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城镇
向城镇隶属兰陵县。位于兰陵县城西11千米处,经纬度为东经117°51′43.06″-117°59′26.17″,北纬34°45′20.87″-34°52′31.65″。全镇辖69个行政村,总面积109.6平方千米,2012年,向城镇人口53073人。向城镇属暖温带季风区域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13.5℃,极端最低气温-24.9℃。平均气温年较差27.4℃,最大日较差24.9℃。
1、历史沿革
春秋时期又称“向邑”,后为向城。
因春秋战国时项义在此称王而得名“项城”,后演变为“向城”。
抗日战争前属临沂县。
1948年属兰陵县。
1950年分属苍山县向城区、兴明区。
1958年分属文峰公社(1971年改称向城公社)、南桥公社。
1984年向城公社改向城乡,由三合、向城两公社各析出部分村庄建兴明乡。
1993年向城撤乡设镇。
1996年,向城镇辖69个行政村。
2011年11月,撤销兴明乡,并入向城镇。
2、行政区划
2000年11月1日,向城镇辖69个行政村(具体划分见下表)。*驻地向城镇206国道附近。
向城镇下辖村 | |||
马于沟西村 |
马于沟东村 |
后姚村 |
马前圩村 |
董庄村 |
吴村村 |
东张庄村 |
东南园村 |
前姚村 |
向阳村 |
岭顶子村 |
城子村 |
陈桥村 |
向城朱村 |
苏圈村 |
伽头村 |
谢村村 |
赵宅子村 |
杨桥村 |
满村村 |
谭良子村 |
胜利村 |
向城东村 |
南张桥村 |
南村村 |
东城前村 |
东王楼村 |
北张桥村 |
西王楼村 |
向城北村 |
向城西村 |
常兴庄村 |
西城前村 |
柳峪村 |
芦庄村 |
西张庄村 |
温庄村 |
峰下沟村 |
官庄村 |
梧桐村 |
东安庄村 |
周庄村 |
宋庄村 |
印王山村 |
向城新庄村 |
东马庄村 |
蔡庄村 |
杭头村 |
后林村 |
石龙山村 |
土楼村 |
埠子村 |
永红村 |
南柚村 |
城后沟北村 |
何庄村 |
黎丘村 |
魏村村 |
邵庄村 |
簸萁掌村 |
城后河东村 |
北湖村 |
徐庄村 |
曾城前村 |
陈庄村 |
城后河西村 |
徐园村 |
孙庄村 |
道口村 |
3、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向城镇位于兰陵县城西11千米处,经纬度为,东经117°51′43.06″-117°59′26.17″,北纬34°45′20.87″-34°52′31.65″。全镇辖69个行政村,总面积109.6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向城镇地势自西北向东南逐次降低,依次是低山、丘陵、平原、洼地。占全县总面积的4.13%。
气候
向城镇属暖温带季风区域大陆性气候,其特点是冬季漫长干冷,雨雪稀少;春季风大空气干燥,易发生春旱;夏季高温多湿,雨水集中,灾害性天气较多;秋季常受干旱或连阴雨天气的威胁。年平均气温13.5℃,极端最低气温-24.9℃。平均气温年较差27.4℃,最大日较差24.9℃。无霜期年平均209天,最长达253天,最短126天,年平均日照时数1986.3小时,年总辐射千卡/平方厘米。0度以上持续期235天(一般为3月25日~11月16日)。年平均降水量835.3毫米,年平均降雨日数为82天,最多达115天(2003年),最少为61天。
水文
向城镇境内河道属淮河流域中运河水系,其中西泇河流域面积32.02平方千米,占2%;汶河流域面积10.94平方千米,占0.5%。
4、自然资源
向城镇特色农产品:蔬菜、小麦、玉米、水稻、大豆。
截止2012年,向城镇矿产资源有5种,其中铁、石膏、石灰岩、石英砂岩为优势资源。
5、人口民族
人口
2012年,向城镇人口53073人,向城镇人口数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
总人口 | 53073 |
