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手机媒体

科普小知识2021-10-25 06:41:34
...

手机媒体,是以手机为视听终端、手机上网为平台的个性化信息传播载体,它是以分众为传播目标,以定向为传播效果,以互动为传播应用的大众传播媒介。被公认为继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之后的“第五媒体”。

名称:手机媒体

外文名:

地位:“第五媒体”

1、定义


手机媒体

手机媒体,是以手机为视听终端、手机上网为平台的个性化信息传播载体,它是以分众为传播目标,以定向为传播效果,以互动为传播应用的大众传播媒介。被公认为继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之后的“第五媒体”。

2、基本特点

手机媒体的基本特征是数字化,最大的优势是携带和使用方便。手机媒体作为网络媒体的延伸,具有网络媒体互动性强、信息获取快。传播快、更新快、跨地域传播等特性。手机媒体还具有高度的移动性与便携性,信息传播的即时性、互动性。受众资源极其丰富,多媒体传播私密性.整合性、同步和异步传播有机统一。传播者和受众高度融合等优势。如果说过去的十多年中,互联网改变了人类社会,那么今后的十年,手机也会改变人们的生活及媒体产业。手机就像一张大网,正在整合众媒体,成为媒介融合的新舞台。

3、发展


手机媒体

中国信息业实现跨越式发展。互联网信息时代手机影响力赶超广电媒体。从2000年到2006年10月底,固定电话用户由1.45亿户增加到3.71亿户,年均增长21%;移动电话用户由8500万户增加到4.49亿户,年均增长40%,居世界第一位。互联网用户由3370万户增加到1.31亿户,年均增长32%,居世界第二位。目前中国的电话和互联网用户分别占全球的四分之一和十分之一。中国4.49亿手机用户相当于2005年全国日报发行量总和9660万份的4倍,相当于同期全国上网电脑总数的3倍多,和全国电视拥有户数基本持平。

在从无线短信服务到彩信服务的发展过程中,技术的前进和突破,以及无线网络的平台支持,让手机真正具备了媒体的特征。

第一,短信服务的不断升级提高了短信内容的信息承载量;

第二,手机的便携性使得信息的送达率达到最大化;

第三,无线互联网和手机的结合保证和提升了传播终端用户的互动性。无线互联网是以手机为媒体终端建立的无线网络,随身性极强,相对于有线互联网络来说,它在使用上更加方便,信息传播更加及时。

近年来,手机报、手机广播、手机电视等手机媒体纷纷问世,成为人们现代生活中一道新的风景线,多种宽带无线技术并存将是必由之路,无线通信已经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以及社会的方方面面,提供无处不在的最佳服务。中国报刊广电媒体纷纷抢占手机网络传播新高地手机媒体作为互联网与无线通信融合的产物,由于其具有便携性、即时性的优势,集个性化和互动化于一身,成为重要的人际传播方式,甚至有人称其为继报纸、广播、电视和互联网之后的“第五媒体”。

2000年5月17日,中国移动公司正式开通短信(SMS)服务,这种原本为客户节约开支的文本业务,却成为移动通讯公司的最快经济增长点,全国短信发送总条数由2001年的189亿条到2005年的2600亿条以上,创下200多亿的市场份额,手机短信不仅创造了让人震撼的“拇指经济”,也开辟了新的传播渠道。随着短信增长的趋缓,一种新的增值业务“彩信”(MMS)震撼登场,它是在移动网络的支持下,以WAP无线应用协议为载体传递多媒体的内容和信息,这些信息包括文字、图像、声音、数据等各种多媒体格式,例如音乐、贺卡、新闻照片、MMS动画、铃声、视频等。随后又有一种手机铃声定制业务“彩铃”(炫铃)风靡起来了。

