察哈尔婚礼
通常男子到结婚年龄时,由父母看中某家姑娘后,请长者或喇嘛看双方生辰属相是否相配,如无克忌则请“昭齐”(媒人)选吉日携带礼品、哈达到姑娘家求婚。姑娘家长如将礼品收下,求婚即算议成。通常台吉家族子女不允许通婚,意在避免因血缘关系造成近亲结婚。
中文名:察哈尔婚礼
属于:民族习俗
地区:内蒙古
1、简介
察哈尔婚礼
婚礼,是人生中最绚丽的一页,也是人世间最温馨的乐章。在人类共同的历史演进中,每个民族都形成了它特有的婚俗。察哈尔的婚礼,极尽张扬着它古老的礼数和规矩,整个婚礼过程中都洋溢着祝赞的神圣,演绎着浓浓的诗意和浪漫气息。
乌兰察布草原蒙古族的传统婚礼有着浓郁的民族色彩。
通常男子到结婚年龄时,由父母看中某家姑娘后,请长者或喇嘛看双方生辰属相是否相配,如无克忌则请“昭齐”(媒人)选吉日携带礼品、哈达到姑娘家求婚。姑娘家长如将礼品收下,求婚即算议成。通常台吉家族子女不允许通婚,意在避免因血缘关系造成近亲结婚。
2、历史文化
察哈尔婚礼
察哈尔部落位于元上都周边地区,将原汗宫的质孙宴诈马宴、阿斯尔音乐及传统迎送习俗继承下来,把宫廷婚礼、贵族婚礼和平民婚礼相结合,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察哈尔婚礼习俗。2009年入选第二批内蒙古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3、婚礼程序
察哈尔婚礼
相亲
“胡达”第一次登女方的家门,一般是不带礼品的,第一次上门征得女方同意这门亲事后,第二、三次媒人登门就要带上礼物了。过去带礼物首先是“哈达”,这是最必要的礼品,其次带一些烟、酒、糕点等,“哈达”是专门敬给全家的,首次所带的礼品也是给全家的。
定亲
婚礼的定亲仪式叫做“巴格艾力哈”,是订婚小酒宴的意思。察哈尔蒙古族把定亲仪式又叫做“哈达铁毕介”。“哈达”这个词同“哈大”近音,“哈大”是钉子的意思。女方如果接受了“哈达”,也就是说明这门亲事已经铁板钉钉,不能反悔,当然男方也不能随便把钉子拔掉,放了“哈达”不算数。
订婚宴席是在女方接受了定亲“哈达”之后进行的,一般称其为大酒宴。这个宴席一般在女方家进行,女方参加的人是家里的长辈,亲朋好友也可参加。男方到女方家的算作是客方,参加者有“胡达”(媒人)、未婚婿,男方的长辈也有参加的,人数不能多。参加大酒宴的男方要给女方家带比较贵重的礼品,这次酒席主要商定婚礼的一些细节。姑娘在大酒宴上不露面,甚至到亲友家避开此事。
举行婚礼的前天,男方要设宴招待聘来的迎亲者代表和前来参加婚礼的亲友,席间要把婚礼的准备情况再次商讨一番,以免出现漏洞让人耻笑。这天晚间要择吉时,进行祝福新房仪式。先让青年媳妇们把新房打扫干净,把亲友们送来的褡裢、衣物和新郎的被褥布置停当后,请祝颂词人和新郎新娘的梳头父母(干爹干娘)以及众亲友入座。祝词人将一条丝绢“哈达”和五彩线吊在房梁或天窗正中,用盛在木碗里的奶食或黄油少许,涂在所陈列的物品和房子的主要部件上,以示吉祥。祝词完毕,主人要向众位来客献茶敬酒,人们要欢歌畅饮一番。
女方的这一天由其父母主持“姑娘宴”。赴宴的以姑娘的女友为主,其他亲友们也要尽情庆贺。婚礼前的一些日子里,姑娘由姑姑或舅舅或其他亲友们叫回家里招待,这家几天那家几天轮流住息,直到婚礼前一天才被送回娘家参加“姑娘宴”。席前父母双方让女儿穿节日盛装(姑娘妆)腰带,穿上靴子,帽子要用绸绢包起来缝好戴上。陪席的众姑娘们坐定后,女方的母亲端一碗鲜奶让众姑娘们尝过后,便向大家正式宣布姑娘即将出嫁,这时候姑娘要哭起来。宴席的招待人员(众嫂子)给众姑娘们献过茶后,再让她们尝过点心(看盘),这才开始向即将出嫁的姑娘敬酒,众姑娘这时候要献歌祝福。
迎亲
婚礼的迎亲队伍是男方的人组成的。起行前,家里要把迎亲队伍的组成人员招待一番,特别是对迎亲的首席“胡达”要毕恭毕敬地敬献“哈达”。还要聘请一位干哥和干弟。迎亲队伍最少4人组成,并且要走偶数,迎亲队伍出行前主食是羊肉饺子。他们都要打扮得漂亮一些,特别是新郎更要与众不同,需佩带弓箭和箭筒。迎亲队伍出发时,要让祝颂人祝词,他们还要带上给新娘骑的马,这个马的毛色按“五行”说法要和新娘的生辰相生不相克。迎亲队伍必须在日出前赶到女方家,到了新娘的嘎查,鸣放爆竹,以示迎亲队伍的来到。
