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万山*自然保护区
九万山国家自然保护区位于广西省北部,跨柳州、河池两市,处在融水苗族自治县、罗城仫佬族自治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三县交界处。总面积56万亩。主要保护对象为以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及其垂直带谱为主的森林生态系统和以伯乐树、南方红豆杉、合柱金莲木等为主的珍稀濒危植物以及以鼋、蟒蛇、熊猴、林麝、金钱豹等为主的珍稀濒危动物。九万山国家自然保护区是广西三个植物特有现象中心之一,是中国亚热带地区生物种类最丰富的地区之一,也是全球同纬度地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地区。2007年8月1日,经国务院批准九万山列为中国*自然保护区。
中文名称:九万山国家自然保护区
地理位置:广西北部
气候类型:中亚热带季风气候
占地面积:56万亩
类型:森林生态系统
保护对象:伯乐树、南方红豆杉、鼋、蟒蛇
级别:*
批准时间:2007年8月1日
1、历史沿革
1957年,九万山经营管理所建立。
1958年,改为三岔林场。
1962年,林权交三防公社代管。
1975年,重新恢复管理所。
1980年,确定为防护林区。
1982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批准建立“九万山自然保护区”。
1992年8月20日,融水苗族自治县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通过了《融水苗族自治县水源林动植物保护区管理实施细则》,确定九万山自然保护区总面积56万亩。
2007年8月1日,经国务院批准九万山列为中国*自然保护区。
2、地理环境
九万山国家自然保护区位于广西北部,跨柳州、河池两市,处在融水、罗城、环江三个少数民族县交界地带。
保护区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多年平均日照时数1000-1200小时,多年平均气温12.0-17.1℃,极端最高温37℃,极端最低温-8℃。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4-6℃,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22-25℃;年均降雨量1600-2100mm,其中4-8月占全年总量的71.1%-72.7%;10-3月为少雨季节。相对湿度85%-5%,全年无霜期300天。
九万山国家自然保护区地带性土壤为红壤。由于山岭延绵,山体高耸庞大,河谷低陷,谷岭高差悬殊,生物气候条件随海拔高度的上升发生相应的变化,故土壤垂直带状分布差异明显,自下而上依次出现有山地红壤(海拔<600m)-山地红黄壤(海拔600-800m)-山地黄壤(海拔800-1500m)-山地黄棕壤带(海拔500-1600m),山地矮林土在1500m以上的中山顶部出现。成土母质主要为浅变质砂岩、砂页岩、片岩、千枚岩、板岩、细碧角斑岩、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和花岗闪长岩等,成土母质的多样化,增加了土壤分布的多样性,但由于山体陡缓不一,出现了土壤厚薄不均的现象。保护区的土壤全为酸性土,土壤肥力较高。
发源于保护区的河流有74条,其中集雨面积≥50km2的河流有贝江河、中洲河、阳江河、东小江河4条,河流总长838.8km,其中保护区内长476.3km,河网密度0.40km/km²。主要河流的年均径流总量为1.92-6.06亿m³,其中4-9月占全年径流总量的82.5%-84.9%,这一变化趋势与降雨量的季节分配一致。特点:①河流沿河两岸村庄少,居民少,植被覆盖面积大,河流水质好,各河流河水均无色、无臭、无味,清澈透明。②河流含沙量低,主要河流的年均含沙量为0.05-0.07kg/m³。
在地质构造体系中,九万山自然保护区属于华南准地台桂北迭隆起的西端,四堡运动开始上升为陆地,地层古老而单一,仅见中元古界四堡群和上元古界丹洲群,总厚度≥7460m。中元古界四堡群地层主要分布于保护区的南面、西面和西北面,是由一套变质泥砂质岩夹中基性熔岩、火山碎屑岩及层状或似层状基性——超基性岩组成,厚度为4600m,同位素年龄2219ma,上元古界丹洲群分布于保护区的西部,由一套变质的砂泥岩夹少量碳酸岩组成,厚度2920m,年龄1100ma。
九万山自然保护区主要的块状岩石为黑云母二长花岗岩,零星分布的有闪长岩、基性岩、基性——超基性岩等侵入岩。自元古代以来经历过多期次的构造运动,不仅表现为岩浆活动,岩性变质,而且本身也变得支离破碎,地质构造极其复杂。主要的褶皱构造有4处,主要的断裂构造有19条。
保护区地貌主体是中山,地势高,山体大,山脉为南北走向,总地势由北向南逐渐降低,山峰海拔一般在1000m以上,谷底约400m左右,1500m以上的山峰有14座,最高峰无名高地海拔1693m。由于经历了漫长的地史演化过程,内外营力所塑造的地貌比较复杂,崇山峻岭、峰峦叠嶂、岭谷交错、河溪纵横、地形错综变化、谷岭高差悬殊,相对高差600-1100m。
