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丝弦道

科普小知识 2023-11-13 08:53:09
...

丝弦道是清末民国时期发源于河南省平舆县、流传在汝南、新蔡、正阳、上蔡、确山、驻马店、信阳及安徽、山东、湖北、江西、河北等地区的一个地方性的稀有的戏曲剧种。

1、简介

“丝弦道”是一种以丝弦伴奏、坐唱为主的曲种,它以中州古词为主体,并在发展过程中与鼓子曲互有借鉴和渗透。这个曲种发源于平舆县,由清末民初的曲艺活动家、作家万道同所创作。它属于曲牌类联缀体,主要的曲牌有阳调、满洲等。与古子曲的曲牌名称相同,但曲调不同。它演唱夹说带唱,或者数板,有1至8人的演唱。演唱者既是演员又兼伴奏。主要的乐器有坠胡、四胡、琵琶、古筝、瑟。“丝弦道”的曲调、风格是多样化的,有的是哀婉低沉、细腻抒情,有的却很活泼俏皮、爽朗明快,非常流畅。“丝弦道”是一种坐唱形式的曲种,曲调古朴、柔美,旋律流畅,唱词通俗生动。上世纪初,以平舆、汝南为中心,在整个豫南地区普遍流行。代表剧目有《小秃劝妻》、《李豁子离婚》等。

2、起源


丝弦道

“丝弦道”创始人万道同,字惠清,号懒园,1880年2月生于平舆县万寨村一个有数百亩良田的书香之家。万道同天资聪颖,16岁中了秀才,18岁被选拔为贡生,有“汝宁才子”之名。不久,他被任命为光山县知县。面对西方列强入侵、清朝危机四伏、民不聊生的社会现状,他拒不出任做官,隐居乡里,广泛结交梨园弟子、曲艺人才,不论门第高低、地位尊卑,皆视为上宾,迎至家中,共同操起他自备的种种乐器,吹、拉、弹、唱、食宿全包。他亲自动手写曲,自演自乐,聊作消遣,以助雅兴。他亲自动手写曲排练出了《二十四孝》、《小寡妇上坟》等曲艺作品“丝弦道”。一时之间,豫南知识界皆以能唱“丝弦道”为荣。民间“丝弦道”社团如雨后春笋,很快普及汝南、新蔡、正阳等县城乡。其鼎盛时期,仅汝南一县就有“丝弦道”班组40多个,艺员350多人,其演艺活动也由原来的名人雅士的自娱活动逐渐走向社会、走向大众,在豫南盛行。

万道同一生共创作短篇曲艺作品150篇左右,创作戏剧近12篇。

3、发展历程


丝弦道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丝弦道”在经历了短暂的繁荣后,由于种种原因,渐渐走上了下坡路:战争年代人们无心听戏唱曲,新中国成立以后,豫剧、曲剧和越调空前繁荣,河南戏曲市场上三大霸主的地位已经基本形成。不化装、无戏台的“丝弦道”与它们相比,则显得过于简单,观众们逐渐对它丧失了热情。在新的形势下,这个曲种的艺人们,文化素质较高的年轻人都纷纷转行到其他的大剧种。“丝弦道”,这个在洪汝河畔土生土长的地方曲艺,就像满腹故事的古稀老人,拉着一把破旧的坠胡,面对着黄昏的夕阳,将清末民初时期洪汝河两岸人民的风俗习惯、伦理道德和生活方式向人们娓娓道来,坠胡幽幽,有着道不尽的沧桑。

“丝弦道”又复出了!为了将这个几乎失传的曲种重新走上舞台,1988年10月,平舆县成立了“丝弦道”调查抢救小组,一批文艺工作者走访民间、挖掘资料、整理曲目、听音记谱,做了大量耐心细致的工作。2004年8月,在驻马店第二届农村文艺汇演中,平舆“丝弦道”曲艺队演出的曲目《小秃闹房》获金奖。2005年10月,沉寂多年的稀有曲种“丝弦道”突然出现在河南省第二届民间文艺汇演的舞台上,喑哑了几十年的曲调再次唱起,依然是那样古朴雅致,委婉动听。最终,“丝弦道”以它独具魅力的艺术特色,连摘表演奖、音乐奖、伴奏奖等8项金奖,成为令人瞩目的焦点。2009年,在获得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殊荣后,“丝弦道”还与包括豫剧、太极拳、梁祝传说等在内的57个项目一起,作为河南优秀民间文化的首批代表,申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