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基于绿色质量成本的产品生产和谐理念研究

科普小知识 2023-11-13 13:30:15
...

自21世纪以来,建立符合生态文明建设和谐产业经济成为主导经济发展形态,产业结构及企业的竞争方式也在不断改变,消费者对产品个性化的需求以及产品生命周期的不断缩短,都给企业带来了很大的压力,迫使激烈竞争中的企业不断在寻求新的适合企业发展的质量成本管理方法、提高产品绿色效应和企业效益。

一、解析绿色质量成本观

“质量是企业的生存之本”这一观念已被社会各界所接受,产品质量的高低也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体现之一,提高产品质量是保证企业占有市场并持续经营的重要手段。所谓质量成本,总的来讲是指企业为保持或提高产品质量所支出的一切费用,以及因产品质量未达到规定水平所产生的一切损失之和。但是随着客观经济环境和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演变,质量成本的概念早已不能涵盖目前所涵盖的质量成本的全部内容,质量成本的理论体系也已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因此,有必要重新定义质量成本。

企业生产产品目的是为企业增值,同时还要为客户(消费者)增值,如果企业一味追求产品质量,就会产生不必要的产品质量过剩,甚至出现产品过度包装等资源浪费,引起产品综合质量成本的迅速提高,给企业和消费者带来不必要的损失。WwW.11665.coM因此,能否正确认识质量成本对提高产品的绿色效应和企业的经济效益起重要的作用。

传统的质量成本观,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为确保和保证满意的质量而发生的费用,即预防和检验成本,一般将这部分质量成本看作是投入;另一部分是没有达到质量要求所造成的损失,即内部和外部质量损失。这种质量成本只考虑到由于质量不足而产生的成本,而将质量过剩所导致的非绿色成本排除在质量成本之外,这显然不甚合理。长期以来,人们认为的质量成本只包括由质量不合格而产生的各种支出,即预防与检验成本和损失成本,以及质量成本管理的其他内容,如质量成本属性、成本分析、成本控制等也纳入因质量成本不足加以研究,因此,质量不足所发生的成本只是质量成本的一部分,而质量过剩所发生的非绿色浪费成本也应该是质量成本的一部分。

因此绿色质量成本定义还应该包含以下几点:

第一,质量成本标准应完全反映用户的要求,不要低于用户要求,同时也不能高于用户要求,造成产品效益的资源浪费。

第二,质量成本的投入时间与产品生命周期相结合,以免造成产品的过期上市问题。

第三,传统的质量成本理论忽略了质量管理的绩效,质量成本的管理目标应该与产品是否为企业增加利润为目标。

将质量过剩所带来的非绿色成本作为质量成本的组成部分,是基于两个理由:一是过去因科技、*和经济环境的局限,产品大多存在着较为严重的质量不足的问题,而目前由于科技进步使得产品质量水平不断提高,当产品质量达到一定水平后若再要求提高,产品质量管理费用就会急剧上升。随着产品质量的提高,产品质量损失则会逐渐下降,当产品质量达到一定水平后,尽管大幅度增加检验和预防费用,质量损失的下降速度也会逐渐减慢。因此,产品质量就必然存在着一个最优点,即当产品质量确定在这一点时,产品的质量总成本最低,企业的收益最大。该点为最佳质量水平,其对应的质量即为最佳质量成本。二是产品的质量成本也应从消费者的角度考虑,在生产中追求最佳质量成本构成,避免因产品质量过剩造成消费过剩的问题,更好地发挥产品的绿色效益,既可以减少企业的产品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也间接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益。企业若只注重产品质量的提高,而忽略了产品质量过剩的问题,那么产品质量成本还会存在着一些隐性损失,比如质量信誉损失。产品质量如果超出消费者的意愿,产品必然会造成资源浪费,势必会导致产品质量信誉损失的滞后效应,它给企业带来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市场占有率下降。产品质量过剩会直接对销售造成不利的影响,高价导致顾客丧失,产品滞销销售额减少。二是额外广告成本。三是降价损失。产品质量过剩导致产品滞销,从而导致产品*降价处理,造成产品的非绿色效应增加。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质量成本营销观的不断深入,企业只有在生产经营的每一个环节上都立足于恰好满足消费者需要,产品质量效用恰当合理,才能增强企业的竞争力,才可以更好地提高企业效益。

