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用研究所分类改革“赶考”未来科技
中国科学院“第一行动”规划图:杨震
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丁中立在谈到“第一行动”计划时表示,该计划的主要目的是解决一个根本性问题,即组织科研实力较强的分散研究人员和以关键研究人员为核心的小型研究团队,整合先进的研究平台,充分发挥中国科学院的组织优势,通过协同创新解决重大科学问题, 突破关键共性技术的瓶颈,从而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实现中国科学从跟踪模仿到并行,再到在某些领域领先的历史性转变。
在操作层面,科研院所分类改革是切入点和着力点,也是改革成败的核心和关键。据报道,研究机构的分类改革将按照创新研究机构、创新英才中心、重大科研中心和特色研究机构四种类型进行,并根据不同定位实施不同的资源配置方法、管理方法和评价方法。创新研究所主要面向国家需求,而创新卓越中心面向基础科学前沿。大科学研究中心依托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特色研究所依托特色优势学科建设。
本报于8月20日以图表的形式详细介绍了研究所的分类改革。这一次,记者采访了已经建立或正在建立的四类研究机构的相关领导,请他们谈谈自己的感受。
创新研究所
武吉:在战略论争中建立联合舰队
“中国科学院于2011年1月启动了中国首个空间科学卫星项目——空间科学战略科技试点项目。四颗科学卫星目前正在开发中。此外,中国科学院还承担了载人航天应用系统和月球探测工程科学应用系统的研发工作。”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创新研究所所长(暂定名)兼国家空间科学中心主任吴吉表示:“我们希望通过建立空间科学创新研究所,这些力量能够整合起来,在空间科学领域建立一支‘联合舰队’,这是一项国家战略要务。”
吴吉介绍说,空间科学不仅是国际科学竞争的焦点,而且在拉动和带动一个国家的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以科学卫星的研发为例。无论是在宏观科学研究中,如宇宙的起源,还是在微观科学中,如暗物质粒子和量子科学研究,科学卫星都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并包含着专注于大型科学发现的潜力。
过去,中国科学院的这些空间科学研究分散在几个研究机构,交流相对较少。因此,在战略规划、具体科研项目的组织和实施、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技术支持方面,既有重复也有空缺。同时,由于缺乏沟通平台和机制,失败的成果、经验和教训无法及时沟通。
吴季说:“中国的资金有限,所以在与民生密切相关的应用领域投入更多。现在,中国正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随着空间科学投资的增加,一个综合机构应该承担起这一责任,就像美国航天局和欧洲航天局的一些机构一样。在中国,中国科学院作为国家科技团队,责无旁贷,应该承担起发展中国空间科学的历史使命。”
创新卓越中心
王:世界级高能物理研究中心
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粒子物理前沿卓越创新中心主任王表示,粒子物理前沿卓越创新中心的目标非常明确:“力争在中微子物理、新型强子物理和高能前沿三个研究领域建设国际领先或先进的研究基地,造就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领军人才”。
如何实现这些目标?
“高能物理研究必须在大型团队中进行,不能由一个单位单独完成。但是,由于资金来源不同、用途有限、不同单位的管理、组织和评价方法不同,原有的项目牵头的科研方法给合作带来了许多问题王·说:“卓越中心使我们能够打破不同单位的壁垒,在科研管理和评估机制上采用统一的标准,符合高能物理科学研究的规律。它能更好地实现不同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也更有利于人才的培养和引进。”
王表示,粒子物理卓越与创新中心是基于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和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上的北京谱仪三。通过江门中微子实验的建设,积极参与欧洲大型强子对撞机等设备的前沿研究。
谈到未来,王充满雄心:“我相信,通过率先实施行动计划,我们一定能够成为在高能物理领域具有重要国际影响、鲜明特色和独特特色的世界级研究中心。”
大型科学研究中心
侯建国:强组合1+1>2
正在筹建的“合肥综合科学中心”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合肥材料科学研究所依托合肥科学仪器的集群优势共同建设的。
中国科技大学校长侯建国表示,合肥综合科学中心将努力在核聚变科学技术、量子功能材料和核聚变关键材料、物质与生命的交汇等综合交叉前沿领域取得重大科技突破。将继续推进新能源、新材料和环境健康领域的创新技术,力争在20年内成为国际一流的综合科学中心。
“这是一种建立在机构两级法人管理制度基础上的新型机构。其目的是根据依靠科学仪器进行综合、交叉研究的特点和规律,改革科研组织模式和管理*。”侯建国说,“合肥综合科学中心”是研究型大学与研究机构的深度合作。通过科教融合和机制制度创新促进原始创新,增强科研实力。同时,强调与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紧密结合,注重原始创新成果向实际应用的转移和转化。
“这种组织不是简单的‘普氏组合’,只是简单的加法,而是‘催化整合’,更强调跨学科、科教整合和制度创新。通过强互补性,将实现“1+1 > 2”效应,为瞄准多个战略战场、占领国际科技制高点奠定基础。”侯建国说道。
合肥综合科学中心的建设将有效整合同步辐射光源、全超导托卡马克、稳态强磁场、三个科学仪器和合肥微型国家实验室、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的两个国家实验室、等离子体研究所和强磁场科学中心等研究单位。它不仅能克服每个单位处于战争状态时的同质竞争和各自为政的发展,而且有助于将科研工作集中于国家战略需要和世界科技前沿。
特色研究所
邓伟:成为不可替代的国家科技力量
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的邓伟说,中国有6亿多人生活在山区。山区人地关系非常特殊。最大的问题是他们无法逃脱和避免山难。“简而言之,我们成立这个特色研究所,是希望把山地灾害科学引向国际一流水平,为全面支持国家山地防灾减灾、生态环境建设和可持续发展做出重大科技贡献。”邓伟说道。
邓伟说,他们的目标是在未来5至10年内,在地震带高风险地区的次生山地灾害防灾减灾、川藏铁路和公路山地灾害防灾减灾、山区城镇防灾减灾、长江上游和青藏高原生态屏障建设等方面实现基础理论和技术创新的突破, 率先取得一批具有重大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的原创成果,为建设国家山地防灾减灾体系服务,为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山地生态屏障,为建设国家生态文明做出基础性、关键性和前瞻性的科技贡献。
新的科研组织需要一个合适的系统和机制。邓伟表示,首先要建立特色研究所的治理结构和运行机制,使其具有开放性和流动性。二是将优势资源整合到特色研究领域。最后,要逐步完善科技、技术、工程一体化的科技活动组织链。
“我认为这种科研组织方式更有利于集中优势科技力量和资源,着眼于服务国家重大需求的目标,使研究所的定位更加明确,发展方向更加明确,重大科技任务的布局更加具有方向性。”邓伟说:“同时,我们可以从制度和机制上避免同质化和重复研究,这有利于学科基础理论和技术体系的突破和创新,使我们的科研队伍真正成为一支不可替代的国家科技整体力量,在世界上也有一席之地。”(原标题:措施:研究所对未来科学技术的分类和改革)
上一篇:如何画卡通美洲驼:动物简笔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