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化工大学
北京化工大学(BeijingUniversityofChemicalTechnology)是*教育部直属的一所以化工为特色的多科性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211工程”、“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院校之一,入选“卓越计划”、“111计划”,是北京高科大学联盟的重要成员。学校创办于1958年,原名北京化工学院,是新中国为“培养尖端科学技术所需求的高级化工人才”而创建的一所高水平大学。1960年被**列为首批全国重点建设大学行列之一;1994年更名为北京化工大学。
中文名:北京化工大学
英文名:BeijingUniversityofChemicalTechnology
简称:北化、化大、北化大、BUCT
创办时间:1958年9月15日
类别:全国重点大学
学校类型:理工类研究型大学
属性:211工程、985平台、研究生院、111计划
所属地区:中国北京
现任校长:谭天伟
主管部门:教育部
1、学校简介
北京化工大学创办于1958年,原名北京化工学院,是新中国为“培养尖端科学技术所需求的高级化工人才”而创建的一所高水平大学。作为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国家“211工程”和“‘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院校,肩负着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和基础性、前瞻性科学研究以及原创性高新技术开发的使命。北京化工大学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建设,已经发展成为理科基础坚实,工科实力雄厚,管理学、经济学、法学、文学、教育学、哲学、医学等学科富有特色的多科性重点大学,形成了从本科生教育到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博士后流动站以及留学生教育等多层次人才培养格局。建校以来,北京化工大学已为国家输送了10万余名各类人才。学校由3个校区组成,东校区位于北京北三环东路,交通便利;西校区坐落于北京紫竹院公园西侧,环境优雅;北校区在昌平区内,临近著名的十三陵风景区,景色宜人。学校总体占地面积1070亩,建筑面积约63万平方米。拥有现代化的图书馆、教学大楼、田径场、大学生活动中心和一批装备先进的教学、科研实验室。学校共设有12个学院,全日制本科生14474人,全日制研究生5744人(其中博士693人),高职生776人,函授、夜大等继续教育学生9750余人,留学生209名;有教职工2050人,其中专任教师1083人,正、副教授701人,两院院士9人,国家“千人计划”引进专家2人,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1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10人、讲座教授1人,“973”首席科学家4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7人,教育部跨(新)世纪优秀人才73人。学校现有5个博士后流动站,6个一级学科博士点,29个二级学科博士点(含自主设置),94个硕士点,10个专业学位硕士点,48个本科专业;1个国家一级重点学科(涵盖5个二级学科),2个国家二级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3个北京市一级重点学科(涵盖14个二级重点学科)、2个北京市交叉重点学科、3个北京市二级重点学科;8个*特色专业建设点,14个北京市级特色专业建设点,2个教育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业;2个*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11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1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5个省、部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学校积极开展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目前已经拥有化学、物理、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3个*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2个*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虚拟仿真教学实验中心,7个国家本科教学工程项目,1个北京市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1个北京市级文化素质教育基地,1个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6个北京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北京市级校外人才培养基地;*高等学校教学名师5人,北京市级高等学校教学名师19人,*教学团队5个,北京市优秀教育团队10个;*精品课程15门,*资源共享课5门,北京市精品课程37门,省部级双语示范课程5门。学校科研工作发展迅速,承担重大项目、解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增强,科技经费不断创出历史新高,全校人均科研经费名列全国高校前茅。2001年以来,学校已有21个科研项目获得国家科技大奖,拥有6个教育部长江学者创新团队,位居全国高校前列。2013年学校科技经费到款6亿多元,获得省、部级科技奖励12项,获专利授权358项。