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乙
钱乙,字仲阳,宋代东平人,约生于北宋仁宗至徽宗年间(约公元1032~1117年),享年82年,是我国宋代著名的儿科医家。钱氏治学,当初先以《颅囟方》而成名,行医儿科,曾治愈皇亲国威的小儿疾病,声誉卓著,被授予翰林医学士。曾任太医院丞,在多年的行医过程中,钱乙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成为当时著名医家。《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钱乙幼科冠绝一代”,言不为过。其一生著作颇多,有《伤寒论发微》五卷,《婴孺论》百篇,《钱氏小儿方》八卷,《小儿药证直诀》三卷。现仅存《小儿药证直诀》,其他书均已遗佚。
本名:钱乙
别称:“儿科之圣”、“幼科之鼻祖”
字:仲阳
所处时代:宋朝
出生地:东平郓州
出生时间:1032年
去世时间:1117年
主要作品:《小儿药证直诀》
主要成就:《小儿药证直诀》三卷
1、人物简介
钱乙
钱乙的父亲钱颖善针术,然嗜酒喜游,于钱乙3岁时,隐匿姓名,东游海上不归,母亲早逝由姑母抚养,并随姑父学医,后以善用《颅囟方》,闻名于山东。元丰年间(1078~1085年),钱乙因治愈宋神宗长公主女儿病,被任命为翰林医官。次年皇子病瘛疭,诸医皆束手。钱乙为进黄土汤而治愈,升为太医丞,由是公卿宗戚家延请者无虚日。晚年因患痹,以病告归。
钱乙专精儿科凡40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儿科学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被《四库全书》誉为“钱乙幼科冠绝一代”。钱氏治学如《宋史·钱乙传》所述:“为方不名一师,于书无不阙,不靳守古法。”此三者当是他在儿科学方面取得成就的关键所在。其主要著作有《小儿药证直诀》3卷,《伤寒论指微》5卷,已侠《婴孺论》百篇已佚。
2、史书记载
钱乙
元丰中,长公主女有疾,召使视之,有功,奏授翰林医学,赐绯。明年,皇子仪国公,病瘈瘲,国医未能治。长公主朝,因言钱乙起草野,有异能,立召,入进黄土汤而愈。神宗皇帝召见褒谕,且问黄土所以愈疾状。乙对曰:“以土胜水,木得其平,则风自止。且诸医所治垂愈,小臣适当其愈。”天子悦其对,擢太医丞,赐紫衣金鱼。自是戚里责室,逮士庶之家,愿致之,无虚日。其论医,诸老宿莫能持难。俄以病免。哲宗皇帝复召宿直禁中。久之,复辞疾赐告,遂不复起。
乙,本有羸疾,性简易,嗜酒,疾屡攻,自以意治之,辄愈。最后得疾,惫甚,乃叹曰:“此所谓周痹也,周痹入藏者死,吾其已夫!”已而曰:“吾能移之,使病在末。”因自制药,日夜饮之,人莫见其方。居无何,左手足挛不能用,乃喜曰:“可矣!”又使所亲登东山,视菟丝所生,秉火烛其下,火灭处斸之,果得茯苓,其大如斗,因以法啖之,阅月而尽。由此虽偏废,而气骨坚悍,如无疾者。
乙为方博达,不名一师,所治种种皆通,非但小儿医也。于书无不窥,他人靳靳守古,独度越纵舍,卒与法合。尤邃《本草》,多识物理,辨正阙误。人或得异药,或持异事问之,必为言出生本末,物色名貌,退而考之,皆中。末年挛痹浸剧,其嗜酒喜寒食,皆不肯禁。自诊之不可为,召亲戚诀别,易衣待尽,享年八十二,终于家。
3、注释
钱乙,字仲阳。父亲钱颢,擅长用针灸,然而嗜好饮酒,喜欢游玩。有一天他隐藏了姓名,向东行到了海上,没再回来。钱乙当时三岁,母亲在此前已经亡故,父亲的同胞姐妹嫁给了姓吕的医生,同情钱乙成了孤儿,收养他为儿子。钱乙逐渐长大开始读书,跟从吕君学习医术。吕氏将死,就把钱乙的家庭身世情况告诉了他。钱乙号啕哭泣,请求前去寻找父亲,总共往返了五六次,才找到父亲所在的地方。渐渐地又过了几年,才把父亲接回家。这时钱乙已经三十多岁了,乡亲们惊叹不已,感慨激动,为此流下眼泪,很多人赋诗赞颂钱乙寻父的事迹。后来又过了七年,他父亲寿终故去,钱乙按照礼法安葬了父亲。钱乙侍奉养父吕君,就像侍奉生身父亲一样。吕君死后,没有子嗣,钱乙就为他收殓安葬服丧,又替吕君嫁了孤女,按年节祭奠供奉吕君,都和自己的父亲一样。
