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季宣
薛季宣(1134年-1173年),字士龙,号艮斋,人称常州先生,历仕鄂州武昌令、大理寺主簿、大理正、知湖州,改常州,未赴而卒。永嘉学派创始人,反对空谈义理,注重研究田赋、兵制、地形、水利等世务,开永嘉事功学派之先河,著有《浪语集》《书古文训》等。
中文名:薛季宣
字号:字士龙,号艮斋
别名:常州先生
出生日期:1134年
逝世日期:1173年
所处年代:南宋
出生地:永嘉(今浙江温州)
职业:哲学家
代表作品:《浪语集》、《书古文训》等
1、生平简介
薛季宣
2、人物经历
薛季宣从少就怀有精忠报国之志。六岁时,不幸父母双亡,是三伯父薛弼将其抚养成人的。季宣的父亲徽言原为朝廷的起居舍人,曾与平阳萧振等一起上疏反对过和议。有一次,还当着宋高宗与秦桧面“直前引义固争,反复数刻”和议之弊端,果敢直言为朝野所敬重。伯父薛弼更是著名的爱国志士,曾代领王彦的“八字军”,并担任过岳飞部队的参谋官,为抗击金兵立下了汗马功劳。后历任福州、广州知州,敷文阁待制等职。薛季宣年少时随伯父宦游各地,与岳飞、韩世忠的旧部有过亲密接触,对两位抗金名将的英雄事迹深为钦佩。
薛季宣十七岁那年,薛弼亡故,他投奔时任荆湖南路安抚使的岳父孙汝翼,在其手下帮助抄写机密文书,结婚后一直在长沙居住。在那儿,他拜湖湘著名学者袁溉为师,虚心求教,学识大进。袁溉是程颐的弟子,虽为一介书生,却胸怀韬略、注重事功,曾率三千乡民大破金兵万余人。薛季宣在老师的教育下获益匪浅,他在武昌的抗金壮举,简直就是袁溉当年的翻版。
薛季宣也是个注重经世之学的务实官员,在当时南北分裂割据状态下,他认为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只有讲求实际,改革弊政,发展生产,才能增强国力,击败金兵,收复失土。乾道七年(1171)八月,他任大理寺主簿。这年的冬天,江南、荆湖一带大旱,成千上万的饥民涌入淮西,加上北方逃回大批“归正人”,使得当地局势相当混乱。薛季宣奉孝宗之命,视察淮西、安集流民。他从实际出发,在合肥、黄州一带恢复重建了二十余个村庄,并由官府按户授屋,以丁授田,并颁发耕牛、农具、谷种等,助力恢复生产,一下子就让六百八十五户难民在那儿安家落户。光州知州宋端友倚仗权势,贪赃枉法,杀害“归正人”,夺其财物马匹,还欺上瞒下,谎报功绩,向朝廷请赏。薛季宣不畏权贵,査明真相之后,据实上书予以揭露。孝宗很气愤,诏令大理寺严惩。
第二年七月,他回临安复命,向皇帝面陈淮西治理情况,孝宗听罢连连称善,下诏晋官二级,擢升大理寺正。同年八月,改任湖州知州。湖州乃京辅大郡,知州一职向来为朝廷高官外调所任,由是足见孝宗对他的器重。薛季宣在湖州政务繁忙,加上他办事认真,事必亲躬,终因操劳过度而病倒在任所,不得不请求辞职回家休养。乾道九年(1173)春,朝廷改派他出任常州知州。他尚未赴任,却因痔疾并发,为庸医所误,于同年七月去世,死时年仅四十岁。
3、主要著作
薛季宣生平著述甚多,主要有《古文周易》、《书古文训》、《春秋经解》、《春秋指要》、《论语少学》、《论语直解》、《汉兵制》、《九州图志》及《浪语集》等,其中除《浪语集》三十五卷、《书古文训》十六卷、《汉兵制》一卷及《九州图志》中的《幽州图志》存世外,其余书籍均己失佚。
4、人物影响
薛季宣
5、与南戏《祝英台》