男 | 27272 |
女 | 25801 |
家庭户户数 | 15597 |
家庭户总人口(总) | 52591 |
家庭户男 | 27009 |
家庭户女 | 25582 |
0-14岁(总) | 13454 |
0-14岁男 | 7351 |
0-14岁女 | 6103 |
15-64岁(总) | 35383 |
15-64岁男 | 17964 |
15-64岁女 | 17419 |
65岁及以上(总) | 4236 |
65岁及以上男 | 1957 |
65岁及以上女 | 2279 |
户口本地住在本地 | 52154 |
民族
2012年向城镇有回族、仫佬族、鄂伦春族、俄罗斯族、德昂族等5个民族,占0.09%。
6、经济概况
综述
2014年全镇工农业生产总值44.24亿元,同比2013年增长12%,完成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18.3亿元,同比2013年增长20%,地方财政收入完成1亿元,同比2013年增长11%,农民人均纯收入15730元,同比2013年增长10%。
第一产业
2014年以来,向城镇顺利完成投资2000万元的张村基地二期扩建工程,流转土地1000余亩,新建高标准温室大棚133个,修建棚头房133个,修建“三纵两横”柏油路3000多米,垒砌三面光沟渠和安装栅栏各2000多米,栽种女贞、红叶石楠、黄杨等苗木约6000株;完成了投资2000多万元的郭西基地二期扩建工程,流转土地220亩,建设高标准温室大棚24个、高科技高架式弓棚46个、小弓棚100多个,修路2600米,开挖路渠3000多米。
第二产业
2014年,向城镇规模以上企业已达17家,总产值5.84亿元,个体工商户发展到3380家,从业人员超过1.5万人。荣庆集团总资产达到8亿多元,下辖6个子公司,其中荣庆物流拥有车辆3000多台,在全国百强物流企业中排第28位,成为全国拥有冷藏车最多的冷藏运输企业。鲁南蔬菜批发市场年交易额超过10亿元,在全国同类市场中居第七位。五年来完成招商项目58个,引进县外资金6.6亿元。
第三产业
2014年,向城镇先后有与浙江达成改扩建项目合作协议,项目建成后,预计年产值可达8千万元;镇招商办与合续环保拟投资2.6亿元建设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项目和拟投资5亿元建设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洽谈中;总投资3000万元的胶固粉生产项目选址已完成。
7、社会事业
文化事业
2014年,向城镇以四德工程示范村东村、印王山、后林为重点的北片区;以乡村文明示范村朱村、向阳、张村为重点的南片区等三个文明先进片区。在全镇继续推进“四德工程”建设,以关爱、互助、诚信为重点,开展多种形式的四德教育活动,80%的村居建立善行义举四德榜,全面推开四德工程建设。
教育事业
2014年,向城镇内13所学校校舍、危厕升级改造,对已改造升级完成的中小学、幼儿园进行绿化、美化、打井等配套工程建设。按照上级要求,重点实施中小学校舍标准化建设工程,目前,梧桐村小学三层已建设完成,现进入封顶阶段;西城前小学已打完地基,验完地槽;泇头小学一层打完顶;兴明中学验完地基,一层建设已完成。
卫生事业
2014年,向城镇采取以奖代补的办法,对各村按照人均10元的标准拨付五大堆清理整治费用。从2014年3月中份以来,全镇投入整治资金达到520万元。镇新设了环卫所,配备4名环卫管理专职人员,22名人员的专业队伍,村级配备了315人的专业保洁队伍,2300余个垃圾桶。
社会保障
2014年以来,向城镇对226名烈、军、荣、残优抚对象累计发放优抚经费186万元,对876名60岁以上老兵及148名烈士子女发放补助金90多万元,对参战、参核、带病回乡等人员发放补助金51万元,发放大病救助病款48万元,发放救灾资金38万元,临时救助20余万元,发放义务兵家属优待金96万元。完成2286名残疾人基础信息核查,新办理残疾证152个。
8、交通编辑