钱乙
元丰年间,长公主的女儿有了病,召钱乙让他为女儿看病,立了功,长公主上奏皇上授予钱乙翰林医学的官职,赐给他红色的六品官服。第二年,皇帝的儿子仪国公得了手足抽筋的病,太医院里的医生没能治愈。长公主上朝,于是禀报说钱乙出身于民间,有特异才能,皇帝立即宣召,钱乙入宫后进献了“黄土汤”,皇子得以病愈。神宗皇帝召见并褒奖钱乙,并且问用“黄土汤”治愈皇子疾病的医理。钱乙回答说:“以土去抑制水,这样木才能平复,那么风自然就被控制住了。况且前几位太医的治疗已使皇子的病症接近痊愈,我(只是)恰好赶上皇子将要病愈。”皇帝很满意他的回答,提拔他担任了太医丞的官职,又赐给紫色官服和金质鱼符佩戴。从此,皇亲国戚、贵族之家,以及下层官吏、百姓人家,都希望请到钱乙治病,钱乙没有一点空闲的日子。钱乙谈论医道,那些有名望的老医家没有人能够问倒难住钱乙。不久,钱乙因为患病免官。哲宗皇帝又召钱乙在宫中值夜。过了好久,钱乙又以生病为由请求皇帝恩准他告老还乡,于是不再起复。
钱乙,原本体弱多病,性格坦率和易,嗜好饮酒,疾病屡次侵犯,钱乙按照自己的想法治疗,总是能够治好。钱乙最后一次犯病,疲倦得厉害,就伤叹道:“这就是医书所说的周痹病,周痹进入到脏腑的话人就要死了,我大概要完了!”过了一会儿又说:“我能让这病转移,使病转移到四肢上。”于是就自己配方制药,日夜饮用,没有人见过他的处方。过了不久,他左侧的手足挛缩不能使用,就高兴地说:“这下可以了!”又让亲近的人登上东山,找到菟丝生长的地方,拿着火把照着菟丝下面,而在火把熄灭的地方去挖,果然挖到茯苓,茯苓大得像斗,钱乙就按法服用它,历时一个月吃完了。从这以后,钱乙虽然偏瘫,可是气骨强壮坚固,就像没有患病的人。
钱乙开药方,广博通达,不拘泥某一师门,他对治疗疾病的各种方法都精通,而不只是个小儿科医生。对于各种医书没有不读的,别的医生拘泥固执死守古法,惟独他治病就像带兵打仗一样,经常安全地越过险要地带、故意暂时放纵敌人然后一举全歼,最终还是与古法相合。他特别精通《本草》,广泛地了解事物的原理,分辨改正《本草》中的缺漏和错误。有人得到了奇异的药材,或者拿奇怪的事去问他,他定能给他们说出其产地、生长环境状态,以及形貌特点等,问的人回去拿书考证他的话,都符合。钱乙临终那年,挛痹症逐渐加重,他嗜酒,喜吃寒食,这些嗜好都不肯戒掉。他给自己诊断后知道病不可治,便召来亲友诀别,换好寿衣等待寿终,享年八十二岁,死于家中。
4、学术思想
钱乙继承和发展了《内经》和历代诸家学说,“该括古今又多自得”,在小儿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方面颇多创见。
1.临床诊治突出小儿特点,钱乙认为小儿处于生长发育阶段,“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其“脏腑柔弱”,“血气未实”由此决定了小儿的病理特点为“易虚易实.易寒易热”。他考虑到存在于小儿的这些生理、病理特点.所以在治疗原则上.主张以柔润为法则,常以妄攻误下为警戒。他说:“小儿之脏腑柔弱,不可痛击.大下必亡津液而成疳”,即便有可下之症,亦当“量大小虚弱而下之”,下之之后.还须用益黄散等.扶助脾胃以善其后。并指出对小儿不可滥用寒药温药,因为“小儿易为虚实.脾虚不受寒温.服寒则生冷,服温则生热,当识此勿误也”。针对宋代医家喜用香燥药之流弊.钱氏结合小儿体质,独辟蹊径.以柔润方剂调治小儿病,如所制地黄丸、白术散、阿胶散等都是为了适合小儿柔嫩体质而制定的方剂。
钱乙
在诊断上钱乙进一步发展了儿科望诊的方法.根据实践经验归纳总结出了“面上证”、“目上证”.运用面部望诊和目内望诊方法.观察不同疾病在面部和眼睛上的不同变化.提高对儿科疾病难以准确获得问诊和切诊的诊断水平。
