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蕊山柑
灌木或小乔木,高2-6米。幼枝劲直,初密被毛,后渐脱落无毛,基部有钻形苞片状小鳞片。叶革质或近革质,长圆状披针形,长6-15厘米,宽1.5-6厘米,先端渐尖或钝,尖头长达2厘米,基部楔形或钝圆,侧脉6-12对,网脉明显;叶柄长0.6-1.2厘米,托叶2,刺状,有时无刺。花数朵排列成腋生短总状花序,或簇生叶腋,有时单生,花序轴基部与顶部均有钻形苞片状小鳞片。花梗长1-2厘米,初被毛,基部有托叶状小苞片;萼片长4-6毫米,背面有毛;花瓣白色,长圆状倒卵形,长0.8-1厘米,有缘毛;雄蕊20-30;雌蕊柄长1.5-2.3厘米,花期被毛;子房长约1.5毫米,密被毛,侧膜胎座2-3,胚珠多数。果黑色,近球形,径0.8-2厘米,顶端有脐状突起。种子1至数枚,长约6毫米。花期3-5月,果期7-12月。
中文学名:毛蕊山柑
拉丁学名:CapparispubifloraDC.Prodr.
拼音:maoruishangan
门:被子植物门
纲:双子叶植物纲
目:罂粟目
科:白花菜科
属:山柑属
1、形态特征
株:灌木或小乔木,高2-6米。
枝:幼枝劲直,初密被毛,后渐脱落无毛,基部有钻形苞片状小鳞片。
叶:叶革质或近革质,长圆状披针形,长6-15厘米,宽1.5-6厘米,先端渐尖或钝,尖头长达2厘米,基部楔形或钝圆,侧脉6-12对,网脉明显;叶柄长0.6-1.2厘米,托叶2,刺状,有时无刺。
花:花数朵排列成腋生短总状花序,或簇生叶腋,有时单生,花序轴基部与顶部均有钻形苞片状小鳞片。
果:果黑色,近球形,径0.8-2厘米,顶端有脐状突起。种子1至数枚,长约6毫米。
灌木或小乔木,高2-6米。幼枝劲直,初密被毛,后渐脱落无毛,基部有钻形苞片状小鳞片。叶革质或近革质,长圆状披针形,长6-15厘米,宽1.5-6厘米,先端渐尖或钝,尖头长达2厘米,基部楔形或钝圆,侧脉6-12对,网脉明显;叶柄长0.6-1.2厘米,托叶2,刺状,有时无刺。花数朵排列成腋生短总状花序,或簇生叶腋,有时单生,花序轴基部与顶部均有钻形苞片状小鳞片。花梗长1-2厘米,初被毛,基部有托叶状小苞片;萼片长4-6毫米,背面有毛;花瓣白色,长圆状倒卵形,长0.8-1厘米,有缘毛;雄蕊20-30;雌蕊柄长1.5-2.3厘米,花期被毛;子房长约1.5毫米,密被毛,侧膜胎座2-3,胚珠多数。果黑色,近球形,径0.8-2厘米,顶端有脐状突起。种子1至数枚,长约6毫米。花期3-5月,果期7-12月。
2、产地分布
分布:越南、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新几内亚及菲律宾
产地:*东南部、广东、海南及广西东部
生境:灌丛或林中
海拔:1100米
3、分类文献
CapparispubifloraDC.Prodr.1:246.1824;JacobsinBlumea12(3):479.1965;*植物志2:667.1976;2nd.ed.:736.1996;中国高等植物图鉴补编1:702.1982,inclavi.——CappariscerasifoliaA.Gray,U.S.Expl.Exp.Bot.1:71.1854;Merr.etMetc.inLingn.Sci.Journ.16:191.1937;海南植物志1:348.1964.——C.lutaoensisChanginBull.*Prov.Pingt.Inst.Agr.6:56,f.2.19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