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科普文章

第二军医大学

科普小知识 2021-10-21 11:07:58
...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创建于1949年9月,时称“华东军区人民医学院”。1950年改称上海军医大学。1951年7月正式定名为第二军医大学。目前,学校是国家“211工程”、军队“2110工程”和总后“530工程”重点建设院校,军队研究生培养重点建设院校、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外军医学留学生培养基地。校机关设“四部二院”,下辖“一部八系”、3个师级学员管理单位、3所附属医院、1个国家肝癌科学中心和5个干休所,现已成为我军面向东南沿海的重要卫勤力量。

中文名: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

英文名:TheSecondMilitaryMedicalUniversity

简称:第二军医大学

创办时间:1949年9月

类别:全国重点大学

学校类型:医科院校

属性:211工程

所属地区:中国上海

知名校友:吴孟超、陈宜张、李家顺、卢乃禾

主管部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

校训:求实创新严谨献身

1、学校简介

第二军医大学(TheSecondMilitaryMedicalUniversity)全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直属的一所为军队培养医学专门人才及卫生管理*的全国重点医科大学,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院校之一,是“2110工程”和总后“530工程”重点建设院校。

第二军医大学创建于1949年9月,时称“华东军区人民医学院”。1950年改称上海军医大学;1951年7月正式定名为第二军医大学。

学校的主要培训层次有研究生教育、本科生教育、任职教育和留学生教育等。开设临床医学、海军临床医学、药学、公共卫生事业管理、护理学等13个专业。校党委始终坚持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不动摇、教学改革的核心地位不动摇、教学基本建设的优先地位不动摇,稳步推进教学改革,狠抓教学质量建设,形成国家精品课程4门、军队优质课程4门、国家教学团队和精品课程数量稳居全军医科院校之首,连续11年入选16篇“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位列全国医科院校第一。


2、历史沿革

华东军区人民医学院

1949年,由华东医学院、第三野战军卫生部医学院、国防医学院(部分人员与资源)、华东军区后勤卫生部医务*轮训队合并,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军区人民医学院。

1947年,创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卫生部医学院。

1949年华东医务*学校创立,1949年9月12日正式开学。

1949年华东医务*学校升格为华东医学院

中国人民解放军上海军医大学

1950年10月,更名中国人民解放军上海军医大学。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

1951年7月9日,更名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

1954年,制定军医和药学专业新的教学计划和大纲,并完善了办学体系。

1955年创立卫勤系。

1956年,上海同济医院并入。

1960年增设了海医系。

1961年开始承担外军医学留学生培训任务。

1969年10月,学校奉命搬迁到西安现第四军医大学校址,教学工作完全停止达4年。

1975年8月,学校又奉命迁回上海。

1997年跻身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院校。

1999年,海军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海军411医院并入。

3、办学条件

学科水平

学校实施了“1272”重点学科建设工程,“十一五”重点学科建设工程,大力推进学科建设。现有国家重点学科一级学科2个(基础医学、药学),二、三级学科26个,军队“2110工程”重点建设学科3个(后方专业勤务、军事航海医学和军事预防与防护医学(含军事药学)),总后“530工程”重点建设学科5个(野战护理学、卫生勤务、热带医学、军事药学和中医中药野战应用),上海市重点学科7个。现有69个博士点和92个硕士点。


师资队伍

学校实施了“5511”人才工程,搭建起一座以两院院士为塔尖、学科带头人为塔身、青年才俊为塔基的“人才金字塔”。目前拥有两院院士6名(中科院院士:吴孟超、陈宜张,工程院院士:曹雪涛、王红阳、廖万清、夏照帆),院士后备人选6名,*创新团队8支,“973”首席科学家7名、国家“千人计划”1名,“何梁何利奖”7名、“长江学者”9名、国家“杰青”25名、“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9名、“求是杰出实用工程奖”7名、军队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15名。

4、科技创新

学校积极推进科研管理*改革和机制创新,加强重大、重点项目的研究和联合攻关,着力活跃学术氛围,促进了科研规模、水平、效益的持续发展。近三年,先后承担国家“863”、“973”等重点项目140多项,各类课题3200余项,经费总额13.9亿元。学校先后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4项,国家科技进步创新团队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5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2项,省部级二等奖以上成果600余项。

5、医院建设

学校目前附属长海医院、长征医院和东方肝胆外科医院三所三级甲等医院整体建设水平在军内外处于领先地位,目前,共展开床位3792张,年门急诊量达490多万人次。在医疗特色上,肝胆外科、胸心外科、烧伤外科、骨科、神经外科、泌尿外科等传统特色更加鲜明,并在肝脏、肾脏等器官移植术,前列腺疾病微创治疗术,以及胰腺疾病、血管病、血液病、真菌病诊治技术等方面形成新的特色。目前,三所附属医院共有26个全军医学研究所(专病中心),6个上海市“重中之重”临床医学中心。三所医院均为三级甲等医院,连续5年在上海市医疗“万人问卷调查”中并列榜首,长海医院“掌上长海”就诊模式备受称赞,长征医院医务社工服务广受好评,东方肝胆外科医院“院所合一”,经验推广全军。