2004年2月24日,人民网推出国内首家以手机为终端的“两会”无线新闻网,首次实现借助手机报道国家重大政治活动新闻的历史性突破。从2004年起,中国联通和中国移动先后推出了基于蜂窝移动网络的手机电视业务试验。2004年5月,中国联通也发布了一项名为“视讯新干线”的手机视频服务。2004年7月18日,中国妇女报推出全国第一家手机报—中国妇女报彩信版,掀开了手机与报纸联姻的序幕。2004年n月,*作家黄玄的“中国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手机小说”—《距离》正式上线,引发手机文学的讨论热潮。

2005年3月,北京首部用胶片制作的专门在手机上播放的电视连续剧《约定》在北京开机。2005年9月,*电台与联通和闪易合作,在CD做上开通“手机广播”。2006年11月7日,国家通讯社新华社开通“新华手机报”。拇指轻轻一按,新闻尽在“掌”握,为全国手机用户带来全新读报体验,用户可以免费收看。“新华手机报”第一时间播报新华网发布的重要即时新闻,并根据手机的特点进行了摘选和浓缩。每天5分钟,即可概览天下风云。

根据中国目前的宏观经济发展形势,专家预计,2020年中国将是超过美国、欧洲和日本手机拥有量之和的全球最大市场。中国移动的数据用户人数在2005年增加了32%。随着现代化发展步伐加快、经济全球化加速,处于流动状态中的人口将占世界人口总量的三分之一,达到20亿人。

总之,手机媒体作为以手机为中介,传播文本、视听、娱乐等多媒体信息的互动性的传播工具,将对传统的传播方式产生突破性创新,手机比电脑更普及,比报纸更互动,比电视更携,比广播更丰富,集四大媒体的优势于一身,带来视听方式和传播模式的革命。

4、存在问题


手机媒体

尽管受制于技术标准、政策、商业模式、终端等因素,手机媒体的发展存在着许多不确定性,但是手机媒体正在改变现有传播格局,形成新的交流环境,媒体生态更加复杂,传播主体更加多元,用户分化更加明显,冲击舆论调控机制。手机媒体的发展导致社会控制进一步弱化。

手机媒体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有:虚假与不良信息传播、侵犯个人隐私、信息垃圾、信息安全、手机所固有的技术缺陷如屏幕小、电池不足等。

对手机媒体监管存在不少难点,诸如:传播者身份的隐蔽性、手机用户的海量性、跨地域传播带来的挑战、政策法规滞后等。在中国实行手机和网络实名制不切实际而且存在负效应。

包括*、企业在内的各种组织要学会运用手机媒体,特别是面对当今多元化、即时性、多样性的舆论生态环境,必须积极运用手机这一最新媒体,顺应新闻传播规律,提高传播技巧,主动设置议程,及时发布信息,努力占得舆论引导的先机,把握正确舆论导向。

对手机媒体的管理,要尊重手机媒体发展的特殊规律,创新手机媒体管理的原则。在制定有关手机媒体的政策与法规时,要避免鸵鸟政策。政策制定与立法原则应该是顺应和促进手机媒体产业发展,规范与发展并重。

手机传播的不足

1、虚假与不良信息传播

2、侵犯个人隐私

3、信息垃圾

4、信息安全

手机传播中负面效应

一手机短信传播中的违法问题

二手机垃圾消息

三负面短信造成信息污染和不良的社会效应

四手机传播带来的信息安全问题,如果处理不当会危及国家安全

5、手机媒体形式


手机媒体

手机电视

手机电视开辟了一种全新的、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信息传播渠道,使得观众能够通过手机,以最快的速度观看最新的动态信息,手机电视具备电视媒体的直观性、广播媒体的便携性、报纸媒体的滞留性以及网络媒体的交互性。缺点是:显示屏幕小,现有网络提供连接速度有限,最终显示图像不是非常清晰,手机电视信号不稳定,耗电比较多。另外移动电视要占用3G的网络资源,费用可能比手机费还高,移动电视能否赢利是个问题。