学校一直致力于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工作,北京化工大学科技园已经被认定为“国家大学科技园”。学校的科技产业拥有20多个与教学、科研紧密结合的科技产业实体,依托学校科技和人才优势,以科技成果产业化为经营宗旨,形成了具有北化特色的高科技产业,在生物化工、日用化工、精细化工、化工新材料等领域已形成系列技术和多种产品。近年来,结合校内优势学科、地方经济发展战略和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的需求,学校还重点在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地区,相继成立先进材料、工业生物技术等校地合作地方研究院。学校注重开展国际间学术和文化教育交流,先后与英、美、法、德、澳、韩、日等78所大学建立了学术合作关系。目前,学校已经与20多所国外院校开展了包括交换学生、联合培养、攻读学位、海外暑期学校、海外实习和参加国际会议及竞赛等在内的30多项学生海外学习项目,2013年学校派到海外学习的学生达到300名。学校招收从语言生到本科生、硕士生以及博士生的多层次化的留学生,2013年在校外国来华留学生390人次,其中学历生209人。学校拥有一批高水平国际合作项目,如“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简称“111计划”)、“引进海外高层次文教专家项目”、“高端外国专家项目”、“海外名师项目”等,正逐步引领我校科研团队走向世界。学校高度重视学生就业工作,将就业工作列为全校四项重点工作之一,举全校之力推进就业工作。建立了完善的就业指导和服务体系,重视对学生的全过程就业指导,积极发挥学校在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供需见面、双向选择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多年来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一直名列全国高校前茅。2013年学校本科毕业生就业率为97.81%,研究生总体就业率为95.06%。在21世纪这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时代,北京化工大学的全体师生将继续秉承“宏德博学、化育天工”的校训和“团结奉献、艰苦奋斗、务实力行、博学创新”的化大精神,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努力把北京化工大学建设成为特色鲜明、国内一流、在国际上有影响的高水平多科性研究型大学。
2、历史沿革
北京化工大学(原名北京化工学院)始建于1958年,隶属原化学工业部领导,1960年10月**决定把我校列为全国重点大学。建校初期学校设有3个系12个本科专业,在校生规模达3150人,校舍建筑面积9万平方米。"*"期间,学校遭到严重破坏,1966年-1970年5年间,学校停课,中断招生。1971年-1976年招收6届工农兵学员。1971年10月与北京化纤工学院合并(校名为北京化工学院),这期间学校对专业进行了大幅度调整,停办了全部尖端绝密专业,增设了若干新专业,全院共设置5个系14个专业。1977年10月恢复统一高考招生制度,招收四年制本科生,1978年招收首届研究生,同年10月北京化纤工学院从我校分出。1994年2月学校更名为北京化工大学,1996年4月原化工管理*学院并入,1998年9月划转为教育部直属高校,2001年7月通过国家"211工程""九五"期间建设项目验收。
3、主要领导
现任领导
党委书记: |
王芳 |
校长: |
谭天伟 |
党委副书记: |
任新钢王同奇关昌峰 | 副校长: |
王贵陈冬生任新钢(兼)陈标华李显扬王峰 |
纪委书记: |
关昌峰(兼) | ||
总会计师: |
查道林 | ||
党委常委: |
王芳 谭天伟 王贵陈冬生任新钢王同奇陈标华李显扬关昌峰王峰查道林 |
历任领导
历任书记
马芳庭(1959.3-1971.4;1979.7-1982.6)
周静(1973.7-1979.7;1982.6-1983.12(代理))
姜法善(1985.1-1993.10)
卢济金(1993.10-1996.8)
冯文林(1996.8-2002.12)
历任校长
李苏(1958.8-1960.12)
马芳庭(1959.3-1971.4;1979.7-1982.6)
陈鉴远(1982.6-1985.1)
庞瑶琳(1985.1-1993.10)
樊丽秋(1993.10-1997.8)
王子镐(1997.8—2012.6)
4、办学条件
学院设置
截止2014年,学校共设有12个学院,在48个本科专业招生。化学工程学院 |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 机电工程学院 | 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 | 经济管理学院 | 理学院 |
文法学院 |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 马克思主义学院 | 继续教育学院 | 职业技术学院 | 国际教育学院 |
师资队伍
截止2014年3月,学校有教职工2050人,其中专任教师1083人,正、副教授701人,两院院士9人,国家“千人计划”引进专家2人,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1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10人、讲座教授1人,“973”首席科学家4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7人,教育部跨(新)世纪优秀人才73人。
两院院士 | |||
---|---|---|---|
段雪 | 高金吉 | 谭天伟 | |
*教学团队 | |||
聚合物工程教学团队 | 张立群 | 生物工程创新人才培养教学团队 | 谭天伟 |
化学工程教学团队 | 杨祖荣 | 工科化学系列课程教学团队 | 张常群 |
高分子科学课程教学团队 | 厉航泉 |
学科建设
