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评剧院
中国评剧院成立于1955年,建院方针:“以演现代戏为主的*示范性剧院,同时上演新编历史剧和经过整理的优秀传统戏”。历任院长张东川、薛恩厚、胡沙、何孝充、冯守仁、胡春萍、杜冠华、凌金玉、吴一平,现任院长王亚勋。剧院恢复整理创作300多出优秀现代戏及传统剧目,其中20多部剧目80多位演职员先后获中宣部、文化部、北京市多个奖项。《杨三姐告状》、《秦香莲》、《花为媒》、《刘巧儿》等深受观众喜爱。造就了一代优秀表演艺术家小白玉霜、新凤霞、喜彩莲、花月仙、李忆兰、魏荣元、马泰、张德福、席宝昆、陈少舫、赵丽蓉等。
中文名:中国评剧院
英文名:ChinaPingjuOperaTheater
成立时间:1955年3月
现任院长:王亚勋
主要作品:《秦香莲》、《花为媒》
1、剧院简介
演出剧照
中国评剧院成立于1955年,由中宣部、文化部制定建院方针为:“以演现代戏为主的*示范性剧院,同时上演新编历史剧和经过整理的优秀传统戏。”近年来,为拓宽创作题材,剧院又将“外国名著改编剧目”纳入其中。
六十多年来,剧院恢复、整理和创作了300多出优秀现代戏及传统剧目,如《杨三姐告状》、《秦香莲》、《花为媒》、《刘巧儿》、《小女婿》、《金沙江畔》、《高山下的花环》、《评剧皇后》、《黑头与四大名蛋》等,也造就了如筱白玉霜、新凤霞、喜彩莲、花月仙、李忆兰、魏荣元、马泰、张德福、席宝昆、陈少舫、赵丽蓉、胡沙、贺飞、张玮、苏丹、张尧、谷文月、刘萍、李惟铨、戴月琴等几代优秀评剧艺术家。其中有20多部剧目和80多位演职员先后获中宣部、文化部、北京市多个奖项。
六十年辉煌成就,得益于党和*及国家*的极大关怀。*、*、宋庆龄、邓颖超、彭真、李先念、*、李瑞环以及当代国家*等分别在不同时期关注着剧院艺术家,多次观看剧院演出。
近年来,剧院坚持建院方针,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先后创作演出《红岩诗魂》、《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刘巧儿新传》、《长霞》、《拜月记》、《马本仓当官记》、《良宵》、《林觉民》、《城邦恩仇》、《母亲》等优秀剧目。高闯、韩剑光、刘慧欣、李金铭、张文鹏、孙路阳、王全有、王平、茹桂林、王丽京、孔继光、李春梅、李妮、郑祥振、赵震、杜志刚等剧院主力,以及郑岚、王婧、于海泉、张超群等新一代评剧优秀人才,以亮丽的风采活跃在评剧艺术舞台上。
2、剧院发展
演出剧照
中国评剧院是一个团队。是一个评剧创作演出队伍。
中国评剧院诞生于1955年,走到今天已经整整50岁了。中国评剧院曾经是文化部领导下的艺术团体,前身是1953年组建的隶属于中国戏曲研究院的中国评剧团。从前,中国评剧院坐落在北京西城太平桥大街13号,这是一个古色古香的大院。那个时候,中国评剧院是一支有194人的大剧院。中国评剧院建立伊始,领导就定了方针——“以演现代戏为主的示范性剧院,同时上演新编历史剧和经过整理的优秀传统戏”。1958年划归北京市。50年来,中国评剧院涌现出一批优秀表演艺术家,中国评剧院中的代表有白派艺术的第二代传人小白玉霜、新派创始人新凤霞、喜派创始人喜彩莲、花派创始人花月仙,以及李忆兰、魏荣元、马泰、张德福、席宝昆、陈少舫、赵丽蓉等都成大家,摇旗挥纛,各领风骚。中国评剧院还有一支以剧作家胡沙、作曲家贺飞、导演张玮、舞台美术家苏丹、张尧为代表的创作能力极强的艺术创作队伍,帮助中国评剧院提高剧目艺术水平,功勋卓绝。五十年来,**给予剧院极大关怀。*主席在第一届政协会议上还亲切接见过中国评剧院的小白玉霜,*、宋庆龄、邓颖超、彭真、李先念、李瑞环等国家领导同志分别接见过中国评剧院不同时期的艺术家,多次观看中国评剧院的演出剧目。今天,中国评剧院依然是一支有战斗力的队伍。中国评剧院有一团、二团、白派团和影视部。中国评剧院有一座现代化的演出场所——中国评剧大剧院。20世纪70年代后期到21世纪初期,中国评剧院以谷文月、刘萍、李惟铨、戴月琴为代表的新的一代艺术家们,继往开来,为评剧艺术发展继续做着新的贡献。今天,中国评剧院以剧院五朵“梅花”(戏剧梅花奖获得者)李惟铨、宋丽、马惠民、韩建光、刘惠欣为领军,以齐建波、高闯、王冠丽、李金铭、张文鹏、恒红、张秀芸、孙路阳等新一代评剧优秀人才为核心代表的演职员队伍,继承创新,以亮丽的风采活跃在评剧艺术舞台上。中国评剧院要把中国评剧院的形象通过网站传播给大家,让关注中国评剧院的人们通过这个窗口了解中国评剧院,认识中国评剧院,*评剧院,帮助中国评剧院。
