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技巧:不顾别人感受的“为你好”都是耍流氓
很多人可能都很熟悉“为你好”这个说法,甚至也会很快的认同别人真的是为我们好,今天我们就从心理学的角度上来看看,当我们说“为你好”的时候,事实上是在做什么。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社交技巧,一起来看看吧!
01
前几天和朋友参加了一场婚礼,新郎是我们的大学同学。
当我们正兴致勃勃地看新郎和新娘喝交杯酒时,坐在她旁边的陌生阿姨突然小声问她:“有男朋友了吗?”
“还没有呢。”
“年龄到了,该找了,一定要找有房子的,这样将来能省好多事儿。这都是经验,为你好。”
那个阿姨一脸的自信。
朋友嗯了一声,就把脸扭过去,往我坐的方向挪了挪,不想再和她继续聊这个话题。
可那个阿姨依旧不依不饶:
“哎呀我跟你说,你现在26岁是吧,过了这个年纪就不好找对象了,趁着这两年赶紧找,听我的。”
朋友觉得很尴尬,笑了笑,然后拉着我坐到了别的桌子。
“我是为你好”这句话几乎已经成了聊天终结的必杀技,而且伴随着我们升学、择业、辞职、找对象,结婚生子的每一个选择。
每当遇见岔路口的时候,就会听到无数个“为你好”的建议。
其实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你所有的选择都是错的,你必须听我的。
02
《奇葩说》有一集专门讨论了“我是为你好”到底是不是扯淡。
嘉宾阮经天在节目中说:做一个善良的人,对别人好,这很棒,但不必去证明你的善良,时间自然会证明。
很多人觉得说“我是为你好”是苦口婆心,其实给身边人建议的时候,直接分析利弊就好。
加上“我是为你好”这几个字,显得自己站在道德制高点,绝对正确,剥夺了对方试错的权利。
这种做法,其实跨越了人际交往的边界。
关系再亲密,分寸也不可失,自以为熟,跨越边界,反而容易生嫌隙。
之前热播的《欢乐颂》中,安迪的办事风格一直可圈可点。
面对邱莹莹和应勤的感情危机,以仗义出名的曲筱绡直接在地下停车场暴打应勤,怒怼应勤妈妈。
虽然观众大呼过瘾,但却不能被当事人接受。
说到底,这是邱莹莹自己的选择。
而安迪的做法是关心而不干涉,显然要有分寸得多。
作为朋友,要尊重他们的价值观,遇到不同意见,可以善意提醒,但不必插手,也只能如此。
《请回答1988》中说:所谓的界限,就是到那里为止的意思。
许多看似善意的干涉都是打着关心和爱的旗号,何尝不是越了界。
03
昨天刚上大学的表妹跟我打电话抱怨。
说跟室友关系一直处不好,因为室友老是不经过她的同意,随便用她的化妆品。
表妹委婉地提醒了几次。
但还是发现,自己摆放整齐的化妆品,经常莫名其妙移动了位置。
表妹跟室友发了一通脾气,结果被对方怼回来:我们关系都这么熟了,用用怎么了。
说到底,还是人际交往边界不明的问题。
其实我们中国人的处事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和我们的传统建筑——四合院一样,重团圆。
所以可能这也是我们的文化里,“分寸感”比较弱势的原因。
但是每个人都有所谓的“心理界限”。
它指的是我们在心理上能够接受的极限,如果超过了某个特定的范围,就会有一种被勉强的感觉。
在生活里,我们常常有这样的体验。
有时候我们的出发点是好的,我们掏心掏肺地想要对一个人好,可是却伤了一个人的尊严。
因为为一个人好,必须要用对方法,必须要用对的方式说。
要不然,我们一心一意为他好,他却一心一意觉得反感。
同样的,我们既不能侵犯他人的心理边界,也要守住自己的心理边界。
