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小中甸镇

科普小知识 2023-11-10 11:26:45
...

小中甸镇位于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县县城建塘镇之南,介于北纬27°20′~99°59′之间,镇驻地小中甸村,海拔3240米,距县城36公里。小中甸镇下辖三个村民委员会,即:联合村、和平村和团结村,共50个村民小组,1754户农户,总人口7800人,全镇耕地面积25850.5亩,人均耕地2.81亩。适合种植青稞、洋芋等农作物,民族以藏族为主。面积1054平方公里,地处高寒坝区,地形北稍高南稍低,驻地海拔3207米,年平均气温5.8℃,年降雨量849.8毫米,无霜期120天。

中文名:小中甸镇

行政代码:533421102

身份证前6位:533421

长途区号:0674400

邮政编码:674400

隶属政区:香格里拉市

行政级别:镇

车牌号码:云R

人口数量:约7800人

1、地方简介

小中甸镇北与建塘镇毗邻,南连金江镇,东与三坝乡、虎跳峡镇拉壤,西界上江乡、五境乡,面积1054平方公里。地处高寒坝区,地形北稍高南稍低,驻地海拔3207米,年平均气温5.8℃,年降雨量849.8毫米,无霜期120天。小中甸镇下辖三个村民委员会,即:联合村、和平村和团结村,共50个村民小组,全镇耕地面积25850.5亩,人均耕地2.81亩。适合种植青稞、洋芋等农作物,民族以藏族为主。

2、历史沿革


小中甸镇

元代称小旦当,亦称杨达木,属奔不儿亦思刚招讨司管辖。明永乐四年(1406年)置杨汤安抚司,弘治九年(1496年)为木氏土司占领,嘉靖八年(1529年)在今联合村贡下建行宫管理滇西北藏区,清雍正二年(1724年)中甸归属云南管辖后,为小中甸境,民国改为第二区,民国29年改属全甸乡。1950年设小中甸区。1958年建立高原人民公社,1962年恢复改称公社,1984年复改区。1988年改为小中甸乡,辖联合、和平、团结三个行政村,50个村民小组,83个自然村,1313户,10250人,藏族占总人口的98%。

3、自然环境

小中甸镇地处高寒坝区,年平均气温5.8°C,极端最高气温26.5°C,极端最低气温-19.4°C,无霜期10天,年均降水量849.8毫米。农作物一年一熟,主产青稞、小麦、洋芋、蔓菁。

4、行政区划

小中甸镇区划

533421102201220联合村

533421102202121和平村

533421102203220团结村

5、地方人口


小中甸镇

小中甸镇人口数据:

(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

总人口9267

男4619

女4648

家庭户户数1993

家庭户总人口(总)9237

家庭户男4602

家庭户女4635

0-14岁(总)2417

0-14岁男1247

0-14岁女1170

15-64岁(总)6385

15-64岁男3188

15-64岁女3197

65岁及以上(总)465

65岁及以上男184

65岁及以上女281

户口本地住在本地9060

6、城镇动态

在香格里拉县小中甸镇实施秦艽种植项目

结合高原坝区农业种植情况,香格里拉县农和科学技术局积极争取项目,在小中甸镇实施秦艽种植项目,计划2014年推广种植1000亩,2015年推广2000亩。2014年实际种植秦艽1042亩,投资220万元。

项目由“中浩野生中药材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实施,产品销售与合作社挂钩,并与省内药材种植面积较大的鲁甸县长期保持经营销售关系。

7、附近景点


附近景点

香格里拉

香格里拉,自古就是藏民族最理想的“如意宝地”,藏族民歌唱道:“太阳最早照耀的地方,是东方的结塘,人间最殊胜的净土是奶子河畔的香格里拉”。香格里拉县位于云南省西北部的滇、川、藏“大三角”区域,是国家“三江并流”风景名胜区的一颗明珠,地处迪庆香格里拉腹心地带。香格里拉是一片人间少有的完美保留自然生态和民族传统文化的净土,素有“高山大花园”、“动植物王国”、“有色金属王国”的美称。万里长江第一湾呈“V”字型包裹着这块全省县级国土面积最大的“如意宝地”,滇藏公路纵贯全境。全县人口13万人。26个民族,其中9个是世居民族。是一个以藏族为主体、地域辽阔、资源丰富的县份。香格里拉共有著名旅游景点24个,是一个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的富集区域,是国家八大黄金旅游热线之一。

丽江古城

丽江古城是云南省丽江纳西族自治县的中心城镇,位于云南省西北部,地理坐标为东经100°14′,北纬26°52′。

古城位于县境的中部,海拔2400余米。是一座风景秀丽,历史悠久和文化灿烂的名城,也是中国罕见的保存相当完好的少数民族古城。

1997年12月3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一致通过,将丽江古城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丽江古城又名大研镇,坐落在丽江坝中部,它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唯一没有城墙的古城,据说是因为丽江世袭统治者姓木,筑城势必如木字加框而成“困”字之故。

丽江古城的纳西名称叫“巩本知”,“巩本”为仓廪,“知”即集市,可知丽江古城曾是仓廪集散之地。

丽江古城始建于宋元,盛于明清,明代著名旅行家徐霞客的《滇游日记》曾写丽江古城中木氏土司宫邸“宫室之丽,拟于王者”。城区则“居庐骈集,萦城带谷”、“民房群落,瓦屋栉比”,可见当时丽江古城已有名。丽江古城曾是明朝丽江军民府和清朝丽江府的府衙署所在地,明朝称大研厢,清朝称大研里,民国以后改称大研镇。

