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记叙文写作技法‖第四讲、记叙文怎样才能写得充实具体(一)
(一)概括内容具体化
名篇一得:
①有个小银元掉在地上。
②有个小银元,从桌上滚下来,落在地上叮叮当当地跳着。(陀思妥耶夫斯基)
方法指导:具体形象=步步追问+想象延伸+局部细写
①我看见一个小姑娘,年龄不大,长得很瘦,穿得也很差。
步步追问:小到什么程度?怎么个瘦法?穿得怎么个差法?
②我看见一个小姑娘,只有八九岁光景,瘦瘦的苍白的脸,冻得发紫的嘴唇,头发很短,穿一身很旧的衣裤,光脚穿一双草鞋。
【习作展示】一次体育活动,顾老师兴致勃勃地来到乒乓球台旁,要和我们打乒乓球,我们大笑,因为大家知道她不会打。可她却是一副不服输的样子:“你们别笑,不会可以学嘛!你们可以当我的老师呀!”说完便投入“学习”。她右手持拍,背稍弯,一双有神的眼睛直盯着白色的小球,那略显肥胖的身子左右移动着,偶尔打了一个好球,她就会兴奋得跳了起来有力地晃动着手中的拍子向我们示意。如果你是外人,你一定不会想到她是我们的老师。
【学生习作】
我懂得了珍惜时光
悠悠岁月,点点繁星,时光在如水的年华中静静地流淌着,十六个春夏秋冬已向我们挥手告别,时光如五彩缤纷的花朵一般,绽放在我已不再稚嫩的面庞。
还记得天天偎依在妈妈身边,瞪着天真的大眼睛,静静地听妈妈把《海的女儿》的故事娓娓道来,凄美的结局使泪水滑过我的面庞,打湿妈妈的衣襟,带着同情与悲伤进入梦乡,在妈妈怀里闻着淡淡的肥皂的香味,享受着妈妈嘴里哼着的摇篮曲,幸福在此刻凝结。
在不舍的告别声中,我被送上了校车,只有12岁的我即将要开始独自一人的住校生活,“枫叶”熟悉又陌生的字眼映入我的眼帘,就在这里,几个好姐妹一起度过美好的时光……
还记得晚上熄灯后打着手电玩扑克被老师发现后罚站;还记得互相抢着吃一包小食品而弄得满地都是;也还记得几个人挤在一张床上看同一本杂志时的温暖……
一幕幕温馨的画面浮现在我的眼前,幸福如同咖啡的醇香萦绕在我的周围。
时光美好也短暂,告别了童年的回忆,寄托着亲人们的期望,走入初中的大门。
记得初一的我们在这明媚的校园里相聚,军训时的相处使我们打开心扉,接近彼此。
记得初二时的我们在这充满活力的课堂上激烈的讨论,在运动场上相勉互励的合作。
而现在我们带着自信与刚强在这竞争激烈的中考之战中互勉,在午后苦读,在月光下挑灯夜战。现在空空荡荡的蓝球场曾经是多么喧闹啊!曾经在电视机前消磨时光的身影,如今却出现在寂寞的课桌前,这一切都是因为我们懂得为了梦想而努力奋斗啊!
所以我想说珍惜现在一起并肩作战的时光吧!过去了的就永远不会再有了!我们应将自信的微笑写在脸上,将必胜的信念藏在心中,等到中考结束的那一刻,交上我们自己满意的答卷,带上付出九年辛勤汗水换来的成绩,携手走进理想高中的大门。
回首过去,不经意的时光在指缝间溜走,如今让我们珍惜眼前的时光,把握现在的每一秒,为梦想努力拼搏,为我们九年的努力,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
(二)抽象概念形象化
【名篇一得】老舍《在烈日和暴雨下》
“六月十五那天,天热得发了狂。”
“太阳一出来,地上已经像下了火。一些似云非云的灰气低低地浮在空中,使人觉得憋气。一点风也没有……”
“街上的柳树像病了似的,叶子挂着层灰土在枝上打着卷;枝条一动也懒得动,无精打采地低垂着。马路上一个水点也没有,干巴巴地发着白光。便道上尘土飞起多高,跟天上的灰气联接起来,结成一片毒恶的灰沙阵,烫着行人的脸。处处干燥,处处烫手,处处憋闷,整个老城像烧透了的砖窑,使人喘不过气来。狗趴在地上吐出红舌头,骡马的鼻孔张得特别大,小贩们不敢吆喝,柏油路晒化了,甚至于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
