为优秀作品出国展出:吴鸿禧的《渤海窗花剪贴选》一书和论文《美在人间永不休》、《剪纸与民歌》、《传统剪纸题材探源》,对剪纸艺术颇有研究;张宏庆挖掘整理的滨县民间剪纸。多次参加省和全国展出.滨州的剪纸具有山东剪纸的典型特点粗犷豪放,当然与黄河流域其他省份的剪纸也是一脉相承的。
滨州剪纸和其他山东地方的剪纸又些区别。滨州剪纸表现的更多的反映了农村百姓生活的素材,比如葫芦和鸟、鸡狗鹅鸭、花草鱼虫、猪羊骡马等很生活的剪纸。这些剪纸无不蕴涵着滨州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希望和追求,洋溢着创作者自然、淳朴的真挚感情,滨州,顾名思义,即为靠近海(或水)边的区域,从称谓上就已经与水结下了不解之缘,而事实上滨州之与水就贯穿在历史与现实之中。滨州是黄河文化和齐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在剪纸这种民间艺术中也表现的淋漓尽致,当然于古时黄河下游人民的生活和中华民族的一些神话有关。
3、艺术特色
艺术内容
滨州民间剪纸内容丰富,主要反映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民俗活动、岁时节令、人生礼仪和在民间流传的戏剧故事、民间传说等。从众多的题材反映的内容来看,有反映孝道的“王小卧鱼”;有反映尚文内容的“牛角挂书”;有反映爱情、亲情的“牛郎织女”、“走亲戚”;有反映义勇双全的“关公出陈”;还有反映耕耘劳作勤俭持家的。诞生于滨州一带的地方戏——吕剧,深受人民群众尤其广大劳动妇女的喜爱,滨州民间剪纸中有很多题材就取自于吕剧剧目。
艺术题材
民间剪纸中的吉祥纹样,吉祥题材和所表述的吉祥内容是十分丰富的。像吉祥人物中的孔子、老子、鲁班、秦琼、尉迟敬德、关羽、岳飞;神灵中的玉皇大帝、王母娘娘、太上老君、观音、钟馗、八仙等;还有那祥禽瑞兽中的龙、凤、麒麟、仙鹤、狮子、鹿;祥花瑞草中如牡丹、桃子、灵芝、石榴、竹、菊、兰、梅等;吉祥器物图案有八仙、八吉、八宝、八卦、宝瓶、如意及福、禄、寿、禧、盘长、方胜等文字和符号。
表现形式
民间剪纸的制作工具主要是剪刀和纸张,也有刀、剪并用的。作品种类繁多,样式多变,多具构图简单、造型夸张、装饰性强的特点,常见的有:做刺绣的底样:鞋花、枕顶花、门帘花、帽花、荷包花等;春节贴的门笺、窗花;元霄节的灯彩、纸扎纹饰;装饰新屋的顶棚花、墙围花;纸糊容器的笸箩花、面斗花。图案多是花鸟虫鱼、瓜果菜蔬、吉祥纹样和人物故事等,造型夸张大方,构图饱满和简朴,粗犷古拙,强烈、浑厚、率真的气质,体现了滨州人质朴的性格。
4、传承意义
滨州剪纸
滨州民间剪纸的传承主要是祖辈相传和师徒相传。祖辈主要是母、女、奶奶、姥姥等亲属关系。师徒相传主要是以剪纸为主业或副业的剪纸艺人,他们生产的剪纸主要批发给当地走街串巷的货郎,也有走街串巷的游方艺人,农闲时节游走四方,出售剪纸,以资补生活。
5、艺术成就
建国以后,滨州民间剪纸艺术的挖掘、整理和研究工作,得到了党和*的大力支持,取得了显著成绩。
1950年,华东人民出版社出版了由吴枫(吴鸿喜)编辑的《渤海窗花剪贴选》一书。
1981年春,山东剪纸协会成立,吴鸿禧、张洪庆同志被接纳为首批会员。同年秋,文化馆安排张洪庆对民间剪纸进行了全面考察、挖掘、整理。
1982年,滨州民间剪纸(三幅)参加了省展。同年春节,原滨县举办了第一次民间剪纸展览。
1983年,《美术》杂志第四期发表了赵春秋、赵恒英的剪纸作品22幅。在该刊第八期上,张士增的《民间美术的复苏》一文介绍了滨州民间剪纸。
1984年,著名民间工艺美术家张道一在《民间工艺》杂志第二期上撰文介绍滨州民间剪纸艺术。
1985年11月5日至15日,30多位民间艺人的500余幅剪纸作品在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展出。
1986年5月10日至20日,滨州民间剪纸400余幅作品应邀在北京*工艺美术学院展出。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在文化主管部门和剪纸艺人的努力下滨州剪纸得到了飞速发展,为了传承和保护这一传统民族艺术形式,滨州剪纸已经走进校园,走进课堂,许多中小学都已开设了剪纸课程,滨州学院、滨州职业学院等高等院校也开设了剪纸艺术欣赏等课程。
近几年,滨州市连续举办剪纸展览:2007年6月的“首届滨州市民俗文化节——民间剪纸展”,2007年9月的“滨州市文博会——民间剪纸精品展”、“滨州市妇女剪纸大赛”,2009年9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活动”等。
市文化主管部门还多次推荐“滨州剪纸”作品参加*的剪纸展览,并不断取得佳绩:
2007年10月,第八届中国艺术节的“国风归来国际剪纸艺术节”上,耿延祯的作品“招财进宝”获得银奖;
2008年4月。“东风颂迎奥运中国剪纸艺术大展”耿延祯的作品“水浒英雄”获得“金奖”;
2009年11月,在“第三届‘神州风韵’全国剪纸大赛及首届全国剪纸创意大赛”上,耿延祯的大幅作品“西厢记”荣获“十大神剪(金奖)”,兰福梅的“团花”荣获“优秀奖”,王德荣的“福寿安康”荣获“入选奖”。
2006年11月,“滨州剪纸”被评为“山东省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2008年6月,“滨州民间剪纸”被国务院批准列入了“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9年6月,王德荣被山东省文化厅确定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2009年12月,兰福梅被确定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