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献章
字公甫,号石斋,广东新会人,后迁江门的白沙村,故世人多称之为陈白沙。初受学于吴与弼。主张“学贵知疑”、“独立思考”,提倡较为*开放的学风,逐渐形成一个有自己特点的学派,史称江门学派,他的著作後被汇编为《白沙子全集》。
1、生平
早年热衷科举,19岁考中举人,明正统十三年(1448)四月入京会试中副榜进士,被选入国子监读书。景泰二年(1451)、成化五年(1469)2次参加会试,均不中,遂移志于治学。从学于江西程朱理学家吴与弼,精研“古圣贤垂训之书”。半年后,他回归白沙村筑阳春台为书室,专心读书,其思想逐渐由崇尚读书穷理的程朱理学转向主张求之本心的陆九渊心学。成化二年,陈重游太学,因有感触而写出《和杨龟山此日不再得诗》,国子监祭酒邢让大加赞许,誉为“真儒复出”,自此他的才名大震京师。但3年后他第三次参加会试仍名落孙山,由是决意弃绝仕途,返回故里。陈献章回到白沙后,名气日增,先后受到广东布政使彭韶、巡抚都御史朱英的推荐,宪宗下诏征用。陈虽应召赴京,以奉养老母为由力辞,宪宗遂授以翰林院检讨衔,而允其返归白沙村。此后至卒,他一直居留乡间,聚徒讲学。其间,陈的思想又发生了新的变化,他不但主张静坐室中,还提倡“以自然为宗”的修养方法。他所说的“自然”,即万事万物朴素的、本然的、无任何负累的、绝对*自在的存在状态。他要求人们善于在这种“自然”状态中无拘无束地去体认“本心”。他极力倡导“天地我立,万化我出,而宇宙在我”的心学世界观。陈献章心学的出现,标志着明初程朱理学统一局面的结束,也是明代心学思潮的开始。它和后起的王阳明的心学,共同构成了明代心学的主要内容。对陈献章的哲学思想属唯心还是唯物,在学术界有不同看法,需深入研究。
2、哲学思想
陈献章思想渊源其实并非单一的,而是多种思想的交融、贯通的结果,其中最主要以儒学为根基,吸收了佛教禅宗的思想方法和道家老子哲学的宇宙本体论思想从而形成其独特的哲学思想体系。陈献章哲学思想作为宋明理学的组成部分,同其他宋明理学家一样,是儒释道思想融合与冲突的产物。
在自然观方面,分析了“以道为本”的宇宙观。并且,道是自然的,合乎规律的存在和发展。道是天地人合一的浑沦整体。宇宙间既无离道之物,也无离物之道,道通于物。陈献章是在批判的继承前人思想硕果的基础上,建立自己的宇宙模式。
在道德修养论方面,陈献章的主静说是以自己达到一种自然、本真的精神境界的苦苦索求中而悟解的。陈献章的修学经历了由宗朱从师,即通过读书穷理,到反省自悟,“发明本心”的过程。正是在这“发明本心”的过程中,陈献章摸索了一种“作圣之功”的自得心法,即“静坐”。因此,陈献章主张“为学须从静中坐养出端倪来,方有商量处。”正是通过这种静坐的方式,沿着陈献章的“静中养出端倪来”这“作圣之功”的理路,陈献章在高度肯定和颂扬人的主体精神的同时,把自己的哲学推向了另一个层面“心具万里”。正是在突出以至夸大心的作用上,陈献章的哲学体系蕴含了名副其实的“心学”内涵。陈献章的心学,强调“勿助勿忘”而求“自得”,是在否定外力的情况下,完成“作圣之功”,正是从这一意义上,陈献章认定“学贵自得”。
3、治学教育
陈白沙以“茅龙笔”写下的《圣谕》。
4、书法造诣
书法
5、诗歌
白沙诗格清高,雅淡清洒,常好以诗论道,诗句之中,多涵哲理,故有“白沙诗语如禅语”之誊。诗句平易近人,不事雕饰而直抒胸臆。“身居万物中,心在万物上”等诗作在明诗中别具特色。
6、纪念
陈白沙纪念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