6、学术研究

科研机构

学校有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卫生部重点实验室1个,上海市重点实验室3个,拥有全军重点实验室10个,其中免疫与基因治疗实验室、生物信号转导实验室和药物化学实验室被评为全军“重中之重”重点建设实验室。

科研成果

截止2013年,三年期间,学校承担国家“863”、“973”等重点项目140多项,各类课题3200余项,经费总额13.9亿元。学校先后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4项,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5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32项,省部级二等奖以上成果600余项。

学术期刊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中文核心期刊,CA化学文摘、JST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Pж(AJ)收录期刊。

《解放军护理杂志》: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JournalofIntegrativeMedicine》

《药学实践》

7、对外交流

学校长海医院和新加坡*医院签有合作协议,将重点在管理*培训、护理骨干业务深造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等领域开展交流合作。学校医学免疫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和香港大学医学转化免疫学实验室建有合作关系;与香港中文大学签署了《第二军医大学与香港中文大学合作备忘录》,就两校在医学教育、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和医学研究等多方面开展合作达成了共识;2009年3月,与瑞典哥德堡大学萨尔格伦斯卡医学院签署了校际合作协议;2010年6月与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签署了学生交流与科研合作协议。

8、校园文化

校训

求实创新严谨献身

校徽

校徽中间是传统意义上指代医学的赫尔墨斯蛇杖,蛇杖上方的五角星指明了学校的军校性质,下方的大锚则突出了学校在海医领域的特色和优势。

校歌

遥望吴淞口的船影倾听黄浦江的涛声

繁花绿叶拥抱着校园

医学战线桃李满军营

求实创新严谨献身

多彩的理想照亮一生

这里青春开花的地方

奉献中有我们锦绣前程

这里青春开花的地方

奉献中有我们锦绣前程

军旗在彩霞里飘动

陈毅元帅书写光辉校名

前辈用心血培育了我们

我们高高托起医学彩虹

救死扶伤服务军民

戎装披雪继续长征

我们和军校展翅同飞

跟着祖国太阳一起上升

我们和军校展翅同飞

跟着祖国太阳一起上升

9、杰出校友

李素芝:1970年入伍,1976年7月毕业于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军医系,1976年自愿进藏在边防一团任军医并于次年调入*军区总医院。现任*军区副司令员兼*军区总医院院长、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少将军衔。李素芝先后荣立二等功两次、三等功四次。2004年6月被评为全军优秀*员,同年9月被**自治区委员会和*自治区*授予全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荣誉称号。2005年5月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荣誉称号,2006年5月,*军委给李素芝记一等功一次。2009年9月14日,他作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受到**全体常委领导同志的亲切接见。2013年8月,*军委主席*签署命令,授予李素芝“雪域高原好军医”荣誉称号。李素芝自1976年入藏以来,主刀外科手术13000多例,抢救垂危病人、重大手术600多例,被誉为“高原一把刀”。他结合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积极开展科研工作,不断撰写学术论文,先后发表有价值的学术论文230篇,获得科技成果奖30项,开展新技术134项,其中17项创世界医学奇迹、32项属国内首创、34项填补高原医学空白,获国家和军队科技进步奖20项。

韩雅玲:1953年6月生,生于辽宁沈阳,祖籍山东省长山县。中*员,医学博士,中国人民解放军专业技术少将,中国工程院院士。1991-1994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心内科博士研究生,获博士学位。现任沈阳军区总医院副院长兼全军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长、心血管内科主任,心血管内科教授,主任医师,第三、四军医大学、大连医科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著名的心血管病专家,国家药品评审专家,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全国“三八”红旗手,“中国十大杰出母亲”。韩雅玲医生在2012年荣获“中国名医百强榜”上榜名医。10余年来共主持完成和指导各种心血管病介入诊断治疗2万余台次,总成功率达到99%以上。曾主持介入治疗后再狭窄防治、致死性急性心肌梗死救治、血管发育及血管再生方面的研究课题8项,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军队九五科研课题”1项、“军队十五重点科研课题”1项、“全军首批高新临床重大项目1项”以及“辽宁省优秀青年基金课题”等。发表学术论文400余篇,以第一作者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主编或参编出版专著20部。

贾丹兵:1955年10月生,辽宁沈阳人,祖籍河北深县,中*员。1979年8月毕业于第二军医大学药学系,现任沈阳军区联勤部某部副主任兼任解放军第211医院院长,专业技术少将,专业技术等级一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新中国成立后为国防和军队建设做出重大贡献具有重大影响的先进模范人物,中国骄傲第六届时代十大新闻人物,全国“三八”红旗手,第二届全国十大女杰,党的十四大、十七大代表,第九届、十届全国人大代表。曾荣立一等功1次,二等功3次,三等功2次,先后获军内外医药研究科技进步奖16项,出版医学专著7本,发表150余篇论文和译文,获全国首届中青年医学科技之星称号,带领的团队2次被评为全军先进医院,5次被评为全军为兵服务先进医院,2次被军区树为先进旅团标兵单位,2次荣立集体二等功。

