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知识

海阔凭“鱼”跃

科普小知识2023-09-27 08:32:51
...

新华社“发现号”5月18日电(记者张)浩瀚的南海,鸟在天空中飞翔,海阔如鱼跃。在过去的一周里,有一种红白相间的“深海鱼类”拥有非凡的技能,每天出没于此,并从海底采集丰富的科学样本。

这种勤劳的“深海鱼”是我国自主开发的4500米载人深潜“深海勇士”。它正在执行我国“南海深水计划”的西沙深海潜艇航行任务。这是它今年试验性应用的第三站。

“深海战士”是在国家863计划的支持下,由近百个国内单位联合开发的。先后突破了总体设计与优化、大厚度钛合金载人飞船设计与制造、大深度浮力材料、低噪声深海推进器等一系列关键技术。继蛟龙之后,中国的深海装备是国内的又一重型装备。

“深海战士”在南海旅行,探索冷泉,攀登海山,参观沉没的珊瑚礁,处于稳定的状态,有着旺盛的技能和精力。一天潜水一次,每次持续八到九个小时,有时晚上加班,没有任何疲惫的迹象。

每天早上,在从探索1号母船出发之前,潜艇船员必须在同一天进入深海战士载人舱,对其通电的整个过程进行常规的“体检”。测试操作系统、生命支持系统、查看系统、电池系统、照明、摄像头、液压、机械手等设备功能是否正常,80项指标以上。

测试结束后,运载圆形流线型“深海战士”的轨道车缓缓驶出机库,来到后甲板。潜艇支援人员从一侧的*上放下有盖的桥,来到潜艇的顶部。拖缆和载人舱出口保护罩安装好后,辅助潜艇船员和科学家从有盖的桥进入载人舱。

人员进入机舱后,潜艇支援人员取出出口防护罩,关闭舱门。高高的“发现号”船尾的A型架降低了它的导向口,与潜水器相连,慢慢地把它提起,然后把它甩到海里。他们坐在橡皮艇上等待在海面上的蛙人,爬上潜水器的顶部,脱钩并解开。

随后,“深海战士”开始在南海漫游。它在海底的一举一动在母船的表面监控系统上一目了然。除了自动读取各种数据,每隔15分钟,潜艇船员必须手动发送声学信息来报告潜艇和人员的状态。每潜水500米,你还必须向母船报告。在距离目标海床约40米的地方,第一组压舱铁被抛出并悬挂在海床上方。行走时,第一组压载铁由两个柔性机械手从海底进行检查和取样。

发现号停泊在海面上,根据潜水器的路线随时调整其位置。每天晚上,当“深海战士”抛弃第二组压舱铁并浮上水面时,它的红色小身影总是出现在船头方向,然后被母船拾起。

记者在“发现号”研究船上观看了“深海战士”的实验应用。运行维护团队和机组人员默契配合,高效、专业、平稳运行,各司其职。他们的共同追求是“细节上做小事,细节上做细节”。

目前,“深海勇士”已经成功潜水70多次,不仅验证了其高品质、高强度的作业能力,也验证了其有效的操作和维护能力。在最初的两次实验性应用飞行中,“深海战士”完成了中国在西沙北礁的首次载人深潜考古。新发现了两个活跃的冷泉开发区。这是中国首次与4500米无人遥控潜艇“海马”进行联合潜艇作战,表明中国深海作战潜艇具有集群作战能力。

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计划成立“深海勇士”管理委员会,组建载人潜水器专业操作维护团队,建立航次共享机制,为国内外深海科学研究、资源勘探开发、水下考古等提供先进的深海作业平台。

“深海里没有路。我们就是道路。”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所长康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