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因制宜
三因制宜,中医学的重要思想之一,是指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制定其适宜的治法和方药。
名称:三因制宜
性质:中医学术语
内涵:因时、因地、因人制宜
1、含义简介
三因制宜即因时、因地、因人制宜,肇端于《内经》,经后世医家不断补充、丰富而发展成为一个完整的学说。辨证论治和整体观念是中医学理论的核心内容,而“三因制宜”则是体现这一核心思想的具体治疗原则之一。
由于疾病发生、发展与转归受时令气候、地理环境、患者体质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因此,在防治疾病时,需要依据当下的整体情况,因时、因地、因人分析,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法,这就是三因制宜的基本精神。
2、因时制宜
根据不同的季节气候特点和每天不同时段来考虑治疗用药原则就是因时制宜。
黄帝内经
春暖、夏热、秋凉、冬寒,四时气候特点各不相同,对人体的影响也各不相同,所以《素问·八正神明论》提出:“以日之寒温,月之盛衰,四时气之沉浮,参伍相合而调之”。四时用药的具体原则是“用寒远寒,用凉远凉,用温远温,用热远热,食宜同法”(《素问·六元正纪大论》)。
中医学认为,四时气候和昼夜晨昏的变化对人体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均产生一定影响。早在《素问·厥论》就提出:人体“春夏则阳气多而阴气少,秋冬则阴气盛而阳气衰”。《素问·四时刺逆从论》也指出:人体气血运行随四时交替或浮或沉,“春气在经脉,夏气在孙络,长夏气在肌肉,秋气在皮肤,冬气在骨髓中”。
《内经》还提出了“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观点。春夏气候温热,人体腠理开泄多汗,阳气易随汗液外泄,因此,要注意保养阳气,不宜过用辛温发散药物,要适当减少如麻黄、干姜、附子、桂枝等药物的应用,以免辛温开泄太过,耗伤气阴而致阳气亦损。秋冬天气由凉爽变寒冷,阴盛阳衰,当慎用寒凉药物,如黄连、黄芩、石膏、知母之类,用量不宜过大,以免损耗阳气。
昼夜晨昏也与治疗有着密切的关系。脏腑分旺于十二时辰,因此,根据疾病发作的时间判断病在何脏,并针对所病之脏进行施治。十二经分旺于十二时辰,针灸治疗时应取经气当旺之时施刺,即《灵枢·卫气行》所说:“是故一日一夜,水下百刻,二十五刻者,半日之度也,常如是毋已,日入而止,随日之长短,各以为纪而刺之。谨候其时,病可与期,失时反候者,百病不治。”
3、因地制宜
根据不同地区的地理和气候特点,考虑治疗用药的原则,即为“因地制宜”。
素问
我国幅员辽阔,南北生活习惯不同,地势高低、气候条件、风俗习惯等的差异,对人体的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影响亦不同。《素问·异法方宜论》所说的五方之异的体质特点、病变规律和治疗方法就是对因地制宜的最好阐释。
地方区域不同,疾病各有特点,因而治法也各不相同。随地势高低不同而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是“因地制宜”的主要内容。高者气寒,阴盛阳虚,治疗时应慎用寒凉之剂,以免克伐阳气;低者气热,阳盛阴虚,治疗时则当慎用辛燥之品,以免损及阴精。
后代医家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对因地制宜思想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张介宾云:“地势不同,则气习有异,故治法亦随而不一也。”《医学源流论》指出:“人禀天地之气以生,故其气随地不同。西北之人,气深而厚,凡受风寒,难于透出,宜用疏通重剂;东南之人,气浮而薄,凡遇风寒,易于疏泄,宜用疏通轻剂。”
寒凉派刘完素生于北方,北方人一般较为刚劲壮实,且嗜酒,久而蕴热,故根据当时、当地的客观情况,提出“六气多从火化”的观点,而用药多取寒凉之品。养阴派朱震亨为南方人,认为南方人体质多柔弱,因此,创立“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理论,治疗疾病多用滋阴降火之法,常获良效。
4、因人制宜
人有体质强弱不同,更有男女老幼之别,根据患者性别、年龄、体质、生活习惯等不同特点,考虑治疗用药的原则,称为“因人制宜”。
疾病的发生发展是由多种因素作用于人体,又随人体的特异性而呈现一系列反应的结果。因此,为了提高治疗效果,需要分析患者自身的不同情况,据此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即遵循“因人制宜”的原则。
性别
《素问·上古天真论》指出男女在生长发育、生殖衰老方面存在差异,即女子比男子发育得早而衰老得也早。女子以血为本,具有“月事以时下”的特殊生理,其衰始于阳明;而男子以气为主,具有“精气溢泻”的生理特征,故其衰始于肾脏。妇女由于经带胎产的生理特点,形成气分相对有余、血分相对不足的体质状况,因此,治疗上应该以养血为主;而男子之病,容易耗伤精气,治疗上则以惜精为要。
年龄
《温疫论》指出:“老年营卫枯涩,几微之元气易耗而难复也。不比少年生机甚捷,其气勃然,但得邪气一除,正气随复。所以老年慎泻,少年慎补……亦有年高禀厚,年少赋薄者,又当从权,勿以常论。”说明年龄不同,体质有异,具体立法、处方、用药应有所区别。
小儿气血未充、脏腑娇嫩、易虚易实、易寒易热,忌投峻攻,少用补益,药量宜轻;老年人气血亏虚、阴阳不足、病多夹虚,用药需防祛邪太过,伤及正气。
职业与习惯
职业、生活习惯等对人体也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体力劳动者,经常风吹日晒,腠理密而外邪难以侵入,体魄强壮;脑力劳动者,静坐而少动,腠理疏而抵抗力差,体质较弱;食膏粱厚味者脏腑虚弱,食蔬菜粗饭者脏腑坚固;纵欲恣情多损真阴真阳,饥饱劳役多致脾胃虚衰。临证时,要仔细询问,加以分析,辨证论治。
情绪与经历
患者情绪的不同、性格的差异、经历及所处社会环境的差别,对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也具有不同的影响。《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内经》中有关“喜伤心”、“忧伤肺”、“怒伤肝”、“思伤脾”、“恐伤肾”的论述,说明了七情偏盛,可影响人体的生理功能而导致疾病。
因此,治疗疾病时,还要注意患者的思想情况、性格特点以及外界社会因素导致的心理失衡,耐心开导,消除消极的心理因素,充分发挥患者的主观能动性,这也是因人制宜非常重要的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