中国评剧院是一项事业。一项功德深远的民族文化传播的事业。
中国评剧成型于20世纪初。农民艺术家成兆才等人通过艺术实践开创了一个传递民声、传达民意的戏曲形式——蹦蹦戏,这就是今天评剧艺术的雏形。百年来,通过一批又一批艺术家的创作演出实践,使评剧艺术走出河北唐山,走向东北,走向天津,走向北京和上海,走向全国更广泛的地区;也广泛吸收河北梆子、京剧、皮影等其他艺术形式,使评剧逐渐由稚嫩到成熟,由弱小繁盛。中国评剧院是后来者,是评剧事业的承继者和发扬者。中国评剧院成立五十年来,在建院方针的指导下,恢复整理和创作了300多出优秀现代戏及传统剧目,其中有20多部剧目和80多位演职员先后获中宣部、文化部、北京市多个奖项。《杨三姐告状》、《秦香莲》、《花为媒》、《刘巧儿》、《小女婿》、《金沙江畔》、《高山下的花环》、《评剧皇后》、《黑头与四大名旦》等剧唱腔脍炙人口、剧目影响深远,深受观众喜爱,成为中国评剧院的代表作。中国评剧院的艺术家没有故步自封,而是与时俱进,大胆探索改革,极大地丰富了评剧唱腔艺术,为使评剧艺术摘掉了“三小剧种”的帽子,成为全国性的地方戏大剧种作出了突出贡献。新世纪来,中国评剧院创作了《红岩诗魂》、《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刘巧儿新传》、《桃花盛开的地方》、《乐家老铺》、《长霞》、《啼血杜鹃》、《呼兰河》等大型现代戏。中国评剧院的作品多次在评剧艺术节获奖。舞台姹紫嫣红,影视创作也频现风采。中国评剧院先后与多家电视台和影视机构合作,拍摄了多部戏曲电视剧,特别是系列评剧电视连续剧《包公智斗》等电视作品的制作播出,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影响,好评如潮,标志着中国评剧院充分利用剧院资源,向更广阔的艺术市场进军的姿态,也标志着中国评剧院影视制作队伍的成长。中国评剧院愿意把创作成果通过网站这个窗口让大家分享。中国评剧院也渴望通过这个窗口与大家进行艺术探讨,帮助中国评剧院找出差距,弥补不足。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中国评剧院共同努力了,一定会使中国评剧院的作品精益求精,让大家满意。
中国评剧院是一种精神。紧跟时代。锲而不舍。海纳百川。
中国评剧院从无到有,从小大大,从弱到强,逐步发展壮大,是因为锲而不舍海纳百川的精神。剧院成立之前,中国评剧院中的一部分艺术家已经将评剧艺术实践和火热的社会生活结合起来,在评剧的舞台上出现了一批反映时代、讴歌新社会的作品,小白玉霜的《九尾狐》、《千年的冰河开了冻》、《小女婿》,新凤霞的《刘巧儿》等产生了强烈的社会反响,为评剧成立国家剧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中国评剧院在55年诞生,之后的半个世纪中,中国评剧院坚持自己的创作风格,把握时代的脉搏,紧跟时代的步伐,发扬集体的力量和智慧,精心雕琢,广泛吸收其他姊妹艺术之长,使中国评剧院的评剧艺术成为时代流行的大众喜闻乐见的艺术。中国评剧院的唱腔传遍了大街小巷,中国评剧院的演员红遍了大江南北,中国评剧院的足迹踏遍了祖国四面八方。
