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族纹身
黎族是海南岛原著民族,在海南的历史至少已有三千多年,有着特有的原生态文化,但是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黎族许多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资源面临传承的压力,有很多宝贵的技艺和文化形态正濒临失传。保护璀璨的原生态黎族文化刻不容缓。纹身是海南黎族特有的习俗,是世界民族中一种罕见的原创性文化现象。纹身,在黎语种叫“打登”或是“模欧”。海南汉语叫“秀面”和“书面”。西文则叫“打都”,是黎家人的一种传统习俗。黎族绣面文身承载着自母系氏族至今的历史,是民族文化的“活化石”。
1、纹身简介
黎族纹身
“8岁脸,11岁脖子,12岁胸口,13岁腿,14岁把腿文完。”来自美孚方言区的符金花文身历时6年,从8岁至14岁,她按部就班进行着黎族妇女的人生必修课。
曾经沿着海榆中线公路沿途村庄探访黎村纹身的妇女,纹身的青年女子已没有了,得留纹身的只是上了年纪的老人。据说,妇女在世不纹身,死后祖先不认,成了无家可归的孤魂,所以未受纹身的妇女,死后必须在身上脸上用木炭划些图案才能入殓。在五指山市的黎族村寨中我寻访到一位70多岁的老妇人,她面对着我很沉默,说不清纹身的缘由,只说这是祖上流传下来的,年青人都不理会了。
2、纹身图案
古老而独特的纹身之美,正在逐渐消失
绣面文身的黎族老人
黎家人纹身习俗自古以来都有定制,因为他们把纹身看成民族的标志。如果生时不纹身绣面纹上本家或本支系的特定标志,死后则祖先因子孙繁多,难以遍观尽袒。倘若“祖宗不认其为子孙,则永为野鬼”。再则,在上古时代,种族之间常发生互相残杀的悲剧,把俘虏妇女作为战利品。由于种种原因,妇女将成年时,务必进行纹身,易于辨识,亦藉免为俘虏。所以,“黎家男女周岁即纹其身”。
可以很清晰的看见纹身的颜色以几何方形纹作为主要图案纹身时不仅图有定形、谱有法制,连施术年龄亦有所规定。各族按祖传之图案进行纹身,绝不能假借紊乱。例如,美孚黎妇女,以几何方形纹、泉源纹或谷粒纹组成的图案,而润黎则以树叶纹或方块形成图案。青蛙是黎族最崇拜的动物之一。黎族纹身常以青蛙作为主要图案。女子只要长大到十一、二岁到十四、五岁时,都毫不例外,必须按照祖先遗留下来的特殊标志接受纹身。倘若违背或由于特殊原因不能按时纹身,不幸与世长辞,亦不可避免的用木炭按本民族祖先遗留下的特殊标志在纹身的位置,画上图案,才能将尸体置于棺枢之中。不然,就没有资格埋葬在黎族集体的墓地之中。
不同的文身纹样是区分不同方言区、氏族、宗族的标志
据统计,黎族文身仅面纹就有37式,手臂纹14式,腿纹10式。文身图谱分为斜纹、横纹、圆纹和文字。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每位文身师都发挥了丰富想象力和创造力。
“我的文身图案有青蛙、螃蟹、虫……但不知代表什么,这是祖先一代代传下来的。”符金花说。
黎族文身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体现了族源意识、图腾崇拜和祖先崇拜,也因此被文化学者称之为“刻在人体上的敦煌壁画”,在黎族五大方言区(润、美孚、哈、杞、赛),不同方言的文身图案相异、同一方言图案相近,同一氏族的图案相似,同一宗族图案相同。
“文一样图案是一个家族,通过文身一眼就能分辨,同一个家族不能娶来做老婆。”来自哈方言区的吉色开说。
有趣的是,不论是黎女文身,还是黎族织锦及黎族建筑,青蛙是最具代表性的动物,蛙纹、蛙人纹和由此演化出的菱形成为黎族最普遍的文化符号。
