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桥猪儿粑
红桥猪儿粑是四川省江安县红桥镇的一种特色小吃,主要原料是粑粑,配料是大米面,调料为生猪油、水等,通过蒸制的做法而成。游一游竹海自然风光,玩一玩夕佳民俗风情,看一看僰王古寨遗迹,累罢,再品一品红桥猪儿粑,那滋味才享受哟!
1、美食简介
软、糯、晶莹剔透、米香扑鼻,用筷子夹住一个,胀鼓鼓的馅儿似乎要把透明的皮撑破了。咬一口,咸味儿的油气十足,让你满嘴是皮的糯和馅的香软;甜味的糖馅儿都快流出来了,让你不顾烫想一口下肚——这就是红桥猪儿粑。
猪儿粑
红桥猪儿粑是四川省江安县红桥镇的一种特色小吃,主要原料是粑粑,配料是大米面,调料为生猪油、水等,通过蒸制的做法而成。
2、美食特色
红桥镇有一片肥沃的红土,盛产优质糯稻,其米质优良,做成的猪儿粑营养丰富,滋润可口,风味独特,入口绵扎,米香扑鼻,这与红桥猪儿粑出名有很大关系。红桥猪儿粑分水磨猪儿粑和磕粉猪儿粑两种。红桥人过节、生日、祭祀、栽秧或招待远方的客人要做猪儿粑吃。
3、制作过程
与汤元不同的是,“猪儿粑”须在糯米面中加少量大米面和生猪油混合,用四成热水调熟后再加六成冷水全部揉匀成团,以做时不粘手不开裂,可塑性强能成型为佳;熟后有光泽和透明度。
蒸时掌握火候按时“闪气”以免变形走样。蒸熟后稍凉片刻使其表面减少粘性方可上桌享用。吃时每人一筷一碟和一杯清茶,清茶作湿筷用,吃过“猪儿粑”后可将清茶喝下清心解腻。
“猪儿粑”的包心和花样也很丰富,常用的包心有“喜沙”、“酥麻”、“肉馅”、“水晶”、“豆腐生”等,花样有“鸡冠”、“三尖角”、“眉毛舒”、“碗儿帽”、“柳腰”、“圆鼓”、“桃花”、“蝴蝶”、“软紫荆花”等。如待客,主人都要逐一介绍各花样名称及其包心内容,让客人们观赏和各取所好。由于熟后其形状如小猪,“猪儿粑”因此而名。
红桥猪儿粑制作现场
4、制作方法
首先,是皮。猪儿粑外形晶莹剔透,其皮薄而糯,秘诀大多得益于红桥特产——红桥磕粉。红桥猪儿粑分水磨猪儿粑和磕粉猪儿粑两种,以磕粉猪儿粑居多。曾有猪儿粑店老板如是评价,”红桥猪儿粑非红桥磕粉不能做。“红桥磕粉选用优质糯米为原料,经过浸泡、冲淘、磨浆、分离粉碎等十余道工序精制而成。要做好一个晶莹剔透的猪儿粑,须在磕粉面中加少量大米面和生猪油混合,用四成热水调熟后再加六成冷水全部揉匀成团,以做时不粘手不开裂,可塑性强能成型为佳。
其次,馅儿也是红桥猪儿粑的一大特色。当地人吃猪儿粑大多有两种选择,咸味和甜味。咸味猪儿粑的馅由猪前腿肉、芽菜、笋丁等材料制成,而甜味猪儿粑则以核桃仁、白糖等制成。除此之外,猪儿粑的包心还有”喜沙“、”酥麻“、”水晶“、”豆腐生“等。其外形有”鸡冠“、”三尖角“、”眉毛舒“、”碗儿帽“、”柳腰“、”圆鼓“、”桃花“、”蝴蝶“、”软紫荆花“等。
