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门宦

科普小知识2022-03-04 04:49:18
...

中国*宗教学概念。语词源自汉语门派、门阀、官宦、宦门,引申为教团、帮派、体系,是中亚*苏非神秘主义派别纳什板迪耶教团及其所属支派在中国西北地区传播过程中产生的衍生物。其语义指向主要包括哲赫忍耶、卡迪林耶、库布林耶和虎夫耶。

1、发展历史

门宦在甘、宁、青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可分3个时期:

(1)康熙、乾隆时期(1662~1795)为传入时期,在甘肃、青海先后出现了11个门宦,最大的有大拱北、华寺、官川和穆夫提等。

(2)嘉庆、道光、咸丰时期(1796~1861)为发展时期,先后又形成新的8个门宦,如北庄、文泉堂等。

(3)清末和民国时期(1875~1940)为内部分化时期,先后从上述门宦中分立出来13个门宦,如崖头、灵明堂、撒拉教等。

2、门宦简介

哲合忍耶

亦称哲赫忍耶,中国*苏菲派四大门宦之一。阿拉伯语音译,原意为"响亮""公开",主张高声念赞颂词,由甘肃武都人马明心于清乾隆年间游学也门哲赫忍耶道堂(伊本·栽尼道堂)回国后所创传。


门宦

哲赫忍耶的教旨是"敬主赞圣"、"遵经从训"。在修持上主张先"教乘"后"道乘"。认为"教"是基础,"道乘"只限于少数有条件或教派继承人才能修持。门宦的领袖称为"穆勒师德"(导师),或称"谢赫",译称"老人家",也被称为教主,在信众中具有至高权威,受到信众普遍尊崇,过世后为其建造拱北(陵墓),信众常常前往拜谒(叫做"上拱北")或举行大规模尔麦力(善事)活动。对*"舍希德"(圣战、殉教)思想信仰较为重视,富于斗争精神,曾数次掀起反对民族和宗教压迫的抗暴起义。

在宗教修持和礼仪习俗上,哲赫忍耶的主要特点是高声念诵"迪克尔"(记主词)和公开举行颂主赞圣的仪式,以"明扬正道"故名"哲赫忍耶"。主麻日只举行聚礼拜,不再举行晌礼拜,该派男性教徒以不留腮须和戴黑白色六角帽为特征,妇女不戴盖头,不蒙面纱。

至清末民国以来,哲赫忍耶逐渐分化为北山、南川、沙沟、板桥等门宦,主要分布在西北各省,云南、东北及贵州亦有少数信众。

卡迪林耶

中国*苏菲派四大门宦之一。阿拉伯语音译,意为"大能者"。起源于波斯人阿卜都·卡迪尔·吉拉尼所创之卡迪里教团。

清康熙年间由华哲·阿卜杜拉传入甘、宁青*中,后来分化为数支门宦。主要包括甘肃临夏的大拱北、青海的后子河拱北、宁夏海原县的九彩坪等门宦。门宦领袖称为"道祖",也称做"真人"。

卡迪忍耶在教乘上等同于一般*,虔信*,遵循《*》和《圣训》,奉行"天命五功"。道乘修持则以"淡泊持其志,宁静守其心"为宗,以"清心寡欲为修道之功","弃绝尘俗为入道之门"。修持方式以静修参悟为主,默诵各种迪克尔词。有少数高级修士,抛离红尘,不求婚配,出访名师,入深山或驻拱北,进行苦修苦炼,禁欲苦修的特征很显著。这种修士也称为"勤炼人",民国以来渐渐减少或很少见。

卡迪忍耶门宦以著名拱北为传教中心,主持拱北事务者多称为"当家人",道统传承实行"传贤制"。此外,尚有宁夏同心县的石埫岭、固原县的齐门,甘肃的香源堂、阿门、青海大通后子河杨门等门宦,也属于卡迪忍耶门宦,自称道统源自阿卜都·卡迪尔·吉拉尼所创的卡迪里教团,多为清末至民国初年传入。其道乘修持也主要为静修参悟,但无离尘绝俗出家修道的修士。

