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程曼丽

科普小知识 2023-11-16 10:05:27
...

程曼丽,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院学术委员会主任,社会科学学部学术委员会委员,世界华文传媒研究中心主任。兼任香港大学新闻及传媒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清华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中国广播电视学会学术委员会委会,中国外文局对外传播研究中心特约高级研究员,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

1、人物简历

1982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获学士学位;

1986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获硕士学位;

1986年9月留校任教至2002年7月;

1993年晋升副教授;

1995年在职读博,1998年获博士学位;

1999年晋升教授,同年担任博士生导师;

2002年9月调入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2、研究领域

世界新闻传播史

海外华文传媒

国际传播

公共关系

3、学术观点

我国媒体国际传播存在三大问题

问题一是应对国际突发事件能力不足,如在马航MH370航班失联事件的报道中,西方国家垄断了信息发布权,当西方媒体在进行信息挖掘,倒逼马来西亚*作出解释时,我们的媒体还在被动等待,或在基本事实的层面上进行报道。二是缺乏明确的价值观,目前信息传播仍然是由中心向边缘流动,由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流动,发达国家的新闻报道中蕴含着价值判断,我们在转发他们的报道时,缺乏宏观把握和正确的价值判断,在转发的同时迷失了自我。三是缺乏宏观视野和大局意识。应当注意的是,在互联网时代,国内信息也可以迅速传播到国际社会。目前我国媒体报道,特别是对负面事件的报道,重第一时间的信息披露,缺后续报道和整改措施的跟进,使国际社会对中国失去信任,导致国家利益受损,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受到伤害。对外信息传播的原则是趋利避害,新闻报道要兼顾内外两个大局,报道不能止于问题;对外传播不是一种局部性的信息传播,而是与国家利益、国家形象联系着的全局性的传播。

强化*网站的服务功能

首先,进一步加强网站的互动性。与网民互动是Web2.0时代*门户网站的必备功能。近年来,各级*网站的交互式参与平台基本搭建完成,但是在与网民实时互动机制建设以及在线问答效率等方面还有待加强。

其次,树立用户中心意识。从“以*为中心”转变为“以用户为中心”,是服务型*的题中应有之义,Web2.0时代恰为这种转变提供了技术支撑。因此,把握契机,变“名片型”网站为“服务型”网站,完善它的功能,是各级*的当务之急。

第三,提高服务的针对性。*门户网站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是政务信息和公共服务的供需之间存在着明显的错位。据中国软件评测中心联合人民网共同实施的“2009年中国*网站用户满意度调查”显示,83.7%的网民对*网站“很不满意”,原因在于*网站所提供的主要内容与网民日常生产生活中最普遍最集中的需求之间严重脱节。这也是今后一段时间*门户网站建设中需要高度重视的问题。

4、学术成果

专著

专著《蜜蜂华报》研究,澳门基金会1998年11月出版。

专著《海外华文传媒研究》(国家社科基金课题),新华出版社2001年出版。

专著《公关传播》,国际广播出版社1993年出版。

专著《公关有术》,科普出版社1993年出版。

教材《世界新闻传播史》(*重点教材),中国人民人学出版社2000年出版。主要撰写人之一。

教材《公关心理学》(全国高等教育自考教材),线装书局2001年出版。

教材《外国新闻传播史导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出版。

教材《国际传播学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出版。

论文

《大众传播与国家形象塑造》(《国际新闻界》2007年第3期)

《国际传播学学科体系建立的理论前提》(《北京大学学报》2006年第11期)

《论我国软实力提升中的大众传播策略》(《对外大传播》2006年第10期)

《国家形象危机中的传播策略分析》(《国际新闻界》2006年第9期)

《国际传播中的出境信息控制分析》(《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9月)

《论国际组织在国际传播中的作用》(《北大新闻与传播评论》2006年5月)

《国际传播中的企业传播探析》(《广告研究》2006年第4期)

《华文媒体——面对中国热的冷思考》(《新闻记者》2006年第2期)

《2005年世界华文传媒概要》(《中国新闻年鉴》2006年)

《网络时代的国际传播》(《新闻爱好者》2005年第12期)

《国际传播主体探析》(《中国传媒报告》2005年第4期)

《*传播机理初探》(《北京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

《华北地区最后一份汉奸报纸——〈华北新报〉研究》(《新闻与传播评论》2004年第3期)

《信息全球化时代新闻传播的特点》(北京论坛论文集,2004年8月)

《从“国”、“共”之争到“独”、“统”分歧——海外华文媒体值得关注的变化》(《新闻战线》2004年第10期)

《论*传播机制建立的必要条件》(第八届全国传播学研讨会论文集,2004年)

《中国的改革开放与华文报业的发展》(《亚洲传媒研究》2003年12月)

《海外华文传媒的历史与现状》(《世界华文传媒年鉴》2003年10月)

《论“非典”时期的*传播》(《北京大学文科通讯总第11期,卫生部内参)

《谈伊拉克战争中美国反常规的舆论控制方法》(《国际新闻界》2003年第3期)

《论中国传媒在世界传播格局中的崛起》(《国际新闻界》2003年第4期)

《两次海湾危机中的美国舆论分析》(《中国记者》2003年第3期)

《普京强力收复媒体失地》(《中国广播影视报》2003年1月)

《略论外报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第二届“北大论坛”论文集,2003年)

《谈中日媒体对两国经贸发展的作用与影响》(中日媒体东京研讨会论文集,2002年)

《美、俄、日、德主要报纸涉华报道分析》(《国际新闻界》2002年第4期)

《转型期俄罗斯新闻业透视》(《国际新闻界》2002年第1期)

《华尔街日报电子版对金融市场的监督引导》(《中国记者》2002年第4期)

《中国*新闻思想探析》(《新闻与传播研究》2001年第3期)

《关于海外华文传媒的战略性思考》(《国际新闻界》2001年第3期)

《新世纪的国际传播观念》(《中国记者》2001年第5期)

《信息全球化时代的国际传播》(《国际新闻界》2000年第4期)

《关于网络传播负面效应的辨析》(《国际新闻界》2000年第5期)

《论百年新闻传播史上的两次飞跃》(《国际新闻界》2000年第6期)

《关于澳门新闻史分期的断想》(《中华新闻报》2000年1月14日)

科研项目

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课题“对外传播效果研究”;

参与国家社科基金课题“中国电视发展战略研究”;

参与社科院重大课题“21世纪媒介竞争格局研究”;

参与中国外文局课题“国家形象构建研究”;

主持卫生部课题“公共卫生事件案例研究”;

参与中日合作课题“日本统治时期的中国报刊研究”。

奖励荣誉

论文《“外国新闻事业”研究的历史回顾与反思》获第九届中国新闻奖新闻论文奖;

专著《蜜蜂华报研究》获北京市第六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专著《海外华文传媒研究》获北京市第七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专著《蜜蜂华报研究》获第四届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优秀奖;

教材《国际传播学教程》被列入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立项项目。

上一篇: 卢仕仁

下一篇: 红影子

推荐阅读