手机电视属于数字电视,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说。

1、地面波DMB

2、卫星DMB(卫星DMB业务是将数字视频或音频信息通过DMB卫星进行广播,由移动电话或者其他专门的终端实现移动接收的业务。)

3、蜂窝网络3G流媒体技术(流媒体是指视频、声音等数据以失实传输协议承载,并以连续的流的形式从源端向目的端传输,在目的端接收到一定缓存数据后就可以播放出来的多媒体应用。)

手机电影和手机电台

手机电视发展中现存的问题

1、政策问题(广电业和电信业行业分割)

2、商业模式

3、赢利模式(对手机使用者的时间掠夺会引起反感)

4、价格昂贵

5、用户认知度较低

6、技术尚存瓶颈(种类匮乏、价格昂贵、电池使用时间较短、视频手机的尺寸显示频的尺寸和显示质量)

7、操作较为繁琐

8、内容创新性有待提高

手机短信

手机短信中的人际传播行为就是依赖手机短信这一特定媒介而进行的非面对面的交流活动。人际传播的动机之一是自我认识和相互认识。相对重要的方面是希望对方能够充分的了解、理解和评价自己。根据调查发现使用短信动机的强度排序如下:事务通信、日常问候、休闲娱乐、信息咨询。另外手机短信使用中存在着文化差异,在日本和美国等发达国家,几乎无人使用短信服务。

手机短信的优势

1、传播成本十分低廉

2、传播及时,可以保存编辑

3、传播门槛低,大众化特征明显

4、传播范围广泛

5、具有较强的参与性和互动性

短信传播的局限性

1、信息承载量十分有限

2、短信传播缺乏权威,并非理想的新闻传播载体

手机短信的缺点

1、由于用手机发送短信与中文输入的操作过于复杂,用户难以接受,不适合与像信息群发、广告、通知等使用频率非常高的业务。

2、手机短信的大量信息无法长久保存,因而短信的手发记录无法有效管理

3、无法实现计算机的自动化管理,无法实现计算机数据和手机数据的交互。

6、手机媒体信息传播特点


手机媒体

一、手机媒体信息传播的“人性化”

(一)手机媒体传播的移动即时性———将人从“禁闭”中解放出来

手机媒体作为网络媒体的补偿和延伸,“纠正”了网络媒体的时间偏向,使信息传播由及时性转变到即时性:最为快捷方便地传播、接收信息。手机媒体将人从机器跟前和紧闭的室内解放出来,真正地做到了将人类说话和走路这两种基本交流方式结合到一起。3G、4G技术的运用实现了手机媒体与因特网的随时连接,使之具有互联网传播的及时性,它的便携性、移动性又做到“随时在线”“随身在线”,用户可以在高山草原、海滨沙滩、田野牧场一边走路一边与“世界”连接。无论用户身在何处,只要用拇指操作手机就能接收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包括专业媒体机构、自媒体提供的各种信息,实现“零时差”传播。即使用户不刻意打开游览器搜索信息,装载到手机中的各种新闻客户端或者其他APP应用软件会不断地向用户推送及时的新闻信息,铃声和振动也会提醒用户查看。它让静态的信息接收方式转变为动态的实时接收。

