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会计政策对会计信息的影响
一、会计政策对会计信息的影响
(一)积极影响分析
1.从会计政策的本质特征来看,会计政策对会计信息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会计政策根据制定的主体可划分为宏观和微观两个层次。宏观会计政策是通过会计准则和有关法规的制定来体现的;微观会计政策主要表现为企业主体在宏观会计政策的指导和约束下,从自身利益和特点出发,在允许的范围内所作的选择。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在《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专辑中指出:“人们所做的各种会计抉择至少有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本委员会所作的抉择,或其他有权作出规定的机构所作的抉择,要求企业按照某种特定的方法提供报告,或从反面来规定,禁用他们认为不适当的方法。”第二层次是“各种抉择还在个别企业这一层次上作出。随着公布的会计准则越来越多,个别企业抉择的范围不可避免地会变得越来越狭。但是编制报告的企业在会计上总是有许多决定要做的,包括未颁会计准则时,在各种可行方法中选用一种,或在奉行准则时,在各种允许方法中作一抉择,不仅现在如此,将来也会如此。”这里第一层次的抉择是属于宏观会计政策的范畴,而第二层次的抉择即企业的抉择则属于微观会计政策的范畴。wwW.11665.coM
2.从会计政策产生的原因及其作用来看,会计政策的存在是企业会计实务与企业经营管理的需要。会计政策产生的原因首先是会计实务的多样性与复杂性。会计实务的多样性与复杂性,使会计计量方法、计量手段以及会计人员对客观事物认识的局限性而导致会计信息与实际情形的差异。在计划经济*下,国家要求企业执行统一的行业会计制度,从会计方法到会计科目、报表都作了统一规定,企业只能被动地执行,而没有选择的余地,人为地忽略了客观存在的会计实务的丰富多样性,否定了会计政策应有的作用。我国实行*市场经济*以后,国家对于宏观会计管理*也按市场经济规律要求进行了相应的改革。随着会计改革的不断深化,企业会计管理的自主权也将逐步扩大,企业将有一个相对过去来说显得十分宽松的环境,在这一环境中,企业有可能从自身特点和利益出发,以满足企业提高会计管理水平的需要。
(二)消极影响分析
在现实的经济生活中,会计政策选择经常充当盈利管理的工具,且形式多样、防不胜防,造成极大的危害。这种基于操纵盈利或进行一般意义上的盈利管理的会计政策选择,不妨将其定义为不良会计政策选择。此处的“不良”主要是着眼于其实际的经济效果,当然也涉及到这种行为的动机。
1.不良会计政策选择的后果是操纵利润、粉饰报表。对我国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现状的实证研究也部分地验证了上述结论。譬如,有研究表明(孙锋等,1999),我国上市公司存在着包括利用会计政策选择等手段操纵会计利润的现象:(1)配股现象。上市公司为了达到最近3年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不低于10%这一“圈钱”配股的资格线,不惜代价采取各种合法或非法手段力保,出现了耐人寻味的“10%现象”。(2)微利现象。前1年或2年亏损的上市公司,为了免受特别处理或摘牌的处罚,采取种种手段使本年净资产收益率保持哪怕0.0001%的微利水平,只要不亏损就行。(3)重亏现象。对于无法做成盈利或是首次加入亏损之列的上市公司,为给下年扭亏留一手,有意做成重亏,以免第二年连续亏损而被特别处理;对于无法摆脱被特别处理命运的公司,则做大亏损清洗以前年度累积的包袱。为下年扭亏逃脱摘牌厄运埋万伏笔。上述采取“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行为无不是与*监管部门和其他利益相关者博弈斗争的表现。
2.发生不良会计政策选择的第一方面原因是由于会计政策的宏观决策者被微观决策者以及与该会计政策有利益关系的各方左右了思想和行动,从而导致了宏观决策者选择了正好被微观决策者所期望的会计政策,让实际操作者可以相对*地描述自己的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第二方面原因是由会计政策所支持的会计信息特点所决定的。因为会计信息反映的是一种近似的真实,其标准很难确定。另外,人们认识的角度、深度及出发点不同,对同一经济现象可能在同一时期有不同的说法,这些观点很难说谁对谁错。第三方面原因是出于经济学的角度,“经济学从来不认为任何事情、行为或制度有绝对的价值,它所追求的最佳境界是不同事物、不同行为或不同制度间的均衡点”。会计政策选择作为经济活动的一种,也符合这种说法。如果企业会计政策的变更成本较低,企业就容易产生变更会计政策的行为倾向。
