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云南传统节日习俗

科普小知识2021-09-09 05:02:58
...

云南有26个民族,各族人民勤劳勇敢、自强不息、能歌善舞、朴实热情。各民族因所处的自然环境和历史发展的不同而呈现不同的社会文化形态,创造出无数特色鲜明、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并以其独特、奇异的生活习俗和传统流下了形态各异、灿烂丰富的民族文化遗产。为此形成了云南的七彩文化。

1、简介

云南是中国少数民族的聚居地,中国56个民族中,云南就有52个,裕固族、东乡族、珞巴族、赫哲族是云南没有的4个民族,其中彝、白、哈尼、傣族、傈僳、拉祜、佤、纳西、景颇、布朗、普米、阿昌、怒族、基诺、德昂、独龙16个民族为云南省的世居民族。各民族共同生活在这片红土地上,世代繁衍生息,他们拥有不同语言文字、历史文化、宗教信仰、风俗习惯,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风情,热情洋溢的民族歌舞,美丽漂亮的民族服饰都让这片土地更具魅力。

2、普通节日习俗

1.春节

云南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少数民族文化对汉族文化产生影响,汉族文化也被少数民族吸收,春节就是其中之一。在5000人以上的25个世居少数民族中,除回族外,其余24个民族都将春节纳入了本民族节庆中。

春节期间,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孕育出了诸多庆贺新春的“趣风异俗”。2011年的春节为展示不同民族的习俗提供了鲜活案例,以下的“云南民族过年十八味”或许能从一个侧面反映各地各民族春节习俗的概貌:景颇山上都是菜,不使碗筷用手来(景颇族)、耍龙唱戏齐跳舞,家家户户迎本主(白族)、迎春插花来打跳,跳出灰来跳出笑(彝族)、不用筷夹用手喂,米线过手好滋味(阿昌族)、火塘边上映笑脸,共饮侠辣亲情连(怒族)、煮酒插松挂经幡,男娃女娃穿新衫(普米族)、家家户户洗大门,春联都是东巴文(纳西族)、卡雀哇节好热闹,头戴牛头把舞跳(独龙族)、澡堂会万人共浴,同心酒开心欢愉(傈僳族)、跳锅庄人人快乐,献哈达扎西德勒(藏族)、蘑菇房里炊烟起,梯田边上歌声齐(哈尼族)、秧萝内传递信物,花街节霓裳轻舞(傣族)、跳花会上歌声妙,吹响木叶人欢笑(布依族)、吹起葫芦人欢笑,扩塔节上真热闹(拉祜族)、拉动木鼓来过节,阿佤山上同心结(佤族)、姑娘小伙来对歌,村村寨寨皆欢乐(壮族)、芦笙歌情满花山,百褶裙舞到星闪(苗族)、牛皮大鼓庆丰收,基诺大歌响箐沟(基诺族)。

这些习俗,相当一部分本身就是各个民族固有的传统,只不过被移植到了这个特定的时空之中,其中体现出的民族凝聚、人际调节、心理制衡、生产导向、文娱体育、教育宣传、文化传承、信息传播、商品交易等功能,因为符合各民族的内外需求而被接受。

(1)云南的春节特征:

第一,全民性。除回族外,24个民族都有欢度春节的“老传统”和“新传统”。

第二,集中性。在单一、混合、发展三种类型中,最多的是混合型,官方组织活动(乡镇*)与民间活动相结合。

第三,均衡性。云南少数民族分布的特点是大杂居、小聚居,但在春节期间都显现出浓郁的节日场景与氛围,成为文化延续、心理认同的重要契机。

第四,公开性。从内容上看,但凡节庆中的活动均与民众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饮食、服饰、民居、游艺、娱乐、歌舞、技艺、礼仪、道德乃至本民族传统节日中较为神秘的宗教仪式,都在这个特定的文化时空中得到了最大的释放,向家人、亲戚、邻里、到访者甚至游客尽情地展示。