丽江古城,因为集中了纳西文化的精华,并完整地保留了宋、元以来形成的历史风貌,被国务院列为*历史文化名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在丽江古城观赏什么呢?主要有以下几项:

一、登高凭胜,你可看古城形势。古城巧妙地利用了地形,西有狮子山,北有象山、金虹山,背西北而向东南,避开了雪山寒气,接引东南暖风,藏风聚气,占尽地利之便。

二、临河就水,你可观古城水情。古城充分利用泉水之便,使玉河水在城中一分为三,三分成九,再分成无数条水渠。使之主街傍河、小巷临渠,使古城清净而充满生机。

三、走街入院,你可欣赏古城建筑。古城建筑全为古朴的院落民居,房屋构造简造、粗犷,而庭院布置和房屋细部装饰丰富而细腻,居民喜植四时花木,形成人与自然的美好和谐。

四、入市过桥,你可一览古城布局。古城布局*灵活,不拘一格,民居、集市、道路、水系组织聚散合理,配置得当,再加上石、石桥、木桥、花鸟虫鱼、琴棋书画、民风民俗,生发出无穷意趣,使古城独具魅力。

大理

大理位于云南省中部偏西,总面积29459平方公里,地域辽阔,资源丰富,山川秀丽,四季如春,是祖国大西南一块待开发的宝地。全州辖一市十一县,是一个居住着汉、白、彝、回、傈僳、藏、纳西等26个民族的地区,1999年末总人口326.09万人,少数民族人口约占50%,其中白族人口108.53万人,是一个以白族为自治民族的自治州,是闻名于世的电影“五朵金花”的故乡。

州府所在地大理市,是滇缅、滇藏公路交汇地,滇西的交通枢纽;是历史上我国与东南亚各国文化交流、通商贸易的重要门户;是唐代南诏和宋代大理国五百年都邑所在地,素称“文献名邦”;以“风、花、雪、月”著称的大理,现为国家对外开放城市、全国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和44个风景名胜区之一、全国文化先进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大理白族自治州境内的南诏崇圣寺三塔,剑川石宝山石窟,宾川佛教圣地鸡足山,以及挺拔雄伟的苍山,明媚清澈的洱海,蝴蝶泉的湖光山色,构成了一幅美丽而又神奇的画卷。大理以其秀丽的自然风光,丰富的文物古迹,优美的民族风情为特色而闻名遐迩,吸引着无数中外游客。

8、地方特产


地方特产

宣威火腿

宣威火腿产于云南省的宣威县,距今已有二百五十多年的历史。其外形端正,个大骨小,肥瘦适中,肉质细嫩,吃起来清香扑鼻,它以独特的风味蜚声中外,早在二十世纪初就行销国内外,并多次地国际上得奖。现在当地还用宣威火腿加工成各种食品,主要有:云腿罐头、云腿午餐肉、云腿月饼及云腿奶糖等。

普洱茶

普洱是云南省南部的一个县,是茶叶的加工集散地;普洱茶产于云南省南部西双版纳自治州和澜沧江沿岸各县,多经普洱运销各地,普洱茶即因此而得名。早在古代茶古道那一段历史中,普洱茶就担任普洱茶属绿茶类,有散茶和紧茶两种,均用优良的云南大叶茶的鲜叶作原料,经过杀青、揉捻、干燥、后茶则是经过蒸软或炒软后的散茶,再装入模型内压制成各种陀茶、饼茶、方茶、砖茶等,有史以来久负盛名。《红楼梦》放的“女儿茶”就是普洱茶中的一种。据清朝阮福在普洱茶说中写道:“小而园者名女儿茶,女儿茶为妇女所采于雨前得之,即四两重圆茶也。”何谓“七子饼茶”普洱茶中大而圆的饼茶,以七饼装成一筒,俗称“七子饼茶”,其汤色黄而明亮,香气浓郁持久,滋味醇厚爽口而著称。

普洱茶含量多酚丰富,多种微量元素和维生素,有解渴、除烦去腻、明目、清心、暖胃、提神、消食、散寒、解毒等作用,对人体十分有益。据近代科学研究证明“普洱茶可以减肥、消瘦、健体、强身和防治一些疑难慢性病”。所以普洱茶在国外市场有很高声誉。主销美国、日本、马来西亚、新加坡、英国。法国、荷兰。德国等五十多个国家和港澳地区。

云南白药

云南白药是云南省出产的传统中成药。由于它对于止血愈伤,活血散瘀,消火去肿,排脓驱毒,具有良好疗效,因此成为主治各种跌打损伤、红肿疮毒、妇科血症、咽喉肿痛和慢性胃病的特效药品,从二十世纪初行销于世以来,蜚声中外,历久不衰,被誉为伤科圣药。近年来研究发现,云南白药还具有抗癌、抑制肿瘤的作用。

是由云南民间医生曲焕章吸取民间传统配方,经过多年钻研和实践而首创配制的,最初取名为“百宝丹”,后称云南白药。目前,云南白药有传统瓶装和胶囊剂白药两种。

上一篇: 藏北碱茅

下一篇: 建筑技术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