截止2014年3月,学校有5个博士后流动站,6个一级学科博士点,29个二级学科博士点(含自主设置),94个硕士点,10个专业学位硕士点;有1个国家一级重点学科(涵盖5个二级学科),2个国家二级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3个北京市一级重点学科(涵盖14个二级重点学科)、2个教育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业。
国家一级重点学科:
化学工程与技术
国家二级重点学科(含覆盖):
化学工程、化学工艺、生物工艺、应用化学、工业催化、材料学、化工过程机械。
国家重点(培育)学科:
高分子化学与物理
教学建设
学校拥有化学、物理、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3个*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有化工、化学2个*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大化工类*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虚拟仿真教学实验中心;*精品课程15门,*资源共享课5门,北京市精品课程37门,省部级双语示范课程5门。
*精品课程 | ||
---|---|---|
物理化学 | 大学化学实验 | 有机化学 |
化工原理 | 计算化学 | 仪器分析 |
过程设备设计 | 生物工艺学 | 复杂物质剖析 |
高分子物理 | 管理学 | 化工过程分析与合成 |
高分子化学 | 材料导论 | 聚合物加工工程 |
教育部双语示范课程 | ||||
---|---|---|---|---|
课程名称 | 所属院系 | 课程层次 | 所属学科 | 负责人 |
材料导论 |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 本科 | 材料类 | 励杭泉 |
仪器分析 | 理学院 | 本科 | 化学类 | 杨屹 |
生物工艺学 |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 本科 | -- | 谭天伟 |
有机化学 | 理学院 | 本科 | 化学类 | 许家喜 |
无机化学(双语) | 理学院 | 本科 | 化学类 | 周云山 |
北京市级精品课程 | |||||
---|---|---|---|---|---|
复杂物质剖析 | 自动化装置 | 生化分离工程 | 流体及粉体力学基础 | 制药工艺及工程 | 仪器分析 |
微积分 | 化学反应工程 | 机械创新 | 过程控制工程 | 基础化学 | 有机化学 |
材料导论 | 大学英语 | 数据结构 | 大学计算机基础 | 化工过程与控制仿真实习 | 聚合物加工工程 |
有机化学 | 有机分析 | 线性代数 | 市场营销 | 计算化学 | 生物工艺学 |
多媒体技术基础 |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 化工过程分析与合成 | 大学化学实验 | 管理学 | 过程设备设计 |
数学建模 | 化工原理 | 物理化学 | 高分子化学 | 高分子物理 | 服装服饰设计 |
教学成果
学校是首批(2007年)获得教育部实施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的高校之一。截止2013年,学校已先后获得该计划项目120项;在全国和北京市“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数学建模、电子设计等竞赛中,该校有12个队获得全国一等奖,27个队获得全国二等奖,127个队获北京市特等和一、二等奖。尤其是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该校多次名列第一,并荣获该赛事的最高奖——“高教社杯”。
合作交流
截止2014年,学校已经与20多所国外院校开展了包括交换学生、联合培养、攻读学位、海外暑期学校、海外实习和参加国际会议及竞赛等在内的30多项学生海外学习项目,2013年学校派到海外学习的学生达到300名。学校招收从语言生到本科生、硕士生以及博士生的多层次化的留学生,2013年在校外国来华留学生390人次,其中学历生209人。
5、文化传统
校徽
北京化工大学标识由设计师朱维理设计。标识以中国传统的铜钟为主体,使人耳边仿佛回荡起淳朴厚重、穿越时空的钟声。校园钟声犹如激越的人生号角,犹如悠扬的青春乐曲,它代表着有序的校园,象征着和谐的氛围。铜钟钟体最醒目的位置上镌刻着学校的校训上半句“宏德博学”,中部横平竖直线条既是钟体的纹饰,又是汉字的“工”字,与铜钟顶部的祥云图案配合,隐含着学校校训的下半句“化育天工”的寓意。铜钟底部的“1958”字样,表示该校建校的时间。铜钟周围以学校的中英文校名组成一个对称的图案,规整中有变化,静止中有动感,寓意着有突破、有创新的校风学风。整个标识以蓝色为主调,清爽明快,令人耳目一新。
校训
宏德博学化育天工
宏德博学:志向宏大,道德高尚,学问广博,学力深厚。宏:广博。陆机《吊魏武帝文》:“丕大德以宏覆,援日月而齐晖。”德:道德。《易·乾·文言》:“君子进德修业。”博学:学问广博。《论语·雍也》:“君子博学于文。”化育天工:探索自然之奥秘,变革自然之工巧为人类服务,暗寓校名“化工”。化育:自然生成和长育万物。《管子·心术》:“化育万物谓之德。”天工:自然天成的工巧,与“人工”相对,成语有“巧夺天工”,元赵孟頫《赠放烟火者》:“人间巧艺夺天工,炼药燃灯清昼同。”
校歌
《母校之光》
作词:王凯传
作曲:张丕基
6、校区设置
学校由3个校区组成,东校区位于北京北三环东路,交通便利;西校区坐落于北京紫竹院公园西侧,环境优雅;北校区在昌平区内,临近著名的十三陵风景区。
校区地址:
东区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三环东15号
西区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紫竹院路98号
北区地址:北京市昌平区亢山路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