库布林耶

中国*苏菲派四大门宦之一。阿拉伯语音译,意为"至大者",起源于中亚人纳吉姆丁·库布拉所创的库不拉维教团。传入时间一说明末清初,一说明洪武三年(1370),由一名外籍传教师穆呼引弟尼传入。相传此人定居河州东乡(今临夏回族自治州东乡族自治县)大湾头,改姓张,躬耕自给。后人为他建拱北于大湾头上,故称张门门宦或大湾头门宦。该门宦除遵五功外,主要是静修参悟,幽居山洞拜主,默念迪克尔,静修时间分40天、70天、120天不等。其教徒主要分布于甘肃省东乡、康乐及皋兰等地。

折叠虎夫耶

中国*苏菲派四大门宦之一。阿拉伯语音译,意为"沉静"、"低声"。是甘、宁、青*中乃格什板迪低诵学派苏非派门宦的统称,包括二十多个支门宦(有些已消失)。

虎夫耶主要有穆夫提门宦、毕家场门宦,系由*乃格什板迪白山宗著名领袖阿帕克霍加于清康熙初年到达青海西宁时所传,为甘、宁、青*中最早产生和形成的两个苏菲门宦。此外还有鲜门门宦,洪门门宦和北庄门宦。到清雍正年间,甘肃临夏回族谢赫马来迟游学阿拉伯归来后创传华寺门宦,是甘宁青*中最著名的一支苏非门宦,曾得到广泛传播,信众遍及西北回、东乡、撒拉各族*地区和陕西、河南、云南的一些回族*地区,青海化隆县卡尔岗地区的部分藏族和汉族,受谢赫马来迟传教影响,也皈依了*,信从他的苏菲学派。但这支苏非门宦到清朝中叶就基本衰落了。此外,又有胡门门宦、灵明堂通贵门宦等,道统虽并非直接源出于乃格什板迪苏非派诵学派,但受其影响较深,教义思想和礼仪制度与上述诸苏非门宦大致相同,故也称为虎夫耶苏非派。

3、制度特征

各苏菲门宦教义上都信奉逊尼派,在教法上信守哈乃斐学派的主张,并以苏菲著作《米尔萨德》《麦克图巴特》等经典为认主和必修的课本,此外还有以下共同特征:

(1)崇敬教主,以教主为"老人家",认为他们是引领教众走上正道的"赫海",甚至认为教主是能够创造和显示各种"凯拉玛特"(奇迹)的"吾里"(真主的朋友)。教众对教主唯命是从,凡事必须听教主的"口唤"。从精神生活到世俗生活都受到教主的影响。教主管辖许多教坊,并委派"热依斯"(教务代理人)和阿訇管理*教务。

(2)为门宦创始人、掌教人及其家族成员、门生修建墓冢--拱北。各门宦创始人,如大拱北的祁静一、穆夫提的马守贞、华寺的马来迟、库布林耶的穆哈伊丁等逝世后,教众在其墓地都修建有拱北,有的建有类似衣冠冢的墓地,也尊之为拱北。有的给各代掌教人建拱北,有的给掌教人的家族成员或其得意门弟子也建立拱北,甚至给与本门宦有关的阿拉伯或中亚传教士也修建拱北。拱北已成为门宦的宗教象征,一般都在人去世后才修建。甘肃省玉门市的吾艾斯拱北,即是当地*为纪念七世纪来华传教的宜教师吾艾斯修建的墓地,与门宦拱北无关。

(3)有严密而又系统的道统继承制。为了门宦的继承和发展,各门宦都建有自己的传承世系,称为"道统"。这种道统既上承某个苏菲教团的创始人和其思想主张,又代代相沿相续,脉络分明。其方式有子孙世袭、家族世袭和传贤继承3种形式。华寺、穆夫提、北庄等门宦都是子孙世袭。哲赫林耶在第三辈教主后,也演变为子孙世袭制。戛迪林耶则以传贤方式继承教主。大拱北、洪门、丁门、韭菜坪、灵明堂等门宦都坚持这一传统。家族继承则以保安族的高赵家门宦为典型,其创建人马叶哈雅之后的3代教主,无论男女都在家族内相传。各门宦都非常重视其道统,都有神秘的口头历史传说;有的还有正式的书面记载,如《哲罕耶道统史传》等。

