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宁桥
广宁桥该桥位于浙江省绍兴市区广宁桥直街东端,南北向,单孔拱形石桥、横跨漕河,相传此处本无桥。乡人集资建桥,来往百姓,广受其惠,故名广宁桥。
中文名:广宁桥
位置:浙江省绍兴市区广宁桥直街东端
走向:南北向
建造时间:南宋高宗以前
重修时间:至明万历二年(1574年)重修
名称由来:相传此处本无桥。乡人集资建桥
1、历史
广宁桥始建于南宋高宗以前,至明万历二年(1574年)重修。站在桥上可见城南诸山。桥心正对大善寺塔与龙山,为极好的“水上”对景。自南宋以来,一直是纳凉观景之处。明修洁士朱亢宗曾作诗怀古惆怅:“河梁风月故时秋、不见先主曳杖游。万叠远青愁对起,一川涨绿泪争流。”
广宁桥
2013年5月,广宁桥与八字桥、光相桥、泗龙桥、太平桥、谢公桥、题扇桥、拜王桥、接渡桥、融光桥、泾口大桥、西跨湖桥以及迎恩桥合并,称:绍兴古桥群,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结构
广宁桥为单孔七边形石拱桥,是绍兴现存最大的单孔石拱桥。桥为七边形拱桥,全长60米、宽5米、高4.6米,净跨6.10米,桥南设16级石阶,长25.30米,桥北石阶20级,长26.30米。24根桥栏柱都雕以倒置荷花,雄健厚实,柱板花纹,幽雅大方。桥洞顶拱石上,刻着“鲤鱼跳龙门”等六幅石刻,有面目狰狞奇形怪状的,也有虎头狮身振鬣怒吼的,甚为精致。此桥的抱鼓长3.7米,高0.65米,厚0.2米,如此长的抱鼓实属少见。桥上桥桥洞拱石上刻有捐资修桥的姓名。桥拱下有纤道,可供行走。桥上桥下两条道路交叉通行,故称古代立交桥。
南邻八字桥,与大善塔相望。广宁桥为绍兴现存最长七折边形单孔石拱桥。系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桥系南北向七折边形单孔石拱桥,全长57.2米。桥上置栏,拱券为纵联分节并列砌置,券顶镌《鲤鱼跳龙门》、《金龙伴玉兔等六幅圆型石雕》。桥脚内各设有纤道。桥东侧,南北引桥壁各嵌有石碑一通,桥北端西侧有《重建广宁桥记》石碑一方。
广宁桥桥面微起弧拱,网侧设栏杆,塑柱,栏板饰云头子,保存了一些早期作法.桥身存明万历二年(1074年)建桥题记数处。广宁桥的多边形拱券结构,是明、清时期绍兴地区的典型作法,为别处少见。它与绍兴宋代八字桥、元代光相桥和清代太平桥组成绍兴水网地区自宋至清的桥梁发展史序列。
该桥重修时延用古代七折边拱,大多为原石料,风化程度与八字桥、光相桥相仿,据此可认定现今的广宁桥桥型与嘉泰《会稽志》中所载相同。折边拱桥大多建于唐以前。广宁桥位于古运河在城内的主要的码头。古运河在唐代已十分繁忙,所以广宁桥在唐代应已存在,至少可以定为宋代以前的桥梁。始建于唐代的拜王桥、昌安桥都是折边拱,可为广宁桥的存在年代提供佐证。
此桥拱顶龙门石雕刻中的龙是三爪龙,三爪龙为宋代以前风格,此石雕图案也可作为此桥年代的佐证。此桥的桥基由7层石板叠成,厚达1m左右,如此厚重的桥基为国内少见。桥拱石上刻文,现有“万历二年”、“会稽廿三都章家,寿命延”、“山阴、信官”等字可识。刻文为明代万历年间修桥所补刻。
3、地位
中国最早的立交桥是绍兴市区的八字桥,这几乎成了公论,并被写入一些高校教科书里。然而,绍兴古桥专家罗关洲最近通过实地考证,认为中国最早的立交桥应是与八字桥相隔不远的广宁桥。他的新论已得到一些专家肯定,不久前中国桥梁专家茅以升的女儿、全国政协委员茅玉麟的一份关于中国古桥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提案中也吸取了他的观点。
罗关洲是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他在研究古桥时发现,八字桥之所以认为是中国现存最古的立交桥,只因“八字桥下有纤道”。但他实地考察后,发现八字桥下的纤道并没有穿过桥孔。他说,判断古桥是否是立交桥,关健之处是除了桥上行人、桥下行船外,桥下是否可行人。而八字桥下面不能行人,也就是说此桥不是立交桥。
与八字桥相隔不远的七折边拱桥、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广宁桥,桥下有纤道穿过桥洞,纤夫可从桥下穿过,倒是真正的立交桥。但此桥以前大家认为是明代所建,一个偶然的机会,罗关洲发现了一块被砌入居民住房的广宁桥石碑,碑上记载,此桥重建于南宋绍兴四年,明万历三年重修。因此,可将此桥由原定的明代上推到宋代,是与八字桥同时代的桥。再经过一系列的考证后他认为,广宁桥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立交桥。
有趣的是,罗关洲在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上,发现有座大贯木拱桥下有通道穿过,通道上有人活动。这图是纪实性的,因此他认为中国至少在北宋时就有立交桥。
4、相关记载
明修洁士朱亢宗曾作诗怀古惆怅:“河粱风月故时秋、不见先主曳杖游。万叠远青愁对起,一川涨绿泪争流。”
《绍兴具志余辑》记有:“桥,方向东西,一圆洞,高三、四丈、长十余丈,桥面广度为二丈,上有石栏甚坚,有碑亭、是越中大工程”。
徐渭的《元夕二首》:“年年异县望乡园,乡里今年赏上元。罗绮含风灯火乱,烟花拂地叶枝繁。人如不夜城中坐,曲似钧天乐里翻。归去若从桥上过,广陵步月来须言。”
此桥在嘉泰《会稽志》有:“广宁桥在长桥东,漕河至此颇广,居民鲜少,独士人数家在焉”的记载。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