第五,扩大性。年节仪式几乎是民族社会的一次集中会演,是各民族社会文化的一次大呈现。各种现代的体育竞赛、文艺演出、游戏项目、旅游项目、商品交易集市等“非传统”的内容越来越多出现在村寨中,不仅为村民所认同和接受,更有不断扩大化的趋势。对于普通民众而言,“好玩”才是最主要的,扩大化的春节内容正好适应了他们的需求。

云南的春节调查说明,春节文化空间的延伸是由“共享”节日的汉族和少数民族一起完成的,意味着地理空间由传统的“中原”、“内地”、“汉族地区”扩大到了少数民族地区,覆盖了整个中国。在内容上,由以汉族为主拓展为各民族共同参与,形成展示多民族文化的又一平台。而在享受节庆的群体上,由于少数民族的参与,普天同庆,使春节的全民性意义愈加显著。

2.端午节

(1)纳西族端午节

纳西族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日清晨,家家要吃糖枣糯米饭,喝雄黄酒。门前插白篙、三根葛蒲及两根大麦穗。长辈要给十五岁以下的孩子绕扎五色棉线,称“续命线”。男孩绕左腕,女孩绕右肮。续命线需戴一月的时间,等到六月二十七日火把节最后一天才解下烧掉。节日里,集市上还摆设药摊,出售各类名贵药材。妇女们则绣织小香包、小钱包、布娃娃、扇套、笔套等手工艺品。

(2)傣族粽包节

傣族民间节日。流行于今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部分地区。夏历五月初五日举行。节日里,未婚青年男女身着盛装,在村边树下围成一圈唱情歌。然后,小伙子把粽包掷给自己所看中的姑娘,若姑娘也有意,就拾起粽包,双双到附近僻静处谈情说爱,至日落西天时才离去。

(3)水族端五节

水族有吃素的习俗。据传水族的远祖从江西迁到贵州三都地区,在此开荒种地,创家立业。某一年的秋后,远祖的四个儿子来探望,远祖上楼取肉款待他们时,不慎失足坠楼而身亡。自此以后,水族从端节的第一天开始,只准吃素,直至端节结束后才能吃荤。

(4)彝族杨梅会

彝族传统节日。流行于云南省南涧彝族自治县新民区一带和峨山彝族自治县高鲁山一带。时间在农历五月初五日。传说很久以前,有个道人路过高鲁山一带,在山路旁种下一片瓜,并在瓜地边撤下一把细米。后来,瓜藤变成了山脉,瓜果变成了村寨,细米则变成了杨梅。这里的人们便守着瓜地繁衍生息、世代相传。到农历五月初五杨梅熟透的时节,人们便聚会到山上,一边采摘杨梅,一边尽情欢乐,以表对那位道人的纪念。这一天,人们除采摘杨梅,小伙子和姑娘们还聚集到一起,进行对歌和跳芦笙舞等娱乐活动。一些小伙子和姑娘通过对歌交往,往往结下百年之好。

(5)普米族转山会

普米族传统节日。亦称“绕岩洞”。流行于今云南宁蒗彝族自治县普米人居住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日举行。当地普米族群众视狮子山为女神,且为最高保护神,认为她可主宰繁殖和生育,给人间以幸福与平安。是日,人们身着盛装,携带食品,聚集在泸沽河畔的狮子山下,唱歌跳舞,骑马射击。无论相识与否,人们都互相祝愿。青年男女趁此机会谈情说爱,结识情侣。妇女们祈祷山神,希望多子多孙。老人们还去山洞中燃烧树枝,熏走鬼邪。所有前来赶会的人都要去瀑布洗澡,祈求四季平安,万事如意。

