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八一三事变

科普小知识2022-04-11 06:48:27
...

1937年七七事变发生后,日本海军又在上海地区寻衅挑战。为抢得战争主动权,张治中奉令率两个师向上海推进,于8月13日向日本驻沪海军陆战队虹口基地发起围攻。这场战役历时三个多月,双方都相继投入重兵。中国军队投入70多万人,伤亡33余万人;日军投入30万余人,伤亡近9万8千多人。八一三事变改变了中日战争战略局势,成功吸引侵华日军主力从华北战场南下华东,我方夺取了战略主动权,更为我国工矿内迁、保存民族工业实力赢得了宝贵时间。

中文名:“八·一三”事变

外文名:8.13Incident

别名:八一三淞沪抗战

爆发时间:1937年8月13日

结束时间:1937年11月12日

发生地点:中国上海

参战军队:中国,日本

1、事变背景

淞沪地区位于长江下游黄浦江、吴淞江汇合处,扼长江门户。由于1932年一·二八事变后《淞沪停战协定》的限制,中国军队不能在上海市区及周围驻防,市内仅有淞沪警备司令杨虎所辖上海市警察总队及江苏保安部队两个团担任守备,兵力薄弱。然而,日本在“一·二八”事变以后,即在上海虹口、杨浦一带派驻重兵,专设日本驻沪海军陆战队司令部,驻沪兵力有海军陆战队3000余人,大批日本舰艇常年在长江、黄浦江沿岸巡弋。


日本舰队抵沪,载来大批增日军和大量军火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制造卢沟桥事变,侵占平津以后,又准备对上海发动大规模进攻。8月9日,日军蓄意制造事端,派遣驻上海陆战队第一中队长大山勇夫和一等水兵斋滕要藏乘军车闯入虹桥中国军用飞机场,遭到中国守卫士兵的阻拦后,他们竟开枪打死一名机场卫兵。中国军队进行自卫反击,当场将日军官兵二人击毙。日本帝国主义以虹桥事件为借口,命令大批日军陆续登陆,派飞机在沪宁、沪杭线上空侦察。

在“七七事变”之前,日本海军已有扩大战争的准备。此后,日本军部有一部分人主张不扩大战争,中日之间就停战已开始谈判,但海军方面还是在继续准备扩大作战,认为如果陆地作战的话,海军的偷袭也是有必要的,所以继续在制订作战方案。

1937年7月12日已形成对中国作战计划内部方案,要对中国实行海上*,攻击中国舰队。详细方案有海军航空兵第一、二航空战队空袭杭州,第一联合航空队空袭南昌、南京等,这与“八一三”淞沪会战开始后,日本海军的行动一致。

日本海军有一系列准备,在各地进入备战状态,海军军令部严格命令将长江流域下游城市的日本侨民遣返回日本,至8月9日为止。

2、事变经过

2014年8月26日,国家档案局在其官网发布了《浴血奋战——档案里的中国抗战》第二集:八一三淞沪会战,介绍了八一三事变的经过,摘录如下:

七七事变发生后,日本海军又在上海地区寻衅挑战。1937年8月9日,日本海军中尉大山勇夫等两人驾车闯入上海虹桥机场挑衅,被驻军保安队击毙。日军借此事件派军舰游弋黄浦江及长江口,作进攻威胁。为抢得战争主动权,我第九集团军总司令张治中奉令率领第87、88师等部向上海推进,并于8月13日奉令向日本驻沪海军陆战队虹口基地发起围攻,试图赶敌下海。八一三淞沪抗战由此展开。

日军大本营随即组建了上海派遣军,以松井石根为司令官,率两个师团开往上海增援,9、10月间,又相继增兵计达30万。中国方面也不断向淞沪战场增兵,先后调遣了70多个师赴沪参战。中国军队英勇抗日,不畏牺牲,战事空前惨烈,其中尤以四行仓库保卫战名扬中外。中国官兵以血肉之躯抵挡日军猛烈炮火,舍命卫国,坚持到11月初,粉碎了日军“三月亡华”的妄想。后因日军从杭州湾金山卫等处战场侧翼登陆,对上海战场形成合围之势,守军为避免更大牺牲,于11月8日起撤离上海。11日,上海沦陷。