(二)手机媒体跨平台传播———“人性化”传播体验

媒介工具是人类传递信息的中介和平台,因此作为媒介工具之一的手机媒体自身也就是一个信息传输的平台,用户可以通过语音通话、短信、彩信的方式发送文字、图片、音频、视频信息。此外,如今的智能手机所具有独立的操作系统,使手机可以如电脑一样安装软件、游戏等第三方服务商提供的程序,这使手机媒体具有了整合多种平台的功能,实现信息跨平台交流。这种跨平台交流消除了用户通过进入Web搜索的繁琐步骤,实现“一站式”到达,将人们从携带众多电子设备和繁琐的程序中解脱出来,同时也改变着信息以网页为主要承载的模式,凸显了手机媒体传播的“人性化”。换言之,手机媒体传播的“人性化”是对用户使用媒介工具的人性化满足。手机媒体屏幕小、方便携带、移动性极强等特点,也促使第三方平台针对手机媒体的特性做出了相应的调整。以新浪微博iPhone4.6.1版为例,手机版与网页版相比主要的变化有:第一,主界面以可视化、简约为主。界面的大面积用来承载信息,导航区从网页版的左右两边调整至屏幕的上下区域。屏幕顶端从左到右依次是好友关注、分组下拉菜单、操作下拉菜单;分组菜单栏可以根据用户需求将所关注的人进行分组,这种分组查看信息可以提高重点信息的阅读率。屏幕底从左到右依次是首页、消息、“+”(微博书写、发布等)、发现、我。导航区分类清晰明了,图标设计醒目,风格简约,使整个界面具有简洁方便、误操作少、可用性高和良好易用性的特点。除此之外,用户还可以自主选择更换其他的免费或付费的个性化界面装备。第二个变化源于手机的定位、重力传感器和二维码扫描功能。这使得手机微博在功能上添加了发布与地理位置相关的信息,如发布带地理位置的微博、搜周边的好友、摇一摇等功能。重力传感器和二维码扫,则使用户无需键入文字搜索,通过轻轻摇一摇就能搜索到信息和正在一起摇的人,扫一扫就查找微博用户以及查看信息。这些也是手机版微博与网页版微博最大的不同。界面的调整和功能的设计也充分体现了“以人为中心”的理念。在2012年2月,新浪微博拥有的3亿多的注册用户中,60%活跃用户是通过移动终端登录,而通过手机媒体登录占所有通过移动终端登录的64%。可以说,通过手机媒体,微博成功地帮助人们在“等候时间”里或不同的转化场景中提供了传播信息、建构自我的契机。这样跨平台的信息交流互动会成为未来信息传播的必然趋势,进而也将带来更为“人性化”的传播过程与使用体验。

(三)手机媒体传播的互动性———彰显用户的“自主性”

手机媒体作为新媒体的杰出代表,继承了新媒体开放互动式的传播方式。较之网络媒体,手机媒体的传播进一步打破了传统媒介的特殊地位,清除了一般受众进入媒体的障碍,使得每一个人都能行使自己的信息发布权与意见表达权,实现与传播者双向沟通。手机媒体的移动即时性,形成了一个“无所不在”的5A传播环境:通过手机,任何人(Any-one)可以在任何时间(Anytime)、任何地点(Anywhere)通过文字、声音、图像等任何媒介(Anymedia)传播任何信息(Anymessage)。在这样的情况下,传播者和接收者的界限也变得更为模糊,它们的角色可以瞬时互换,相互融合。用户不再是单一的信息接收者、意见的反馈方,手机所具有的随写、随拍、随录、随转、随发的功能,使得每一个用户都能针对某一信息进行及时的补充、评论,转发,然后迅速传播开来,克服了传统媒体线性传播的直线性、孤立性等缺陷,真正实现传播过程的“双向循环”。手机媒体具有的集约各种媒体的功能,使用户可以*选择通过编写文字、拍摄照片和影像等方式进行直接互动传播。而在传播渠道的选择上,用户同样具有高度的自主权,既可以通过短信、彩信、微信、移动QQ等方式进行人际传播,也可以通过微博、论坛、博客、社区等平台进行群体传播、组织传播,甚至大众传播。手机媒体成为人能够“掌握”和控制的媒体,彰显了用户的自主性,体现了手机媒体对用户地位的人性化尊重。