(4)重视道乘修持。道乘修持即宗教修炼,各门宦都非常重视。其修炼道路和阶段,一般分为3个品级:教乘(即六大信仰和五大天命功课)、道乘(即各种苏菲神秘主义的功修)和真乘(即通过明心尽性等修炼步骤,达到出世及人主合一的精神境界)。在道乘修炼中,各门宦既根据各个苏菲家的不同修炼方式与仪规要求,也在一定程度上吸收了中国儒、释、道3家的思想因素,表现出不同的要求,如虎非耶主张"道(乘)教(乘)并重",戛迪林耶主张"道(乘)中有教(乘)",库布林耶主张"道(乘)教(乘)并举",哲赫林耶主张"先教(乘)而后道(乘)"。所有门宦都非常重视和醉心赞念"迪克尔",不同的门宦有不同的赞念方式,且都颇具神秘色彩。

4、相关问题

1、认为门宦不是教派,而是一种以"始传者子孙世世为掌教"做为基本特征的宗教制度,这种制度既是教主而兼地主的制度,又是一种"世袭罔替"的封建特权制度。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门宦"二字是"沿用汉人'宦门''门阀'等名词,来标明一种世袭的身份、地位与特权"。《******民族问题》《回族简史》及《中国*派与门宦制度史略》基本上持这种观点。

2、认为门宦与格底木、伊合瓦尼一样,同是中国*教派。他们在基本信仰上属逊尼派,在教律教法上属大伊玛目哈乃斐学派。在教乘修持上,与格底木、伊合瓦尼基本一致,在道乘修持上则有所不同。格底木、伊合瓦尼等重视教乘修持而不重视道乘修持,门宦各派则程度不同地都重视道乘的修持,因此在宗教仪式上也与重教乘各派有所不同。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门宦"二字既有"权门阀阅"之意,也有标新立异、另立门户之意,"门宦"与"门户"词意相近,"都表明一种家族或一种集团*",因此,这种观点认为以世袭制产生为最重要标志的哲合林耶门宦制度"恐怕要算一个最典型的门宦制度了。它集中表现了西北回族*门宦的封建实质,发展到了最高形态。但从根本上来说,门宦制度是一种神权与俗权合一、土地剥削与宗教榨取相结合、体现教主兼大地主特殊利益的封建制度,也可以说是*的神秘主义与中国封建制度相结合的产物。"勉维霖在其所著《宁夏*派概要》中及《撒拉族简史》持此观点。


门宦

3、有人认为,门宦"是指信仰*的教长(伊玛目)与教徒(*)所属的、宗教上相互有一定联系的、经济上相对各自独立的宗教集团,也可看作宗教单位。这种宗教集团一般以*为单位"。这种观点反对门宦制度说,认为门宦不是制度,既不是地主兼教主的制度,也不是以始传者之子孙世袭掌教为主要特征的封建特权制度,"门宦"一词不是沿用汉人的"宦门""门阀"等词,也不是在中国*内部产生的门宦制度。门宦是受外国*苏非派或什叶派中的栽德派影响而形成的。"门"是由阿拉伯语"巴布"一词而来,意为"神圣之门在召唤",故"门宦"一词实应写作"门唤"。

4、也有人认为,门宦是中国*的修道派,是苏非派在中国社会条件下的特殊表现形式。从"托钵僧"一词"原意为'门',具有'寻求门户'的意思",门宦分为"寻求门户时期的门宦和门阀教主时期的门宦"两个发展阶段。寻求门户时期的门宦是早期门宦,既指办道者寻求信奉者和办道资金,也指教徒寻求导师以指导自身的精神修炼,这两者综合便是早期门宦"寻求门户"之意。这时的门宦并不存在"门阀"和"高门世家"的含义。随着办道者声誉的提高、信众的增加、办道场所的兴建、道乘修持者队伍的壮大以及教民在宗教生活上对办道者依附的加强,寻求门户时期的门宦迅速转化为门阀教主时期的门宦。这是门宦发展的第二阶段,也即是门宦由兴盛走向衰落阶段。

5、《宗教词典》将门宦释为"*中国*一种封建家族式的神秘主义派别和宗教制度。'门宦'一词相传由中国古籍中的'门阀'、'宦门'两个词的第一个字合并而成,用以表明其权势和地位。创始人和首领被尊为教主(或道祖),因其身份、地位、权力多为世袭,后逐渐形成为宗教领袖的高门世家。"

上一篇:大藏经

下一篇:小乘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