二、发挥会计政策对会计信息正作用的措施
(一)进一步完善公司治理信息披露制度
强有力的信息披露制度是对公司进行监督的典型特征,因此就得要求上市公司披露以下信息:一是上市公司的持续信息披露;二是公司治理信息的披露;三是股东权益的披露。从世界范围看,各国准则都强调企业既有适当选择会计政策的权利也负有进行充分披露的义务。另外,我们还应进一步完善会计规范体系,加强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监督和惩处力度。
(二)建立长效的激励机制
激励问题是公司治理的核心问题之一,也是长期困扰我国企业改革的关键性问题。目前我国上市公司的激励主要是短期的报酬激励,缺乏与公司业绩挂钩的长期激励机制。因此,应进一步探索与上市公司业绩挂钩的股票期权等激励机制,制定较长期的经理人经营绩效的评价标准,使经营者和所有者的目标函数趋同,以增强公司经营者对股东的责任心与忠诚度,减少经理人的道德风险,提高会计政策选择的客观性。
(三)明确产权对会计信息的生成和界定功能
产权明晰对于企业经营和所有者来说都是相关利益有效组合、调节和保护的重要保障。它的最主要功能是降低经济活动的交易费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另一方面,产权的明晰界定,为会计信息系统目标的实现创造了两个重要条件:一是股东追求利润的最大化,二是各利益相关方与管理当局之间有契约关系。有了这两个条件,既可允许和鼓励企业根据企业交易费用的高低来选择会计政策,又可以发挥会计准则的激励约束和资源配置的作用。因此,只有产权界定清楚,会计准则的运行和会计信息的生成才会有效率。
三、会计政策选择的启示
(一)会计政策制订与实施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逐步完善
由于企业会计政策制订者的有限理性,决定了其制订与实施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逐步完善。*颁布的会计准则若有了破绽或漏洞,市场主体就会伺机钻营牟利,*一旦发现便会完善旧准则或制订新准则加以规范,*和企业会计政策选择主体随即便展开新一轮的社会博弈。一轮博弈结束后,会计准则便达到了暂时的纳什均衡状态,但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变迁,当旧有的准则规范又不能涵盖新的会计业务或出现疏漏时,会再次引发*和会计政策选择主体之间的博弈,其结果是达到新的“纳什均衡”。这样,经过多次博弈之后,会计准则就会不断得到发展和完善,社会公认程度日益提高,最终趋向于“帕累托”最优状态。
(二)会计准则的制订尚未经过“充分程序”,企业会计政策各相关利益集团在参与制订的过程中也没能体现出决策的*性
譬如,目前我国企业的资产负债率普遍较高,从整体上看银行是企业最大的债权人,但目前我国已出台的一系列具体会计准则似乎没有体现出银行的参与,对银行作为债权人的利益保障也不够,以至于出现了企业通过会计政策的选择来逃避技术上违反贷款合同约束,从而侵害债权人利益的现象。那么今后*在会计准则的制订环节上就应体现出政策决策的*性,在执行实施过程中应对企业会计政策的可选择范围加以适度限制,这应是我国会计准则制订者进一步努力改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冯丽霞等.财务分析学.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4:36-41.
[2]证监会.上市公司治理准则(征求意见稿).2001.
[3]张学谦.国际会计准则与惯例.北京:对外对比温度贸易大学出版社,2004:120-123.
[4]r.l瓦茨,j.l.齐默尔曼.实证会计理论(中译本).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
[5]黄菊波,杨小舟.试论会计政策[j].会计研究,1995,(11):1-5.
[6]张为国,徐宗宇.“实证会计理论”.贝多广主编.证券经济理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10).
上一篇: 少先队中队新学期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