记得在*偶像剧中,有一个很典型的人物——便利贴女孩。
她是“无法拒绝型”人格的教科书,面对别人的要求总是一股脑的接受。
即使违背心愿,不在自己的计划之内,也要委屈自己,迁就别人。
面对别人客套的道谢,还要挤出礼貌的笑容:没事儿没事儿,小忙而已。
其实,这样的老好人大都过得不开心。
因为不拒绝别人的要求,所以自己的底线被一次又一次降低。
“我们这可都是为了你好……你一定要……”
04
很多人可能都很熟悉“为你好”这个说法,甚至也会很快的认同别人真的是为我们好,今天我们就从心理学的角度上来看看,当我们说“为你好”的时候,事实上是在做什么。
首先,在别人说“为你好”的时候,意味着对方告诉我们,我们对于自己的感受和需要是不清楚的,而对方可能比我们更加清楚。然而这个真的可能吗?我想在我们是婴儿的时候,我们可能即使有感受有需要也难以清楚的表达,然而这在我们长大了以后还是那样吗?如果我们还觉得是这样的,那么是因为我们从小的感受和需要就被忽略被否定,使得我们不感确信自己了呢,还是说我们真的是不清楚自己的感受和需要的呢?我想稍加思考就可以确定,我们每个人都是自己感受和需要的专家,可能没有任何人有能力代替我们去感觉。
其次,在别人说“为你好”的时候,就算现实中真的对我们有一定的益处,但是既然是别人提出来的,那么本质上是否还是是别人的需要更多呢?比如说,当一个妈妈说“为你好”而让孩子多吃饭的时候,如果她不问孩子是不是吃饱了的话,那么这个“为你好”是妈妈更多的在满足自己“要做一个好妈妈”的需要呢,还是真的是为了孩子?我真的询问过一个小男孩,他当时只有5岁,吃得比我还多,我问他吃这么多会不会难受,他告诉我“当然会了,我每次吃饱了妈妈还都要我再吃,我不吃她会讲我,所以就算难受,我还是要吃完。” 我不知道大家看到这个真实的故事是什么感觉,我当时真的是深深的难过。
最后,在别人说“为你好”并且让我们也接受这个观点的时候,这意味着他把自己的需要凌驾在我们的感受之上,并且让我们承认,而且假如我们不承认,他们甚至可能让我们愧疚。这样的事情发生在每一个人的生活里,有时候我们就算是接受了对方的“为你好”的行为,都还依然觉得不舒服,甚至有时候还说不清为什么不舒服。这是不是跟强奸还挺像的?不顾我们的意愿而强加的东西,不过它比强奸更狠,因为人们不会因为被强奸了而需要感谢强奸犯,但是却时常觉得需要在接受了别人的“为你好”后还要感恩戴德。
那么我们要如何面对别人的“为你好”呢?
首先,我们要清楚,我们的感受和需要是我们自己的,没有人比我们更加懂得。当然在我们这么做的时候,我们一定程度上承担了做判断的风险,也就是说如果是我们的选择,我们可能将无法在犯错的时候指责别人,但是在我们选择*的时候,承担责任是必须的。
其次,我们要能够坚定的划清界限,对别人的干预说不。如果别人因为不能实施“为你好”的行为而批判我们的话,我们可以感到遗憾,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退步。因为我们在为自己的感受负责的时候,也一样应该相信,别人的感受也是别人自己负责的。我们既不应该让别人来住在我们的感觉,也不应该将自己试做别人的拯救者。如果别人不能实施“为你好”的事情而难过的话,那就让人家难过好了,人家如果要难过总是能找到理由难过的,我们也不能为人家的感受负责一辈子。
当然以上的这些说起来容易,做起来确实有时是比较难的。不过我们至少可以按照这个方向来理解“为你好”的本质,如果真的是遇到严重的难以反抗的突破自我界线的事情,还是可以求助心理咨询师,更有针对性的来进行探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