2.运用五脏辨证论治。从五脏辨证论治.是钱氏学术成就中的核心部分。他既充分运用五脏五行的一般规律,又赋于儿科学的特色。例如,心属火.主神明。若遇人声骇异,则心火内动,神不守舍易于发惊。如为邪热所扰,亦发惊.叫哭惊悸.并见身热面赤引饮·口中气热,大小便黄赤等症。如火热更甚,心阳太亢,热甚风生.心肝俱旺.便能发搐,这些证侯,病为急惊。治疗方法.钱氏又各有所主.如急惊,治宜除其痰热利惊圆主之;心气热,导赤散主之;心实热.一物泻心汤主之。若为心虚热,卧而悸动不安·目内淡红,用生犀散;心虚肝热,身壮热,神思恍惚,用安神圆。其他四脏分证施治以此类推,都是围绕着儿科特点论证的.同时,钱氏特别注意辨别脏精虚实,和五脏之间的生克制化关系。例如:肺病又见肝虚证,以肝虚不能胜肺.故易治;若见肝实证.以肺久病而虚,肝强实而反胜肺,故难治。可见,钱氏虽立五脏主证.又不忽视五脏间的相互影响。至于治疗,亦要考虑病情的新久虚实.指出“如一脏虚一脏实”.则治当遵“补母而泻本脏”的原则。
钱氏分别五脏虚实证候及治则处方.并在临证时常以五脏病变作为施治的依据从而确立了以五脏为纲的辨证论治方法,并为以后的脏腑辨证奠定了基础。他提出的肾有虚无实之论,实启后世补肾法门。
3.对儿科疾病的认识。在儿科常见传染病麻疹水痘与天花的鉴别诊断上.钱乙也有超出前人的见解。如他讲到麻疹患儿的典型症状“面燥腮赤.目胞亦赤.呵欠烦闷,乍凉乍热,咳嗽喷嚏,手足梢冷,夜卧惊悸,多睡,并疮疹者,此天行之病也。惟用温凉药物治之,不可妄下及妄攻发.受风冷。可见钱乙已注意到麻疹与感受时邪有关.并比较正确地阐述了诊治法则。另外.对麻疹、天花与水痘三者在形态的鉴别上,钱乙也有所述及:“五脏各有一证,肝脏水疱,青色面小;肺脏脓疱,色白而大…·脾脏疹小而次斑,故色赤而黄小也。”这里分别提到天花的脓痘、水痘的水疱和麻疹的疹子。
宋以前·惊、痫不分,至钱乙始创惊风病名,便与痫症区别开来。并将惊风分为急惊风与慢惊风,指出急惊多实,慢惊多虚。故治疗上“急惊宜服凉泻之药.慢惊宜用温补之方。”此外,钱氏还对小儿营养缺乏、发育障碍所致的囱门不合、佝偻病、虚赢,以及吐泻、肿胀、疳证等许多病证都有详尽的论述。
4.调剂制方的特点。钱氏调剂制方,善用成药,其所用丸散膏方特多,几乎绝大部分是成方成药,反映了儿科特色。可以事先制备.便于及时应用,亦易为小儿接受。而且很注意用量服法,其中方剂,大都味数少,用量小,考虑到给药方便。钱氏组方严谨.用药精炼,注意柔和,避免刚燥繁杂之偏,突出用药的规律性。他还善于化裁古方以为今用。创制了许多有效的方剂,如治痘疹初起的升麻葛根汤;治小儿心热的导赤散;治小儿肺盛,气急喘嗽的泻白散;治肾虚失音、囟门不合的地黄丸;治脾胃虚弱.消化不良的异功散;治脾寒咳嗽的百部丸;治发斑疹的紫草散等,都为后世医家所经常采用。
钱氏在继承前人成就的基础上,不仅对儿科学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他的学术思想对后世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如张洁古根据脏腑虚实寒热的辨证方法,结合自己的经验,创立了脏腑标本寒热虚实用药式。钱氏化裁仲景肾气丸而成的地黄丸.对历代医家很有启发,如朱丹溪的滋阴大补丸.是以钱氏的六味丸和还少丹加减而成。明代薛己承用此方,为补真阴之圣药,赵养葵极力推崇本方.作为补养命门真水之专剂。故有人认为钱氏开辟了后世滋阴大法。可见他的学术思想影响遍及内外妇幼各科,故明·宋濂说:“世以婴孺医目之,何其知乙之浅哉。”
5、人物轶事
救治伤寒