在滇西南,在端午节的时候,人们会在端午节的前几天,将蚕豆浸泡至发芽,待端午节这天经过煮熟来吃,或是在用油炸后食用,既酥又脆,很是可口,意识豆子发芽,在南方刚好种完水稻,也就寓意着庄稼将获得好的收成;在这一天人们家里必定会做的一道菜便是豆芽炒豆腐,吃这一道菜寓意着全家“亲吉平安”(云南方言),也就是家里人在这只有,身体健康,平安幸福;当然,传统纪念屈原的寓意也是一样的,都会吃各式各样的粽子,表达我们对故人的思念。

3、3.中秋节

(1)阿细人的“跳月”习俗。入夜,各个村寨彝族支系阿细人的男女老幼都聚集在山村中的开阔地,穿上民族服装,激情地载歌载舞。青年男女在“跳月”中,表达爱慕之情,相互寻找心上人,倾吐爱慕之情,仿佛月亮也听得为之动情动容,越发显得妩媚皎洁,永结白头之好。

(2)德昂族的“串月”习俗。云南潞西的德昂族青年男女,每逢中秋月明高挂,分外明亮的时候,山头塞尾,不时传来一阵悠扬动听的葫芦笙,男女青年在一起“串月亮”倾诉衷情。有的还通过“串月亮”送槟榔、送茶订下婚约。

(3)苗族的“闹月”习俗。苗族的古老传说,月亮是个忠诚憨厚、勤劳勇敢的青年。有个年轻美丽的水清姑娘,她拒绝了来自九十九州九十九个向她求婚的小伙子,深深爱上了月亮。最后,她还经历了太阳制造的种种磨难,终于和月亮幸福地结合一起。苗族父老为对他们幸福爱情的怀念,世世代代都要在中秋之夜,沐浴着月亮的光辉,跳起苗家歌舞,并把这一风俗称为“闹月”。每逢中秋之夜,苗族群众沐浴着如丝缕的月光,吹奏悠扬的芦笙,跳起苗家歌舞,青年们在“闹月”活动中互相寻找意中人,互相表白要像月亮和清水一样,心地纯洁明亮,永结百年之好。

(4)纳西族的“祭月”习俗。每年的八月中秋,村村寨寨烧香供果,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清乾隆《丽江府志略》载:“八月中秋,以瓜、饼、豆角祭月”光绪《丽江府志稿》载:“节届中秋,供木樨而拜月。”木樨,俗名桂花,四委常绿,农历八月,桂花盛开,洁白的小花香气盈屋,是纳西族喜爱的一种名贵花木。在丽江纳西族中,流传着月亮上有一棵桂花树的传说,中秋佳节,全家人围坐在天井里,点上红蜡烛,插上几枝桂花,桌上摆满月饼、梨、苹果、石榴、板栗、核桃、松子、豆角,一起祭拜月亮,祀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5)傣族的“拜月”习俗。傣族传说,月亮是天皇第三个儿子岩尖变的。岩尖是个英勇刚强的青年,他曾率领傣族人民打败过敌人,赢得了傣族乡亲的爱戴。后来,他不幸死后,变成了月亮,升向天空,继续发出柔和的月光,在黑暗中给傣族人民带来光明。每逢中秋节这天,小伙子一清早就带上火药枪上山打火雀、野鸡,猎取节日野味。姑娘、媳妇们忙着到湖边,池塘里抓鱼。他们都忙着准备节日的晚餐。老阿妈则忙着舂糯米,做大小不同的食物,四只桌角上各放一个糯米圆饼,每个饼上插一炷冷香。待到月亮从山林上空一升起来,就点燃冷香,全家大小开始“拜月”。然后,对空鸣放火药枪,以示对英雄岩尖的敬意。最后,全家老小欢乐地围坐在小方桌旁,品尝食物,谈笑赏月,尽兴方散。