【方法指导】
怎样做到由不具体、不生动到具体、生动,可遵循如下程序。
“有什么”是叙述,它所起到的作用是把描写对象、主人公叙述准确。
“怎么样”是刻画、描摹,它起的作用是“清楚、细致”。最好要从多个方面、多个角度来描写对象、主人公的特征、动作、细节。
“像什么”是比喻,它的作用是使描写变得形象。
复杂场面中重点内容要详写。
【习作比较】
一组
1、画面上有一个湖,在水里,有两只小鸭子游来游去的玩耍。
2、在清澈的水中,有两只可爱的小鸭子,他们你追我赶的嬉戏。
3、在清澈的水面上,两只淡黄色的小鸭子在*自在地游着,他们看上去很悠闲。
二组
1、在平静的水面上有两只小鸭子,它们全身有细细的绒毛和灰白相间的花纹,它们追来追去,像两个无忧无虑的孩子在嬉闹。
三组
1、水平如镜的湖水中,有两只天真活泼的小鸭子,就想两只小毛球浮在一块大玻璃上。
2、平静的水面没有一丝波纹,两只小鸭子悠哉悠哉地游着,像一对小姐妹在漫步。
3、两只小鸭子在碧绿的水中悠闲的游玩,像天鹅湖里的一对小天鹅。
【习作展示】
1、清晨,在宁静美丽的湖边,挺立着许多风车,他们张着巨人般的手臂,像是在迎接远方的客人。
2、在辽阔平原的河边,一排像巨人般的风车。微风轻轻地吹来,风车慢慢地挥舞着他那巨大的手臂,好像要翩翩起舞的样子。
3、在一望无际的草原的尽头上,有一条平静的小河,小河旁边竖立着一排古老的风车。他们的手臂迎风舞动,好似一个个强壮的武士在保卫着家乡,又像一排迎客松在迎接贵宾。
4、这是一个遥远的国度,一个人间乐园,辽阔的草原一眼望不到边。灰暗的天空下,寂静的小河边,有一排风车,他们静静地伫立在那里,不知过了多少年,这里没有一个人的影子,没有机器的声响,红瓦的颜色淡了,曾经挥舞过的手臂也不再那么有力了,只有大自然的神韵依旧,在夕阳晨风里,孤独的风车,在诉说着一个个古老的传说。
(三)自然景物人格化
(三)自然景物人格化
【方法指导】
写景,首先要抓住景物的特点,其次,明确写景的目的,写景抒情,当重在想象之景,重在情绪之景。有了合理的想象和作者情绪的调遣,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的运用才有所依托。
【名篇一得】老舍《济南的冬天》
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象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象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象忽然害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名篇一得】张抗抗《地下森林断想》
我为寻你爬上了高高的岭,原只是因为好奇,却想不到你如此强烈地震动了我的心怀。我不愿离去了。我望见涧底泉水闪烁,我明白那是你含泪的微笑。
秋日的艳阳在森林的树梢上欢乐地跳跃,把林子里墨绿的松、金色的唐棋、橘黄的杨、火红的枫,打扮得五彩缤纷。瞧!阳光现在多么喜爱它们,好像它从来就是这么慷慨。
风儿从我脚下的林子里钻出来,送来林涛愉悦而又深沉的低吟。你的歌是唱给曾在困难中真诚地帮助过你的伙伴们听的吗?它们如今都到哪儿去了呢……
干枯的小草儿在我脚下发出簌簌的响声,似乎在提醒我注意它。它确实比你这地下森林要高出好几分呢,这得意的小草儿。然而我却想攀着古藤下去,下到深深的谷底去。那儿的树木虽然远不如山上的小草高,但它却可以自豪地宣布:我是森林!
啊,我听见了,听见了那莽莽群峰和高高天庭上震荡的回声:我是森林!
