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黎坪镇

科普小知识 2023-11-10 11:01:09
...

黎坪镇位于南郑县西部,东接四川旺苍县鼓城乡、北邻勉县漆树坝乡、西南与宁强二郎坝乡接壤。镇*驻地元坝子,距县城61公里,面积377.92平方公里,平均海拔1500米,年平均气温,最高22摄氏度,最低-2摄氏度,属高寒山区。

中文名称:黎坪镇

行政代码:610721117

身份证前6位:610721

长途区号:0916

邮政编码:723000

隶属政区:南郑县

行政级别:镇

车牌号码:陕F

辖区面积:377.92km2

人口数量:约1.7万人

人口密度:599人/km2

1、地方简介


黎坪镇

地域辽阔、物产丰富,有珍奇动、植物资源30多种,辖16个行政村、1个社区居委会、73个村民组、总人口为8077人。镜内主产:薯类、油菜、杂豆等。绿色农林特产主要有核桃、花椒、木耳、香菇、土蜂蜜、橡子等,以生猪、土鸡、牛羊为主的畜牧养殖业兴旺发达。中药材种植有细辛、厚朴、西洋参等。黎坪*森林公园在辖区南端。

2、历史沿革

1958年成立元坝公社、黎坪公社,1984年分别改乡。1996年,元坝乡、五星乡合并立元坝镇,面积98.9平方千米,人口0.6万人,辖菜坝、元坝、白岩山、小褒城、灰炉坝、刘家营、二郎庙、五郎坎、松坪、周家营、熊家坝11个行政村;黎坪乡面积220.8平方千米,人口0.2万人,辖黎坪、燕子岩、小沙河、大田坝、桃坝5个行政村。2001年,撤销黎坪乡并入元坝镇。2011年,元坝镇更名为黎坪镇。

3、行政区划

黎坪镇区划

610721117001121元坝社区

610721117200121元坝村

610721117203220瓦石溪村

610721117204220黎坪村

610721117205220桃源村

610721117206220二郎庙村

610721117207220五郎坝村

610721117208220松坪村

4、城镇动态


黎坪镇

黎坪镇举办第二届向日葵花海开园启动仪式

7月8日,黎坪镇举办第二届向日葵花海开园启动仪式,参加本次活动的有南郑县相关领导、汉中黎坪景区管委会、黎坪镇人民*、汉中黎坪景区开发建设有限公司及各界新闻媒体。

“黎坪葵花花海”是由汉中黎坪景区管委会、黎坪镇人民*和黎坪景区开发有限公司的共同努力下,与当地老百姓共同种植建设的花卉观赏园区,不仅推动了黎坪特色农业发展和最美乡村建设,为游客营造更加舒心、满意的旅游环境,同时也带动了农民增收致富,促进黎坪旅游发展。

5、自然气候

南郑县黎坪镇属北亚热带湿润气候区。由于地理因素、季风环流等影响,气候具有以下特征:

地处海陆气候分界处,包括两个气候带:北亚热带和暖温带,尤以北亚热带气候特征最为明显。

具有显著的季风气候特征。冬季受蒙古高压控制,经常有干冷气流进入,天气多阴沉,干旱少雨,东北风较多,但风力较弱;时有寒潮侵袭,但气温又不至过低。春季是北方干冷气流与南方湿热气流交替的时令,乍寒乍暖,天气多变,有时“清明时节雨纷纷”,有时则吹黄沙风。夏季东南季风活动频繁,湿热气流进入,雨热同季,多雷雨,伴有狂风;时有干旱发生。秋季北方冷气团与南方暖气团相遇,境内往往阴雨连绵,有时整月地皮不干;但有时也出现干旱(俗称“秋老虎”)天气。这一特征,是导致秋季日照时数偏少的因素之一。

受地形影响,气温、降水垂直差异显著:米仓山北坡气温由北向南递减;降水则由北向南递增。

灾害性天气如暴雨、低温、连阴雨、干旱等频繁。

6、附近景点


龙岗寺古人类遗址

黎坪森林公园

黎坪*森林公园地处大巴山中段南郑县元坝镇,距南郑县县城60公里,有原始森林64万亩。

园区山峦叠嶂、沟壑纵横,西流河峡谷横贯其中,既有奇石险峰之壮美,又有古树清流之秀丽。二郎山水库高峡平湖,青山辉映,瀑布飞挂。溶洞钟乳滴露,石笋如林。石马山石林矗立,石中生树,大、小冷坝的天然牧场牛羊遍布。有陕南“九寨沟”之称。