(四)手机媒体传播“碎片化”———打造“个性化”传播

手机传播的即时性,将信息传递的周期缩短到以分、秒计算。同时,手机具有的储存功能,使人们不再被“钉”在某个固定的时间段接受信息,而是能够*地选择何时查阅信息,做到信息接收的异步性,将传播的时间分离、肢解,呈现传播时间的“零散化”。同时,这种零散化要求信息能够简明扼要地传递其最核心的内容,使用户能够在零碎零散的时间里能快速获取信息,亦或是分段的内容,使其在被打断后能在下一个零碎时间里继续阅读观看,造成信息的“破碎化”。此外,作为差异性个体的用户,他们对信息需求的类型不尽相同,迫使手机媒体的传播呈现“分众化”的趋势,使聚集的人群形成了无数的“碎片”。每一个用户都可以通过定制与自身的需求和兴趣相应的内容或下载相应的应用软件,将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拉出来。手机定位等功能,可针对用户身处的环境推送与地理位置相关的信息。手机媒体的这种传播将会最大限度地体现个人的差异和需求,最大限度地实现在信息需求方面的个人价值。而这种传播形态也印证了未来学家尼葛洛庞帝预言:在后信息时代,信息将变得极端个人化,这种个人化是窄播的延伸,媒介的受众从大众到较小的和更小的群体的。手机媒体与生俱来的个性化、情景性,以及传播的“破碎化”(时间“零散化”、信息“破碎化”、传播“分众化”),使得手机成为适合于不同人的个性化物品,成为用户打造个性化传播的平台,突出了手机媒体对用户使用信息的人性化满足。

二、手机媒体推动消费观念的改变

“媒介即信息”,手机媒体传播的“人性化”,使其成为一个完全以个体为中心的媒体,机不离身成为许多人的选择,可以说,手机媒体真正成为“人的延伸”,它在改变信息传播方式的同时,也悄悄地改变着人们的消费观念。个人信息消费,是信息消费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个人直接或间接以信息产品和信息服务为消费对象的活动。传媒技术的裂变也推动着人们对信息的消费:收发邮件、网上购物、网络社交这样的数据业务正成为如今手机账单中的主角,消费的数据流量的增长已超过语音和短信服务的增长。人们用手机浏览新闻、刷微博、聊微信、查看天气、搜周边美食、订餐、购物或进行“导航+位置服务”,在享受着免费APP应用软件带来的便利快捷生活的同时,也为这样移动网络生活支付着移动网络流量费用。追求更为个性化和高品质服务的用户还通过支付额外的费用购买相应的信息服务,如购买高品质的音乐、游戏装备或其他的付费优秀APP应用软件。这些都是目前个人信息消费的普遍方式。从即时通讯到手机视频对话,从短信互动到微信聊天,从商场购物到网上购物再到手机购物,从过去传统互联网时代“不出门知天下事”到目前位置服务“出行不求人,信息送上门”,个人信息消费正改变人们的传统消费观,也使这样的生活方式也成为当下的一种时尚。2013年12月4日,工信部已经正式发放4G牌照,手机媒体也将进一步满足人们个性化的生活需求,提高人们的生活品质,带动个人信息消费向更高层次转变,进而推动信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正如麦克卢汉所说:“任何新媒介都是一个进化的过程,一个生物裂变的过程。它为人类打开了通向感知和新型活动领域的大门。”手机媒体正是媒介一次次进化和裂变的成果。随着移动通讯技术和手机制造业的进一步发展以及微信、手机新闻客户端等应用的进一步扩展,手机媒体这个“带着体温的媒介”还将继续进化和裂变,也必将会掀起传媒界的新一轮变革,而它对人们的影响也不仅仅局限在对消费观念的影响,还将影响着人们的思考和行动。

7、对受众传播特征


手机媒体

(一)运行特性

大众传播作为社会上层建筑的一部分,它的运行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约,主要来自于三个方面摘要:一是政治制度;二是各利益团体;三是受众监督。在新闻媒介逐步市场化运营的今天,社会各利益团体的影响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广告商的影响。因为广告收入是新闻媒介运行发展的“粮草”。所以,无论是传统的三大媒介,还是新兴的网络媒介,都得腾出大量的版面和空间,为广告商摇旗呐喊。而手机媒体传播在这方面可能行不通。手机报、手机电视的运行中,不可能像报纸、电视那样大量刊登广告,甚至广告将在手机媒体中消失。这主要基于两方面的原因摘要:

1、手机的物理特性决定了它不适合广告传播。手机的最大优势在于传播的方便性、快捷性和有效性。正是这些优点决定了它的物理缺陷——显示屏固定偏小。这不符合广告商通过大版面、有冲击性的画面、图片、镜头以及有穿透性的语言来打动受众的初衷。另外,手机的基础功能依然是完成人际间的通讯。

2、手机媒体传播的“微妙身份”不容许广告出现。手机传播(手机报、手机电视)是新闻媒介和通讯运营商合作的结果。虽然,手机媒体和受众之间存在着传播者和接受者的关系,但我们更要清楚地看到,手机报或手机电视实际上是通讯运营商开辟的新业务。只有手机用户选择了此业务,才能建立新闻媒介和受众之间传播和接受的关系。而通讯商和手机用户是服务和被服务的关系,纯属商业行为,两者的行动都要受到事先签定合同的制约。假如手机报和手机电视中出现广告,都属违反合同的举动,不会被受众接受。

(二)受众特性

了解和探究手机媒体传播的受众特性,对于手机媒体的运行和发展至关重要。

一般情况下,在受众确立的过程中,主要考虑四方面的因素摘要:一是传播的受众特性摘要:受众是传播行为的接受者,是传播活动中信息流通的目的地,他们决定传受众区域;二是受众职业和身份;三是受众的年龄;四是受众的文化教育程度。就手机媒体传播而言,主要是后三者。

通过手机渠道获取新闻信息,是手机在新形势的附带功能。和其他媒介相比,手机传播的画面不及电视,声音不及广播,报道深度不及报纸,综合性、丰富性不及网络。这种情况下,使用手机媒体就是“迫不得已”的结果,属于非常手段。由此我们不难总结出手机媒体传播的受众特性来摘要:生活节奏快、文化教育程度高、年龄基本上趋于中青年的高收入者

(三)对两个特性的熟悉

手机媒体传播没有广告,以及受众的窄化,引出这样一个新问题摘要:手机媒体传播靠什么维持生计?这可能是许多人的疑问。但假如我们把手机媒体传播的两个特性联系起来分析,就会发现,新问题并不是我们所想象的那样,而是别有洞天。

1、手机媒体它不是独立的媒介,是报纸等传统媒介在新形势下的延伸。它将以内生性收入为主,即靠自己的新闻产品的出售为主。和内生性收入相对的是外生性收入,这会随市场经济环境的变化出现大幅度动荡。最为关键的是,内生性收入在总收入中占去的比例越大,媒介的经营自主权就越大。

所以,手机媒体一方面开拓了本媒介的经营范围,另一方面对于媒介收入内外平衡和提高媒介自主经营有积极意义

2、受众明确,对新闻产品提出更高要求。手机媒体的运行中不会出现广告,受众相对集中、窄化,再加之手机本身传播的有效性,这些特性也对手机媒体传播内容提出了更高要求。要真正做到以受众为本位,向他们提供真新闻、好新闻。

8、实际操作


手机媒体

(一)手机媒体对新闻选择的需求

新闻选择是对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事实加以鉴别,选出新闻媒介值得传播的事实。这对传播媒介是普遍适用的。手机媒体是传统媒体的衍生物,适用新闻选择的规律自不必说。因此,根据手机媒体的特性,在新闻选择四大标准——新闻定义、新闻价值、宣传价值、新闻法规的基础上,我们可以总结出适用手机媒体新闻选择的标准摘要:

1、强调新闻真实性、新鲜性。真实性、新鲜性是新闻的生命,手机媒体要传播新闻,必须坚持这一原则,强调向受众提供新闻的真实性和新鲜性。

2、突出新闻的时效性、重要性、接近性、服务性、趣味性。对手机媒介来说,时效性即时间新,内容新;重要性即势必引起人们关心的事实;接近性即强调和受众心理的接近;服务性即提供给受众需要的、贴心的服务性信息;趣味性即富有高尚的生活情趣,引起受众的感情共鸣,增添生活的“调料”。