(6)白族的“拜月放灯”习俗。白族家家户户均备有自制的月饼,然后邀请亲友们到家中尝月饼、观赏月色。节日之夜,各家各户将月饼、新鲜水果、包谷、毛角等摆在八仙桌上,以示五谷成熟、庆贺丰收之意。当月升东山时,便置席拜天地,对月磕头。昆明附近的白族晚上要吃饵馔面条。中秋晚上鹤庆一带的白族还要举行漂河灯活动,人们将特制的各形纸灯,内点蜡烛或灯火,沿河漂放,看谁的灯漂得远,且不易灭;也有的将各种彩灯放置河两岸,并舞耍龙灯、狮灯、白鹤灯等,煞是好看。

(7)花腰傣的“叫魂”习俗。中秋这天,云南红河新平出远门的花腰傣人都要回家团圆。每当圆月升起,家家户户都要在屋顶的平台上摆上鱼、鸭肉、鹅肉、青包谷、绿豆和各类水果等献祭月亮,祈求五谷丰登。当圆月升空,这时候村寨里会请专门的一个人点燃蜡烛和香火,对着中秋的圆月庄重地给傣乡的月亮叫魂,主要唱词是祈求月亮赐给傣族人民吉祥顺利。这种给月亮“叫魂”的习俗,使花腰傣的中秋夜异常神秘。

(8)黎族的“对歌”习俗。黎族称中秋节为“八月会”或“调声节”。届时各集镇举行歌舞聚会,每村由一“调声头”(即领队)率领男女青年参加,互赠月饼、香糕、甜粑、花巾、彩扇和背心,成群结队,川流不息。入夜便聚集在火旁,烤食野味,痛饮米酒,开展对歌演唱,未婚青年趁机挑寻未来的伴侣。

(9)布依族“偷瓜”习俗。中秋节当天晚上,他们将偷来的老瓜用红布包好,一路放炮到缺子女的人家。这家的主人要请他们吃酒消夜,据说这样可以给这家人带来子女。而被偷的人家也不会责怪偷瓜的人,反而认为这样可以给他们带来更好的收成。

(10)壮族的“祭月请神”习俗。壮族习惯在河中的竹排房子上用米饼拜月,少女在水面放花灯,以测一生的幸福。每年的中秋夜,人们在村头村尾露天处,设一供桌,供放祭品和香炉,桌子右边树一高约一尺的树枝或竹枝,象征树,亦作月神下凡与上天的*,这里保存了古老的月亮神话因素。整个活动分为:请月神下凡、神人对歌、月神卜卦算命、歌手唱送月神回天四个阶段。

(11)侗族的“偷月亮菜”习俗。相传古时候,中秋晚上,月宫里的仙女们要下凡,把甘露洒向人间。因此,这一夜人们可以共同享受洒有甘露的瓜果蔬菜。侗家给这种风俗取名为“偷月亮菜”。中秋之夜,侗家姑娘打着花伞,在自己心爱后生的园圃里采摘瓜菜,而不会被看成是“偷盗”。她们还要有意地高声叫喊:“喂!你的瓜菜被我扯走了,你到我家去吃油茶吧!”如果能摘到一个并蒂的瓜果,则表示她们能有幸福的爱情。已婚妇女这夜也同样可以到别家园圃里去“偷月亮菜”,不过,她们希望能采到一个最大的瓜或一把活鲜青翠的毛豆,因为,这象征着小孩的健康(毛豆的谐音,当地指小孩)。小伙子们也有“偷月亮菜”的习俗,因为他们也希望月宫仙女赐给他们幸福。不过,他们只能在野地里煮了吃,不能带回家去。“偷月亮菜”,使侗寨的中秋之夜,增添了无限欢乐和神奇异彩。