3、事变影响

淞沪抗战进行了三个月,中国军队勇敢而坚强,以血肉之长城,抗拒日军之炮火,所有官兵,视死如归,前面的倒下去,后面的就赶上去,与日军展开街垒战与肉搏战,个个奋勇当先,受到了高度赞扬。

在这场战役中,中日双方都相继投入重兵,死伤数量堪称巨大,为抗战开始后正面战场上第一次大规模交锋。此役改变了中日战争战略局势,成功吸引侵华日军主力从华北战场南下华东,我方夺取了战略主动权,更为我国工矿内迁、保存民族工业实力赢得了宝贵时间。

淞沪会战爆发后,蒋介石基本答应了*的要求,从而实现了第二次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最终形成。

1937年8月25日,**军委发布命令,将中国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简称八路军),朱德任总指挥,*任副总指挥(9月11日八路军*改为第十八集团军,习惯仍称八路军);叶剑英任参谋长,左权任副参谋长;任弼时任政治部主任,*任政治部副主任。

中国工农红军的改编,是中国*真诚与*合作,团结御侮、共同对敌的表现;也是*最终以民族利益为重,放弃“剿共”政策,彻底转向抗日的体现。*领导下的人民军队同*军队合作,共赴国难,这是抗日战争时期国共合作的主要内容和主要形式。

4、国际反应

美国

八一三事变后,美国的反应,颇使中国失望。美国当时对中日战争所持的基本态度是:“一、避免卷入;二、保护(在华)美国公民的生命、财产和权利”。显然,美国当时推行的是中立主义政策,对日本侵华的谴责和对中国的同情,都只是停留在口头上。尽管美国民间出现了要求制裁日本和支援中国的强烈呼声,但*当局并无采取什么实际行动。

苏联

淞沪战争期间,中国与苏联签订了《中苏互不侵犯条约》,从苏联获得军事援助。

在对付毗邻各自国土又极具强烈侵略扩张性的日本这个问题上,中苏两国有着共同的利害关系。从中国方面来说,联苏制日是极为重要的一环,这不仅是基于对苏联战略利益的判断,还因为在各大国中唯有苏联拥有在东亚对日本的行动进行迅速干预的力量,或者说,对日本具有威慑力量。

中苏两国从1935年已开始进行关于中苏条约的谈判,到七七事变和八一三事变发生后,才完成了正式签约的商议。1937年8月21日,《中苏互不侵犯条约》终于在南京正式签订,8月30日正式公布。

在当时的特殊国际环境下,在各主要大国都采取中立立场时,作为一个军事工业大国的苏联,单独声明不与中日战争中的中方为敌,以条约形式表明它与中国之间的非敌对立场,这无疑是对正在艰苦抗战的中国的一大声援。这一条约签订的消息传来,给了正在淞沪战场上浴血奋战的抗日军民以巨大的鼓舞。上海各大报刊纷纷发表评论,各界著名人士也发表谈话和文章,热烈欢迎这一条约的成立,盛赞这一条约是对日本侵略者的一个警告,大大地增强了中国抗战的信心。

5、老兵回忆

2005年8月8日,新华社播发《鲜血染淞沪——抗战老兵忆大上海保卫战》一文,文中有老兵回顾了当年淞沪抗战的场景、片断,摘录如下:

“8•13”淞沪抗战,鏖战3个月,日军投入兵力28万,出动军舰30余艘、飞机500余架、坦克300余辆;中国方面则动员了全国总兵力的三分之一、超过75万人参战。尽管中国军队的装备与侵华日军相比差距很大,但广大将士同仇敌忾,拼死护国,毙伤日军4万多人……装备简陋的中国军队前仆后继,以血肉之躯英勇阻击日军的疯狂进攻,其中八百壮士固守四行更是中华民族顽强斗志的不屈象征。