高春芳:国内著名的肛肠外科专家,1952年3月出生,河南卢氏人。1970年12月入伍,1971年12月入党,1972年考入第二军医大学,技术二级,文职一级,将军。现任济南军区第150中心医院院长兼全军肛肠外科研究所所长,主任医师;第二军医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第十届、十一届、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享受国家特殊津贴。兼任全军医学科学技术委员会常委、全军肛肠学会主任委员、全军普通外科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卫生法学会会长、济南军区医学专业高职评委外科组长,是国家和军队10余种医学杂志编委,先后承担国家“八五”、全军“八五”、“九五”、“十五”、“十一五”攻关课题23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8项、全军科技大会二等奖1项、三等奖10项、四等奖8项;河南省科技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主编和参与编写专著10部,发表论文170余篇。先后荣立二等功3次,三等功5次。

向月应:

1955年生,曾参加校军队医院院长班培训。现任解放军181医院院长,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全军医院管理学术委员会委员,广州军区医院管理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州军区医学伦理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桂林市医学会副会长,《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和《中国医院》杂志编委,《中国医院院长》理事会副理事长,《中国医学伦理学》杂志编委副主任,《中华现代医院管理杂志》常务编委。先后发表论文100余篇,出版专著10部,主持和参与的科研项目共有18项获军队和国家科技进步或医疗成果奖。在全军首创军队医院为部队全程全方位的医疗服务保障新模式,并在国内较早提出“整体医疗”新理论、新模式。先后荣立二等功2次,三等功4次,被广州军区表彰为优秀旅团主官,是全国最具领导力院长创新成就奖获得者、全国优秀医院院长和全国医院管理突出贡献奖获得者。

孙君泓:

1951年出生,祖籍江苏。现为澳大利亚澳华科学技术协会董事会主席、国务院侨办海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首批特聘海外评审专家、中国科协中国对外应用技术交流促进会海外高级顾问、国际实验显微外科学会理事、澳大利亚爱迪库公司咨询专家。1974年毕业于第二军医大学,随后在上海长征医院任外科医师。1985年获硕士学位。1987年至1988年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和匹兹堡大学肝移植中心进修,得到肝移植之父Starzl教授的指导。1989年获博士学位。同年任第二军医大学外科学副教授和上海长征医院肝胆外科副主任医师。1991年到澳大利亚国家肝移植中心,1993年至今任首席科学家,同时任悉尼大学医学院副教授。曾任世界华人移植学会副主席。专业是肝胆外科和器官移植,目前致力于生态与健康研究和新能源推广。

刘明耀:

刘明耀教授毕业于第二军医大学,1986年获第二军医大学病理生理学医学硕士学位。1987年赴美,在纽约州立大学从事肺表面活性物质的研究工作。1990年至1994年在多伦多大学作博士后研究,从事呼吸系统细胞和分子生物学、心肺移植的研究。多次获得多伦多大学、安大略省以及加拿大医学研究奖。在美国生理学杂志、心肺移植杂志、美国重危监护医学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一百多篇。曾任多伦多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现任多伦多大学教授、多伦多大学总医院研究所资深科学家、总医院科研教育训练中心主任、多伦多大学医学院国际研究中心主任,兼任美国生理学会、细胞生物学会、国际心肺移植学会会员、美国华人生物科学家协会委员会委员等。

陈海星:

加拿大生物科技界著名的基因检测企业ACGTCORPORATION(兼任公司总经理),由ACGT总裁陈海星先生(兼任公司总经理)领导的卓越团队致力于研发高科技的基因检测仪器及相关试剂的开发,团队拥有世界一流的技术人才和创新能力,已获8项国际发明专利。因ACGTCORPORATION的关联与北美地区的诸多大学、研究机构、高科技企业有着广泛联系,可促进北美地区研发的世界顶尖技术在中国产业化并可介绍北美的企业到中国投资。

巫凌刚:

NIH高级研究员,巫教授早年毕业于第二军医大学80级海医系,后赴美深造,2003年进入NIH做研究员,2007年升任高级研究员。巫教授一直从事突触传递方面的研究。2006年,曾在Nature发表研究性文章首次解析了单囊泡融合过程中融合孔的动力学机制。

徐建农:

于1993年获第二军医大学博士学位,之后任职于第二军医大学寄生虫学教研室,1998-2003年在纽约大学医学与分子寄生虫学系进行博士后研究,现就职于美国新墨西哥州立大学生物学系。徐建农教授在蚊媒生物学研究领域成绩突出,发表高水平研究论文10余篇。

冯根生:

1987年毕业于该校,其后任职于我校基础部,现为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医学院病理学于分子生物学教授,布鲁明顿大学博士学位研究领域。

孙建新:

1987年毕业于该校药学本科专业,93年立该校三等功,其后任该校药学院、科研部参谋。02年任哈佛大学医学院讲师,05年起任美国新泽西医科与牙科大学助理教授,现为美国托马斯杰斐逊大学医学院终身副教授。

宋关鸿:

1987年毕业于该校,曾任教于该校基础医学部病原生物学教研室。现任美国国立过敏与传染病研究所研究员。校美国纽约校友会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