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痞满

科普小知识 2023-11-11 13:24:27
...

痞满是由于脾胃功能失调,升降失司,胃气壅塞,出现以脘腹满闷不舒为主症的病证。以自觉胀满,触之无形,按之柔软,压之无痛为临床特点。临床表现与西医学的慢性胃炎(包括浅表性胃炎和萎缩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胃下垂等疾病相似,这些疾病若以脘腹满闷不舒为主症时,可参考本证辨证论治。痞满的病名首见于《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太阳之复……心胃生寒,胸膈不利,心痛痞满。”并认为其病因有饮食不节、起居不适和寒气为患等。《伤寒论》对本病证的理法方药论述颇详,如谓“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心下痞,按之濡”,提出了痞的基本概念,并指出该病病机是正虚邪陷,升降失调,并拟定了寒热并用,辛开苦降的治疗大法。《诸病源候论•诸痞候》则结合病位病机对病名要领作出阐释:“诸痞者,营卫不和,阴阳隔绝,脏腑痞塞而不宣,故谓之痞”,“其病之候,但腹内气结胀满,闭塞不通。”《丹溪心法•痞》将痞满与胀满作了区分:“胀满内胀而有形;痞者内觉痞闷,而外无胀急之形也,”李东垣《兰室秘藏•心腹痞闷门》中辛开苦降、消补兼施的枳实消痞丸更是后世治痞名方。张介宾在《景岳全书•痞满》中指出:“凡有邪有滞而痞者,实痞也;无邪无滞而痞者,虚痞也。”这种虚实辨证对后世痞满诊治颇有指导意义。

科普精粹

  • 浅谈《脾胃论》中的“腹中夯闷”
  • 饮食食疗养生系列知识(三)

1、概述

痞满是由于脾胃功能失调,升降失司,胃气壅塞,出现以脘腹满闷不舒为主症的病证。以自觉胀满,触之无形,按之柔软,压之无痛为临床特点。临床表现与西医学的慢性胃炎(包括浅表性胃炎和萎缩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胃下垂等疾病相似,这些疾病若以脘腹满闷不舒为主症时,可参考本证辨证论治。

痞满的病名首见于《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太阳之复……心胃生寒,胸膈不利,心痛痞满。”并认为其病因有饮食不节、起居不适和寒气为患等。《伤寒论》对本病证的理法方药论述颇详,如谓“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心下痞,按之濡”,提出了痞的基本概念,并指出该病病机是正虚邪陷,升降失调,并拟定了寒热并用,辛开苦降的治疗大法。《诸病源候论•诸痞候》则结合病位病机对病名要领作出阐释:“诸痞者,营卫不和,阴阳隔绝,脏腑痞塞而不宣,故谓之痞”,“其病之候,但腹内气结胀满,闭塞不通。”《丹溪心法•痞》将痞满与胀满作了区分:“胀满内胀而有形;痞者内觉痞闷,而外无胀急之形也,”李东垣《兰室秘藏•心腹痞闷门》中辛开苦降、消补兼施的枳实消痞丸更是后世治痞名方。张介宾在《景岳全书•痞满》中指出:“凡有邪有滞而痞者,实痞也;无邪无滞而痞者,虚痞也。”这种虚实辨证对后世痞满诊治颇有指导意义。

2、病因病机

脾胃同居中焦,脾主升清,胃主降浊,共司水谷的纳运和吸收,清升浊降,纳运如常,则胃气调畅。若因表邪内陷入里,饮食不节,痰湿阻滞,情志失调,或脾胃虚弱等各种原因导致脾胃损伤,升降失司,胃气壅塞,即可发生痞满。

1.表邪入里外邪侵袭肌表,治疗不得其法,滥施攻里泻下,脾胃受损,外邪乘虚内陷入里,结于胃脘,阻塞中焦气机,升降失司,胃气壅塞,遂成痞满。

2.食滞中阻或暴饮暴食,或恣食生冷粗硬,或偏嗜肥甘厚味,或嗜浓茶烈酒及辛辣过烫饮食,损伤脾胃,以致食谷不化,阻滞胃脘,升降失司,胃气壅塞,而成痞满。

3.痰湿阻滞

脾胃失健,水湿不化,酿生痰浊,痰气交阻于胃脘,则升降失司,胃气壅塞,而成痞满。

4.情志失调

多思则气结,暴怒则气逆,悲忧则气郁,惊恐则气乱等等,造成气机逆乱,升降失职,形成痞满。其中尤以肝郁气滞,横犯脾胃,致胃气阻滞而成之痞满为多见。

5.药物所伤

误用滥用药物,或因他病长期大量应用大寒大热或有毒药物,损伤脾胃,内生寒热,阻塞中焦气机,升降失司,遂成痞满。

6.脾胃虚弱

素体脾胃虚弱,中气不足,或饥饱不匀,饮食不节,或久病损及脾胃,纳运失职,升降失调,胃气壅塞,而生痞满。

总之,胃痞的病位在胃,与肝脾有密切关系。基本病机为脾胃功能失调,升降失司,胃气壅塞。病理性质不外虚实两端,实即实邪(食积、痰湿、气滞)内阻,虚则脾胃虚弱(气虚或阴虚),虚实夹杂则两者兼而有之。

