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兹别克人
中亚地区的民族。大部分分布在乌兹别克斯坦,其余分布在塔吉克斯坦、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土库曼斯坦、阿富汗等国家。属欧罗巴人种印度帕米尔类型与蒙古人种的混合。使用乌兹别克语,分多种方言,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1927年前有阿拉伯字母的文字,后改用拉丁字母,从1940年起又改用斯拉夫字母。信*,属逊尼派,保留有祖先崇拜。主要住在乌兹别克的中亚民族一支,也分布在中亚其他地区。住在乌兹别克的乌兹别克人有1600万,阿富汗160万,塔吉克150万,吉尔吉斯60万,此外,在哈萨克、土库曼和中国*(称乌孜别克族)。
中文名:乌兹别克人
外文名:Uzbek
人种:图兰人种
宗教信仰:*
语言:乌兹别克语
分布:乌兹别克、哈萨克、阿富汗
1、民族历史
乌兹别克人的服饰
传统特色乌兹别克族的记载最早出自《元史》(1369年),当时名月祖伯。在阿布海尔汗时代,建立乌兹别克汗国。后来术赤系的克烈汗和贾尼别克与阿布海尔汗闹翻而逃亡蒙兀儿斯坦,另建哈萨克汗国,而今天的乌兹别克斯坦属于帖木儿王朝时代。乌兹别克汗国解体后一部分人随*·昔班尼南下,前往河中农业区定居下来,征服了当地的撒尔塔人并与他们融合,最终形成了今天的“乌孜别克人”这个名称。16世纪至17世纪,他们(被称为布哈拉人、浩罕人或安集延人)来到*塔里木盆地,主要从事商业活动。
“乌孜别克”的意思是“自己的领袖”(也可解作乌古斯人的主人)。到清宣宗时代,满人承认已与卡内回民(*人)无异。乌孜别克族源是塔吉克人和突厥人。乌孜别克人有七十二部落,在锡尔河以北的哈萨克南部城市,他们占人口的多数,在塔吉克占人口中的1/4,在吉尔吉斯有13.8%人口,是中亚最大的民族,也是全世界第二大突厥语民族。白帐汗国未分裂时,钦察草原有92个部落,后来有70个部落到了哈萨克汗国,有些部落如克烈、乃蛮、弘吉剌,两国都有。希瓦汗国的乌孜别克人分四部:卡伊亚特-弘吉拉,畏兀儿-康里,昆格勒-钦察,努库兹-曼吉特。
河中公元时代已有说突厥语的人(匈人),乌孜别克人其实是由塔吉克人与公元前后进入中亚的突厥语民族构成,喀拉汗王朝与葛逻禄人特别重要,9—12世纪,乌孜别克族主体实际上已经形成,随昔班尼南下的钦察草原乌孜别克人只不过是最后构成阶段。16世纪中叶的乌孜别克人还没有完全定居(曾在撒马尔罕圈地为牧场),与哈萨克人一样吃肉喝奶(不种田地也不吃面包),16世纪末定居化加快,17世纪河中只有他们与塔吉克人。1867年,中亚人阿古柏建立的“哲德沙尔汗国”改称“洪福汗国”,攻占库车、库尔勒,占领天山以南的*。随着阿古柏的扩张,大批乌孜别克族人进入*,成为今天*一个重要的少数民族之一。有些乌孜别克人是在明代前住费尔干纳盆地与河中的*人后人,有些是受阿古柏裹挟至浩罕汗国。不同地方的乌孜别克人来源不同,一些乌孜别克人是二十世纪被同化的塔吉克人,阿富汗斯坦的乌孜别克人来自葛逻禄人和钦察人。
2、经济
过去,乌兹别克人主要从事农业,种植棉花、小麦、黍、豆类、水果等。棉花产量高,质地优良,但耕作技术落后。草原和山麓地带的居民从事半游牧业,饲养绵羊、马、牛等。织毯、丝绸、印花等手工业发达。十月革命后,燃料工业(天然气)、有色金属和农业机器制造等工业得到迅速发展。植棉业已发展为农业的一个专门化部门。
直到20世纪初,在乌兹别克人的社会和家庭生活中,封建关系仍占统治地位,保留着许多父权制残余。妇女地位低下,婚姻多由父母包办,男方需送丰厚的彩礼。盛行夫兄弟婚等习俗。住屋多用生砖、石块砌成,分内室(“女房”)和外室(“男房”)。习惯用毯子直接铺地供坐卧。典型的乌兹别克民族服饰是绣花小圆帽,图案别致,男子穿斜领右开襟、长及膝盖的长袍,系绣花腰带。妇女穿魁纳克,即一种宽大多褶的连衣裙,多用丝绸缝制,花纹独特。饮食以面食和乳制品为主。民间创作有各种传说、故事及叙事诗等。乐器有冬不拉、都塔尔、热瓦甫、手鼓等。舞蹈以优美轻快、舒展爽朗、富于变化著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