今天,各种新兴艺术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形成一波又一波的浪潮,对中国评剧院的生存和发展形成严重冲击,构成威胁。面对现实,中国评剧院也曾困惑,也曾彷徨,但是,中国评剧院没有理由放弃中国评剧院的目标和追求,没有理由放弃喜爱中国评剧院的观众。中国评剧院在困境中不断探索前进的道路,不断摸索艺术的方向。中国评剧院锲而不舍地投入一次又一次的激情,创作出一部又一部新作品,推出一群又一群年轻的艺术家。尽管中国评剧院的努力还没有达到最好的效果,尽管现实中国评剧院依然比较艰难,但是,通过一系列的艺术实践,中国评剧院已经增强了信心。中国评剧院的《刘巧儿新传》能够在一年多的时间里演出70场,中国评剧院的《长霞》一场演出能够赢得观众20次掌声;中国评剧院的电视剧《包公智斗》系列吸引越来越多的观众的目光;中国评剧院恢复排演的《向阳商店》演出时台上台下一片共鸣;中国评剧院的“周六评剧苑”演出场场满座;中国评剧院为戏迷票友主办的“北京评剧之友”大赛赢得了戏迷的满堂喝彩,数以百计的各地票友参赛……中国评剧院在想办法和观众接近,听取观众的声音,所以开办了网站,在中国评剧院和观众之间,架起一座真情桥梁。中国评剧院相信,只要中国评剧院紧跟时代,发扬锲而不舍的精神,坚持海纳百川的创作传统,中国评剧院就一定能够融入观众,一定能够把观众领进剧场,一定能够使中国评剧院在色彩斑斓争奇斗妍的艺术天地,深深地扎根,火火地开花,累累地结果。
3、代表剧目
演出剧照
典剧目
《杨三姐告状》
《秦香莲》
《花为媒》
《刘巧儿》
《小女婿》
《金沙江畔》
《高山下的花环》
《评剧皇后》
《黑头与四大名旦》
新创作剧目
《红岩诗魂》
《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
《刘巧儿新传》
《桃花盛开的地方》
《长霞》
《拜月记》
《马本仓当官记》(荣获第十二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
《马寡妇开店》
《林觉民》(荣获第八届中国评剧艺术节优秀剧目一等奖)
《良宵》
4、艺术名家
小白玉霜
小白玉霜
小白玉霜,杰出的评剧表演艺术家。白派传人,是20世纪50、60年代的评剧泰斗和领头羊。曾任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北京市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全国政协第二、三届委员,中国评剧院艺委会主任。一九五零年全国第一次政协会议上受到*主席亲切接见。由于“*”的迫害,小白玉霜含冤死去,时年45岁。
新凤霞
新凤霞,评剧演员,是青衣、花旦。原名杨淑敏。小名杨小凤,天津人。中*员。6岁学京剧,12岁学评剧,14岁任主演。1949年后历任北京实验评剧团团长,解放军总政治部文工团评剧团副团长,中国评剧院演员。作家。全国第七届政协委员。60年代中期开始发表作品。
魏荣元
魏荣元(1923-1978),评剧演员。直隶(今河北)丰润人。幼年入复盛戏社学艺。工老生、花脸。十二岁登台。曾在平津一带演出。曾演京剧、梆子、曲艺。建国后,任中国评剧院演员。1955年加入中国*。对评剧男声唱腔有所改革创新。擅演剧目有《钟离剑》、《孙庞斗智》、《夺印》等。《秦香莲》已拍成影片。魏荣元是评剧史上具有里程碑地位的人物,他在音乐工作者的帮助下,将原来与女演员同度的唱法降低四度,创造了“越调”唱法,使男声的优势得以发挥,他进而把京剧花脸的鼻音和喉音与评剧的吐字发音结合起来,在《秦香莲》中成功创造了包公的音乐形象,确立了评剧花脸行当,并从此创立了魏派演唱艺术。喜彩莲
喜彩莲(1916—1997.2.7)女,著名评剧表演艺术家,评剧喜派创始人,早期评剧“四大名旦”之一,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张德福
张德福,评剧张派小生创始人。1931年出生于北京。是唱、念、做俱佳的评剧小生演员。他有深厚的艺术功力,并有丰富的舞台实践经验,他塑造的众多艺术形象,都深深打动着人们的心弦。
席宝昆
席宝昆