3、诊断依据

1.以脘腹满闷不舒为主症,并有触之无形,按之柔软,压之无痛的特点。常伴有胸闷膈满,饮食减少,得食则胀,嗳气稍舒,大便不调,消瘦等症。

2.发病缓慢,时轻时重,反复发作,病程漫长。

3.发病和加重常与诸如暴饮暴食,恣食生冷粗硬,嗜饮浓茶烈酒,过食辛辣等饮食因素,以及情志、起居、冷暖失调等诱因有关。

4、治疗原则

痞满的主要治疗原则是调理脾胃升降,行气消痞。实者分别施以泻热、消食、化痰、理气,虚者则重在补益脾胃,或养阴益胃。对于虚实并见之候,治疗宜攻补兼施,补消并用。

5、辨证施治

(一)实痞

1.饮食内停证

证候:脘腹满闷而胀,进食尤甚,嗳腐吞酸,恶心呕吐,厌食,或大便不调,矢气频作,味臭如败卵,苔厚腻,脉弦滑。治则:消食导滞,行气消痞。主方:保和丸加减。方药:山楂、神曲、莱菔子、半夏、陈皮、茯苓、连翘。

若食积较重,可加鸡内金、谷芽、麦芽;腹胀明显者,加枳实、厚朴;若大便秘结,可加大黄、槟榔。

2.痰湿中阻证

证候:脘腹痞满闷塞不舒,胸膈满闷,头重如裹,身重肢倦,恶心呕吐,不思饮食,口淡不渴,小便不利,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苔白厚腻,脉沉滑。治则:燥湿化痰,理气宽中。主方:二陈汤合平胃散加减。方药:苍术、半夏、厚朴、陈皮、茯苓、甘草、前胡、桔梗、枳实。

若气逆不降,可加旋覆花、代赭石;胸膈满闷较甚者,可加薤白、枳实、瓜蒌;痰湿较盛者,可加紫苏梗、藿香。

3.湿热阻胃证

证候:脘腹胀闷不舒,灼热嘈杂,心中烦热,咽干口燥,渴喜饮冷,身热汗出,大便干结或黏滞不畅,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治则:清热化湿,和胃消痞。主方:大黄黄连泻心汤合连朴饮加减。方药:大黄、黄连、厚朴、石菖蒲、半夏、芦根、栀子、豆豉。

若便秘心烦者,可加全瓜蒌、栀子;口渴欲饮者,可加花粉、连翘。若恶心呕吐者,加竹茹、白蔻仁、生姜。

4.肝胃不和证

证候:脘腹痞闷不舒,胸胁胀满,心烦易怒,喜太息,恶心嗳气,或吐苦水,大便不爽,常因情志因素而加重,苔薄白,脉弦。治则:疏肝解郁,理气消痞。主方:越鞠丸合枳术丸加减。方药:香附、川芎、苍术、神曲、栀子、枳实、白术、荷叶。

若气郁较甚,可加柴胡、郁金、枳壳;若气郁化火,可加龙胆草、川栋子;若气虚明显,可加党参、黄芪。

(二)虚痞

1.脾胃虚弱证

证候:胃脘痞闷,胀满时减,喜温喜按,纳呆便溏,身倦乏力,少气懒言,语声低微,舌质淡,苔薄白,脉沉弱或虚大无力。治则:健脾益气,升清降浊。主方:补中益气汤加减。方药:人参、黄芪、白术、甘草、升麻、柴胡、当归、陈皮。

若胀闷较甚,可加木香、砂仁、枳实;若脾阳虚弱,可加肉桂、附子、吴茱萸;湿浊内盛,可加茯苓、薏苡仁;若水饮停胃,可加吴茱萸、生姜、半夏。

2.胃阴不足证

证候:脘腹痞满,嘈杂不舒,饥不欲食,恶心嗳气,口燥咽干,大便秘结,舌红少苔,脉细数。治则:养阴益胃,调中消痞。主方:益胃汤加减。方药:生地、麦冬、玄参、玉竹、冰糖、香橼。

若阴虚较重,可加石斛、花粉、百合;食欲不振者,加山楂、谷芽、麦芽;若腹胀较重,加佛手、厚朴花;便秘者,加火麻仁、柏子仁。

6、预后转归

一般预后良好,只要保持饮食有节,心情舒畅,并坚持治疗,多能治愈。但痞满多为慢性过程,常反复发作,经久不愈。若久病失治或治疗不当,日久气血运行不畅,痰浊淤血内生,可由不痛或痛轻发展至疼痛、痛重,或由触之无形发展到触之有形,而转为胃痛、积聚、噎嗝等病证;另外痞满日重,脾胃大伤,纳食不足,气血乏源,后天失养,可形成虚劳。

7、预防调摄

对胃痞患者,要重视生活调摄,尤其是饮食与精神方面的调摄。饮食以少食多餐,营养丰富,清淡易消化为原则,不宜饮酒及过食生冷、辛辣食物,切忌粗硬饮食,暴饮暴食,或饥饱无常;慎用、忌用大热、大寒、有毒等易损害脾胃的药物。应保持精神愉快,避免忧思恼怒及情绪紧张;注意劳逸结合,避免劳累,病情较重时,需适当休息。

上一篇: 乔庄

下一篇: 北辰街道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