二、发展和完善质量成本体系,提高产品绿色效应

产品质量是企业的生命,是市场竞争的核心因素,随着市场竞争激烈化和客户需求多样化,高质量未必代表取胜的优势,质量的提高往往需要以追加人力、物力、技术、信息、管理等诸多成本为代价。利用经济学原理衡量,为质量过剩所付出的代价,将会逐渐抵消或抹去因质量提高所带来的效益优势,特别是在产品质量普遍得到提高,竞争者处于大致相同的质量水平时。如何在保证一定质量水平的前提下,实现对质量成本的有效控制已成为竞争取胜的关键。也就是如何将质量与成本双重因素考虑进去,既能满足用户需求,又能减少过高质量所带来的不经济现象,更好地提高产品的绿色效益,是质量成本管理中更为重要的判断标准。因此,在实际的生产经营管理中,质量成本的管理应该把握一个合理的“度”,即产品的最佳质量成本点,这个“点”能使用户与企业双方的利益都得到满足。即:一方面是为了满足用户的需要,企业必须保证质量;另一方面是为了减少成本耗费、获得经济利益,企业也不要盲目地提高质量。

首先,将产品质量水平与满足消费者的需要进行有机的结合。满足消费者需要是社会生产的目的,也是企业在竞争中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条件。因此,质量工作必须始终以消费者的需要为根本,质量水平也应以达到消费者期望的质量为标准。同时,应当明确产品质量只有被消费者所认可或接受才是有意义的,否则,就是无效质量或超值质量。所谓“无效质量”是指产品质量完全或部分与消费者的实际需要发生背离,不能为消费者所接受的质量,这实际上是质量协议的失效。例如“过度包装”其过度部分对消费者而言就是无效质量,“超值质量”是指产品质量远远超出了消费者的期望,虽然它也可能实现消费者的需要,但要以高额成本为代价,这势必影响企业的经济利益。无效质量和超值质量共同导致了企业产品质量的过剩,它意味着成本的损失和资源的浪费。

其次,将产品生命周期与质量保证周期进行有机的结合。在科学技术与竞争利益的双重驱动下,特别是在不连续技术创新产品不断问世,产品开发周期和使用寿命日趋缩短,势必增强了合理质量开拓的迫切性。一方面,在竞争中呼唤高质量的产品,如耐用性就是高质量产品的重要标志;另一方面,产品更新换代速度越来越快,消费者的口味和时尚观念也在不断的变化,最终会使许多耐用性强的产品不合实际需求。也就是说,在以质取胜的观念支配下,企业往往不惜花费大量的投入,研究开发质量高、耐用性强的产品,而不去考虑它的实用实惠,致使高额成本支出得不到相应的回报,使企业蒙受损失。因此,合理的产品质量必须要求产品的质量保证期尽可能地与产品更新换代的步伐保持一致,并形成动态平衡,避免过剩质量带来不必要的浪费。

再次,将产品零部件之间的质量进行有机的结合。通常情况下,如果一种产品的关键功能部件因达到自然寿命而发生报废,往往会使整件产品退出使用,而其他部件被分解后能继续使用的可能性很小。关键功能部件的质量保证期就决定了整件产品的使用寿命,如果其他部件能够超过该期限,那么其他部件就是一种过剩质量。因此,合理质量要求,即同一产品的各种不同部件达到相同或者相近的质量水平,使用寿命尽可能一致,从而减少不必要的质量成本耗费,真正做到提高产品的绿色效应问题,提高企业效益。

