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诗词名句

《临江仙·登凌歊台感怀》原文和翻译、《临江仙·登凌歊台感怀》赏析与评价 宋代李之仪

科普小知识2023-03-04 10:17:55
...

《临江仙·登凌歊台感怀》原文

偶向凌歊台上望,春光已过三分。

*重叠倍销魂。

风花飞有态,烟絮坠无痕。

已是年来伤感甚,那堪旧恨仍存。

清愁满眼共谁论。

却应台下草,不解忆王孙。

《临江仙·登凌歊台感怀》翻译及赏析

《临江仙·登凌歊台感怀》拼音对照参考

ǒu xiàng líng xiāo tái shàng wàng, chūn guāng yǐ guò sān fēn.

偶向凌歊台上望,春光已过三分。

jiāng shān chóng dié bèi xiāo hún.

*重叠倍销魂。

fēng huā fēi yǒu tài, yān xù zhuì wú hén.

风花飞有态,烟絮坠无痕。

yǐ shì nián lái shāng gǎn shén, nà kān jiù hèn réng cún.

已是年来伤感甚,那堪旧恨仍存。

qīng chóu mǎn yǎn gòng shuí lùn.

清愁满眼共谁论。

què yīng tái xià cǎo, bù jiě yì wáng sūn.

却应台下草,不解忆王孙。

临江仙·登凌歊台感怀赏析

这首词,作于李之仪居今当涂期间的某年春天。

凌歊台,南朝宋孝武帝曾建避暑离宫于此。实际上,凌歊台并不很高(据《太平寰宇记》载仅高四十丈 ),只是因周围平旷,才望得很远。李之仪的这首词就是登此台远望之所得。目的在借景发挥,借登凌歊台以抒发内心的感慨。

“偶向凌歊台上望,春光已过三分。*重叠倍销魂 。”起首用“偶向”二字,便透露出他平时幽居抑郁的心情。李之仪虽身在江南,心犹念汴京和故土(李之仪的家乡在今山东无棣 )。登高以眺远,自难免引起万千感触。但词人仅用“春光已过三分”一句概括他种种思绪,把无穷的空间感化作有限的时间感,从而收到含蓄蕴藉的审美效果。“ 销魂”一词,兼有极度高兴和极度伤心两方面的含义。

“风花飞有态,烟絮坠无痕 。”飞花、坠絮,本都是自然形态的东西;但经过诗人的渲染,便都变成了含情物。飞花,指他人之乘风直上,舞态翩跹,得意非常;坠絮,喻己身之遭谤被逐,堕地沾泥,了无痕迹。

下片点明题意 :“已是年来伤感甚,那堪旧恨仍存!清愁满眼共谁论?”“伤感甚”,指以往岁月里所遭受的政治打击。“那堪旧恨仍存”,意味着此刻、此后仍然“旧恨”绵绵。“清愁”,指所触起的新愁。词人在“愁”字下加用“满眼”一词,便使人觉得愁如春天的游丝弥漫空际。至于愁些什么,词人并未明言,因此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空间。“共谁论”,进一步表明诗人块然独处,竟无人可为解愁。

“却应台下草,不解忆王孙?”却,这里作“岂”解,“却应”即“岂应”。词人目睹凌高欠台下春草丛生,很自然会联想起淮南小山《招隐士》中“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的著名诗句。但李之仪这里的“王孙”指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词人把归乡不得的怨恨归咎于春草的不解相忆,实乃貌似无理却至情的说法。

纪昀《 四库全书总目·姑溪词提要 》谓李之仪“小令尤清婉、峭蒨,殆不减秦观。”可谓一语中的,总括了李之仪小词的特点。这首词就是明证。

《临江仙·登凌歊台感怀》翻译、赏析和诗意

偶向凌地气台上望,春光已经超过三分。

*重叠加倍销魂。

风花飞有形态,烟絮落无痕。

已是年来伤感很,那忍受旧遗憾仍然存在。

清愁满眼睛和谁讨论。

却回答台下草,不理解记忆王孙。

* 以上翻译来自百度翻译(AI),仅供参考

网友对《临江仙·登凌歊台感怀》的评价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