3、符合新闻法规摘要:即选择新闻法规答应的新闻提供给受众。

(二)手机媒体传播对新闻体裁的要求

新闻体裁是新闻媒体所传播的新闻作品的各类载体形式,是新闻内容和表现形式相统一的报道样式的统称,有消息和通讯两种体裁。选择什么样的体裁来报道新闻,既取决于新闻本身,也取决于不同媒介的特征。就是同一体裁、同一新闻在不同媒介下的表现形式也不尽相同。所以,分析适于手机传播的新闻体裁,对于手机传播至关重要。

手机主要功能是完成人际间的通讯,传播新闻只是手机的附加功能,而且受众集中、窄化,这些就决定了手机传播中所提供的新闻信息要新鲜、明了、简练。消息就是用最快的速度、最直接的方式、最凝炼的语言向受众传播最大信息量的一种常用体裁。由此不难看出,消息的特征和手机传播的要求是吻合的。而通讯要在叙述和描写的基础上进行分析、议论、抒情等,则不适合手机传播。

(三)手机传播对新闻写作的要求

1、动态消息摘要:“迅速简洁的报道最新发生的新闻事实。”这既是它的定义,也是它的写作要求——迅速、简洁。手机报、手机电视中更需要强调这一点。

2、综合消息摘要:即对某事物或同类事物就一个主题进行分析综合。这里的“综合”有别于报纸、电视等。在手机报、手机电视中的“综合”,要强调围绕新闻点去综合,即根据受众关心的核心综合。比如报道一场比赛,手机媒体中不能按照比赛的进程报道,而应围绕比赛结果进行,当然现场直播除外。另外,这样的综合需要建立在对受众深入调研的基础上。

9、相关研究


手机媒体

《手机媒体概论》

内容简介

本书内容新颖,能很好地满足新时代新闻传播学教学发展的需要,在宏观和,使学生把握手机媒体新闻传播学的基本理论,熟悉其整体的框架;在微观上,能够借助教学使学生对手机媒体的新闻传播学的实践业务知识有具体的了解。全书共分八个章节,具体内容涉及:手机媒体概说、手机短信、纸质媒体与手机媒体的握手、手机电视、手机媒体的传播学思考、手机媒体的经营策略、负效应和管理等。

目录

第一章 手机媒体概说

 第一节 手机的诞生与发展

 第二节 手机由人际沟通工具向大众媒体的跨越

 第三节 i—mode:手机媒体的先行者

 第四节 3g使手机媒体走向成熟

第二章 手机中的人际传播——手机短信

 第一节 手机短信与人际传播

 第二节 手机短信的传播特点

第三章 纸质媒体与手机媒体的握手

 第一节 中国手机报的发展

 第二节 手机报案例分析

 第三节 手机出版

第四章 手机多媒体传播:手机电视

 第一节 手机电视:直观型、交互性的便携媒体

 第二节 手机电视的发展

第五章 手机媒体的传播学思考

 第一节 手机媒体的特征

 第二节 手机媒体与新闻传播

 第三节 手机用户研究

 第四节 移动博客

第六章 手机媒体的经营策略

 第一节 手机广告

 第二节 手机游戏

 第三节 在手机媒体新应用中寻觅商机

第七章 手机媒体的负效应

 第一节 手机信息传播中的问题分析

 第二节 手机功能多样化引发的侵犯隐私权问题

 第三节 手机病毒

 第四节 手机带来的人身安全——电池爆炸

 第五节 手机带来的环境保护问题

 第六节 形形色色的手机媒体新难题

第八章 手机媒体的管理

 第一节 手机媒体管理的特殊性

 第二节 手机实名制

参考文献

附录1 相关术语解释

附录2 *电信条例

上一篇:网络新媒体技术

下一篇:悠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