一个姓朱的人,有个儿子五岁,夜里发热,白天无事,有的医生作伤寒治,有的医生作热病治,用凉药解表,始终治不好。病儿的症状是:多涎而喜睡。别的医生用铁粉丸下涎,病情反而更重,至第五天,出现大渴引饮。钱乙说:不能用下法治。他于是拿白术散末一两煎水三升,使病儿昼饮服。姓朱的问道:“饮多了不会泻吗?”钱乙答道:“不渗进生水在里面,是不会泻的。纵使泻也不足怪,只是不能用下法治”。姓朱的人又问:“先治什么病?”钱乙说:“止渴治痰、退热清里,都靠这味药。”到晚上,药估计服完,钱乙看看病儿,说:“可再服三升。”又煎白术散水三升,病儿服完,稍觉好些。第三日,又服白术散水三升,那个病儿再不作渴,也没有流涎了。接着钱乙给其服两剂阿胶散(又名补肺散、补肺阿胶汤),由阿胶、牛蒡子、甘草、马兜铃、杏仁、糯米组成,病就完全好了。
6、主要成就
钱乙(约1032-1113),字仲阳,山东郓州(今山东省东平)人,北宋著名儿科学家。
钱乙
他的父亲钱颢,擅长针灸,但嗜酒喜游。钱乙3岁时,他的父亲东游海上,竟然一去不返,母亲又早亡,于是便成了孤儿。后来钱乙跟随姑父吕氏学医,勤奋刻苦,精通经典,博览诸家,尤其对最早的一部儿科专著《颅囟经》更为推崇,并以此做为指导,精专儿科,闻名遐迩。
宋神宗元丰年间,钱乙去汴梁(今开封)行医,誉满京城,因为治好了长公主和皇子仪国公的疑难病症而得到皇帝的赏识。钱乙医德医风高尚,不矜持己名,诋毁他医,因而受到众医及病人的爱戴和信任。此后,上至皇戚贵族,下至平民百姓,都愿到他那里看病。钱乙不分长幼妍媸、贫富贵贱,一视同仁,皆认真诊治,授之于药,均满意致谢而归。
钱乙除医书外,史书杂说无所不读,天文地理、社会人事无所不晓,别人读书拘泥守古,而他能超越框框,融于己见,且大都与理法相合。他精通本草,多识物理,因而能辩认错误,别人得到一种特殊的药,或有什么疑难的事,求教于他,都能有问必答,充分显示其博学多识的才能和甘为大众服务的情操。
钱乙在数十年的临床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特别在儿科方面更有创新和收获,他把这些经验和体会结合《内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等经典医著及诸家学说,写成了儿科专著——《小儿药证直诀》,但由于生前医务繁忙,随著随传,比较杂乱。后经弟子阎季忠收集整理,核校编辑,删去重复,正其谬误,才于宋宣和元年(公元1119年)正式刊行问世。除《小儿药证直诀》外,钱乙还著有《伤寒论指微》五卷,《婴孩论》百篇等,可惜均已失传。
《小儿药证直诀》是中国现存第一本以原本形式保存下来的儿科学专书。世界医学史上与中国医学史上的地位确是十分重要的。钱乙也因此书名留医史
7、人物评价
钱乙在儿科学方面的成就为后人称许,而且对中医辨证学、方剂学均有较大影响。他奠定了中医史上儿科的专业地位。妙手仁心,一生旨在使“幼者无横夭之苦,老者无哭子之悲”。阐释了中医医道的博大与慈爱。他精通中医的至高境界,望诊,在中医历史有里程碑式的地位。
钱乙
钱乙行医注重实践,非常同情民间百姓的疾苦,而且他还非常善于总结在行医实践中得到的经验和感受,形成规律性、理论性的东西。他提出小儿“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的理论,并在临床应用四诊(望、闻、问、切)时,十分重视“望”诊。他对患者全身状况均作详细论述和描绘。对儿科常见的惊搐、疮疹、水痘、天花、猩红热等病的鉴别诊断作了描述,提出多种有效疗法。且能区分出几种不同类型的黄疸,其中包括现代医学所说的传染性肝炎、肠寄生虫病的发生和新生儿溶血性黄疸等疾病。根据“小儿为稚阳之体,阴气未盛,阳气柔弱”的特点,善用“柔润方药”。他拟订的补泻五脏的药方,至今仍为医家喜用。特别将《金匮要略》中的“肾气丸”化裁制成“六味地黄丸”,更见其斟酌通变,动契精微的功力,给后世养阴学派以启发。
钱乙博览群书,深通古代五运天气。青年时常夜宿东平王墓,观察气象,至“逾月不寐”。老年后更是手不释卷。不因医高才广而有丝毫懈怠。他这种高尚的医德和孜孜以求的治学精神,是值得后人学习和发扬的。
上一篇: 北京新文化运动纪念馆
下一篇: 恒春半插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