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许宝骙

科普小知识 2023-11-12 17:14:03
...

许宝骙,字揆若,1909年4月1日生,浙江杭州人。1932年毕业于燕京大学哲学系。北京中国大学总务长、教授,北京大学文学院教务科主任。抗日战争爆发后,是“中国*革命同盟”的重要发起人之一。1945年任《正报》主笔。参与“三*义同志联合会”地下组织,并在争取北平和平解放的过程中开展了积极有效的工作。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法大学教授、北京大学副教授,同时任民革*宣传部副部长、民革北京市委员会代理秘书长。80年代任民革*宣传部副部长,理论政策研究委员会副主任,学习委员会副主任,《团结报》总编辑、社长等职。2001年9月29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2岁。

中文名:许宝骙

字:揆若

国籍:中国

籍贯:浙江杭州

出生地:浙江杭州

出生时间:1909年4月1日

逝世时间:2001年9月29日

毕业院校:燕京大学哲学系

职业:教授,总编辑

主要成就:“中国*革命同盟”的重要发起人之一

1、人物简介


许宝骙

许宝骙,字揆若,1909年4月1日生,浙江杭州人。1932年毕业于燕京大学哲学系。北京中国大学总务长、教授,北京大学文学院教务科主任。抗日战争爆发后,是“中国*革命同盟”的重要发起人之一。1945年任《正报》主笔。参与“三*义同志联合会”地下组织,并在争取北平和平解放的过程中开展了积极有效的工作。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法大学教授、北京大学副教授,同时任民革*宣传部副部长、民革北京市委员会代理秘书长。80年代任民革*宣传部副部长,理论政策研究委员会副主任,学习委员会副主任,《团结报》总编辑、社长等职。2001年9月29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2岁。

2、人物生平

许宝骙,1909年4月1日生于浙江杭州。

1932年毕业于燕京大学哲学系,后在广州、北京多所大学任教。

抗日战争爆发后,他积极追随中国*,投身于抗日救亡运动。是“中国*革命同盟”的重要发起人之一。

1945年,许宝骙同志任《正报》主笔。参与“三*义同志联合会”地下组织,并在争取北平和平解放的过程中开展了积极有效的工作。新中国成立后,许宝骙同志继续在北京任教,同时担任民革*宣传部副部长、民革北京市委员会代理秘书长。

1951年任中国人民赴朝慰问团总团副秘书长。

1957年至1966年,在全国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负责审稿工作。

粉碎“*”以后,担任民革*宣传部副部长、理论政策研究委员会副主任、学习委员会副主任、《团结报》总编辑、社长等职。曾任全国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副主任。是第二、五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第六、七届常务委员,中国*革命委员会*委员会第五、六届常务委员、第九届顾问,原*监察委员会常务委员。

3、人物逝世

许宝骙同志于2001年9月29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2岁。

许宝骙同志逝世后,何鲁丽、王兆国、周铁农等同志以不同方式向家属表示慰问。

4、人物作品

许宝骙一生没有什么著述,但翻译过一些英文著作,通常是政治哲学方面的,比如约翰·密尔的《论*》、培根的《新工具》等。这些译作都是在反右时期出版的,所以署名都不是他的,这也是那一时段的一个特色。

5、人物家庭

杭州仁和许家,说的就是许宝骙他们家。从乾隆年起,他们家就在历代科举中屡屡中第,在他的祖父那一代就有“七子登科”之说。兄弟七个三个中了进士,四个中了举人,在近代史上都是很有名的人物。一个是许乃普,再有就是他的侄子,咸丰朝做过军机章京的许庚身。他家的五个女儿分别都嫁给了翰林。

许宝骙兄弟姐妹七人,三男四女,他们属宝字辈,名字都带马字偏旁。许宝骙行二(字揆若),大哥比他大十岁,叫许宝驹(字昂若)。老三名叫许宝騄(字闲若),姐姐许宝驯。许宝驯嫁给了俞平伯,所以俞平伯也是许宝骙的姐夫。

许宝骙的夫人名叫钱同,出自嘉兴钱氏,是浙江的名门望族。

许氏三杰

许宝骙的大哥许宝驹很瘦弱,上臂有先天残疾,但在政界却是位风云人物。可以说许宝骙的前半生一直追随着他的大哥,兄弟两个人都是政治人物,但都思想进步。许宝驹曾经参加过*一大,是*一大的代表。

1941年抗战期间,在重庆成立了中国*革命同盟,也就是民革的前身,后来对此称之为“小民革”。许宝驹和许宝骙兄弟俩都是重要的发起人,其他还有王昆仑、屈武、朱蕴山等,当时许宝驹的地位比许宝骙高。许宝骙就是在这时期办过一个名叫《正报》的进步报纸。