制作方法演示
再者,猪儿粑需水煮或蒸熟(大多选择蒸熟),在蒸时,需在猪儿粑底放上一片莴笋叶,以防粘锅。蒸猪儿粑需掌握火候,按时”闪气“,以免变形走样。约十分钟后,蒸熟后的猪儿粑色泽莹白,光亮透明,即可食用。
5、历史典故
红桥镇在正月初一早晨有吃猪儿粑的传统习俗。因为,一笼猪儿粑活脱脱的象财神爷面前的那个聚宝盆。因此,正月初一早晨吃猪儿粑象征着一年的新的一天开始财源聚集。
另外,正月初一的猪儿粑要用一片青菜叶缠身,象征着财不白要,诚信聚财,诚实聚财。
多年来红桥人民以此传统美德用来教育子孙后代。栽秧子吃猪儿粑是相传当地有一大户人家专爱吃磕粉猪儿粑,但不给他做工的长工们吃。
为了吃猪儿粑,长工们栽秧时故意弄些秧子在田里浮起不插。大户问其故:没吃猪儿粑秧苗沉不下去。大户会意,长工们吃到了可口猪儿粑后秧苗就很少浮在水面。
6、地方民俗
“腊月三十守田坎(即守岁),正月初一抢元宝(即汤元)。”从初二开始,小镇家家户户就要做“猪儿粑”了。这“猪儿粑”便是红桥小镇独具风味的名小吃。
现在当地农民栽秧时也时兴吃猪儿粑。初到红桥作客,对着诱人的猪儿粑时,千万不要轻露馋相,否则,你就有可能被有玩笑开的老表嫂或舅母子们的作弄。
笔者第一次在红桥走老丈母时就"馋相毕露",第二顿就吃到了以朝天七星椒为馅的猪儿粑。不爱吃辣椒的我,被辣得呼儿嗨哟,汗水直流,引得舅母子们哈哈的嘲笑,而我还得"忍酸吞辣"出洋相。
7、相关名人
作为宜宾市江安县红桥镇的特色小吃,红桥猪儿粑美名可谓享誉川渝,追溯其来源,典故也颇多。相传当年东汉时期,光武帝刘秀即位前被王莽追杀避难到红桥,品尝到这种做成“猪”的贡品,赞不绝口,提笔命名“猪儿粑”。又传当年湖广填四川时,移民们在兵荒马乱中为祈求菩萨保佑,急智中用家中仅有的糯米作成小猪样的粑粑,放在神灵面前祈祷,诚心感动了上苍,从此红桥风调雨顺,人民安康,而红桥猪儿粑也从此成了江安人桌上的佳肴。
一道美食之所以闻名,除去其本身的口感优势、历史纵深感外,它与当地民俗的充分融合为其加分不少。红桥人招待宾客、过年、姑娘看亲、栽秧子、祭祀、献神灵等都要吃猪儿粑。在《江安县志》中记载:“旧历腊月二十三日,俗以一年将终,灶王菩萨要上天庭,向玉帝奏说人间善恶。每逢此节,和尚、道人,道士向各家送”灶疏“,这天各家要烧灶疏,做猪儿粑敬灶,让猪儿粑粘着灶王口,免其在玉帝前多嘴多舌。一说”敬灶“,是请灶王在玉帝前好言几句,这一习俗至今在红桥犹存。
在红桥,关于猪儿粑的俗语、诗词不少。比如,”吃一个猪儿粑得道,吃两个成仙“之说,虽用语稍显夸张,但足以说明猪儿粑饮食文化的精深。
8、饮食文化
红桥镇人喜吃猪儿粑也远近闻名,什么张猪儿粑、李猪儿粑、王猪儿粑等比比皆是。
虽不是王猪儿粑,但也称得上猪儿粑王,一顿吃下一笼猪儿粑不在话下(一笼约16个),在当地能轻松吃下两笼猪儿粑的人不在少数,真可谓大肚罗汉矣!