“淞沪会战开始时,只有23岁的我在88师524团1营1连任少尉排长。”现居住在重庆市南岸区的抗日老兵杨养正回忆说。“1937年10月26日,根据上峰的命令,我们524团1营转移到四行仓库阻击日军,掩护其他部队撤退。日军火力很猛,我们的一连长和三连长都牺牲了。”

“当时,有些记者在英国的租界里面,亲眼目睹了我们和日军的这次战斗。他们问我们团长,你们有多少人在那里坚守?谢晋元团长为了麻痹敌人,当即大声回答:‘八百!’实际上,我们并没有800人。我们总共加起来也就400多人。”

“八百壮士以弹丸之地、血肉之躯,激战四昼夜,抗击日军数万人,以伤亡40余人的代价,毙敌200余人。

谢晋元的一句:‘我是一名军人,身可死但枪不可离,没有命令虽死不退!’尽显中国军人风采。”杨养正说:“有一次,我在3楼观察敌情,发现敌人正在马路对面挖工事,这时谢团长来了,我立即向他报告了这个情况。谢晋元拿起望远镜,看了看,骂了句:‘让你们狗日的挖!’,他从轻机枪手面前一把夺过机枪,对着挖工事的鬼子们就是一梭子,七八个鬼子当即被打倒在地,其他鬼子嚎叫着抱着脑袋躲藏了起来。”

“10月30日,日军发起了猛烈的攻击,我们一次次打退了敌人进攻,双方相持不下,但是,我们孤军作战,弹药所剩无几,很难继续坚守。这时我师接到南京大本营的命令:四行仓库的坚守行动已达预定目标,命令壮士们立即撤离,进入英国租界。由于进入租界需要突破敌人的*,穿过马路。所以谢晋元团长决定让我们排作为后卫掩护部队撤入英租界。当部队大多撤进英租界时,一颗炮弹突然打到了离我不远的地方,爆炸后溅起的弹片打到了我的左眼上,我当时就不省人事了。”“当我醒来时就知道自己的左眼已经瞎了。”老人指着自己深陷的眼窝对记者说,“在租界里英军把我们的枪械全部缴了,从此我们开始了长达4年的‘孤岛’生活。”

6、纪念活动

2017年8月12日,海峡两岸健在的黄埔军校学员、后裔代表在上海参加纪念全民族抗战爆发80周年暨“八一三”淞沪抗战80周年座谈会。与会者畅谈淞沪抗战往事,呼吁后辈从历史中汲取民族团结的精神,共同振兴中华。

淞沪抗战中,在武器装备处于劣势的情况下,中国军队不畏牺牲,与侵华日军展开殊死搏斗,其中以苏州河北岸的“四行仓库保卫战”最为著名,留下了“谢晋元与八百壮士”的佳话。淞沪抗战粉碎了日本侵略者“三个月灭亡中国”的妄想。

座谈会上,谢晋元之子谢继民回顾了“四行仓库保卫战”始末。他说,在淞沪抗战80周年之际,回顾这段历史,倡导继承“八百壮士”对国家、对人民的一片丹心,具有重要意义。

98岁高龄的黄埔军校十七期学员夏世铎曾参与抗战中后期的多场战役。抚今追昔,他专门赋诗一首。老人慷慨激昂地在座谈会上朗诵:“不畏艰险,浴血沙场,黄埔精神,永守发扬!”

*振兴中华民族暨文化经济促进协会理事长臧幼侠在座谈会上分析,“如果没有淞沪抗战的坚持和坚守,没有将士们的大无畏精神,很难想象后来在武汉、长沙、常德、衡阳等会战打响后,中国人如何以血肉之躯抗敌御侮。”

“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华夏创意文化交流协会理事长许绵延说,80年前全民族抗战打响,证明了中华民族一直以来就具备“团结”精神的基因,今天追念英雄事迹,更加让我们认识到团结的重要性。

座谈会由民革上海市委、上海市黄埔军校同学会、上海中山学社联合主办,两岸共120多人与会。会前,来自*的部分代表还参观了四行仓库纪念馆等。(据新华社上海2017年8月13日电)

上一篇:羊马河歼灭战

下一篇:罗斯威尔事件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