席宝昆,评剧界不可多得的一个既懂得表演理论,又有艺术创作经验的表演艺术家。他不仅是一位好演员,也是一位好导演。一九五四年*戏剧学院聘请他为表演系教师,并参加导演了话剧《红缨歌》和《文成公主》获得一致好评。他还参加导演了评剧《九尾孤》、《千年冰河开了冻》、《农民泪》、《罗汉钱》、《秦香莲》、《故都春晓》、《结婚之前》、《红色联络站》、《香壶案》等数十出剧目,同时他还改编移植了《梅玉良缘》,《杜十娘》,《闹严府》等剧目,为丰富评剧剧目做出了成绩。李忆兰
李忆兰,评剧表演艺术家,李(忆兰)派旦角艺术创始人,生于1925年8月10日,1992年初夏,李忆兰在赴戏校讲课途中突然患病,5月30日逝世,享年67岁。祖籍北京,是河北梆子名老艺人大李贵云的女儿。其他名家:马泰、小玉霜、谷文月、刘萍、李惟铨、戴月琴、宋丽、高闯、马惠民、齐建波、王冠丽、刘惠欣、韩剑光、王平、张少华、赵丽蓉。
5、地址信息
中国评剧院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西罗园四区十九号
邮编:100077
电话:010-87206930
传真:010-87206930
官方网站:www.zgpjy.com
6、相关报道
中国评剧院创排新戏《藏地彩虹》
据光明网2017年9月29日报道:
光明网讯(记者苏丽萍)9月29日上午,国家艺术基金2017年度资助项目、北京文化艺术基金2016年度资助项目原创评剧《藏地彩虹》,在中国评剧院举行建组仪式,该剧的主创团队、人物原型顾虹医生以及相关部门的重要领导共同参加了此次建组仪式。
《藏地彩虹》根据北京榜样原型——北京安贞医院小儿心脏科顾虹医生的事迹创作而成。顾虹医生曾先后赴日本和美国深造,2004年始,她毅然放弃了国外优厚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回到北京,率领专家组十五次进藏,为近万名儿童进行了心脏检查并免费救治。她以忘我的奉献精神为先心病患儿撑起了生的希望,与*群众结下了深厚的情谊,被*人民尊称为“活菩萨”,2013年,顾虹医生荣获“北京榜样”的称号。
中国评剧院是以演评剧现代戏为主的*示范剧院,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成立10周年之际,中国评剧院集中精英力量创排了评剧史上的经典剧目《金沙江畔》,五大流派、十大名角、几十个经典唱段,令这出红色经典久演不衰。继《金沙江畔》后近60年,中国评剧院再次以“汉藏一家亲”为创作视角,创作新戏《藏地彩虹》,讲述来自北京的援藏医生方丹,不顾个人安危救助*地区的先心病患儿,在舍己为人、救死扶伤过程中,发生的一系列巧合与意外并存的打动人心的故事。剧中人在救治患儿心脏的同时,也完成着自我的心灵洗涤,突显出“雪域高原几十载,献了青春献终身”的高尚情怀。该剧于2015年4月立项,剧本十易其稿,先后进行了二十余次的修改创作。
据了解,该剧自筹备始,中国评剧院多次组织编剧、导演、作曲等创作人员与人物原型及其亲友进行座谈。为创作一部有深度、高质量的艺术作品,剧院组织主创人员分别于2015年10月、2016年6月、2017年9月随同顾虹医生及援藏队三次进藏,深入海拔4700多米的班戈县以及*自治区人民医院,了解实地工作环境,目睹顾虹医生为先心病患儿的诊治工作,并与当地援藏*进行交流座谈。采风人员不顾剧烈的高原反应,通过实地考察,亲身感受了*的地域和民俗风情,领略了顾虹医生的人格魅力,从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中触发灵感,汲取素材,为本剧随后的创作排练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本剧阵容强大,由国家一级编剧张明媛执笔,国家一级导演熊源伟执导,中国评剧院国家一级作曲刘文田、王亚勋和著名作曲家赵石军共同担任音乐唱腔设计,由剧院六大流派的主力军王平、于海泉、王丽京、刘惠欣、赵岩等主演,致力打造一曲当代民族团结的颂歌。本剧计划于12月初首演,首轮演出后,将听取各方面的修改意见,进一步打磨加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