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房产

津累计建设保障房74万套 发放租房补贴12.5万户

科普小知识 2023-10-28 19:47:45
...

初冬的津城,寒意袭人。在北辰区秋怡家园的*广场上,几位老人正在晨练,远离了闹市喧嚣,这里显得格外宁静。

秋怡家园是一个集公租房与还迁安置经适房于一体的小区。肖金玲老人的家就在广场北侧的8号楼5层,透过卧室的窗户,可以看到整个广场的风景。一辈子生活在低矮小平房里的肖阿姨从不曾想到,自己到了晚年还能住上干净明亮带电梯的高层楼房。“我们是2011年6月住进来的,每月租金875元,*补贴285元,我们老两口只要交590元。”还没等我们发问,肖阿姨就打开了话匣子:“你看卧室朝阳采光多好,小区环境也好,还有电梯和集体供暖,真是没有不舒心的地方。”

一边聊,肖阿姨一边带我们参观这套一居室住房。房子虽然不大,但却收拾得干净整洁,卧室的地上摆满了植物,其中一盆蟹爪兰花开正艳。每次回想起过去的居住条件,老人都感慨万千。自从2003年老房子拆迁后,肖阿姨老两口就一直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8年时间搬了4次家,因为资金有限,每次都只能选择低矮老旧的小平房,最小的只有6平方米。“那时候租的房子都没暖气,冬天四面透风,被褥潮得都能攥出水来,我们老两口落了一身病。”

条件不好还能想办法克服,他们最怕的就是涨房租。“原来我们在嘉陵道上租了一个‘伙单’,起初租金是每月500元,住了半年就涨到1200元。”肖阿姨说,“当时真是走投无路了。”

2011年,肖阿姨从电视上看到了公租房政策,发现自己各项条件都符合,就立刻向有关部门提出了申请。“3月份交申请,6月就领钥匙入住了。我现在太知足了,能住到这么好的房子里,真是要感谢党和*的好政策。”冬日的阳光照在她的脸上,温暖而安详。现在老两口衣食无忧、儿女孝顺,生活里只剩下幸福。

住房是民生之本,住房保障政策为无数像肖金玲一样的困难家庭提供了“稳稳的幸福”。

2015年只剩不到一个月,对于住在西于庄平房里的居民来说,屋子“夏天灌水、冬天进风”的苦日子也快要熬出头了。本市棚户区改造定向安置房和苑西区一期项目首批安置房今年年底具备入住条件,全部建成后可提供近9000套住宅,满足近3万人居住需求。

我们见到工程技术人员张璐时,他正在仔细测量记录数据,不放过任何细微的瑕疵。他说道,自工程开工以来,参建人员没有节假日、每天都在加班加点。根据设计方案,和苑项目每户都有正南向的房间,消灭了“铜铁角”,卧室、客厅、厨房全部直接对外采光,标准甚至超过了很多商品房。

目前,该项目配套公建部分的中小学教学楼、幼儿园、街道办事处及派出所合建楼、社区菜市场等均已实现建筑安装工程竣工,水、电、气、热和道路整修等配套工程也将于本月底前全部完成。在“十二五”收官之年,住房保障政策化作了百姓身边一缕缕温情暖意。

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住房保障制度和政策体系,为解决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建设美丽天津发挥了重要的作用。5年来,本市建立了以“发放三种补贴、建设三种住房”为核心内容的住房保障体系,保障层次不断细分,受益家庭不断扩大,实现低收入家庭“应保尽保”;颁布了《天津市基本住房保障管理办法》,成为全国较早实现住房保障立法的省市;完善了“三级审核、三级公示”,健全了从准入、分配到退出的完整闭合监管机制,确保住房保障公开公平公正;实现了多部门信息共享,将房屋、社保、公积金、户政、车辆、工商注册、税务等信息纳入住房保障监管系统,提高审核、监管的准确性;拓宽了保障房建设融资渠道,通过国开行、商业银行等信贷资金和社保基金、信托基金等融资1000余亿元,加快了全市棚户区改造和公租房建设;组织实施了以保障房为主的大寺、双青两个新家园建设,完善了保障房小区配套、绿化等公共服务设施,提升小区居住品质。

截至“十二五”末,全市累计建设保障性住房74万套,发放租房补贴12.5万户,住房保障覆盖率超过30%,使越来越多的中低收入家庭住房条件得到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