(12)阿昌族的“煮饭喂狗”习俗。云南省梁河县一带的阿昌族,每逢中秋都忘不了给狗饱食一顿。相传从前稻谷皆自生自长,而且高大如芭蕉树,人们因此养成好吃懒做的习惯,并把吃不完的稻谷都糟蹋掉了。一天,观音娘娘见人们如此不珍惜粮食,一气之下刮起一阵狂风,卷走了所有的谷子。不久,人们一个个饿地嗷嗷直叫,观音听到狗叫,想到作孽的是人不是狗,于是就朝狗叫的地方撒下一把把谷子,人们把狗撵开去抢谷种吃。一位老人劝阻了大家,并把捡到的几粒谷种播撒在河边的田里,从此代代相传,人们不仅学会了种谷子,还懂得了生活要靠辛勤劳动的道理。为了不忘过去的教训,也为了报答狗讨来谷种的恩德,八月十五这天早上,家家户户都要用新收获的大米煮饭喂狗,而后走亲访友,欢聚娱乐。

4、特色民俗节日

云南有着丰富多彩的少数名族节庆,庆祝方式和风俗习惯也都不同,著名的要数泼水节、三月街、火把节等。

民 族传统节日节日特色时间

彝 族 火把节     耍火把、摔交、斗牛、歌舞表演 六月二十四日

彝 族 插花节     插花、对歌          二月初八

彝 族 虎节      跳虎笙、虎舞         初八至正月十五日

彝 族 赛衣节     歌舞、鲜艳服饰        三月二十八日

彝 族 牟定“三月会” 物资交流、民间歌舞表演    三月二十七日至二月十九日

白 族 大理三月街   物资交流、赛马、歌舞表演   三月十五至二十一日

白 族 青姑娘节    歌舞             正月十五日

白 族 绕三灵     祭祀、栽秧          四月二十三至二十五

白 族 栽秧会     祭祀、栽秧、对歌       芒种节令

白 族 火把节     树火把、赛龙舟、唱大本曲   六月二十五日

白 族 石宝山     歌会庙会、对歌       七月底

白 族 梨花会     梨园里野餐          每年梨花盛开时节

白 族 本主会     祭祀、歌舞、洞经音乐     各村寨不同

傣 族 泼水节     赛龙舟、泼水、歌舞      阳历四月中旬

傣 族 送龙节     祭祀、歌舞          公历一月

傣 族 关门节     琰佛塔、歌舞         阳历七月中旬

傣 族 开门节     串寨、放高升、歌舞      阳历10月中旬

哈尼族 阿玛突     祭祀、歌舞、摆街宴祭祀、歌舞、摆街宴 农历二月属龙日

哈尼族 “苦扎扎”(六月年节) 打秋千、摔交、歌舞  六月二十四日

哈尼族 “里玛主”节  歌舞、摔交          阳春三月

哈尼族 捉蚂蚱节    捉蚂蚱来食用         农历六月二十四日

哈尼族 姑娘节     秋千、歌舞          农历二月初四

哈尼族 祭龙日/新米节 锣、牛皮鼓,巴乌、四弦琴   农历二月二日

哈尼族 米索扎节    秋千、歌舞

哈尼族 苗爱拿节    篝火、歌舞          五月上旬

苗 族 花山节     爬花杆、芦笙、歌舞      正月

傈僳族 澡堂会     温泉沐浴、赛歌        正月初二

傈僳族 “盍什”节   吃团圆饭、射弩比赛      正月初一至十五

傈僳族 刀杆节     爬刀杆、下火海、丢包、歌舞  二月初八

纳西族 米拉会/棒棒会 赛马、歌舞、野炊、农具交易  二月初八

纳西族 三多节     祭祀、对歌、斗牛       六月二十五日

纳西族 骡马大会    物质交流、文体表演      农历三月中旬/七月中下旬

纳西族 祭天      祭祀春祭          在正月/秋祭在七月

纳西族 七月会     物质交流、文体表演      夏历七月中旬

纳西族 祭龙节     物资交流、文体表演      正月十五

藏 族 藏族草地藏民节 赛马、跳锅庄舞、弦子舞、野餐 农历正月

瑶 族 盘王节     祖祭、歌舞

上一篇:云南民俗禁忌

下一篇:五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