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芑南
徐芑南,浙江镇海人,1936年3月生,1958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副总工程师,研究员,“蛟龙”号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
姓名:徐芑南
性别:男
出生日期:1936.3.4
籍贯:浙江省宁波市
1、基本信息
姓名:徐芑南
徐芑南(右)
性别:男
出生日期:1936.3.4
籍贯: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
政治面貌:中*员
学历:大学本科
工作单位: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二研究所
2、简介
徐芑南是我国深潜器高技术领域的着名专家。早年主持创建的迄今我国最大的深海模拟实验设备和潜艇圆柱耐压壳结构强度稳定实验技术已成为各种潜艇、水中兵器和深潜结构研制所必不可少的手段,为我国向深海进军奠定了基础。
2013年5月22日,中国工程院发布公告,2013年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候选人提名、遴选工作于4月25日结束。经形式审查和中国工程院主席团审定,有效候选人共560人,徐芑南在列。
2013年12月19日公布的中国工程院新增院士中,当选中国工程院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院士。
3、荣誉
20世纪80年代末,徐芑南作为总设计师,成功研制了300米仿人型常压潜水器,载人或无人双功能常压潜器,600米重型缆控作业型无人潜器,863计划6000米自治水下机器人;还任副总设计师研制成1000米无缆水下机器人,为我国深潜器高技术赶上国际先进水平作出了贡献。
获江苏省第一届和无锡市第二届劳动模范;获*科技进步一、二等奖。部级科技进步特、一、二等奖,上海市一等奖,江苏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共9项;获“上海市科技功臣”、光华基金一等奖和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等5项个人奖。
4、蛟龙号总设计师
“蛟龙”号是我国第一台自行设计、自主集成研制的载人潜水器。2011年7月26日上午9点,“蛟龙”号深潜试验再传捷报,在下潜试验中成功潜至5057米,突破了5000米水深大关,创造了中国载人深潜新的历史。5000米深度意味着,我们有能力到达地球70%以上的海底。也就是说,我国对深海生物、深海化学、深海地质的调查研究,可以扩展至地球70%以上的海底领域。
“蛟龙”号总设计师徐芑南
作为潜水器总设计师,不能亲眼看着自己研制的产品上浮下潜,就犹如一个母亲不能分享孩子的每个成长瞬间一样,多少有些遗憾和无奈。作为“蛟龙”号的总设计师,75岁的中船重工702所设计师徐芑南很遗憾也很无奈。“蛟龙”号是他晚年才主持研发的产品,也可能是此生最后一个作品,但是,他那颗带病的心脏已不允许他再到大洋远航。他只能“决胜于千里之外”,每天接收船上的同事们电子邮件的信息,以自己特有的方式陪伴着倾尽心力的“蛟龙”号。
一生为了深海探测不留遗憾
“上九天揽月,下五洋捉鳖”。这是人类对陌生世界的无限遐想。不过,千米以下的大洋,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五彩斑斓,而是漆黑一片,而且水压极强,到了5000米海底的水压,就相当于一个手掌大面积要托起5辆10吨的卡车重量,其科研和探测难度可想而知。
从20世纪50年代起,美国、苏联等国家就开始向大洋深处进发,先后发展了三种类型潜水器来配合完成水下科研和工程任务:一是有缆水下机器人(ROV),可长时间在水下定点作业;二是无缆自治水下机器人(AUV),可实施长距离、大范围的搜索和控测、并实时传输信息;第三种就是载人潜水器(HOV),能使人亲临现场进行观察和作业,具有极强的精细作业能力。
徐芑南很幸运,1958年从上海交通大学造船系毕业后,50多年都在从事水下运载器设计工作;徐芑南又有点遗憾,毕竟第三项任务还悬而未决。“我们国家要从一个海洋大国走向海洋强国,必然要发展载人的大深度潜水器。”