猪儿粑
在当地民间有"吃一个猪儿粑得道,吃两个成仙"之说。道者,门道,味道也。说明猪儿粑饮食文化的精深,猪儿粑味道十分了得;仙者,快乐逍遥赛神仙,大概是吃猪儿粑时的感受吧。当地流传着许多红桥猪儿粑谜语诗,这些谜语诗充满乡土特色,读后令人遐想,从诗中品味出猪儿粑的仙、道来。这些谜语诗可供吃猪儿粑时自娱,增加欢乐气氛。现随手拈来两首以飨食者。
洁白晶莹的身子;
圆圆鼓鼓的肚子。
巧媳妇手中呵护;
粑大王棍下战死。
前两句描写了猪儿粑的形状,晶莹剔透,那馅儿把猪儿粑胀得鼓鼓的。后两句则道出了搓猪儿粑时小心翼翼的样子,搓成的猪儿粑被蒸熟后,最终被粑大王们用筷子夹入口中狼吞虎咽吃下去。
猪儿粑
一个书生白又胖,
锦秀文章肚里装。
姑娘爱他亲一口,
小伙瞧见口水流。
那又白又胖的猪儿粑呀,里面包的馅儿品种繁多,有香有甜,真象一篇回味悠长的文章,难怪惹得姑娘们如此爱他,就连小伙子们瞧见了也喜欢得直流口水。
9、产业经济
一笼猪儿粑、一杯清茶,这是食用红桥猪儿粑的”标准配置“。由于蒸熟后的猪儿粑粘性十足,在夹起猪儿粑之前需用清茶蘸湿筷子,随后在猪儿粑皮面咬上一口,皮的香糯和馅儿的醇厚相得益彰,鼻尖还能嗅到淡淡的米香。食客在品尝后,还可喝一口清茶喝下清心解腻。
红桥猪儿粑特色店一景
红桥镇与位于江安县的*文物保护单位夕佳山古典庄园、位于长宁县的*风景名胜区蜀南竹海都不远,不少游客在游览上述景区的途中都会前往红桥尝一尝最正宗猪儿粑。在红桥镇上,随处可见猪儿粑店,王氏、魏氏、张氏,可谓百花齐放。不仅如此,如今在宜宾市内不乏红桥猪儿粑店的身影,甚至在泸州、成都等地都有红桥猪儿粑店。
2008年,经营红桥猪儿粑20多年的陈琨给红桥的猪儿粑申请到了这一品牌,成立了公司。成立公司以后,公司日产红桥猪儿粑可达300斤以上,产品远销全国各地。不仅如此,陈琨还建立了专门的加工生产点以及冷藏冻库。如今,不少游客赴红桥镇游玩,离开时总会带走十余包速冻猪儿粑以解馋。
另外,随着红桥猪儿粑的出名,红桥磕粉产业也得到了充足发展。一名加工磕粉的老板估计,红桥磕粉的年销售量已近千吨。红桥镇*还要将红桥磕粉和红桥猪儿粑产业做强做大,形成产业链条,带动当地经济及饮食文化旅游业的发展。
10、社会评价
随着旅游业的勃蓬发展,红桥镇又紧邻*风景名胜区蜀南竹海和*文物保护单位夕佳山古典庄园,许多外地游客都纷纷前去品尝猪儿粑,就连很多名人名士在吃过猪儿粑后,对红桥猪儿粑也赞口不绝。有的逢年过节纷纷争相订购红桥磕粉,甚至有的亲自走亲访友到红桥品尝猪儿粑,现红桥磕粉年销量达千吨以上。同时,红桥猪儿粑馆已在宜宾、泸州、成都、重庆等大中城市落户生根,据说有一位红桥人还把猪儿粑馆开到了美国的纽约市。
游一游竹海自然风光,玩一玩夕佳民俗风情,看一看僰王古寨遗迹,累罢,再品一品红桥猪儿粑,那滋味才享受哟!
上一篇: 三峡旅游船业发展对策研究
下一篇: 罗莎贝斯·莫斯·坎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