这期间,两兄弟同时也和*发生了密切的接触,但基本是地下的接触。1945年抗战胜利以后,他们和*接触更为频繁,将“中国*革命同盟”改为“三*义同志会”,实际上是*的外围组织。他们和*、邓颖超在重庆办事处时都有过很多接触,关系很好,所以他们一直都得到周、邓的一些照顾。许宝骙也是言必称邓大姐,一直都保持着时常问候的习惯。

许宝驹后来是民革*委员、民革*宣传部部长,也是全国政协委员。许宝骙同样在民革,当时的地位还不是很高。许宝驹去世早,是在1960年。

他们的三弟许宝騄是数学家,很有成就,非常有名,一直在北大。在北大评定教授的时候,许宝騄被评为一级。那时候,无论北大还是清华一级教授都是很少的,许宝騄和陈省身年龄相仿,是同辈的数学家,而华罗庚当时都不是一级教授。许宝騄身体非常不好,一生未婚,孑然一身,1970年去世时才60岁,现在北大数学系还矗立着他的一尊铜像。

6、人物轶事

亲历雷峰塔倒塌

当时他家住在杭州孤山南路,和雷峰塔是斜对面。1924年9月,他当时15岁,弟弟许宝騄14岁,这时许宝驹早已外出参加国民革命了。那天两人正在家里下棋,突然听到俞楼外面人声喧哗,众人跑来跑去大叫:“雷峰塔倒了!”他和弟弟看到雷峰塔方向升腾起浓浓的白色烟尘。他对这件事的印象非常深,因为之后他父亲许引之的去世也和这座倒掉的雷峰塔发生了密切的关系。

许引之和俞平伯这两个人都爱好收藏,是考据学家和收藏家。雷峰塔倒掉后塔底部露出了许多经卷和石刻,当时就被老百姓哄抢了。许引之和俞平伯这对甥舅,也可以说是翁婿,当时就雇了一条船从孤山下出发,直奔斜对面的雷峰塔遗址,飞快地赶到了现场,但是那里散落的东西早就被哄抢、劫掠殆尽,他们俩只能从当地老百姓手里收购了些经卷和石刻。那些老百姓也不清楚这些东西的价值,只要给钱就卖。之后的一段时间,这翁婿二人还意犹未尽,经常雇着船到民间走家串户去收购被哄抢去的东西,很有些痴迷。雷峰塔倒塌是9月发生的事,一个来月的时间中,两人时常早出晚归,已经年迈的许引之不久便感染了风寒,竟一病不起,当年11月就去世了。

雷峰塔是五代十国时期的建筑,而关于白蛇许仙的传说是明代以后才有的。当地确实流传着不少关于雷峰塔、白蛇传的传说,雷峰塔倒塌后,还有不少人跑到塔基那里去看到底有没有白蛇。

喜欢自己制作灯谜

他把灯谜写成各色纸条儿挂起来,让大家猜,还会准备一些如圆珠笔之类的小奖品。至今我还记得我猜中的几个谜语。有一个谜面是“小生幽会”(打一国名),我一下就猜出是约旦;还有谜面是“枫叶未经霜”(打一国名),我也很快猜出是不丹;“五金中,莫较量金银铜铁”(打一外国城市名),我也猜中是莱比锡。还有一个我的印象最深刻,到现在我也经常和人提起。当时马王堆汉墓刚出土不久,大家都很关注,许宝骙就出了个谜,谜面是“汉代女尸”(马王堆汉墓的墓主)(打一菜肴名)。别人都没猜出来,我一看这个我擅长,一下我就把条儿撕下来领奖去了,谜底是什么呢?是咕咾肉(谐音古老肉)。现在有时候外出和朋友在粤菜馆子吃饭,如果上一盘咕咾肉,我就给大家猜这个谜语,猜完后一般女士就不再在这道菜下箸了。

人缘儿很好

许宝骙的人缘儿很好。我记得大前年我参加民革*主席朱学范一部七集电视片的审查工作,当时见到了很多民革机关的人,也有不少《团结报》的同仁。他们和我谈起许宝骙,都言必称“宝老”。他在大家的印象中总是嘻嘻哈哈,态度谦逊,和蔼可亲,是位被人敬重的老人。

许宝骙在《团结报》时利用他的人脉关系广泛约稿,包括他的很多*故旧、大陆的一些*人士等。他也向我约过稿,我也为《团结报》写过一两篇小文。《团结报》从一份四开小报发展到八开大报,现在还在出。直到今天,《团结报》的许多人都很怀念他。

棋艺不高,特别有瘾

他的棋艺并不高,但是特别有瘾。无论寒暑,总是提上一个小马扎出门,只要在街边看到一群老头围着下棋他就坐在旁边看,一看就是两三个小时,到吃饭时间了也不回去,还得小保姆出来找。他在一群老头里面就是一个普通老头,没有人知道他是谁,曾经做过什么。

上一篇: 寒食夜苏二宅

下一篇: 清水河镇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