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月宫(水月禅寺)
水月宫(水月禅寺)为陆丰市文物保护单位。
水月寺:原名观音堂,位于陆丰市金厢镇观音岭顶。始建于明万历八年(1580),原是一间小庙。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扩建,改称“观音禅堂”,清咸丰十一年(1861)建造山门,易名“水月宫”。水月寺的建筑布局由山门、前殿、正殿、左右禅房等组成,占地面积300多平方米。
新中国成立前,水月寺属碣石元山寺分院之一,由元山寺派僧人管理,今寺旁尚保存清末水月寺僧人的墓塔3座。
新中国成立初期,水月寺被改作他用,僧人离弃,停止宗教活动。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贯彻落实宗教政策,于1983年11月8日,定为陆丰县文物保护单位。1986年,在海内外佛教信众的支持下,筹资修建。1995年,又在水月寺左侧扩建大雄宝殿、天王殿、地藏殿(2层)、观音殿(2层)、僧房、斋堂、接待楼(2层)等建筑物,现有土地面积18650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2890平方米;主要建筑物大雄宝殿面宽五间,重檐歇山式,宏伟壮观,重塑的三圣佛像妙相庄严,均采用优质铜铸造,具有一定的佛教造像艺术价值。
2003年,*宗教工作部门准予水月寺登记为宗教活动场所。全寺僧众坚持爱国爱教,遵纪守法,正常开展宗教活动。成立了寺务会,制定各项规章制度,实行*管理,现负责人翁鑫,常住僧人3名,佛教信众150多人。
水月宫为面阔三间二进加左右厢房平面布局,通面阔26米,通进深17.5米,建筑占地面积455平方米。计有山门、拜亭、正殿、禅房等硬山顶建筑,抬梁式梁架结构。山门正脊瓷嵌双龙戏珠,戏剧人物,梁架构件雕刻有花草狮子等装饰物。山门檐柱石刻3对楹联。
天然的海滨游览胜地——观音岭位于广东陆丰市南部的碣石湾濒岸,金厢镇与碣石镇交界之间逶迤的山岭上。前面海湾广,后面山势蜿蜒,这里气候凉爽,风景宜人,观音岭钱凹平台上有祀奉观音菩萨的水月宫,古称观音禅堂喝水月禅寺。在宋代是一间五吉小庙,内供石刻平面佛像一块。清道光辛丑阳月(公元一八四年)扩建为硬山顶歇式的传统建筑寺院,咸丰辛酉二月(公元一八六一年)进行修葺。
水月宫于一九八三年经上级批准为陆丰县文物重点保护单位,得于海内外港澳同胞和国内各地群众大力支持,于一九九年五月复建水月禅寺。水月禅寺择址观音岭东侧,占地达二万平方米,左傍青龙观涛石,右依白虎莲花山之树木葱葱,正中山泉淙淙,乃龙凤呈祥,文武映辉之宝地。登高南眺,面临南海碣石湾,东至玄武山元山寺,西至金厢虎尾山,四面云水聚汇,八方灵气集结,其间配建大雄宝殿、天王殿、地藏阁、观音阁、钟楼鼓、藏经阁、素菜馆,是为一方集殿堂亭阁、山林于一体成线风景区。
观音岭山下,有绵延不断的细软沙滩,清澈的海水浴场,著名的镇海石、龙石、龙牙石、双叠石等,海面耸立和尚石、乌礁、企鹅石等,奇岩怪石千姿百态,沙滩上有一锥形巨石,镌下许多题刻:其中“镇海石”三个大字是明代万历十年(一五八二年)钦差兵巡道郑岳和参将成立儒同立:“扬威水止”是万历庚子年三山胡国卿题刻:“永镇安澜”、“观涛”、“真趣”是清代光绪年间碍石使者邓万林题字石刻。在一处高达十余米的临海断崖上,有摩崖石刻“龙石”二字,别具一格。著名版画家、书法家赖少其为纪念中国**于革命时期抢渡香港,赋诗挥毫镌刻在龙石上诗云“洲渚夜如釜,遥天一砥柱,抢渡碣石湾,猛如下山虎”。这是海滨岬角天涯的自然风光,是旅游黄金海岸。
水月禅寺开放以来,得到海外华侨、港澳台同胞和国内广大民众的热心支持。虔诚捐助,文物古迹修复日臻完善,配套设施和规划日新月异,前来观光旅游者络绎不绝。
十二岗村:十二岗村委会位于金厢镇府东面,金碣公路边,面积约5.2平方公里,下辖3个自然村,总人口3106人,,十二岗村委会距离市区23公里,离镇府所在地8公里,只有一条过境公路,地缘优势较好。地处丘陵山岗地带,属纯农村,村集体经济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