 三、拓展新的产品寿命,提高企业绿色质量观

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发展,产品的寿命观发生了变化,不应该是传统意义上的三种寿命,即自然寿命,实物寿命,技术寿命,还应该加上“观念寿命”。自然寿命、实物寿命的长短是长期以来考察产品质量好坏的传统观念;伴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变化,技术寿命也开始加入到对产品进行衡量的尺度中,而当人们的生活质量达到一定水平之后,伴随生活质量的提高对产品的质量要求又有新的涵义。这里就可以引入一个“观念质量”问题。在现实生活中常常有这样的现象,一个产品尤其是电子类产品它的自然寿命往往还有很长时间,实物寿命也是如此,可是由于技术更新的速度太快,特别是不连续技术的创新产品大量涌现,老产品的技术寿命已经趋于终结,该产品的使用成本远远高于购买一个新产品,或者使用者的观念已经改变,使得现有产品的功能款式或服务不能完全满足需要,这时该产品具有的保持其经久耐用好质量就成为阻碍消费者汰旧换新提高生活质量的障碍,对消费者来说,此时该产品的好质量便是相对过剩了,而这种过剩对消费者构成一种浪费,对厂家同样造成浪费,产品的绿色效益问题也就突现出来。因为某顾客长期使用一件高质量长寿命的产品,必然会减少或拉长其对同类产品的再消费的次数或时间,造成老顾客对同一产品再消费的有效需求相对不足,也就直接影响企业的营销增长。根据调查显示,企业抓住一个老顾客比开发一个新顾客所需要的费用支出要少65%,由此可见老顾客的重要性。因此对于企业在设计或生产某一产品时,应充分考虑绿色质量观,注意该产品所有组成部件的寿命均衡问题,尽可能使所有部件处在同一自然寿命时间段,这样企业便可以有效控制产品的技术质量区间,同时生产出同一牌号,使用功能相同、外观相同但使用寿命长短不同的产品可以有效地减少质量过剩,提高产品绿色效益问题。因为未来的企业将不再是单纯卖产品而是在销售产品的同时卖服务,这也是对产品质量概念的一个延伸。例如:电冰箱生产企业卖的是食物保鲜和冰冻等制冷服务,这种服务伴随产品而来,然而它不会给消费者带来浪费,不会影响消费者的生活,不会给消费者带来对身体或环境的危害,只会给消费者带来方便,带来愉悦,提高消费者的生活质量,带来对企业服务的信赖和感激。我国的生产企业绝大多数重视产品的自然寿命,虽然,有时也知道质量相对过剩对企业的影响,但由于企业生产受非个性批量化生产规模制约,对质量过剩考虑不足,造成一定的浪费。目前,由于即时生产概念的大量应用,个性化产品的大量出现,要求企业家的质量观念要有所转变,由单一提高产品的使用质量的质量观,到引导消费者使用产品改善或提高生活质量的绿色质量观,提高产品的绿色效应。现实生活中质量不足的产品与质量过剩的产品都不是消费者或生产者的最佳选择,质量不足的产品给消费带来生活的不便和浪费,质量过剩同样会给消费者带来浪费,因为消费者必须为产品的质量过剩部分支付费用,更重要的是过剩质量带来的对资源的无谓消耗、浪费,不符合和谐建设生态文明的时代要求。

另外,在企业经营过程中其生产或销售的产品还存在一种经营上的寿命,这种寿命不仅直接影响产品的销售寿命,也间接影响产品的使用寿命。

事实上,对不断变化的消费心理进行跟踪研究并在营销市场上加以“借用”,适时推出“有分寸”的产品的事例比比皆是。例如近年来空调市场上出现的负离子空调,厂家宣传资料上宣传它可以更好地改善室内空气。但据有关专家介绍,负离子是一种寿命非常有限的空气分子,很容易被中和,在清洁空气中的一般寿命是四到五分钟,在污浊空气中仅有一分钟。所以一般在空调出风口2米处,负离子只剩下原始浓度的百分之几甚至更少,已经不起什么作用了。企业对此非常清楚。只不过推出真正意义上的清洁空气类空调势必极大地提高生产成本,而目前的市场还接受不了这样高昂的价格。但企业又不能漠视近年来消费者追求健康、恐惧“空调病”的消费心理,于是“适度”的产品便出现了。当然,新旧产品的差异只在于多了个“卖点”,它只是企业为引导消费者购买自身产品而多“制造”的一个借口罢了。

总而言之,企业在谋求市场开发策略时,不要将思路局限在追求“更好”的产品上,而应将思路放在如何能取得更好的市场效果上。换个角度说,在企业产品开发思路上,应紧跟市场变化适时推出“有分寸”的产品,而不应过度迷恋“质量过剩”的产品。毕竟无论对企业还是对消费者来说质量过剩都意味着浪费,因为追求和谐的社会生态文明节约资源减少浪费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

[1] 管洲.质量过剩的尴尬.时代工商,2005.6.

[2] 张淑华.“环境质量过剩倾向”不利皮革产品出口.经济参考报,2007.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