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窖山遗址
龙窖山遗址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龙窖山遗址位于临湘市东部龙源乡,距市区37公里,是瑶族同胞称之为理想家园的“千家洞”。关于瑶胞居岳州境内,首见于唐代《元和郡县图志》:“潭州,春秋时黔中郡地,楚之南境……自汉至晋并属荆州,(晋)怀帝分荆湘中诸郡置湘州,南以五岭为界,北以洞庭湖为界。汉晋以来亦为重镇。今按其俗,杂有夷人名徭。自言先祖有功,免徭役也。”其次是范致明《岳阳风土记》:“龙窖山在(临湘)县东南,按鄂州崇阳县,雷家洞、石门洞,山极深远。其间居民谓之鸟乡,语言侏离,以耕畲为业。非市盐茶,不入城市,邑亦无贡赋,盖山徭人也。”再是宋马子严《岳阳甲志》:“龙窖山在巴陵北,山实峻极,上有雷洞,有石门之洞,山徭居之,自耕而食,自织而衣”。后来的府县志书记载皆类似。诗人杜甫也在此留下了“岁云暮矣多北风,潇湘洞庭白雪中。渔父天寒网罟冻,莫徭射雁鸣桑弓”的诗句。至元末明初战乱,始群迁出境,漂洋过海,即渡洞庭湖南徙。因此,明隆庆《岳州府志》有“宋以前有之,今不然矣”的记载。
瑶族是世界民族之林中一个颇具影响力的少数民族。它有近300万人口,分布在中国、越南、美国、法国、加拿大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多少年来,瑶族同胞为寻找他们最早的故乡“千家峒”而演绎出一曲曲心酸动人的故事。21世纪的第一个春天,终于撩开了她神秘的面纱,这个“养在深闺人未识”的瑶族理想家园“千家峒”,就在岳阳市临湘龙源乡。李本高《湖南省临湘市龙窖山瑶族“千家峒”考察报告》称:“瑶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早在炎黄时代,就与苗族先民组成强大部落联盟(蚩为苗族自称,尤为瑶族自称),抗衡炎黄部落联盟,并与炎帝、黄帝战于涿鹿之野,后被打散,被逼南迁。周时,瑶族先民荆蛮在云梦泽地区活动频繁。《小雅·采芑》云:‘蠢尔荆蛮,大邦为雠’。此时,龙窖山属巴陵,应在三苗国之内,很可能就有一部分瑶族先民进入龙窖山。”据他推论,最迟在周代,瑶胞即进入了龙窖山,他们在这里生活了两千多年,创造了斑斑可考的灿烂文化。2000年4月和2001年4月的两次专家现场考察,特别是2001年9月24日至27日在临湘召开的“全国瑶族学术研讨会”,终于揭开了龙窖山石文化的千古之谜,解开了瑶族同胞寻觅了数百年的“千家峒”之结。2001年10月8日,中国(广西)瑶学学会发出了《龙窖山千家峒认定意见书》:“千家峒是瑶族民间传说居住过的一个理想家园。瑶族同胞和瑶族研究工作者都在矢志不渝地寻找千家峒的下落。”“研究人员通过深入调查,科学论证,认定湖南省临湘市龙窖山无论是从有关史籍记载内容,还是从其地理位置、地形特征、地名与遗俗,以及大量的瑶族先民的遗址等方面来看,都与瑶族文献《千家峒歌》和民间传说千家峒相吻合。”“确认龙窖山千家峒……是瑶族历史上早期的千家峒。”2002年5月19日,公布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龙窖山又名药姑山,属幕阜山余脉,地跨湘鄂两省的临湘、通城、崇阳、赤壁四县(市)。山林面积10.5万亩,最高峰海拔1261.1米,山势高峻、涧深洞长、蜿蜒百里,是为避难秘地、世外桃源。瑶胞们在这里留下了令人叹为观止的石文化遗迹。
这些掩映于崇山竣岭之中色彩斑澜的古老石文化,遗存有石屋、石门、石桥、石洞、石墓、石器、石窝、石级,它遍布于高山密林,甚至人迹罕至的大山深处。特别令人称奇的是那些巨大的石块,没有斧凿锤錾的痕迹,皆是运用最原始的木尖火燎的方法采集垒砌而成,面对这些宏伟的工程,你不能不惊叹瑶胞先民惊人的毅力和创造精神。这里撮要介绍几项。
石屋隐映峻岭间
进入梅池、老屋湾、胡家屋场等荒僻山岭,随处可见石块砌成的石墙屋,少则一间,多则10余间,一般排列整齐,多为单间,也有两间或三间的。屋内约7—8平方米。连畲家山原始次森林中也有此类建筑。这是瑶族先民最原始的居屋形式。
“无人区”内有石桥
在近百年来无人居住的大山深处,溪流之上居然到处建有石桥,石桥建筑也独具特色:在两边条石砌筑的桥礅上端,垒积木似的相向窜出两三条条石,以拱托桥身重量;桥面用两块宽约0.4米、长6至8米不等的条石铺成,结构简单科学,可谓瑶胞的一大创造。
惊天动地青石洞
朱楼坡马颈港山溪两侧全用天然青石块护坡,严丝合缝,不用任何粘合剂,高处10米,矮处也有2、3米,顶覆长约4至5尺的青石4000多块,形成长1500米的人工石洞。洞边石壁每隔一段建埠头,平时供人上下挑水洗衣,战时封闭,作为防御工程御敌“燔山火攻”,以保存实力,保护全族的生命财产。这点可从石洞下游拱桥内设置的石门遗迹得到印证。石洞上的两边留有不少石屋、吊脚楼遗迹,似说明此处原为“千家峒”的政治中心,曾经是热闹的街市。
石器令人咋舌看
高冲鲁家寨,村民们收藏了不少珍稀石器。石碾、石拳、石钵、石磨、石香炉、石升子,琳琅满目,古雅朴拙。特别令人咋舌的是那口直径0.5米、内深1米,用完整巨石掏空的石缸,在那个时代,经济封闭,技术落后,瑶胞先民是用什么办法凿成的
,令人百思不得其解。
“石窝”原是祭祀台
箭竿山老屋组刘姓村民面对对门山上无数的石堆、石台、石墙,祖辈在此居住了500多年,也弄不清其中奥秘,便习惯地称之为“石窝”。近年,专家们为龙窖山解谜之后,始知这儿是瑶胞祭天祭祖的祭祀台。祭台座西朝东,石堆、石台、石墙沿山腰排列有序,中间空地竖有一根石桩,上有残存的长方形凿痕,似为图腾柱础,或者为树祭旗的石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