【习作片断】
1.在静静的群山中蜿蜒流动的小河充满着柔情,仿佛是仙女身上的绿色飘带。
2.微波荡漾的西湖在阳光的映射下粼粼闪光,婀娜多姿的柳丝如同少女洗过的秀发,在波光中轻轻飘动,如同梦幻一般……
3.地上的枯叶越来越黄了,无情的枝条将他们抛弃,好像被逐出家门的孩子,它们静静地躺在地上,将自己枯黄的面容掩藏起来,细数着自己的悲凉。
4.世界上最美丽的画面该是停留在这一刻:秋风不再凛冽,叽喳不再繁闹,那两张冷色调的脸顿时浮起春的气息,因为老师与男孩子的目光交织,前者流淌着爱与希望,明朗与温暖,流进男孩子的心,后者己不再有曾经无助、悲伤的灰眸子。一丝光明与希望似花在男孩黑亮的瞳孔中绽放,秋风轻拂着梧桐树,沙沙叶子响声奏响爱的乐章,一片梧桐叶落在男孩的头上,老师轻轻地摘下,仿佛摘下的是所有的烦恼,带来无限快乐。老师的嘴角暧暧地上扬,望着男孩闪着金光的双眼,她缓缓蹲下,她含着笑,嘴巴一张一合,远远的,阻隔了声音,却阻隔不了爱,男孩的脸似五月花越笑越灿烂,也许那是安慰,安慰男孩不必在意歧视?也许那是鼓励,鼓励男孩哪怕是一丝进步?也许那是劝慰,劝慰男孩走上学习之路?……
也许有千万个“也许”,但那所有的背后是一个美丽的名字那叫―――师爱。
(四)观察角度多样化
【方法指导】
1.调动各种感觉器官:看到的是什么?听到的是什么?嗅到是什么?摸到的感觉是什么?这样细致的观察就不愁写不出具体生动的文章来。
【名篇一得】朱自清的《春》里面描写小草的句子。“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趟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这是它的情态,第一个角度;“嫩嫩的”,质地,第二个角度;“绿绿的”,颜色,第三个角度;“一大片一大片”是第四个角度,数量。
2.观察点要变化,近看是什么形象,远看是什么形象,动态的观察与静态的观察所产生的效果完全不同。如杜甫诗“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细雨落在水上,水面上有一个个水泡,鱼儿在水泡中跳跃,如果是大雨,鱼儿就不会这样;燕子体轻,只有微风,它才会借着风势飞行,如果是大风,就不成了。
3.虚实相映,扎实灵活。“意到笔不到”。这是我国古代画论中的一条原则。其高明之处在于笔墨没有用足,没有用满,而意蕴已出。这是一种游刃有余、以少胜多的境界。有些文章,花费大量笔墨来追求事物表面的真实和全面,其形象却仍然干瘪单薄,其原因就是没有在“意”上下功夫,而有些作品在表象上所花笔墨甚少,甚至故意隐去和淡化了那些原本可写但于“意”并无多大意义的“形”。更有些作品,描述对象好像在作品中消失了,然而通读文章,却又十分真切地感受它的存在。这种写法被古人称为“形虚而神凝”。
【名篇一得】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中有关月色的描写:“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写月而偏不言月,但“积水空明”比“月色如霜”之类的描写要更加清明澄澈,更加传神。这种高明的手法,似乎特别适用于今天这个传媒高度发达的影像时代。
【名篇一得】刘白羽写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的《长江三峡》,以工笔描绘了三峡的山形水势,草木云霞,可是这种传统的写法到了余秋雨手里就被完全打破了,他写得虽然也是三峡,但全篇几乎没有一笔实写三峡,想想也是啊,今天即使没有到过三峡的人大概也早从平面媒体或屏幕上目睹过它的气势和风采,再穷尽笔墨描绘其形也确无多大必要,读者需要知道的是你心中独特的三峡。即使同样是写有关三峡的历史人物,两文的笔法也迥乎有异。
刘文中有一段是这样写的:“十一点十五分到秭归。秭归是屈原的故乡。后来屈原被流放到汨罗江,死在那里。……急流刚刚滚过,前面有一奇峰突起,江水沿着这山峰右面流去,。山峰左面去游出现一条河流,原来这里就是王昭君诞生的香溪。”
而余文是这样写的:“船外,屈原的故里过去了。也许是这里的奇峰交给他一副傲骨,这位比李白老得多的疯诗人长剑佩腰,满脑奇想,纵横中原,问天索地,最终投身汨罗江,一是把那里的江水,也搅起了三峡的波涛。船外,王昭君的家乡过去了。也许是这里的急流把这位女子的心扉冲开了,顾盼生风,绝世艳丽,却放着宫女不做,甘心远嫁草原匈奴,终逝他乡。她的惊人行动,是中国历史也疏通了一条三峡般的险峻通道。看来,从三峡出发的人,无论是男是女,都是怪异的。都会卷起一点漩涡,发起一些冲撞。他们都必须有点叛逆性,而且都是叛逆的瑰丽惊人。”
【习作比较】
①初夏的江南进入了梅雨季节,整天心雨蒙蒙,衣服总是潮乎乎的,让人不爽,家里的器具常常出现霉点。这时人们也开始换装了,有的换上二楼衬衫和T恤,姑娘们的花裙子多了起来,而有些人却还穿着春装甚至冬装。瓜果开始上市,来自粤地的荔枝价格逐年走低,慈溪产的杨梅价廉物美,名叫早春红玉的西瓜也卖得不错。
②初夏,还能看到春天的背影,而街上已被五色的彩裙所点缀,青春的女孩,活泼的短裙,像一首轻快的舞曲;端庄的少妇,飘逸的长裙使城市多了一道温柔的风景。初夏,也是个多雨的季节。所谓“江南烟雨”历来为诗人画家所钟情。氤氲在烟雨中的青山、绿水、寺庙、古镇自然就有一派诗情画意。不过,这时节的主妇们却毫无欣赏烟雨的雅兴,她们只盼能有个风和日丽的晒洗日。初夏,时令水果成了集市的亮点。绿油油的西瓜、黄澄澄的批把、红彤彤的李都争先恐后地赶来了,光是它们艳丽光亮的色泽就足以让人垂涎,让人心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