3、面积范围
九万山*自然保护区总面积56万亩,其中融水占49.02%、罗城占31.30%、环江占19.68%。核心区面积10488.6hm²,占保护总面积的41.6%。保护区包括与融水县三防镇、汪洞乡、同练乡,罗城县宝坛乡和环江县东兴镇等5个乡镇接壤,毗邻18个村委会,175个自然屯,涉及1.6万多居民。
4、保护对象
九万山国家自然保护区是广西物种数量最多,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自然保护区,是中亚大陆中部侯鸟迁徙的主要通道,是广西的植物宝库和特有现象中心。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为以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及其垂直带谱为主的森林生态系统和以伯乐树、南方红豆杉、合柱金莲木等为主的珍稀濒危植物以及以鼋、蟒蛇、熊猴、林麝、金钱豹等为主的珍稀濒危动物。
九万山自然保护区内的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有合柱金莲木、南方红豆杉、伯乐树3种,二级保护植物有粗齿桫椤、桫椤、小黑桫椤、金毛狗、福建柏、华南五针松、鹅掌楸、樟、闽楠、任豆、野大豆、花榈木、半枫荷、十齿花、红椿、马尾树、喜树、香果树、普通野生稻等20余种,其他珍稀濒危植物还有海南粗榧、短萼黄连、八角莲、观光木、广西隐棒花以及兰科植物等90多种。保护区植物中有中国特有属35个,地区特有种和准特有种100多种,以九万山或大苗山命名的种类就有30多种,因此九万山是广西三个植物特有现象中心之一。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有鼋、蟒蛇、熊猴、金钱豹、林麝等5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有猕猴、藏酋猴、穿山甲等44种,广西重点保护动物有96种。全球珍稀濒危鸟类白眉山鹧鸪目在世界上只分布于中国,但在中国国内其它分布区数量已很少,而九万山分布区还有较多数量的种群。九万山自然保护区位于中亚大陆中部候鸟迁徙通道的一条重要路线上,每年都有100多种,约50万只的候鸟经过这里,其中有10多种为国家重点保护种类,是我国和亚洲鸟类多样性一个很重要的地区。
九万山自然保护区是广西成陆最早的地区之一,生物起源的历史亦相当古老,种质资源丰富,保护区已知维管束植物229科968属2735种,种类约占广西的1/3,位居前列,其中国家重点保护植物22种,中国特有种100多种,以九万山或大苗山命名的植物有30多种。保护区已知大型真菌有4纲14目42科100属220种。分布有中国特有属35属,隶属于28科,其中伯乐树是我国特有的单种科植物,合柱金莲木是我国特有的单种属植物;森林植被稀有性突出,属广西或华南山地特有的植被类型有长柄水青冈林、亮叶水青冈林、海南五针松林、福建柏林等10多种,其中乐东拟单性木兰林是广西近新发现的植被类型,中国南方地区分布的天然短叶罗汉松林已经所剩不多,保护区内幸存有一片面积约300hm2的短叶罗汉松林,在国内实属罕见。
5、管理机构
广西九万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自2007年成立以来,机构建设方面成效显著。管理局于2009年纳入参公管理,2011年升格为正处级,是广西目所有的*自然保保护区中第一个由区林业厅直管、自治区本级财政全额拨款的区直正处级参公管理事业单位。按照保护区总体规划,根据内部机构设置原则和九万山自然保护区的实际,保护区实行“管理局—管理*—保护站”三级管理。管理局职能机构设办公室、计划财务科、保护管理科、科研经营科4个科室;管理局设在融水县城,分别在融水、罗城、环江三县设管理*;设平英、鱼西、久仁、清水塘、卫林江、杨梅坳等11个保护站;另外,还设九万山、久仁两个森林*派出所。
6、地位价值
九万山*自然保护区根据自然保护区规模划分标准,属于中型自然保护区,能很好的维持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保证生态系统内各种生物物种的正常活动与繁衍,可有效地维持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保护自然资源,发挥水源涵养功能。
九万山自然保护区也是广西重要的水源林区,发源于保护区的河流共有74条,是柳江众多支流的发源地和水量补给区,关系到周边3县100多万人口及融江、柳江乃至西江流域广大地区的生产生活用水需要和生态安全。
九万山*自然保护区的设立,有利于进一步对保护区内的珍稀动、植物进行保护,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上一篇: 广西北仑河口*自然保护区
下一篇: 天降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