梁祝是我国著名的民间传说。梁祝“化蝶”凄美动人,在梁祝传说的发源地宁波,至迟晋代已流传这则故事。据唐张读《宣室志》载,梁山伯病死葬于宁波鄮城西,祝英台往吊,“地忽自裂陷,祝氏并埋焉。晋丞相谢安奏表其墓曰‘义妇冢’。”此处所谓“地(坟)裂”、“并埋”,其实正是“化蝶”的源头,因为包括宜兴在内所有的“化蝶”传说,均以“坟裂”、“并葬”为前提,然后从墓穴中飞出一对蝴蝶,丞相谢安深为所动,因而奏表封其墓为“义妇冢”。
在宋元南戏里,也有《祝英台》一剧,演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生死之恋,其中最重要的情节之一也是“化蝶”,即他俩的婚姻遭马文才破坏后,山伯因相思而病故,英台*出嫁马家,途经梁墓吊丧时,只见山伯飘然而来,接着其坟忽然裂开,英台跳入,然后变成两只彩蝶飞去,从而把剧情推向高潮。
据现有资料,最早在诗文里描写这一情节的是南宋温籍哲学家薛季宣所作的《游祝陵善权洞》诗:“万古英台面,云泉响佩环。练衣归洞府,香雨落人间。蝶舞疑山魄,花开想玉颜。几如禅观适,游魶戏澄湾。左右蜗蛮战,晨昏燕蝠争。九星宁曲照,三洞独何营。世事嗟兴丧,人情见死生。阿谁能种玉,还尔石田耕。”
这是薛季宣游宜兴祝英台墓陵时所写的诗。所谓“万古英台面,云泉响佩环”、“蝶舞疑山魂,花开想玉颜”云云,正是咏梁祝化蝶的事。此前未见有人写过,因此,凡研究梁祝戏文“化蝶”的文章,首先提到的就是薛氏这首诗,如钱南扬《梁祝戏剧辑存》“祝英台故事叙论”篇即说:“据目今的材料而论,化蝶事最早提到的,要算宋薛季宣的《游祝陵善权洞诗》了,那首诗中有两句道:‘蝶舞疑山魄,花开始想玉颜’。而薛氏已经是南宋绍兴间的人了。”
在薛季宣之前,古籍亦有化蝶的记载,但没和祝英台殉情事相联系,如晋干宝《搜神记》说:“宋大夫韩凭,娶妻美,宋康王夺之,凭自杀。妻阴腐其衣,与王登台,自投台下,左右揽之,着手化为蝴蝶。”唐段成式《酉阳杂俎》说:“秀才顾非熊,少时尝见郁栖中坏绿裙,旋化为蝶。”这些都是“衣裙化蝶”,与薛季宣所说的“魂魄化蝶”尚有一定距离。
薛氏的“魂魄化蝶”或许源于唐代大诗人李商隐的诗。据明彭大翼《山堂肆考》“羽集”卷34载:“俗传大蝴蝶必成双,乃梁山伯祝英台之魂,又曰韩凭夫妇之魂,皆不可晓。李义山诗:‘青陵台畔日光斜,万古贞魂倚暮霞。莫许韩凭为蛱蝶,等闲飞上别枝花。’”据此,可知上述《搜神记》所记晋代韩凭妻的“衣裙化蝶”,到了唐代已变成“魂魄化蝶”了。到了宋代,为温州南戏所采用,终于成了梁祝的魂魄化身。
在薛季宣之后,至元末之前,有关梁祝化蝶的记载依然罕见,仅清吴骞《桃溪客语》引宋咸淳《毗陵志》说:“昔有诗云:‘蝴蝶满园飞不见,碧鲜空有读书坛。’俗传英台本女子,幼与梁山伯共学,后化为蝶。”直至明代开始才渐渐地多起来,如明冯梦龙《情史》卷十“祝英台”:“吴中花蝴蝶,橘蠹所化,妇孺呼黄色者为梁山伯,黑色者为祝英台。俗传祝死后,其家就梁冢焚衣,衣于火中化成蝴蝶:盖好事者为之。”此外,如明谷兰宗《祝英台近词并序》、杨守阯《碧鲜坛》、许岂凡《祝英台碧鲜庵》,清《宜兴荆溪县新志》、朱受《荆溪竹枝词》、清任映垣《祝英台读书处》等也均有记载。
虽然梁祝化蝶早在宋元,就进入南戏。然而查宋元两代,除薛季宣外,未见有第二位士大夫在自己的诗文中提及化蝶,这就再一次证明,作为民间戏曲的“永嘉杂剧”,是如何被上层社会所蔑视的,正如徐渭《南词叙录》所说的“士大夫罕有留意者”。而薛季宣之所以例外,除了他出生在南戏故乡,接受南戏的熏陶而产生一定的感情外,更主要还是由于他是一位进步的哲学家,是永嘉学派创始人,无论从民间传说还是民间戏曲的角度看,梁祝化蝶这一故事都是值得歌颂的,所以才写出这样千古传唱的诗篇,被学界称为“梁祝第一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