龙岗寺古人类遗址

龙岗寺古人类遗址落在陕西省南郑梁山镇境内与历史文化名城汉中隔江相望。该遗址文化内涵包括旧石器文化,新石器文化,汉代墓葬群,寺院建筑和近现代革命旧址五部分。

旧石器文化,1943年以来在此发现数以千计的旧器,类型有砍砸,石球,尖状器,刮削器等,与大熊猫,剑齿象,羚羊等第四纪蒲乳动物化石伴生。龙岗寺旧石器在地质年代为中更新世早期,绝对年代距今120万年以上(见《人民日报》1992年2月10日第四版),早于蓝田猿猴人遗址,是迄今发现陕西最早的旧石器文化。

新石器文化,1983年10月至1984年底,省考古所对该遗址进行了部分挖掘,清理了430座墓葬,出土了人面壶,彩陶罐,船形壶,兽头尖底瓶,人头彩陶壶等文物三千余件。该遗址的发掘为研究我国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的渊源,分期和发展脉络等提供了宝贵的资料,也证明了7500年前龙岗寺人类最早培育了豆科植物。

汉代墓葬群,分布在龙岗寺以东50米,省考古所清理了四座,其中西汉文景时期一座,东汉中期一座,东汉晚期二座,出土了青铜鼎,青铜剑,玉鸟,鎏金带勾,陶俑等弥足珍贵文物九十余件。

寺院建筑,资料记载龙岗寺始建于南北朝梁天监年间(502-519年),唐宋时期已有较大规模,并成为汉中乘船游览佳景,目前现存古建庙宇三大院48间,总面积11685平方米。

革命旧址,1931年5月,0陕南地下组织负责人梁益堂,贾拓夫等在此主持召开了0陕南特委第一次代表大会,在中国革命斗争史谱写光辉的篇章。

龙岗寺古人类遗址蕴藏着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资源,在国内外有较大的影响。1986年中科院黄蔚文教授考察龙岗寺提出:“龙岗寺旧石器遗址是亚洲三大旧石器遗址之一”,1988年美国考古学家阿金斯教授访问考察龙岗寺遗址时评价“我从这里看到了中国文化的根源”。

1992年该遗址被省*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珠园

珠园位于市中心,原为修建淮河路天桥取土留下的水塘。解放后经全面治理,1958年辟为公园,称大塘公园,总面积6.9公顷,其中水域面积3.4公顷。1999年,经重新规划改造后,改名为珠园。如今的珠园秀木葱茏,芳草萋萋,碧波荡漾,曲径通幽,楼亭台榭,金碧辉煌,石桥玉栏,赏心悦目,既有苏州园林的神韵,又洋溢着改革开放的现代气息,展现出蚌埠的崭新风貌。

7、地方特产


草堰酱肉

草堰酱肉

草堰酱肉是陕西省汉中市南郑县草堰村的特产。草堰塘酱肉,黑里透红,香昧扑鼻,观其色,闻其味,不食也会满口生津。

中国传统酱肉之乡位于南郑县草堰街,离县城以东2公里,汉中8公里,处在大河坎与周家坪之间的交通要道上。如果你走在南郑街头闻到一股香味,侧头一看,就会看见店铺门口放着一口锅,锅里煮的就就是草堰酱肉,酱肉一般都是现煮现卖,那色泽褐红,冒着热气的各种酱肉堆在桌案上,散发出一种诱人的香味儿,常常招惹得行人和食客们垂涎三尺,留足购买。吃酱肉是南郑人的一大嗜好,这从城乡药店门前常挂有出售腊汁药料的广告牌子便可见一斑。在南郑,不论县城里,还是乡间,几乎家家都有一个腊汁罐,来了客人,随时可倒出来煮肉,甚是方便,在县城里很多上班族每天下班后走到自家楼下常常会不自觉的去打上一斤酱肉回家和家人一起品尝,不管是小孩还是大人都对酱肉钟爱有加。