2002年6月,经科技部高新技术司同意、大洋协会任命徐芑南为“蛟龙”号总设计师。尽管家人担心他高血压、心脏病随时可复发而坚决反对,但接到回国主持“蛟龙”号设计的邀请后,徐芑南还是义无反顾地回到了祖国。
世界第六艘深海载人潜水器
“当今世界只有五艘6000米级深海载人潜水器。2002年,中国开始研制的‘蛟龙’号是世界第六艘深海载人潜水器,2010年成功实现3700米深度,2011年挑战5000米深度,明年要达到7000米深度,与此同时,2011年立项再生产一台4500米的载人潜水器与‘蛟龙’号共同探海。”谈起载人潜水器的发展,徐芑南如数家珍。
“以前我们没有经验做这么大潜深的载人潜水器,所以要一步一个脚印地提高自己。”徐芑南说,从2002年到2005年完成了设计和加工制造,2006年开始总装,因为资料方案欠缺,往往是一边设计一边试验,所有设备的每一个细节都经过相当于7000米外水压的实验考核。
回想起研制“蛟龙”号的那些日子,徐芑南感慨地说:“全靠团队精神,团队中每一个人的工作都很重要。”“蛟龙”号的研制人员必须保证在7000米水下滴水不渗、安然无恙,操作人员必须严格遵守操作规程,连小小的螺丝帽都要拧到位,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徐芑南清楚地记得2009年第一次1000米级海上试验时的情景,船刚一离开长江口就遇上超强台风,16位年轻人中11位都晕船。“晕船也照样要工作!”就这样,老中青三代人齐心协力克服了海上一切困难,对自己设备的情况及时改进、完善……
“我们团队中还有潜航员,比如”蛟龙“号潜水器的主驾驶操作员叶聪。”徐芑南告诉记者,由于叶聪对总体性能比较熟悉,便自告奋勇担任“蛟龙”号主驾驶。而他也被大家戏称为深潜“的哥”。
徐芑南很欣慰,“经过这十年,终于有了一个团队,可以继承深潜事业了。”去年当“蛟龙”号成功抓起3700米海底那条体长十几厘米的柔软海参,把钛合金的国旗插向海底时,徐芑南那些老专家们都流出了激动的泪水。
为了更广阔的蓝色战略空间
地球上,广袤的蓝色海洋是如何划分的?此次“蛟龙”号下潜到5000米又意味着什么?
国际海底环境管
理局规定,要申请哪个地区的预先开采权,就必须要有载人潜水器在底下,获得样品和图像来作为依据。西方发达国家加紧发展深海载人潜水器就是要抢先获得“蓝色公土”的占有权。
达到3700米深度,就相当于能去50%的海洋面积底下;今年“蛟龙”号下潜到5000米,就可以到达75%的海洋底下;明年达到7000米深度时,就可以到达99%的海洋面积底下。
利用上世纪90年代研制的深海探测设备,以大洋协会为主的研究所和有关单位参加勘察,我国在檀香山以南一块7.5万平方公里的多金属结核优先开采合同,得到了联合国的批准。徐芑南相信,有了“蛟龙”号,未来科学家的海底研究,工程界对海底资源的勘察和开发都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5、特点
徐芑南大学毕业即投身海洋装备事业,先后担任了四项水下潜器的总设计师,创造性地研制了多型深潜器和水下机器人。他硕果累累,成为载人深潜领路人:他在多年的研究工作中硕果累累,上述研制的项目填补了国内空白,达到了当时的国外同类产品的先进水平。他先后获得国家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十八项,还多次获得劳动模范、先进个人和科技功臣等荣誉。他培养锻炼了一批年轻人,为我们今天的深潜队伍打下了扎实的人才基础。2002年,徐芑南担任7000米载人潜水器总设计师,带领国内50多家科研院所精英组成的科研攻关队伍,历经6年,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2007年完成了潜水器的设计、总装建造和水池试验。2009年74岁高龄的徐芑南亲自担任海试现场副总指挥,在海试现场发挥了关键作用,解决了一个个技术难点,如载人潜水器的坐底方法、下潜上浮流程、应急技术等。徐芑南在水面的指挥调度清晰沉稳,是试验成功的重要保障。
徐芑南是潜水器海上试验的灵魂,在他的带领下,所有参试人员保持了良好的精神状态,创造了中国载人深潜1109米的记录,圆满完成了试验任务。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