向城镇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206国道、岚曹高速公路、蒙台公路(山东省234省道)在镇驻地交汇。其中206国道在境内有6千米,岚曹高速公路约7.3千米,蒙台公路约7.5千米。
9、历史文化编辑
鄫国故城
鄫国故城址位于向城镇西北部鄫城前村。
鄫国始建于东周时期,为曾姓发源地,历经夏、商、周三代,一直到春秋时代才被莒国所灭。秦朝设缯县,东汉封缯国,唐武德四年(621年)设鄫州,贞观元年(625年)州、县废入沂州。鄫城近似一座方城,面积约30万平方米,有南门、北门两座,墙基宽约30米,城垣高处为四角,其中东北角现仍高达12米。城内中间处有一条东西长约280米、宽80米的高台遗址,南侧低洼处发现有寺庙遗址,西边有宫殿遗址。该地曾出土大量文物。1977年被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鄫国故城西北及北侧,青山如黛,仙气弥漫,灵气四溢,有一山名叫葬山。据考古学家实地勘察和出土文物推断,此处即是古鄫国贵族的陵园。曾出土苍山首次发现的小型青铜编钟一套,石磬礼乐器一套,还有成组合的青铜鼎、壶等礼器。考古时代为东周,与鄫存在的时间吻合,也是鄫国辉煌历史的见证。
向邑故城遗址
故城东北城角,在今向城医院东北角,故城东南角,为原镇农业站,现为镇职工家属院,故城东为向城东村。今于阳明河直修南北大灌渠,由故城中心穿过,原206国道在故城北半部东西横穿而后斜向西北,新修建的206国道在故城北城墙遗址北约300米,故城南城墙遗址,位于向城镇驻地外环路北约20米,潍(坊)徐(州)公路则在故城东墙外向南延伸。现故城西南角原遗存上约百米、高3米的城墙基,现减少为60米,其他各处早期均泯然无存,已成为平地。在遗址上曾采集到半筒瓦、半瓦当、陶豆盘、灰陶纺轮等,系春秋时期的文物。
城子古文化遗址
城子遗址于1957年苍山县第一次文物普查时发现,1988年全国第二次文物普查复查,后经报请山东省文物局,于1991年10月28日中科院考古所山东队韩榕、焦天龙等文物考古专家在临沂地区文管处李玉停、刘一俊陪同下前往实地考查并确认为北辛文化遗址。该遗址东西、南北各约250米,总面积62500平方米,文化层堆积较厚,内涵丰富,从社员挖井暴露土层看,文化层厚约2.5米深,采集标本有石铲、石斧和粗加砂红陶鼎足鬲足等大量器物残片,在遗址北端断层处发现红烧土块,典型标本北辛文化夹砂褐陶圆柱高鼎足、大汶口文化夹砂红褐陶鼎足。遗址为高台式开阔地,原始堆积应高,受农田建设影响,现遗址中高四低,中心高点较周围地平线高出约2米左右,遗址东北角、东部两侧成断崖,西部地势渐缓,南部村落坐落在遗址上,面积约占遗址面积的二分之一,北部该村村民种植大棚蔬菜,保护较好。
曾氏发源
夏被商灭掉之后,其同姓亲族,或被俘虏作了商的臣仆,或*向四方迁徙。惟曾人却留居故里。周武王灭商后,封鄫为子爵,移封鄫于今向城镇鄫城前村。由于鄫国是春秋小国,常常被莒、邾和鲁国欺凌。为了改善同邻近侯国的关系,鄫便与较为强大的鲁国建立了姻缘关系。鲁襄公四年(前569年),鲁国向春秋霸主晋国要求,愿把鄫国作为自己的附庸,并代鲁国向盟主提供贡赋。
向城镇
鄫国靠近晋鲁的行为,受到莒国的反对。同年10月,莒国联合邾国攻伐鄫国,鲁国派大夫臧纥出兵救鄫失败。次年,鄫人又在戚(今河南濮阳)参加多国盟会,联合抗楚,得到喘息机会。公元前567年,鄫国自恃有鲁作后盾,一时怠慢了莒国,莒国抓住鲁国疏于扶助的时机,一举灭掉了鄫国。鄫国灭亡之后,包括太子巫在内的臣民,逃往鲁国居住下来。为表达不忘先祖的决心,遂将鄫国的“鄫”字去掉“耳朵旁”,作为姓氏,于是便有了曾姓。
据《通志氏族略》记述,曾氏出自姒姓,系出上古圣君夏禹。据江永《春秋地理考实》载:“今兖州府峄县东有鄫城”,另据《汉书地理志》等多部典籍记载,鄫国故城均在今苍山县城西北16千米处文峰山东麓。另外,《山东省诸子名家志》评审会专家偕同省考古界学者多次赴现场考察,经多方论证,最终确认曾氏源自于今苍山县辖区向城镇内鄫国故城。此结论得到海内外曾氏宗亲一致认同。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