这时候,女方的人们忙活着迎接客人,人们按辈分、年龄排在门外等候。迎亲队伍要按传统礼俗答对后,才能进屋。迎亲人员进屋后,迎亲的“胡达”让送亲的“胡达”上炕坐下,新郎行过见面礼后就可入席就座。招待迎亲队伍一般设羊背子宴(有的人家设整羊宴),司酒人员从羊背子的两侧各切下一条肉,左右交换放置后请客人食用,以示尊重客人,这时候新郎的随从人员眼明手快一点儿,把羊背子下侧放置的羊胫骨抢到手,并且迅速剥下踝骨,包在“哈达”里塞入自己右靴的腰筒里。羊踝骨是万不可被姑娘们抢走的,倘若不慎被抢走的话,就得向抢走羊踝骨的姑娘敬酒、敬“哈达”才能索回。传说羊踝骨是新娘的口福,只有带回新郎家,将来过日子丰裕。男方要谨慎地完成迎亲的全部礼节,要尽量缩短在女方家的时间,想着尽可能快把新娘带出娘家上路。女方家的姑娘们这时要把新娘围起来,用麻念子线把她们的衣服拴缝在一块儿,迫使男方采取“抢亲”的方法,这时热闹非凡。
迎亲队伍要比送亲队伍先走一步,新郎上路前,岳父家给新郎系腰带和挂“万”字海蓝。嫂子们乘给新郎系腰带的时候,要耍一下新郎官,把腰带系得紧紧的,因为有个规矩,岳母家系得腰带新婚这一天不能解开。途中,迎亲的队伍必须走在送亲的队伍的前面。送亲的队伍为了取笑迎亲的队伍,跃马猛追,这样形成你追我赶的热闹场面。当经过旗界或苏木界时,要进行“接火”仪式,所谓“接火”就是双方各自把自家带的酒拿出来,大家席地而坐,互相敬酒喝上几杯,然后再赶路。如果新娘从娘家出来时骑的是娘家的马或坐的是娘家的车,这时候就要换乘婆家的马或车。送亲队伍到了新郎家所在的嘎查外,先让两人带上祝福新房的酒和点心,到新房进行祝颂仪式,说上几句吉利的话,把礼品放到新屋的柜子上即可。新娘临近新郎家时要下马,然后有人将新娘扶上原来的马进入院中。女方进男方的门要有一番周折。男方的一些亲戚特别是平辈或小辈要堵住门不让女方轻易进门,双方要按着蒙古人的礼仪,互相答词之后,送亲队伍才能进屋。
送亲人由迎亲人礼让就座后,主人家的嫂子先敬茶,寒暄一阵,送亲队伍中的一人将祝婚礼品摆到柜子上,如果女方家里捎来礼钱的话,由“胡达”亲手敬给男方家的总管。新婚夫妇由双方嫂子领进新房,蒙着盖头给灶神叩首,然后婆婆给新娘尝鲜奶,这是祝福又是婆媳相认,虽然有红盖头,这时候新郎由嫂子领着用系有“哈达”的弓箭掀起新娘的红盖头,嫂子们就忙活着给新娘梳头,在之前新娘还是梳着辫子,盘了头发就从发型上变成媳妇了。
婚礼
正式的婚礼是在宴席上进行的,新郎和新娘给赴宴的众亲友们敬酒,即是互表敬意也是相认过程。敬酒的次序是先给双方“胡达”就座的桌位,第二桌是尊贵客人和长辈人物,然后依次敬毕。
婚礼宴会散席后(按礼,散席必须由“胡达”就座的第一桌首先提出才行),送亲队伍就该回去了,尤其送亲的“胡达”不能在新郎家过夜。探望姑娘的仪式,有的人家在婚礼宴席结束后,紧接着进行,有的人家要在婚礼过后几天(当然要姑娘在婆家期间),进行探望姑娘仪式。实行这一仪式的人员由女方直系亲属组成。给出嫁的姑娘带来珍贵的礼品,给婆家的双亲和其他亲属也可带些礼品。新郎入洞房前,赶来耍笑的青年们把新郎藏起来,众嫂子们忙着寻找,这实际上是耍笑嫂子们。其实察哈尔婚礼的整个过程中,嫂子们扮演着重头戏。新婚第二天,新郎应当早早起床,生火,喂狗,甚至挤牛奶。早茶时,新娘给婆家的长辈和内亲按辈分敬茶,长者们当然不能白白接这碗茶,要回敬新媳妇钱物。
回门
婚礼第三天,一般是新媳妇回娘家省亲的日子,也有若干天以后回娘家的。新郎新娘在一名“胡达”的陪同下回娘家,现在一般不请“胡达”陪同了。女儿女婿回门,当然要带一些礼品,如“哈达”、糕点、烟、酒、绸缎等。娘家要设宴招待新人,要当做尊贵的客人相待,入席让他俩坐正面,众亲朋好友还要陪客。女儿在娘家的日子里,亲戚朋友们家都要走遍,同时要受到热情款待。
察哈尔婚礼是察哈尔文化的一种表现过程,是蒙古族文明礼貌的一种体现。人们在礼仪细节上也要讲究符合传统,要求全面,有时也会因礼仪不周而发生一些争执,甚至出现拳打脚踢的场面,这是追求文明走向反面的情况,现在人们也在极力避免这些问题。另外由于蒙古族诚实好客,喜欢以酒交友,往往在宴会上容易醉酒,由于酒精冲昏了头脑做出一些过分举动,对此人们一般不予追究,但也并不是如一些人所说的,喝的越醉越好,醉的人越多越好。
宾客骑马四散而去了,婚礼的幕布也许降下了,但一对新人却满载着亲朋的祝福和情谊,开始了他们平凡而充实的生活,迎接每一个日出日落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