根据人类学和文化学解释,在蛙形文身的意义中,寄托了黎族先民祈求多子多福与风调雨顺的美好愿望,也包含着他们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适应与选择。
3、纹身过程
文身时先将一种果树烧糊磨碎,作为染料描绘出各种纹图,再沿着图画文身。
75岁的黎族阿婆符金花展示腿部文身
文身一般首先由施术者用树技草棍或鸡毛蘸染料,在被文者的待刺部位绘好花纹图案,然后进行文刺,也有少数熟练的施术者文前并不绘图案而直接进行。文刺时,施术者一手持藤刺,一手握拍针棒,沿图案纹路打刺。藤刺刺破皮肤,擦去血水,在创口处立即涂上染料。待创口愈合脱痂后,即现出永不脱落的青色花纹。有的为了纹饰清晰,要重复打刺二至三遍才能完成。
文身多选择在农闲的旱季和节日期间,最适合的季节是秋冬季。此时一般气候干燥凉爽,伤口不发炎溃烂化脓,容易愈合。这时人们也不会误工。文身要选择在偏僻的山寮和吉日良辰,如果家中有人故去则要另寻他日。
黎族妇女文身是从6~20岁开始的,多数是由10~15岁开始的。据不完全统计,40%的妇女是从13或14岁开始文身的,近20%的妇女是16~18岁开始文身。20岁以后开始文身的比例很小。但无论是哪个年龄开始文身的妇女,几乎是结婚之前文完。
文身前要杀鸡、煮糯米饭请师傅吃,文身时要四个师傅在场……
妇女文身没有专门的场所,一般是在女子居住的“隆闺”内或在家中进行。文刺时,除女亲眷或女友外,他人不得在场观看。个别地区也有在门前文刺,不避外人或男性观看。
文身所刺部位也有一定次序:脸、背、胸前、腿、手。所刺花纹以圆形和曲线形特别丰富为其特色。从脸到脚的文身过程,都是分别进行施文的,用几年时间分段进行,这样做可以缓和或减少痛苦。
4、起因传说
关于黎族妇女文身的起因众说纷纭,有“图腾说”、“认祖说”、“防掳说”、“忠情说”、“求美说”等。
村寨中流传着一个这样的故事。远古时,洪水泛滥,一对兄妹躲进大南瓜,漂到了海南岛,兄妹俩人在岛上寻找人烟,但没有找到。为了延续后代,妹妹纹身纹脸,使哥哥不能相认,于是结成夫妇。这故事与黎族创世纪的歌唱很相似。
纹身是一件很纯洁的事,要选吉日,还有一些禁忌,一般是在秋季,还要选日子,如龙日、猪日、牛日,但不能在虫日刺纹,那是要被虫咬溃烂的。不同支系的黎有着不一样的纹法。
古老而独特的纹身之美,正在逐渐消失,年青女子几乎不再去纹身,手艺也已在失传,只能在历史中去回味了。
5、在世人员
最后一代黎族绣面文身女子多已年逾古稀
黎族总人口约为124万,绝大多数生活在中国最南端的海南岛,有5个支系,各个支系妇女文身按照祖先遗传的图案,互不相同,成为黎族不同氏族、部落的标志,黎族男青年看女性的文身图案就能知道是不是一个祖先的、能不能通婚。
海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符策超说,在世的文身妇女有2000人左右,年纪最大的90多岁,最年轻的也约70岁,她们去世后,黎族妇女文身历史也将划上句号。
六十年时光流转,黎族的生活环境发生巨大变化,封闭落后的山村不再:船型屋越来越少,出行越来越方便,村民发现外面的世界也很精彩。
文身阿婆走出深山来到槟榔谷景区,她们在此有了更好的生活。符金花在槟榔谷景区工作16年,成为给游客表演织锦技艺的明星。“上海、香港、澳门,武汉、内蒙古、北京……不知道是哪,但我都去过,去演示黎锦。”
自海南岛解放后黎族女性便不再文身,这项习俗正随着老人的故去逐渐走向消失。
黎族老人却没有想象中的伤感,她们从容接受着世界的变化。
“小孩子问我,奶奶你喜欢这些文身不?我说当然喜欢,但是她们想文就文,不想文就不文。”符丽花说。
“有时会想小孩子跟我一样文脸,但已没人跟随。不过也好,毕竟时代不同……。”符金花感慨。
“我跟孙子孙女说,以后你们看不到黎族文脸了,我们这一代人走了,就拜拜没有了。”吉色开笑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