顾名思义,酱肉即是用腊汁煮出来的肉,所谓的“酱”也就是煮的腊汁,但它不同于干腊肉,它们最大的区别在于,干腊肉是用烟熏腊的;他也不同于一般的卤肉,卤肉是用卤法制作的肉,即用盐水、五香料或酱油制成卤水,将肉放进卤水里煮熟即成。而腊汁肉不加葱姜、料酒,也不用加糖来调色,只需用几味中草药及香料与肉同煮即可。这在中国饮食文化中堪称一绝,也算是南郑人的一个首创.体现了一方一域的民风民俗。

南郑腊汁肉所用的中草药及香料为:甘松、山奈、荜拔、良姜、砂仁、白蔻、细辛、白芷、肉桂、丁香,另加大茴香、小茴香、草果。这几种药料混杂在一起,制成药料包,即可用来熬制腊汁,它除了能提供特殊香味外,还能健胃消食,润肺理气,散寒祛风,镇痛化滞,通窍开胃等功效。

南郑腊肉

腊肉,又叫熏肉,是陕南秦巴山区一带的地方特产,是陕南人请客送礼的传统佳品,相传,已有几千年的历史。据记载,早在两千多年前,张鲁称汉王,兵败南下走陕南,途经南郑红庙塘时,南郑人用上等腊肉招待过他;又传,清光绪二十六年,慈禧太后携光绪皇帝避难西安,陕南地方官吏曾进贡腊肉御用,慈禧食后,赞不绝口。

陕南秦巴山区人,加工制作腊肉的传统习惯不仅久远,而且普遍。每逢冬腊月,即“小雪”至“立春”前,家家户户杀猪宰羊,除留够过年用的鲜肉外,其余乘鲜用食盐,配以一定比例的花椒、大茴、八角、桂皮、丁香等香料,腌入缸中。7~15天后,用棕叶绳索串挂起来,滴干水,进行加工制作。选用柏树枝、甘蔗皮、椿树皮或柴草火慢慢熏烤,然后挂起来用烟火慢慢熏干而成。或挂于烧柴火的灶头顶上,或吊于烧柴火的烤火炉上空,利用烟火慢慢薰干。秦巴山区林茂草丰,几乎家家都烧柴草做饭或取暖,是薰制腊肉的有利条件。即使城里人,虽不杀猪宰羊,但每到冬腊月,也要在那市场上挑那上好的白条肉,或肥或瘦,买上一些,回家如法腌制,薰上几块腊肉,品品腊味。如自家不烧柴火,便托乡下亲友熏上几块。

熏好的腊肉,表里一致,煮熟切成片,透明发亮,色泽鲜艳,黄里透红,吃起来味道醇香,肥不腻口,瘦不塞牙,不仅风味独特,营养丰富,而且具有开胃、去寒、消食等功能。陕南腊肉保持了色、香、味、形俱佳的特点,素有“一家煮肉百家香”的赞语。

腊肉从鲜肉加工、制作到存放,肉质不变,长期保持香味,还有久放不坏的特点。此肉因系柏枝熏制,故夏季蚊蝇不爬,经三伏而不变质,成为别具一格的地方风味食品,传说西安有名的“樊记腊肉”,就是陕南人传给的技艺。

陕南宰杀的年猪年羊,均供自食,每年旺为淡贮,终年享用。佐餐、下酒、宴客、馈友、逢年过节,都离不开腊肉。因此,一般农家,均以此为家常必备之乡食,遂成乡土美味。特别是深山人家,以家藏腊肉的多寡,来衡量贫富的标志。《汉阴县志》记有:“虽篷室柴门,食必兼肉。”这里说的肉,即指腊肉。

南郑藤编

南郑县黄官镇水井村具有悠久的藤编历史,全村家家户户都在发展藤编生产,把藤条加工成藤编桌、凳、茶几、沙发、躺椅等13个系列100多种产品,远销美国、日本及东南亚10多个国家,年销售额达2600多万元、出0易额达580多万元,形成了“一村一品”产业。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